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賜死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了,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

中國歷史研究所


白起被賜死時,年紀究竟有多大,歷史上並沒有準確的記載。不過,白起第一次被史書所記載,是在公元前294年,那時候他擔任左庶長。“左庶長”在秦軍中是一種中高級軍官,比後來代替白起指揮圍攻邯鄲的王凌的“五大夫”還要高一個級別。因此,那時候的白起,少說也有30歲。白起被賜死的時候是公元前257年,相隔了近40年。因此,說白起那時候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其實也差不了多少。

白起不但是個老人,在長平之戰後,由於白起想一鼓作氣攻下邯鄲,秦王和宰相范雎不同意,解除了白起的兵權。也就是說,那時候白起其實對秦王是構不成威脅的。

當時因為王凌在邯鄲之戰中失敗,秦王命令白起前往接替指揮作戰。白起認為這場大戰,秦國肯定打不贏,不想去。秦王還是堅持讓白起去。白起以自己生病推脫。但秦王不聽,一定要白起上路。白起上路不久,秦王卻又賜死了他。

(白起劇照)

我們知道。古代都很忌諱戰前斬殺大將。秦王這樣做,不就是戰前斬殺大將嗎?

那麼,秦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史記》認為,白起之所以被秦王賜死,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白起鬧情緒。長平之戰後,秦王不聽白起的建議,放棄攻打邯鄲。現在秦王卻在趙國緩過勁來後,再前往攻打。並且因為打不贏,又才啟用白起。因此白起推脫不去。根本的原因,還是他鬧情緒。

二是白起說風涼話。秦王讓白起接替王凌,白起不去,同時認為不是進攻趙國的好時機。後來秦軍果然打敗,於是白起便說,秦王不聽我的話,非要出兵,結果如何呢?這話讓秦王很生氣。後來,秦王強行讓白起前往的時候,白起在路上,還在嘰嘰咕咕說風涼話。這讓秦王更加不爽,因此乾脆把白起給殺了。

三是范雎想害白起。范雎想害白起,是在白起打勝長平之戰,威名遠揚後開始的。由於害怕白起的風頭蓋過他,因此攛掇秦王放棄繼續進攻。後來秦王要殺白起,也是范雎的讒言。他告訴秦王,白起這樣說風涼話,肯定對軍隊不利,最好及時殺掉,免除後患。

四是白起得到報應。這是《史記》一貫的“春秋筆法”。就是當某個大將無辜被殺後,都會給他尋找天意。蒙恬被無辜賜死,死前他就嘆息說,是因為他修長城挖斷了地脈,才遭到了報應。白起死前,也嘆息說,是因為他坑殺了趙國40萬降卒,因此才遭到了報應。《史記》想通過這個,批評蒙恬和白起的殘忍罪錯。

(范雎劇照)

《史記》所講的這些理由,當然是不錯的。不過,我認為,《史記》忽略了(或者說“弱寫了”)白起被賜死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秦王忌憚他,想要他死。

事實上,秦王對白起一直就是一種“見不得又離不得”的感覺。由於白起在戰場上太過突出,幾乎百戰百勝(白起在史書上剛出場,就已經憑藉軍功擔任了左庶長,由此可以證明,白起有多麼傑出)。因此,秦王在使用白起的時候,經常非常猶豫。很多戰爭都不會派他去,因為他打的仗越多,戰功就會越多。按照秦朝的“軍功獎勵制度”,有了軍功就必須獎賞。秦王害怕最後自己實在沒什麼拿來獎賞白起的,說不定最後只有把自己的王位“獎”給他了,因此很早就開始對白起實行打壓。

(秦王劇照)

比如長平之戰,最早也不是派白起去打仗。後來秦王知道到了生死決戰的最後關頭,因此才又換成了白起。

長平之戰以後,秦王也是因為害怕白起功高,擔心他打下邯鄲後,就不回來了。因此不讓白起接著打。

後來一定要讓白起去,也是因為實在只有白起才能轉危為安。

但是當白起上路後,他又實在擔心,本來就對他有意見的白起,去指揮打仗的時候,或許更加有圖謀不軌的想法,因此,秦王害怕把軍隊交到他手裡。再加上范雎在旁邊一說,為了防患未然,所以在白起還沒有掌兵權的時候,秦王就找白起抱怨這事,把白起給殺掉。


張生全精彩歷史


白起死於公元前257年,沒人知道白起死的時候多少歲,不知道從哪裡看來的七十多歲,只知道當時的秦昭襄王已經69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在當時可是算古稀之年,當時的人很少活這麼長的,當然了,秦昭襄王算一個,活了75歲。

白起是魏冉舉薦給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戰,就大破韓、魏兩國24萬聯軍,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之後白起一發不可收拾,不斷為秦國攻城掠地,戰無不勝,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長平之戰,白起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術,一舉包圍趙國45萬大軍,趙軍在彈盡糧絕、無法突圍的狀態下,舉軍投降,白起隨後使用欺詐的手段坑殺趙國45萬降軍,天下為之震動。

隨後白起欲趁長平之戰的銳氣一鼓作氣,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派出親信衛先生回國請兵糧,準備一舉拿下邯鄲,攻滅趙國,結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範睢以秦國長平之戰消耗甚大,師老兵疲為由拒絕了白起的建議,並且還殺了衛先生,而且這成為了白起身死的導火索。



白起聽聞後,猶如當頭一盤冷水,從頭冷到腳,作為軍事家,他很清楚什麼時候應該進攻,什麼時候應該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顯然是傷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滅趙的大好時機。

之後等到秦國恢復生機,在長平之戰9個月後,秦昭襄王下令再次發兵攻趙,圍攻趙都邯鄲,這一次白起在家養活病,沒有去,結果秦軍在邯鄲城下大敗,而白起也因這次失敗而嘲諷秦昭襄王,引起雙方矛盾的惡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徵,而白起卻拒不出徵,直接導致了身死,不聽從國君的命令,嘲諷國君的決策,讓身為一國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導致賜死白起,國君的權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與範睢的關係,也是導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國魏冉舉薦的,而魏冉是被範睢扳倒,範睢為了加強秦昭襄王的權力,建議秦昭襄王廢除掌權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這和白起產生了矛盾。

白起為將,範睢為相,將相不和,而範睢也擔心白起的功勞日漸巨大,會導致自已處於不利位置,因此對於白起也是相當打壓,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機會,這也讓白起懷恨在心。

白起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本來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個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卻因此白白的丟掉了自已的性命,臨死前,白起曾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對於白起自已來說,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主要原因是白起雖然軍事上是一把好手,但卻不懂“縱橫之術”,不會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和家人、朋友賭賭氣,沒人計較;但和秦王賭氣使性子,不是找不痛快嗎?

讓秦王不痛快的人,秦王便會讓他痛快地去死。

(秦昭王畫像)

一、秦昭王命令白起攻邯鄲滅趙,白起拒絕三次,並託病不出,跨出作死第一步。

長平之戰,趙國精銳盡失,白起欲乘勝攻邯鄲滅趙國!但秦王卻中了趙國議和的緩兵之計,令兵臨城下的白起撤兵。

與趙國和談了近兩年,秦昭王才發現上當。此時趙國已厲兵秣馬、兵強馬壯。

秦昭王惱羞成怒,發誓滅趙!但他三次命令白起再打邯鄲均遭拒絕。

白起在第一次拒絕出征時就解釋過,趙國已不是原來的趙國,此時秦國進攻邯鄲不僅會失敗,還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若打趙國必敗!為此白起還列出了4條有理有據的不能打邯鄲的理由。

秦昭王哪裡肯信,他覺得白起在長平之戰如此神勇,不願出征只不過是賭氣,是託辭,以為自己親自登門,給足白起面子,白起便會出徵,白起只要出山,趙國必亡!他想的很豐滿,但現實太骨感!他親自登門,仍是被拒。

但秦昭王畢竟不是一般人,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便派范雎去勸說白起,范雎是出色的縱橫家,有著令人拍案叫絕的口才。但最終還是沒有說動固執的名將白起。

白起不但三拒秦昭王,還遞呈了退休報告,說打了三十幾年仗,身體不行了,申請退休。

對於秦昭王來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不管你以前多大功勞,你現在不為我所用,留你何用?

這是白起作死的第一步棋。



(秦昭王劇照)

二、白起作死第二步:當他的秦軍攻趙必敗的預言成了真,逢人便說:“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以此笑話秦王愚蠢。

秦軍慘敗,秦昭王本來就很惱火!要是白起會做人,他首先絕口不能提自己的預言,這樣才能不戳中秦昭一的痛處,自己才安全!其次,他應該到秦昭王那裡表忠心加表決心。秦昭王很可能還會繼續重用白起,白起就有重新掌握秦國大權的可能,進而把政敵范雎擊垮,自己也能落個善終。


退一萬步,你白起即便真的想退休,更應該少說話以求自保,因為禍從口出啊!

然後白起一沒靠攏在秦昭王周圍,又到處宣揚自己的預言多麼準確!這不是作死是什麼?

你到處宣傳的預言,在證明了自己英明的同時,不也證明了秦昭王的愚蠢嗎?秦昭王不殺你殺誰?!

有人說:白起的死跟他的政敵也有關係。我認為:如果一個人會說話做事,會處理人際關係,即便是有人進讒言也沒用;反之,不會做人的人,都替你說好話,你也爬不上去!

白起打仗行,做人做事說話真不行!


小熙為人人


白起的死和他的年齡是沒有關係的,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他,原因很複雜,這裡面既有小人的挑撥,也有白起的抗旨不尊。

我們一個一個地說。

大家都知道白起因為長平之戰,打敗了趙括,坑殺了四十萬趙軍,名震天下。

當時的白起就想趁著趙國元氣大傷,一舉把趙國給滅了。

可以說這時候是滅趙的最佳時機。當然了若是白起想去滅趙,他就必須要經過秦昭襄王的同意。

所以,他就把自己滅趙的想法,上報給了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看到了白起的請求,他也拿不定主義。

所以,他就找到了宰相范雎來商議此事。

可是,在秦昭襄王來找范雎的時候,趙國的使者早就找過范雎了。

趙國也怕白起打了長平之戰,去直接滅趙。所以,他們就來找范雎,想讓范雎給秦王說說好話,阻止白起進軍。

趙國的使者給了范雎一大批財寶,而且還告訴范雎,若是白起真的把趙國給滅了。那他可就是有史以來中國最大的功臣了。

這也就意味著,以後范雎見了白起,都要底白起一頭了。是呀,范雎可是宰相呀,宰相本來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

若是讓白起這個武將,騎在了范雎這個宰相的頭上,范雎多少都會有那麼一些沮喪的。不得不說這就是人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呀。

所以,當秦昭襄王找到范雎商議的時候。

范雎就告訴秦昭襄王,把白起給調回來吧,畢竟秦軍打了這麼一場大仗,也該讓士兵回來休息一下了。

就這樣白起滅趙的計劃成了泡影。

白起回去後,沒過多久。秦昭襄王覺得秦軍休息的差不多了,他想讓白起出軍,再次去滅趙。

但是,白起回絕了秦昭襄王,他說自己身體有病,不能去。

其實白起知道,這時候已經滅不了趙國了。

因為趙國的援軍,早就來到了趙國了。

白起的預料確實沒有錯,魏國和楚國的軍隊,已經到達了趙國,正等著秦軍去呢。

秦昭襄王只好換別的將領去了。但是,接二連三秦軍都是吃了敗仗。

秦昭襄王再次讓白起出兵,白起還是不去。索性秦昭襄王,就罷免了白起的一切職務,讓他滾出都城去。

就在白起離開秦國都城的時候,有小人在秦昭襄王面前,說白起的壞話,秦昭襄王怒不可遏。他就賜了一把劍,派人追上白起,讓白起自殺了。

這就是白起自殺的前因後果。


漢史趣聞


白起之死,這是一段將、相、君之間的三角故事,將與相有隙,將與君置氣,而相與君正和諧,於是丞相范雎乘機以言引導秦昭襄王殺了將軍白起。

這一段故事司馬遷在《秦本紀》、《范雎蔡澤列傳》、《白起王翦列傳》中都曾提及。《秦本紀》中有相關兩句話,一句是“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一句是“武安君白起有罪,死”,很簡略。《范雎蔡澤列傳》有一句相關的話,“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也很簡略。其間的首尾與因果都記錄在《白起王翦列傳》中。

武安君白起與應侯范雎之間的矛盾是這樣產生的:前260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軍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白起率軍繼續向趙國推進,意圖圍困邯鄲,一舉拿下趙國。這時的趙國也把反間計施於秦國,派人持重幣誘勸范雎,指出白起滅亡趙國後,其功勞至偉必將取代范雎的位置,何不接受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以自保。為此范雎以秦兵勞頓為由向秦昭襄王提出撤軍建議,秦昭襄王聽從了。而白起知道了這是范雎操作的結果後,矛盾有了。再往前講,白起是穰侯魏冉提拔起來的人,兩個人關係很好,而魏冉又是范雎拉下馬的人,白起、范雎兩人本就不是一條道上的人。

白起與秦昭襄王之間的不睦則是這樣產生的:轉年,前259年,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的九月,秦昭襄王卻又發兵去攻邯鄲了。白起因為有病沒有帶軍,帶軍的是五大夫王陵,戰況很糟,增兵也無濟於事。秦昭襄王就想讓白起到前方去代替王陵,但是白起認為時機已失,且邯鄲方面的諸侯救兵馬上就到,而秦國自己也已疲憊,不能這麼做。白起不接這個活,秦昭襄王的命令不管用,叫范雎去請也不管用。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齕去代替王陵,仗還是打的不順利,邯鄲圍了八九個月還是沒打下來,而信陵君與春申君的救軍到了,反過來把秦軍打敗了。這時白起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話傳到秦昭襄王哪裡,把他惹惱了,又非要白起去帶軍,又讓范雎去請,白起還是說自己病的不行了。是這個原因,秦昭襄王免了白起的爵位,貶為士伍,讓他遷到陰密去,陰密在甘肅的靈臺縣。

最後,白起他如果早點去陰密,遠離咸陽或許能保住命。白起因為病了,仍在咸陽待著,而前方秦軍節節敗退,被信陵君率領的聯合軍趕回到函谷關內,消息很沮喪,秦昭襄王又想到白起了,很不快,就命令白起趕緊走,不得留在咸陽。白起這才動身,已經出咸陽西門十里去到了杜郵,咸陽宮裡范雎的話,“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這個情況下,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劍去賜給白起讓他自裁。白起自盡,這時是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君臣鬧了兩年的矛盾結束了。

但秦昭襄王並非完全容不下武安君,只是在惱怒與沮喪之時有過這麼一念,剛剛好被白起的政敵范雎抓住了。秦昭襄王殺白起這事,可以拿秦始皇殺韓非來做類比,都是一念之間,過後都是要後悔的。後來有一天秦昭襄王就臨朝嘆息,對范雎說,“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叛,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最後說,將相鬧矛盾,最後贏的都是相,廉頗要不是碰到人格完美的藺相如,早三十年前就給趕出趙國了。

注:秦昭襄王20歲即秦王位,在位56年。白起在秦昭襄王13年開始帶兵出戰,亡於秦昭襄王50年。范雎大約在秦昭襄王35年入秦,在秦昭襄王41年拜相,亡於秦昭襄王52年。





小生不乖是我


不是容不下白起,也不是不信任白起,而是時局需要白起死。

在長平之戰前,白起就已經是武安君,這已經是武將的最高爵位了,封無可封,長平之戰白起又立下不世之功,這時候他的光芒已經掩蓋了秦昭王的存在,他在秦國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完全碾壓了秦昭王,如果再由白起滅掉趙國,那秦昭王到底要拿什麼來封賞白起,白起當然不會在乎封賞,秦王也知道白起不在乎,但在軍民心中呢?所以滅趙的任務絕不能由白起來完成。可以說白起的存在已經阻擋了秦王霸業。

邯鄲之戰秦軍敗北,秦昭王問計於白起,白起斷定戰機已失,再戰無益。作為當世戰神、曾經秦昭王最賴的將領,他的論斷自然沒有什麼好懷疑的。可為何秦昭王仍不願退兵?

因為他找到了一個殺白起的理由,他信任白起不可能造反,也知道白起說的並沒有錯,但他需要這個機會,除掉白起。白起顯然懂了秦王的心思,畢竟君臣數十年,什麼髒活累活都幹了,又怎麼可能真的違抗秦昭王的命令呢。白起的蓋世功勳,秦昭王自然不可能讓他突然暴斃,惹人詬病,於是君臣二人一起上演了一齣戲,君臣反目,白起抗命不尊,秦昭王忍痛殺之。

白起:為了你的王朝霸業,我殺光了所有阻擋在你面前的人,到最後,我卻成了你霸業之路最大的絆腳石,我願引頸就戮。


千歌


白起在戰國七雄中的名氣絕不亞於任何一位帝王,他的聲名鵲起全在於戰場上的叱詫風雲。

白起從秦昭王13年任左庶長,便開始南征北戰,為秦的擴疆拓土立下了功勞。

他歷經的戰爭不勝枚舉,攻城拔地70座,殺敵二百餘萬,被世人稱為殺神,高居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

前293年,伊闕之戰擊潰韓魏聯軍,殺敵24萬人,一戰成名;

前292年攻魏,把魏61座城池盡收囊中;

前281年開始伐楚,三年間先後奪下上庸、漢水、鄢、郢都、巫、黔中郡等城池;

前274年至前263,白起攻韓趙魏聯軍,殺敵二十多萬人;

長平之戰40多萬趙軍被白起坑殺……

戰功赫赫的白起因軍功卓著封為武安君,那麼這樣一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神,秦昭襄王為何還要賜死他呢?

而且白起被賜死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了,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呢?

有書君認為這是白起的宿命,首先白起當時在秦的名望過高,秦以軍功封爵,白起已經是武安君,功高蓋主的武安君讓秦昭襄王心中有懼。

秦昭襄王的歸政後想收了白起的領兵之權,培植新的將領。

其次白起從沒打過敗仗,這次秦王下令他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白起認為此仗必敗,不同意打無意義之仗,被秦昭襄王認為白起抗命不遵,不想讓他為他國所用,於是賜劍命他自刎。

一、白起軍功卓著,名望過高,為秦昭襄王所懼。

白起在秦國的地位是靠軍功一步步打拼下來的,在秦以軍功受爵,白起屢立戰功,從一介武夫,成為左庶長,大良造,直至武安君,他的名望在秦國可是無人不知,家喻戶曉,特別是軍隊中的威望,甚至高過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害怕軍隊將士只聽白起的號令而不聽從他的號令,在秦昭襄王看來,秦王霸主地位不容有任何質疑的,如若白起軍功蓋過一切。

他的至高無上的尊嚴便會受到威脅。所以秦昭襄王想收了白起的領兵之權,培植新的將領王陵和王齕。

韓非子說:大臣太重,必易主位。秦昭襄王堅決不能讓自己的權力受到任何侵犯,所以賜死功高蓋主的白起是帝王權術的造成的,所以白起是帝王權術的犧牲品。

二、秦昭襄王認為白起抗命不遵,不想讓他為他國所用,於是賜劍命他自刎

秦昭襄王是個有理想的君王,他想一舉攻下趙國的邯鄲,成就霸業,可是白起卻不懂得用語言力諫秦王,只認死理,沒有必勝把握的仗,他堅決不肯打。

就這樣君臣之間對於是否攻打趙國邯鄲城的戰略戰術問題上升到了聽不聽從命令的問題,再加上範睢的進言說先是白起抗命不尊。

後來降為士兵,很不服氣,心裡只生怨氣,要好好防著他,這樣有才有德有能力,又戰功赫赫的人,不能為己所用,必不能讓他為他國所用。這讓秦昭襄王有了顧忌。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在戰國時期,各相國都能以各種藉口去輔佐良君。秦昭襄王決不能讓這樣一位戰神脫離自己的掌控,為他國所用的。

所以當白起再次推病不立刻投入攻打邯鄲的戰鬥時,秦昭襄王便以他抗命不遵為由,賜劍讓白起自刎。實際上是不為我用,便不能留著,讓敵人所用,所以白起便只能冤死。

有書君覺得白起死得太冤屈,他本來是秦昭襄王霸業上的急先鋒,赴湯蹈火,盡職盡責,從無敗績,卻因功高蓋主,又成了秦昭襄王霸業上的絆腳石。

在邯鄲之戰中,不肯就任奔赴戰場,讓秦王誤會他會為他國所用,落得個賜劍自刎的下場,不僅令秦人憐之,後世的人也為他扼腕嘆息!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白起的死雖然冤枉,自己沒有罪,但是大臣死亡有幾個有罪的,比如長孫無忌,更重要的是聽不聽君主的,服從不服從君主的!

白起就是這樣他只看軍事該不該打,不聽君命,秦昭王的再三要求甚至請求白起出戰,白起都不願意出戰!雖然他埋怨秦昭王,不管秦昭王怎麼低聲下氣的請他出戰攻打邯鄲,他都是不願意!

白起的情商存在很大的問題,不然,他也不會冤死了!

白起不知道,領導讓你去打仗,請你去打仗的時候,你必須去,但是你可以提條件!白起就沒有這樣做,就是一百個不合作,也不妥協,裝病,給領導秦昭王臉色看!這樣的人,再有能耐,領導也不會喜歡啊,所以,白起最終才會被逼死!說他冤他是有點冤,沒犯錯,說他不冤一點也不冤,領導低聲下氣再三請他的時候,還是不給領導面子,不聽領導的話,不聽最高權力者的話,必死無疑!不得善終可以說是必然!


鵬程日誌


只能夠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事情更加形象一點兒。

其實這一點上來講,秦昭襄王並不是說容不下白起,而是他想守護住這一份來之不易的權利。

秦昭襄王以前沒有資格繼承大統,是因為他的哥哥,也就是秦武烈王跑到洛陽去舉鼎,然後自己死了,才輪到他來繼承皇位,繼承皇位以後,權力又不是他的,還有宣太后以及國內的四貴一起把控朝著秦昭襄王前期執政的那一段期間,可以說是最沒有尊嚴的那段時間,秦昭襄王啟用了類似於範隨著一些人才把權力給拿了回來。

所以說秦昭襄王,尤其是到了晚年的秦昭襄王,對於自己手中的權力,那是看的比誰都重要,老子辛辛苦苦奮鬥了一生,誰要是敢跟我爭權奪利,或者是不聽我意見的,通通弄死。看見我母親沒有?看見我叔叔沒有?看見我兩個弟弟沒有?

所以說白起一開始反對秦昭襄王的作戰行動的時候,秦昭襄王內心就已經拉起了警報,白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秦國的戰神啊,屢戰屢勝,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種人一旦背叛你那你什麼時候死的你都不知道,而且,白起都不聽你的命令了,手底下那些將士會怎麼看待你,但剿滅趙國的行動可以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必須要把趙國給滅了,出於自己的內心以及權利方面的考慮,秦昭襄王選擇直接把白起的職務給撤下去,讓其他人帶領軍隊去攻打趙國。

原本以為這一次是手拿把攥的事情結果出了事情,趙國在魏國還有楚國以及趙國主將廉頗的帶領之下,可以說贏得了一次勝利,(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將秦國的軍隊的驅逐出了趙國國境。

你們猜一下,這個時候秦國的國家內部是怎麼說這一次事情呢?你看看秦昭襄王不會打仗,但是卻把最能夠打仗的白起給摁了下去,這是羨慕白起將軍的功勞,有點懼怕白起將軍的能力,這樣的王還能稱作大王嗎?

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就有一些下不來臺了,原本以為沒有白起這一場戰爭絕對能贏,還能夠給自己刷經驗點,何樂而不為呢?結果沒想到這麼難打,更加令人尷尬的是,白起一開始勸他這件事情,他還拿出來說了,結果白起說對了,他做錯了,秦國是靠軍隊建立起來的國家軍隊中的威望高於一切,順間白起的威望要高過秦昭襄王了。

所以,秦昭襄王就派范雎過去打探一下口風,原本是讓白起說一些好話,能夠替秦昭襄王把這個謊給圓過去,至少你先服個軟嘛!白起倒好,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的意見,總之一句話,秦昭襄王,你這一次形勢判斷錯誤,所以才導致這一場戰爭的失敗,我沒錯。

秦國瞬間就炸鍋了,秦昭襄王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動了殺心,我打賬失敗了,你不去幫我還在這兒拆我的臺,你想幹什麼?

你們想象,一個惱羞成怒的老年人,給自己手底下走狗使一個眼色,那麼接下來該怎麼做,這就太簡單不過了。

白起之死很大程度上是刺激了一個老年人,不大不小的玻璃心,所以白起死的這麼快,要不然白起之前就已經立下不世之功勞,為什麼秦昭襄王在那個時候不想一個僻靜一點兒的辦法把他給處理掉?


漩渦鳴人yy


秦昭襄王是一個執法如山的鐵血君王,對於犯法的人他大多數是堅持依法處理,很少法外開恩!商君制定的秦法是大秦強盛的根本,秦孝公之後的歷代秦君都恪守商君之法,對於犯法的人,不論貴賤,不論善惡、不論多寡都是依律處理,很少法外開恩。白起作為秦國的戰神,為秦國打下了大大的疆土,斬首六國百萬將士,其威名之甚六國諸將莫有敢與其爭鋒的。白起有功於秦,故賜大良造爵,任上將軍職;白起不尊王命,不履行上將軍的職責,故依法賜死。

秦法有定:有功必賞,有罪不赦!大秦治下必有封賞,同樣的大秦治下有罪必罰!商君的行法原則是:有功於前,不為損刑;有善於前,不為虧法!也就是說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貢獻,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善事,一旦觸犯了法律,那麼你的一切都會歸零;不會因為你曾經有功有善,就赦免你現在的罪過。白起從軍事角度出發,認為邯鄲之戰必敗,同時精準預測了五國聯軍攻不進函谷關,但是他不奉命出征就是犯法了,因此秦昭襄王賜鎮秦劍讓他自盡!

秦昭襄王當了56年的秦王,其中有40年的時間是宣太后與魏冉在主政,他親政後開始鐵血執法,對於犯法的人一律重懲。國舅魏冉丞相對於大秦居功至偉,對於嬴稷當上秦王有擁戴之功,還有平叛之功,但是他私下要了宋國的陶邑,且橫行不法,最終被秦昭襄王奪爵罷職而歸。蜀侯是秦昭襄王的兄弟,但是他治蜀不力,且意圖謀反,最終被秦昭襄王梟首示眾。太子嬴柱的小姨子華陰夫人為姐姐華陽夫人密謀冊立嬴子楚為世子,最終被秦昭襄王以淫亂東宮的罪名斬首。

某一年天下大旱,不少百姓吃不飽飯,丞相請求秦昭襄王開放王室林苑,讓百姓進去謀生。秦昭襄王說:秦法有定,有功必賞,有罪不赦;現在讓百姓都去王室林苑謀生,等於是不論功過,一體受賞,此舉有違秦法宗旨,寡人不從。其後百姓多有餓死者,丞相又向秦昭襄王進言,開放林苑讓百姓謀生,有爵百姓不收稅,無爵百姓收稅,讓無爵百姓在豐年將稅收補齊。秦昭襄王說:有爵百姓有功,當賞;無爵百姓無功,收稅可也;此舉不違秦法宗旨,寡人從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