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文/簡十七

Benedict在2010年出演了一部名為《Vincent Van Gogh: Paintedwith words》的劇情片。一年後,在某在線視頻網站上,我花了大約一個下午的時間,平靜地將它看完了。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拋去演員本身的素質不談,這部片子裡最吸引人的,應當是那些出自梵高與他的親人的信件中的字句。它們串起了一整部影片,也承載著梵高其人富於傳奇色彩的寂寞一生。

集結出版的信件,對於梵高來說,是相當於自傳一般的存在。

以下,關於《梵高手稿》。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Van Gogh's Letters:The Mind of the Artist in Paintings, Drawings, and Words, 1875-1890

梵高手稿【荷】文森特·梵高(著) 【美】H.安娜·蘇(編)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印象畫派巨匠。1853年3月30日,生於荷蘭布拉邦特。一生屢遭挫折,備嘗艱辛。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美麗的瓦茲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年僅37歲。

1. 夢

"人的靈魂裡都有一團火,卻沒有人去那兒取暖,路過的人只能看到煙囪上的淡淡薄煙,然後繼續趕他們的路。 那我們要做什麼?給火添柴,"你裡頭應當有鹽",不管有多焦躁,也要耐心地等待,等到有人想要來訪,在火邊坐下來——待在那裡。"

這名生前潦倒,需要依靠弟弟提奧接濟才能勉強度日的畫家,在他困頓的一生中,用一封封紙短情長的書信,誠懇地學習著技法,提升著自己的畫技。雖然後世人對於他畫作以及天賦的認可來得太晚,沒能夠趕在他三十七歲的那一槍之前溫暖他飽經風霜的那顆冰冷的心,但從梵高決意開始創作起,就從未對自己"能夠創作"這件事有過任何的懷疑。

他深愛著這個世界,想用自己的畫筆將其描畫;他深愛著身邊的人們,竭盡心力地想要融入他們。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From:Van Gogh's Letters

他文字中透露出來的種種說,人要滿懷期待,也要經得起等待。要足夠堅韌,也要滿懷憧憬與期待。

雖然他最終滿懷失落,決定與這個他愛了一輩子,執著描繪了一輩子的人世作別,但燃燒在他信件當中,展現在他畫作當中的,他對於生活、對於創作的那一團如火般熾熱的激情仍然值得人們銘記與學習。

這是一個浮躁的年代,每個人坐下來第一件事都是拿出手機,寧願低頭在冰冷的屏幕上點擊,也不願抬起頭來與身邊的人多說一句。快餐式的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巨大信息流充斥人們的頭腦,一時間,他人輸出的信息霸滿整個屏幕,一切都來得如此容易,近乎唾手可得。而人們,又有多久沒有靜下來好好問問自己,他人有他人的思考,他人有他人的想法,但我的思考、我的想法、我的執念又在何處呢?

梵高有自己的執著,自己的夢。我們雖不是梵高,但在對夢想、對人生的追逐中,我們也是梵高。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Van Gogh - Starry Night

2. 換羽期

"換羽期對於鳥兒來說,就像我們人類面對逆境或者不幸一樣,是痛苦的時期。你可以選擇去停留在痛苦中,也可以由此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值得張揚的事,也不是一件可以調侃的事,正因如此,你才需要藏起來。"

提到梵高這個名字,與之相關的關鍵詞有哪些呢?

"天才"、"瘋子"、"星空"、"自殺"、"印象派"……

天才如梵高,怎會落到在麥田中拿起手槍自殺的慘淡結局?他能運用高超的技法和敏感的色彩,畫出極富感染力的畫作,又是什麼,讓他決定在盛年之時離開人世?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

我們不得不承認,梵高的一生是困頓的。這困頓,不但體現在物質生活上,沒有錢買最基本的畫材,好不容易畫好的畫也無人賞識,賣不出去。他要帶著他的畫穿過田地,致使油畫顏料被剮蹭,留下不能修復的痕跡。

除此之外,他的一生中,除了他親愛的弟弟提奧,他的家庭也沒有給予他他所需要的溫暖。甚至在他與父母的關係好不容易緩和下來之後,他發現,自己與弟弟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了起來。他甚至沒有能夠找到一個能夠與之相伴一生的伴侶,與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是一言難盡。

儘管他與高更交好,卻在後期因觀點不合而斷絕關係,甚至在爭執過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左耳。生活艱難,人情淡薄,一切一切的困境最終將這位舉世無雙的天才推向了命運的深淵。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Vincent and Theo

"換羽期"對於鳥兒,之於困境對於世人,都是痛苦而難熬的過程。鳥兒無法選擇,但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對於人們來說,是選擇面對,還是選擇逃避,對之後的人生髮展來說至關重要。

有的人是幸運的,選擇了面對後,有人為他遮風擋雨,和他共渡難關。但梵高沒有這麼幸運,在他堅定不移的選擇了面對困境後,只能把自己"藏起來",打起自己原本已飽經摧殘的精神,接受不幸命運的洗禮,而後"自己縫補自己"。從受傷到痊癒,在這個過程中,他展現出了非同常人的忍耐力與意志力。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Irises

他用一切能夠弄到的材料作畫,體會著不同的畫材對於不同畫作的作用,思考如何提升自己作畫的技巧。他利用著一切能夠作畫的契機進行自己的創作。

他畫素描,就持之以恆的練習素描的技巧,以至於後來他有機會接受學院教育的時候,被老師評論"素描功底紮實"。他畫風景,就持之以恆的思考著畫面的架構和光線的描摹,通過色彩的對比突出他所想要表達的情感。他畫人物,就持之以恆的學習著各種方法,從頭部到身體,瞭解人體的結構,拿下基礎架構之後去追求細節的精益求精。

他雖身在孤獨之中,卻用作品為自己找到了一條披荊斬棘的道路。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Wheatfield with crows

3. 熱愛

"就像我曾說過的,我們都走在通往光明的大道上。不要心存懷疑,成功之路就是打起精神,保持耐心,日復一日地不懈工作。改善自己的畫,才是最重要的事。"

1876年,梵高還在做教師,他夜晚趕路,要去彼得舍姆。夜晚漆黑一片,道路泥濘難行,跌跌撞撞間,沒想到路盡頭出現一座"透著溫和燈光"的木製小教堂。這一發現令他欣喜萬分,隨後他在教堂裡為他們朗誦聖經的章節,還一起聆聽手風琴演奏。這一經歷本是一件極小的事件,卻被他寫進了信件中,恰巧與他後來在信件中透露出的對於人生態度的描述不謀而合。

他一生坎坷,卻在畫畫這件事情上,從未放棄過自己的追求。在發現自己對於作畫有興趣之後,儘管他不懂得作畫的基礎技巧,他卻開始踏踏實實的進行繪畫的練習,並在練習過程當中,汲取來自大師們的經驗,提升繪畫的技法,追求著自己的藝術。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From:Van Gogh's Letters

藝術,如他所說,是滋養現實生命的必需品。而作品,則是藝術家們的生命與靈魂。還能到達成功的目的地嗎?要如何到達成功的彼岸呢?他始終堅定,從不懷疑。他始終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周遭的境遇都只是身外之物,而一個藝術家要做到的,就是不懈工作,不斷改善自己的作品,才能走向自己的光明。而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捷徑。

人們稱梵高為"天才",但這位天才在享有不一般的藝術創作能力的同時,也用自己的行為踐行了何謂"勤奮"。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Sunflowers

他寫,"缺少知識,只會付出無謂的努力,不會有所收穫"。因此他為了獲取知識,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和拼搏。在客觀條件有所限制的情況下,他用自己的汗水,澆灌了自己那朵雖然開得有些晚,但無論如何總是盛開了的,且開放後驚豔了整個世界的成功之花。

他寫自己的藝術觀念,"人必須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才有可能觸碰到藝術的本質"。而他也身體力行的做到了這一點,也攀折到了那一他渴望的,在旁人看來難以企及的高嶺之花。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From:Van Gogh's Letters

如果梵高穿越到現代,他身上所有的那些品質,他在逆境當中所寫下的那些詞句,用現在流行的詞彙形容,叫"心靈雞湯"。

然而這雞湯非彼雞湯,這雞湯中所含的,是一位實幹家與命運搏鬥而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窮困潦倒如梵高,能為這世界留下美麗的《星夜》,能為這世界留下生氣勃勃的《盛開的杏花》,能為這世界奉上貧民的寫照如《吃土豆的人》,能為這世界描下夢幻的《鳶尾花》,他身上所有的那些堅韌的,被世界拒絕一萬次也要重新開始一萬次的精神,孕育在這些被他的手繪下的情境中,孕育在他熱愛的自然裡。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他明白,他的這種熱愛,一定會被後世的人們所理解,因為人類的愛都是共同的,我們都在人群裡,孤獨只是暫時的,人類之間的愛才是最偉大的力量。在他的一生中,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自己與眾不同的人生,同樣也極度渴求,自己的這種方式能夠使自己回到人群之間,為人們所愛。

儘管他的這一願望在他尚在人世時未能實現,他的畫作也是在他死去之後才得到應有的認可,但他的這種不懼失敗的全力以赴,值得我們稱頌。

4. 孤獨

"我只是想要畫出能夠打動觀者的畫,無論是畫人像還是畫風景,我所要表達的,並不是無病呻吟的憂鬱,而是發自內心的哀鳴。簡而言之,我希望人們這樣評價我:這個人深刻而敏感。不要在乎那所謂的粗魯吧,你懂的,或許正是它成就了我呢。"

梵高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不同於現代人所渲染的所謂"我的孤獨,雖敗猶榮",這種孤獨並不是他自己想要的結果。因此,終其一生,無論是在畫作中,還是在他與親愛的弟弟的通信中,他始終在表達自己對於人群的熱愛,對於這世界的熱愛。他始終在尋找著進入世俗世界的切口,至死未變。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From:Van Gogh's Letters

然而,不得不說,我們也要感激梵高的這種孤獨。如果不是他的這種孤獨賦予了他對於世界"深刻而敏感"的理解,我們也不會擁有這麼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藝術始終是矛盾的,這種碰撞也讓藝術擁有了獨一無二的美感。閉上眼睛想一想,百年前梵高獨自帶著畫作穿越田地,樹杈在他的油畫上留下不可複製的印記。

應該算是如願吧,他終於在繪畫中,找到了他度過他貧瘠卻又豐富的一生的方式。

梵高手稿 | 孤獨的人,至死都在尋找通向人群的路標

Wheat Field with Cypress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