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明朝?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明朝?

1.明朝是由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2.得国之正,莫过于明。

公元938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拱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失去使得中原政权感受了持续长达二百年的威胁。

直到公元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

而当时朱元璋北征元朝之前,发布的《谕中原檄》中说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几百年后孙中山建立同盟会之时,所用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把蛮夷彻底打回了老家,把外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打的差不多了,永乐帝举行大阅兵,请很多国家的大使过来观礼,看完明朝的大阅兵,很多国家当场就吓坏了,纷纷扣头称臣。

明朝是历史上朝贡国最多的一个国家,这跟永乐帝关系很大,阅兵礼吓坏了一些小国,郑和下西洋,又吓坏了很多小国。所以朝贡国才会这么多,用“万国来朝”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若汉武帝泉下有知(“务要使夷狄不敢小视中国”),不知会作何感想?这样的王朝怎能不令人怀念?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史·成祖本纪》

4.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军队精锐尽失,国君被俘,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政府不迁都,不纳贡,不和亲,选择另立新君,奋起抵抗,最终大败蒙古。

对比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

5.末代皇帝崇祯面临步步逼近京城的李自成大军,他宁可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也不愿迁都做偏安之君。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明史·崇祯本纪》

对比清廷的咸丰皇帝置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皇逃离北京避难和清廷末代皇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的举动,可谓天壤之别。

这时,占据着我全心的不是东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么办法统治这块殖民地;它要驻多少兵,要采什么矿,我也一概不管,我关心的只是要复辟,要他们承认我是个皇帝。如果我不为了这点,又何必千里迢迢跑到这里,又何必肯于受到封锁和挟制呢?我如果可以不当皇帝,我在世界上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陈宝琛老夫子以八十高龄,风烛残年之身来到旅顺一趟,也是由于听到了这个风声,所以才特意来给我作一次最后的教导,他说:“共和、总统之说,皇上万不可应,若非复位以正统系,皇上将无以对待大清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第五章

6.元朝末年,汉族的一些上层精英分子已经开始了主动胡化,说胡语、穿胡服、改胡姓,太祖朱元璋对于胡化的禁止也标志着明王朝的建立带有强烈的民族复兴味道。明帝国的建立从此一改1127年以来汉文明的积贫积弱局面,在宋的基础上再次将汉文明推向了高峰,而夹杂在元王朝与清王朝之间的明王朝显得尤为珍贵。衣冠复唐宋,日月重开大汉天。

清军入关后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实在损人不利己,以及推行此政策之后对反抗者的镇压、屠杀,这样的朝代与明朝相比,后者当然更会被怀念,即使它官场有许多贪臣墨吏为非作歹,即使它有宦官掌权祸国殃民,即使它有再多的不堪······与荼毒民族文化、屠杀百姓相比,这些真的不值一提。

7.我们现在所读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前三本书都是在明朝完成的,它们自诞生之日起,便已成为经典,此后的五百年中,只有一部《红楼梦》可以与其比肩,再无其他小说可以超越。

8.由于通俗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版 和目前豆瓣评分第一的国产剧《大明王朝1566》的影响,让大部分人开始对明朝感兴趣,研究历史的人当然不需要看这种小说和剧,但只要大部分吃瓜群众喜欢,这就足够了。

9. 2017年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反复提及一本《万历十五年》,有的观众因为好奇就试着买来读了读,结果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间接又对明朝有了兴趣。节选一段:

在按着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之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时间,也缺乏令人企羨的奇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0.或许因为怀念一个人而怀念着一个朝代:于谦、王阳明、郑和、李时珍、海瑞、戚继光、张居正、郑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