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城同科考中两状元,遗憾的是武状元声名不显,文状元不堪大用

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曾出现过不少的奇迹,有人少年夺魁,有人连中三元,有人百岁得功名。通常情况下,科举考试分为文举和武举,在同一科中文武状元都被同一个县的考生所夺得,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件很稀奇的事。

一县城同科考中两状元,遗憾的是武状元声名不显,文状元不堪大用

​这件稀奇事就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丙辰科,这一刻文状元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徐铎,武状元亦为莆田考生薛奕。在此之前,科举考试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盛事,即便是后来的明清两朝,同样也无这样的例子。为此,宋神宗感到十分惊奇,他赋诗一首以表祝贺,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遗憾的是,历史上对于武状元薛奕的记录不多,我们无法得知关于他入仕后的情况,或许他在官场上并未有多大作为。但徐铎的史料却颇为丰富,他高中状元时年仅24岁,被授予镇东军(今绍兴一带)判官。在政治倾向上,徐铎赞成王安石变法,章惇出任宰相后,继续推行变法,也对徐铎予以拉拢。

一县城同科考中两状元,遗憾的是武状元声名不显,文状元不堪大用

​在基层干了几年后,徐铎被调入京城任给事中,入直学士院。不久,朝中有人提出为了彻底清算保守派的罪恶,应该编写一部保守派官员的罪恶言行录,以供百官批判。根据宰相章惇的指示,徐铎担任起了这个重任。毕竟徐铎状元出身,文才了得,他事无巨细,编成了厚厚的一大本书,为清算保守派提供翔实的依据。

随即,徐铎得到章惇的认可被官升礼部侍郎。如果仅仅是因为派系之争,我们似乎不能指责徐铎。然而,徐铎支持变法,却不是一个得力的干才。他做事唯唯诺诺,不敢坚持原则,尤其对于那些握有实权的人,更是从来不敢说个不字。

一县城同科考中两状元,遗憾的是武状元声名不显,文状元不堪大用

​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徐铎是主考官,有个考生因为作弊被抓获,当时开封府的官员们主张严办,而徐铎认为情节不是很严重,建议从轻处理。因为他是主考官,所以开封府就按照他的意见进行办理。可是章惇听说此事后大为震怒,不仅指示要将那位考生从重处理,还要处分开封府官员。按说这个时候徐铎应该出面澄清事实,至少也得为开封府官员说句公道话,可他忌惮章惇的势力,没有作出任何表态。

这件事以后,徐铎的名声大损,也被很多官员们瞧不起,也是因为这件事,后来朝廷要任命他为御史中丞(纪监机构首脑)时,遭到了一片质疑声。大家认为,让这样一个没有原则,缺乏担当精神的人出任御史中丞,岂不是玷污了御史的形象。迫于压力,朝廷最终取消了对徐铎的任命。

一县城同科考中两状元,遗憾的是武状元声名不显,文状元不堪大用

​北宋官场如走马观花一般,派系争斗此起彼伏,宰相换了一茬又一茬。章惇倒台之后,保守派重新执掌朝政,徐铎因为是章惇的亲信,又曾编纂过保守派罪行录,受到严厉打击是一点也不意外的。他被贬官至地方,先是出任青州知州,后又调任湖州知州。

宋徽宗亲政后,政坛的风向标发生了变化,变法派咸鱼翻身再度受到重用。时来运转的徐铎也被越级提拔,直接担任了礼部尚书。善于揣摩上司心思的徐铎,又表现出他自己唯上不唯实的工作作风。他投其所好建议宋徽宗投巨资搞一些形象工程,此举正中宋徽宗下怀,因而徐铎青云直上,被调任吏部尚书。

一县城同科考中两状元,遗憾的是武状元声名不显,文状元不堪大用

​徐铎是从吏部尚书任上退下来回家休养的,54岁时因病去世。有人为他做了盖棺定论,说他在宋徽宗时期不随波逐流,不愿意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几年后因病致仕,归隐莆田隐居。显然这样的评价是过高地抬举了徐铎,从他的一生看来,做官一般,品行一般,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恐怕只有文才了,他去世后留下《群书总要》、《易谈集》等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