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龙抬头

以前有一次,二月初二去理发,当时没注意到时二月二(农历),去到理发店后,看到一排街的理发店里面,很多人在排队理发,因为一直喜欢在一家理发,和理发师也熟悉,就问为什么这么多人排队理发,听理发师说:“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啊!”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是龙抬头。理发后就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大家为什么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呢?原来,二月二“龙抬头”是这样来的。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龙王剧照

上古时代,人们将黄道附近星象分为二十八组,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东方苍龙”“角”:龙角、“亢”:龙的咽喉、“氐”:龙爪、“心”:龙的心脏、“尾、箕”:龙尾。冬天,苍龙七宿都在地平线下,黄昏时候啥都看不到。到了惊蛰到春分之间,黄昏时候,龙“角”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但是整个苍龙的身子还在地平线以下,只是露“角宿”,所以称“龙抬头”

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二十八宿

龙抬头:每到仲春卯月之初(因历法变动,将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在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又叫: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这里的“龙”是指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星象。龙抬头日处在卯月(农历二月)惊蛰、春分之间,根据《律书》记载:“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卯代表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春耕由此开始。仲春而抬头,仲夏而升天,仲秋而潜渊。

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古代春耕图

那么,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习俗呢?

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同时也是土地神的诞辰,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唐朝把二月初二作为“迎富贵”,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宋朝时期,根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二月初二宫中有御宴活动“挑菜”。但是在唐宋时期,没有将二月初二与“龙抬头”放在一起联系起来。

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富贵果子

到了元朝,根据《析津志》记载:“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时将二月初二与“龙抬头”联系在一起。另外根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当时妇女不能操做针线活,据说怕伤龙眼睛。

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龙须面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根据《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清朝根据《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有了“熏虫”的活动

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龙抬头

“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是吉祥之物,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我们是龙的传人,古代中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剃龙头”源于古代龙抬头时节祭龙的习俗。

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理发图片

“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大人理发,辞旧迎新,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同时也希望能带来好运;小孩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家长希望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有能力、有出息。但是不管是大人小孩,理发让自己焕然一新,在新的一年顺利,辞旧,好运连连。

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龙抬头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传说。据说尧王的父亲帝喾(帝俊)有四个妃子:姜嫄(jiāng yuán)、简狄(jiǎn dí)、庆都、常仪等。但是尧王的母亲庆都一直没儿子,后来去求神,一天夜里,她梦见一条赤龙追随,从此,就怀孕了。到了次年二月二,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尧王。后世:金豆开花赤龙遂抬头、二月初二尧王喜出世。

为什么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现在明白了,是这样的原因

尧剧照

虽然有传说,或者习俗,但是,事实上,我们仲春之际,万物复苏,繁茂,到处生机勃勃,我们人也一样,要释放出自己的勃勃生气,朝气,也需要散发出我们的气息,修剪头发,去旧迎新,开始新的朝气,以全新面貌迎接新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