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级技工缺口2200万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退伍老兵游中国


首先,我觉得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学历和文凭崇拜害死人。

说实在话,现在大学生真的不缺,尤其是那种没啥技术,有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和积淀的学生。

反倒是高级技工缺口大。

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学啊。

在高校招生的筛选机制下,高分考生大都被高校“揽入怀中”,考不上大学的学子,退而求其次,才不得不选择读技校。

其次,技工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还是有些不足

一些车间和部门嘛,工作条件往往不够好,没有那么高大上。

现在的年轻人都挑肥拣瘦,死要面子,宁愿坐在办公室里做没啥技术含量的行政文员或者码子,都不远跑去车间里投干这些有技术的活,因为不够“体面”。

另外,很多国企的提拔都是非常看重学历的。

你只是高级技工,不可能党领导的。

古代不是老推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嘛。

你没学历,技术再好很可能也是个工人而已。

社会地位和待遇并不见得很高。

职业发展路径也受限。


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当技术工人,哪怕是高级技工。


冯起升


我国高级技工缺口2200万人,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持不同的意见。

自古英雄出少年。

自古高手出民间。

中国真的缺少高级技工吗?

不,不缺,一点都不缺少。

我以前在建筑工地跟师傅聊过天,有许许多度40-55岁的老师傅,他们的手艺非常非常好。

其中有一个焊工,他是江西人,干了20年的焊工。

他的手艺可以达到无缝焊接的程度。

奈何,他没有一个东西,所以,他算不得高级技工。

很遗憾,老师傅不认字,没有证书。

就像题目里说的,缺少2200万的高级技工,准确的说,应该是持证的高级技工。

然而,有很多老师傅,手艺早就比高级技工还要过关,但在统计数据上,因为没证,他们却无法纳入高级技工。

很多地方,也没有相对应的待遇。

反而,有很多拥有高级技工证的师傅,在手艺上还比不上没证的师傅,可待遇却好上太多。

一个证难倒多少技艺高超的老师傅?

遇我得福


我简单说两句

你看技校里面进去的,能安心学习到毕业的有几个,基本都是混,工人地位太低,收入少。别说高级工了,我是技师又怎样呢?我在国企,技师每月只拿240元补贴,高级工是130元,什么都不懂的人就是混,就比你少这点钱,俗话说的好,会多死多,你会什么就都你干。还有单位搞什么技术人才补贴,两年评一次,评上的是几个档次,每月补贴700元、400元、200元,开始还认真评选,后来就乱来了,只看文字材料,没技术、不在技术岗位人拿了,还有很多事情不一一讲了,反正都是想当官,当官才钱多,所以很多人学习表现只是想往上爬,爬上去往往又不干原技术活了,说到底,就是工人生存环境问题,再牛的工人的收入不会高过你的上面人,也只比同事多一·点点。


一南


首先直接说答案吧:面子,面子,面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在我父母那个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所以没有商人,他们小时最牛的是城市户口,工人子弟(平民百姓中来说)。那时候只看你是什么厂的,当工人超级有面子,是很多人一身的梦想。


在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出现了很多拿着大哥大,开着小桥车的商人,很多以前过得不好的农村人都通过做生意,超过了工人阶级,再加上90年代的工业产业化升级,下岗了那么多工人,工人阶级一夜间被带上了失败者的帽子。感觉当工人一辈没保障,说不定哪天就下岗了。所以从那些年以后,凡事家里条件好点的,都不再让小孩当工人。就拿我大学那会来说,人最多的肯定是工商管理。我就纳闷了,照那比例算下来,以后的公司都得10个人管理1个人。你说这人为了点面子真是太作了。于是现在各种小作坊创业的,各种打零工的,各种啃老的都来了。就是没愿意踏实当工人的。


总有一天,大家会知道,安心当工人,比各种作强太多。


真子大叔


首先点评一下:高级技工(师)的收入并不差,但是问题要成为高级技工(师)需要态度,时间和技能(经验)的积累才可以成功,但是现在社会风气是挣快钱,挣大钱的态度在影响着当代的工人从业者。

现在说说以往和现今的技术工人成长的情况:

以前小时候到父亲工作的汽修厂(父亲是一名修理工人)现场听到过一个故事(事实),当时的修理厂有一名高级维修人员(相当于今天的高级技师),平常在工厂里就是百事通的存在(汽车修理上),所有维修工人有什么难题只要找他老人家(年纪比较大,当时快退休了)来看看就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修好),另外只要有新型的汽车进来维修,他老人家就会主动上前研究学习(这是热爱),而其他的工人都以他为目标(苦练,苦学),非常尊重他,希望能够成为这样高水平师傅,至于他的收入当然是维修工人的第一。

现在的情况(不少工厂)是:没有任何技术的工人到了工厂找工作是没有什么特别条件的(学徒),这种现是合理的。但是之后的不合适的行为导致了技术工人进步为技师的最大问题所在,不少工厂(制衣\\鞋\\包、模具、工业包装、玩具各式工作岗位等)的不少学徒在学习了几年之后就开始会要求较高的收入,如果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主动离开,这样的情况周而复始,他(她)们所要求的是高收入,而不是高技术的积累,加上当时社会上的个体私营企业总量越来越多,这些技术普通的工人往往可以有不少的空间流动,但是当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之下,又有多少人可以继续走这条路?这些技术工人在感觉上是有不短的工作时间了,问题是技术又如何呢(还是普通工人的水平的还是不少)?而当时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一小部分学徒就有不少成为了真正的大师傅了,他们的收入远比不少大学生要高。

所以说不是缺高级技师,而是缺少一群对技术认知的工人,没有良好的心态,谁都不可能成为强者,任何行业都是知此。


风的说话


我国高级技工缺口两千万,有的地方月薪万元都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这不是笑话,而是现实!

大家都知道,德国制造意味着高质量、高精度、高水平,为什么德国制造业如此强大,与德国整个社会奉行的工匠精神是分不开的。在德国,一个高级技师的工资可以超过一个大学教授,甚至比总经理还高。不仅工资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也是很高的,不但没有人歧视,反而受到普遍的尊重。

在日本,也是如此。任何有特殊技能的工人,他们都称之为“匠人”。在日本企业和社会各各行业,匠人不但可以挣到满意的薪酬,而且还可以享受很高的荣誉和地位。这也是日本制造业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而我们呢?虽然倡导“工匠精神”,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工业某.0,让中国制造业从“制造”,走向“创造”和“智造”,可是现实却是,没有人愿意当工人,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高级技工荒”,为什么呢?

一,工人待遇低。在德国,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工,待遇堪比总经理。而我们的企业呢?一个普通产业工人月薪三四千元,企业高管年薪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元量级,收入差/距几十倍!如此大的反差,谁愿意进工厂下车间做工人呢?没有源头活水,哪有技工传承!

二,职业教/育/薄弱。说到技术工人青黄不接,不得不说一下职业教育。制造业立国,应该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管齐下,齐头并进。而我们却是高/等教/育一枝独秀,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大家都削尖脑袋考大学,没有人读技校,哪有什么匠人。

三,浮躁的社会心态。现在人们的心态是浮躁的,到处充斥着急功近利和一夜暴富。在很多人眼里,当工人是没出息的代名词。家长从小教育孩子就是“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当工人”。在这样一种文化熏陶下,工人成为每个国人迫不得已的职业选择。一个人对一份职业,连基本的激情都没有,怎么可能有工匠精神!

四,我不说,你也懂得。几十年前,八级工资制时代,一个高级技术工人,一个月可以拿到七八十块钱,比企业的中层干部还要高,比厂长低不了多少。那时,工人有干劲,也喜欢钻研技术,发明创造也是层出不穷。有的劳动模范,因为技术好,表现好,企业想把其调到科室做干部进行培养,工人还不愿意呢?为什么?因为干部工资低!

现在,国家正在推行制造强国战略。制造,就离不开人才,特别是离不开高级技术工人。要想解决技工荒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工人富起来。要想让人们愿意当工人,为技术工人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力量,收入必须合理。不仅是企业内部纵向平衡,行业之间也要达到横向平衡。人性都是趋利的,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当工人又脏又累还不挣钱,没有人愿意下车间的。

二,提高工人地位。除了待遇低之外,人们不愿意当工人,与工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也有很大的关系。动辄被人称呼“臭工人”,时刻有失业之忧,在企业没有发言权,不能与干部享有同等的福利,工作环境脏乱差没有人重视,谁能心甘情愿当工人呢?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前,虽然国内也有一些职业教育,但大都是民办中专和专科院校。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职业教育水平比较低。在职业教育领域,国/办/院校基本属于空白,国家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四,多来点正能量。打开手机,天天是明星、富豪的绯闻八卦、奢侈生活,犹如毒/品一样侵蚀着人们的灵魂,让人们的心变得浮躁、功利、自私。当年轻人全部开始追星,并天天梦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时候,还有谁愿意踏踏实实地与机床为伍呢。

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点赞和评论一下。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请阅读我的相关文章。


管理那点事


答:在炮火纷飞的敌后,中国工人阶级的名字响彻云霄,令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我就是军工厂的一名工人(做枪炮子弹),22岁当上了工人,入厂那年为一级工,工资为33元2毛7。相当于现在的工资4000元钱,能养两个孩子没问题。生活也不成问题。逢年过节,单位组织文艺节目,一曲《咱们工人有力量》振憾整个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认为那时候的工人很有气派,扬眉吐气。然而,今非昔比了,如今的工人没人干,主要是没了地位,没了尊严,工资低,让人瞧不起。你说谁还愿意干?

过去,我们那个时候的工人,社会地位高,被人重视,俗称,工人老大哥,现在相比就是一个奴才,不是吗?别人家的孩子我不管,反正我是不让自己家的孩子去当工人,我宁可一家人都饿死,让姑娘臭到家里。也不去给资本家当工人!

你说,现在的工人还叫人吗?谁把咱们工人阶级放在眼里呢?就拿涨工资来说吧,我们工人从86年缴了33年的养老金,而且,退休金全国平均最低,事业单位,一张报纸,一瓶水,不缴养老金,做在办公室现在平均工资6500,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才2000左右。你说,合理吗?所以,这也许是老一辈的工人阶级尝到了现实苦,才说句良心话。因此,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当工人,导致于国家的“车钳刨磨”技术失传,导致于水电焊没人干,导致于技术工人后继无人的局面。

(嗨,心脏病犯了,就说到这里吧)!


刘年14


社会分工和分配严重扭曲的必然结构。

当一个社会依旧沿袭古老的统治、霸占、奴役方式,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从事生产创造劳动成果的活动,而寄希望于成为统治、霸占、奴役他人的一份子,这是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也是唯一得到更好生存和生活的机会,为此,宁愿耗尽祖孙三代的力量也要极力摆脱从事实际生产创造的命运,实在不行,靠个人实际操作和劳动也要尽量保证灵活,决不能把一辈子都绑在直接操作和劳动的事情上,那样太亏了,辛苦不说,收获最小。


胡氏口语文


高级技工缺少两千万,不知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我原来在央企的时候,最早并没有多少技师,后来每年上面都会拨下一些指标,供员工考取,慢慢地技师就多了起来,再后来连高级技师也不鲜见了。我们有些同事,本来已经是工程技术人员,有了职称,但觉得技师更牛逼,改考了技师。人还是那些人,水平也没多长进,但摇身一变,成了技师。

所以,技师的多少,不全在整体素质的高低,而在门槛的高低。门槛高,进去的人就少,门槛低,能进去的人就多。

现在的人,不比我们那一代,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随便找一个,都是大学生,加强培训,让他们在实践中多磨练,大多数人做一个技师应该是绰绰有余。


宋思考


技工很专业的来说是国家生产力中的核心竞争力,就犹如一个国家有多少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统计,既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推动进步的主要因素。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家是创造技术的,工人就是将技术变成强大生产力的主要力量,而技工(分等级的)也是工人阶级中最有战斗力和领导力的。

技工缺口2200多万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关键,生产力没有足够发现,生产力不够创新,就不能持续发展。

一方面是体质机制的变革,致使制造业没有更上步伐。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发展钢铁制造,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先进工作者和科学家,比如铁人“王进喜”。后来经济转型和第二三产业的雨后春笋,导致人才流失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上,第一产业制造业停滞不前,技术工人地位日益低下。

第二个方面,“缺乏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纵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能力都很强,他们的强不是在制造业的体量,而是在专注度和创造力上。蒸汽机、电灯、电话和“三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西方国家,可见一斑。德国的工匠精神世界第一,追求制造的极限,涌现出了无数科学家、工匠, 蕴育了很多世界知名的工业品牌,百年不怠。

三是中国大环境缺乏对职业教育和专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导,致使技工社会地位逐步低下,福利待遇低下,社会获得感不高。而相反的一些娱乐行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业被尊崇,颠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