語言的謀略(5):說服部下的智慧

作為一國之君或上司,如何讓部下口服心服乃是一門重要的學問。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歸根到底就是讓別人佩服。因此,也可以這樣說,能服眾者必得人心,必得天下。有些人不講道理,做事靠權威,以勢壓人。這樣做雖然可以管用一時,但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只有徹底讓人心悅誠服才能使部下衷心擁戴和追隨。只有以理服人,才能讓人口服心服,才能真正贏得民心和支持,從而實現政權的長治久安,國家的興旺發達。

語言的謀略(5):說服部下的智慧

第二輯 說服部下的謀略與技巧(1)

一 以品行作為評價標準,以德服人

面對勝利,如何獎勵有功的部下呢?如果論功行賞不合理,就會導致怨言,甚至人心分離,隊伍渙散,失去團隊精神。而一個合理的評價標準不僅能夠獎勵有功人員,使他們心誠悅服,而且還能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再立新功。那麼,合理的評價標準是什麼?晉文公把道德作為論功的最高標準,然後是才華和奔走之勞。這種評價標準使大家心服口服;趙無恤把禮作為論功的首要標準,也贏得大家的讚賞,令眾人歎服。

1.晉文公重耳論賞服壺叔

再說晉文公欲行復國之賞。乃大會群臣,分為三等:以從亡為首功,送款者次之,迎降者又次之。三等之中,又各別其勞之輕重,而上下其賞。第一等從亡中,以趙衰、狐偃為最;其他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軫、顛頡,以次而敘。第二等送款者,以欒枝、郤溱為最,其他士會、舟之僑、孫伯糾、祁滿等,以次而敘。第三等迎降者,郤步揚、韓簡為最;其他梁繇靡,家僕徒、郤乞、先蔑、屠擊等,以次而敘。無采地者賜地,有采地者益封。別以白璧五雙賜狐偃曰:“曏者投璧於河,以此為報。”又念狐突冤死,立廟於晉陽之馬鞍山,後人因名其山曰狐突山。又出詔令於國門:“倘有遺下功勞未敘者,許其自言。”小臣壺叔進曰:“臣自蒲城相從主公,奔走四方,足踵俱裂。居則侍寢食,出則戒車馬,未嘗頃刻離左右也。今主公行從亡之賞,而不及於臣,意者臣有罪乎?”文公曰:“汝來前,寡人為汝明之。夫導我以仁義,使我肺俯開通者,此受上賞;輔我以謀議,使我不辱諸侯者,此受次賞;冒矢石,犯鋒鏑,以身衛寡人者,此復受次賞。故上賞賞德,其次賞才,又其次賞功。若夫奔走之勞, 匹夫之力,又在其次。三賞之後,行且及汝矣。”壺叔愧服而退。文公乃大出金帛,遍賞輿佁(臺)僕隸之輩,受賞者無不感悅。惟魏犨、顛頡二人,自恃才勇,見趙衰、狐偃都是文臣,以辭令為事,其賞卻在己上,心中不悅,口內稍有怨言。文公念其功勞,全不計較。 [東周列國志第244頁]

【分析:晉文公重耳嗣位後開始論功勞封賞群臣。小臣壺叔自蒲城追隨重耳左右,負責寢食和車馬,一刻都沒有離開半步。如今文公獎賞從亡有功人員,自己卻得不到封賞,以為有什麼事得罪於文公。文公首先對他說,以仁義開導我,使我肺俯開通者,受上賞;以謀議輔助我,使我不辱諸侯者,受次賞;冒矢石,犯鋒鏑,以身體保衛我者,受次賞。然後說出封賞的標準,即上賞賞德,其次賞才,又其次賞功。若夫奔走之勞,匹夫之力,又在其次。最後對說壺叔三賞之後,就該獎賞你了。壺叔聽了愧服而退。】

2.無恤以禮論功說服眾人

【上文簡介:卻說晉國六卿,自範、中行二氏滅後,止存智、趙、魏、韓四卿。時智瑤為政,號為智伯,欲削三家之勢以謀晉室。乃託言興兵,與越爭霸。假傳晉侯之命,令韓、趙、魏三家各獻地百里,率其賦以為軍資。魏、韓兩家懼智伯勢力,各獻地於智伯。唯趙無恤不給。智伯大怒,盡出智氏之甲,使人邀韓、魏二家,共攻趙氏。約以滅趙氏之日,三分其地。無恤即率家臣張孟談、高赫等,望晉陽疾走。智、韓、魏三家圍困晉陽,並引水灌城。情急之中,孟談成功策反韓、魏兩家,聯合打敗智伯,並滅其族。】

無恤論晉陽之功,左右皆推張孟談為首,無恤獨以高赫為第一。孟談曰:“高赫在圍城之中,不聞畫一策,效一勞,而乃居首功,受上賞,臣竊不解。”無恤曰:“吾在厄困中,眾俱慌錯,惟高赫舉動敬謹,不失君臣之禮。夫功在一時,禮垂萬世,受上賞,不亦宜乎?”孟談愧服。[東周列國志第593頁]

【分析:在如何論功行賞的問題上往往會引起爭議,甚至會因為不公平而導致不滿情緒。趙無恤在論晉陽之功上,他採取的標準是功在一時,禮垂萬世,行賞時把禮放在功之上。因此,雖然張孟談立下了大功,但無恤認為自己在厄困中,眾俱慌錯,只有高赫舉動敬謹,不失君臣之禮,因此應當受上賞。孟談聽了趙無恤的話,不得不愧服。】

未完待續,請繼續關注

語言的謀略(5):說服部下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