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這件事,為什麼阿里巴巴能做成?

十一點聯盟


大家好,我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里雲,主要提供雲服務器、雲數據庫、數據智能等服務,題目裡阿里巴巴做的雲計算就是我,所以這個問題由阿里雲本雲來回答比較合適。

雲計算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你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或者登陸阿里雲官網進行諮詢瞭解。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28730417673404675/

回到問題本身,我們來聊聊阿里巴巴是怎麼把雲計算做成的。

1、面對流量挑戰、提出雲計算戰略

故事要從2008年前說起。那個時候阿里巴巴遇到互聯網流量的挑戰,傳統的IT架構已經無法滿足業務需求。所以雲計算戰略就這樣被提出來。


2009年,淘寶的流量仍然在持續增長,阿里開始用雲來替換傳統IT架構,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投入飛天操作系統的研發。當時面臨了兩條選擇,一條是基於Hadoop等開源技術搭建底層系統,另一個方案是自主研發,前者技術和生態都較為成熟,而自研則是一條充滿未知的路,但考慮到開源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以及集群規模等短板,阿里巴巴最終選擇了自研這條路,2009年春節上班第一天,工程師寫下了飛天的第一行代碼。


選擇自主研發主要是能夠確保雲的整體架構是有機統一的,能夠隨時隨地的無間斷升級,並在全球範圍內水平擴展,也為阿里雲未來大規模服務的能力打下了基礎。


2、自主研發飛天5K,大規模計算能力初步實現


2013年8月,飛天集群規模達到5000臺,實現了跨機房,並經受了整機房斷電的嚴苛考驗,現在更是實現了單集群1萬臺的規模,如果用Hadoop等開源技術,那遠遠達不到這樣的規模。把視野放到全球,目前擁有這一能力的公司也寥寥無幾。



3、藉助天然實踐優勢,錘鍊提升雲計算能力


除此之外,電商基因也是做雲計算的天然優勢,阿里雲需要面對的場景是互聯網的規模、金融級的準確性、企業級的複雜程度(這是搜索、社交場景無法比擬的)。

例如,每年的雙11會帶來流量的劇增,0點時刻無數人湧入天貓,這樣的流量規模是絕無僅有的,而高峰流量的壓力也進一步錘鍊了阿里雲大規模服務的能力。



目前,阿里雲不僅支持了阿里巴巴集團的內部業務,也在為社會創造價值,以12306為例,每年春運期間,12306網站需要承受著每天超過400億次PV數,壓力可想而知。但上雲之後的12306,現在已經能夠承受高達40萬次/秒的查詢能力。

現在,飛天之上衍生了一系列世界領先的自研技術,擁有基於新一代虛擬化架構的神龍雲服務器、國內首個自研雲原生數據庫POLARDB,同時集成了達摩院的前沿技術,可以為用戶提供頂級基礎設施服務以及數據智能的能力。

如今十年過去,但阿里雲仍然不斷思考著雲計算未來的發展之路。

雲計算行業的第一個十年,阿里雲已經發展成全球前三的雲服務商;在雲計算的下一個十年裡,阿里雲不僅要為社會提供基礎設施服務,還要將數據智能的能力賦能給全社會。

如今的阿里雲是達摩院加持的雲、數據智能的雲、最佳實踐的雲和被集成的雲,我們也給了自己更加清晰的定位:不做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SaaS(軟件即服務)。



如果你想和我進一步討論,歡迎在下方留言。


阿里雲


我覺得是因為阿里巴巴不僅有非常敬業的工程師,還有雙11這樣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

雙11到今天已經成為了全民參與的購物狂歡節,它的背後是無數阿里雲的工程師將近一年的籌備。每一年雙11玩法都會不同,對這些工程師來說,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

阿里巴巴內部還經常流傳著這樣的“段子”,有的同事回老家結婚,第二天一大早就要接新娘,頭一天晚上還在網吧“壓測”到凌晨;被稱為雙11技術隊長的楊旭連續一個星期都顧不上回家……從這些的故事中都能感受到阿里巴巴工程師的敬業與對卓越技術的不懈追求。

每一年的雙11都是阿里巴巴整個集團的大考,阿里雲每年都會更換參與雙11的工程師,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參與進來,經歷這次雲計算技術上的考驗。

其實雙11是最能放大和暴露技術問題的一個場景,阿里巴巴也在備戰雙11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為了解決雙11突然出現的“非常大的峰值”,阿里雲設計了混合雲方案,不僅解決了雙11的計算難題,還推廣到了微博上的熱點事件、春運期間的火車購票、世界盃的計算需求等場景。

為了讓消費者儘快拿到商品,阿里雲搭載了中國郵政將分揀中心、處理中心的寄遞平臺,還專門為中國郵政零點訂單高峰護航,助力中國郵政實現“分鐘級配送”。

在阿里雲的助力下,今年雙11開場僅30分鐘,全國就有很多消費者已經收到了剛剛下單的商品。

不僅如此,隨著阿里雲的數據積累和技術迭代,原先很多棘手的問題也都有了成型的解決辦法。比如,為了更加精準地分配系統流量,阿里雲設計了“應用+存儲+緩存+數據庫+網絡+大數據”的全技術棧的混合雲解決方案;

為了更早地發現更多問題,阿里雲設計了全鏈路壓測,用大量機器人模擬用戶的雙11行為,提前“演練”,進而發現問題。這些經歷過雙11考驗的技術都沉澱了下來,成為了阿里雲上線的新產品。

敬業的工程師+豐富的實戰經驗,我猜這就是阿里巴巴能做成雲計算的原因吧


一個退休的老者


阿里的雲計算最初是按照亞馬遜的思路設立。

大型電商在雲計算領域有這天然的優勢。最初美國亞馬遜電商搞黑色星期五活動,由於大量網上訪問與結算請求,不得不增加配置服務器來應對,可是平時訪問量又沒有那麼大,好多服務器設備都閒置,亞馬遜老闆貝索斯突發奇想,可以把服務器出租出去,出租運算能力給需要的公司,由此,這項改變了互聯網玩法的生意出現了。

阿里同樣有這方面的需求,雙十一就是阿里雲最好的試驗場。在國內阿里雲確實是響噹噹的NO.1,雖然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技術水平距離距離亞馬遜還有差距。

雲計算未來的趨勢,互聯網利潤新的動力源。


Hello溫哥華


理想主義的堅持,對人才的尊重,不斷的投入,選擇相信


互聯網文摘


阿里雲計算是賠錢賺吆喝


拿錢發帖全家over


雲計算需要的條件

第一 客戶的海量數據

第二 大量的資金

第三 大量的人才

這三者恰好阿里都具備,其實很多企業都在做,只是沒有阿里做的好而已,因為這是大趨勢,


北緯30C146336731


因為阿里巴巴996


不願透露真實姓名的王


用馬雲的一句話很貼切,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