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算大國嗎?

皇馬主教練CR7


如果印度不算大國,那麼請問什麼樣的國家可以算大國?至少中國和印度加起來就是小半個世界啊。印度的國土面積約為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在全世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位居全球第七位。地處南亞的印度位於青藏高原以南,地形從北至南分別是山地、平原和高原,除了北部的少部分山地地形之外,中部的恆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都地勢平坦,都適宜作為耕地開發。地處南亞的印度南瀕印度洋,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降水豐富,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適宜農業生產,而且熱量豐富,可以實現一年三熟。得天獨厚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使印度成為耕地面積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國家,國土總面積還不到我國一半的印度卻擁有153.5萬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積,這佔全世界可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比我國還多3萬多平方公里。在礦產資源上印度也是一個極其豐富的大國:鋁土儲量以及煤、重晶石、鐵礦石的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釷礦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12%。印度人口高達13.24億,是全世界僅次於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最近數據:印度以2.60740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排名全球第六位,位居美、中、日、德、英之後。在經濟成長速度方面印度於2015財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經濟體,在經濟總量上於2016年超過了法國。印度是世界排名第二的農業出產國,也是世界上的糧食生產大國之一。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椰子、生薑、薑黃、茶葉與黑胡椒的生產國,1億9千3百萬頭圈養牛則使印度成為全世界圈養牛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印度還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小麥、稻米、砂糖花生與淡水魚產地以及世界第三大煙草生產國。全世界大約十分之一的水果是印度生產的,而其中的香蕉與芒果的產量更是世界第一。信息產業為印度的經濟騰飛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支持,以致於印度長期被外界稱為“程序員之國”:印度的信息產業與計算機軟件在世界上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印度硅谷的班加羅爾是亞洲信息科技的中心。如今全球知名的信息公司高層都有印度人的身影,甚至美國硅谷的許多軟件外包業務也被印度軟件公司接管。早在2009年印度就有七家公司擠進了世界前15大外包公司的行列,同年全印度外包公司的總年收入高達600億美元。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美國全球火力網站對全球136個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實力水平進行了排名,其中印度僅次於美、俄、中三國,位居世界第四。當然在國際上對這一排名是有爭議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度軍隊就規模和裝備而言的確是一支在全球範圍內排的上號的武裝力量。印度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海軍7萬,空軍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準軍事部隊。印度陸軍擁有3569輛坦克、5085輛裝甲運兵車和步兵戰車、290門自行火炮、6445門牽引火炮和292門多管火箭炮。印度空中力量擁有1785架各級各類飛行器,包括535架殲擊機、468架攻擊機、706架軍用運輸機、237架教練機,另有504架多用途直升機可執行運輸和輔助任務,20架攻擊直升機能夠消滅敵方裝備和有生力量。印度海軍擁有184艘艦艇,包括2艘航母、15艘護衛艦、11艘驅逐艦、24艘輕型護衛艦、17艘潛艇、32艘岸防艦艇和7艘掃雷艦。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在西部博克蘭地區進行了5次小當量的核試驗後正式對外宣傳擁有核武器,外界估計其大約有100枚左右射程在4000公里內的核導彈。1961年印度將從英國購買的尊嚴級四號艦大力神號航母改裝後入役並將其重新命名為維克蘭特號,印度由此成為二戰後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1986年4月印度海軍以2500萬英鎊的價格從英國購買了競技神號航空母艦,經過改裝和大修後改名為維拉特號,1987年5月維拉特號作為駐孟買的西部艦隊旗艦正式服役於印度海軍。1999年1月印度又開始與俄羅斯交涉關於購買俄羅斯海軍基輔級航空母艦末艦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的問題,2004年俄羅斯將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賣給印度並展開改造工程,2013年11月16日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正式交付給印度海軍並改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印度情報部門在1996年就通過與塔吉克斯坦政府的談判建立了距離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130公里外的法克霍空軍基地,這是印度在海外的第一個軍事基地。在被印度視為自家內海的印度洋地區印度在馬達加斯加、馬爾代夫和毛里求斯等地都保持有軍事存在:從2015年起印度就租下了塞舌爾的阿桑普興島並在島上興建起了一個海空軍基地,該基地距離印度本土3915公里,距離塞舌爾首都維多利亞1135公里。在馬達加斯加北部印度的海岸警戒雷達站時刻監視著印度洋上的一舉一動。在馬爾代夫和毛里求斯印度都部署了大型海岸警戒雷達。印度還準備在馬爾代夫設立海軍基地和監聽站,在馬爾代夫幾座大的環礁上建立地面雷達網,開展巡邏機定期偵察飛行。在海灣國家中卡塔爾和阿曼在2008年與印度簽訂了防務合作條約:允許印度海軍的軍艦停泊在他們的港口。位於中印邊境喜馬拉雅山麓的尼泊爾和不丹兩國的內政外交長期以來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印度的控制,印度也一直在這兩國保持有駐軍。位於東南亞的越南也和印度存在廣泛的廣泛的軍事合作——越南甚至允許印度進入昔日蘇聯太平洋艦隊第八分艦隊駐紮的金蘭灣基地。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斐濟則允許印度建立一個衛星跟蹤站,以觀察“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位於中、俄兩大國之間的蒙古就積極尋找“第三鄰國”,在這一過程中印度成為冷戰結束後率先同蒙古建立軍事聯繫的國家:雙方互派武官,還簽署了關於開展國防領域合作的協議,建立了定期就地區安全問題交換意見的機制,印度甚至在蒙古境內建有軍事設施。

如果說印度這樣的家底放眼全球還存在競爭對手的話,那麼在南亞地區則是絕對的區域霸主。南亞地區一共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七個國家,曾經還有一個錫金已被印度合併。在南亞這一系列國家中除了巴基斯坦一直以來和印度的關係較為尖銳之外,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受到印度不同程度的控制。這首先是因為巨大的實力懸殊——在南亞印度一國的體量就佔據七成左右,即使是相對較大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面積和人口也只及印度的零頭而已,更不用說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了。偏偏南亞地區又是一個相對較為封閉的地理區間:北方有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西部是興都庫什山脈,東部是阿拉乾山脈,只有南部的印度洋是這裡通往其他地區的便捷通道,然而印度洋周邊缺乏足以與印度匹敵的大國,因此對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而言指望引入區域外大國的勢力制衡印度也是較為困難的。事實上印度這種南亞區域霸主的地位在殖民地時期就已初露端倪——印度周邊的幾個小國基本上也都是昔日的英屬殖民地:孟加拉國本就出自英屬印度,而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在歷史上也和英屬印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獨立後的印度憑藉自己在南亞無人匹敵的實力以及相對封閉的地緣環境對周邊國家形成了壓倒性優勢:1971年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攻佔東巴基斯坦,隨後在這裡建立了獨立的孟加拉國。1975年印度出兵佔領了喜馬拉雅山麓的錫金,隨後將其變成印度的錫金邦。尼泊爾、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新領導人上任首站必須是印度,不丹甚至在外交和軍事上都要由印度“指導”。

綜上所述:如今的印度是一個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國。無論是國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GDP規模、軍事力量、政治影響力都符合一個大國的標準。客觀而言:如果綜合印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的綜合實力是能躋身世界前十的。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印度這個所謂的大國其實是一個發展嚴重失衡的大國,印度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

種姓制的困擾:印度的種姓制將人按不同的種姓進行高低等級的劃分。低種姓的人從一出生就受到各種不公平的對待:他們不能享受和高種姓人群一樣的教育,因此從一開始就輸在了人生起跑線上。他們只能從事較為繁重的體力活,無論如何辛苦勞作也無法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們不被允許和高種姓的人同桌進餐、結伴出行,更遑論通婚,他們受到種種歧視和白眼。這限制了他們對生活的激情,逐漸成為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人群。儘管印度有十億以上的人口,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然而有相當規模的人口屬於絕對赤貧的文盲或半文盲,又怎麼可能帶來人口紅利優勢呢?在種姓制的束縛下人們尊重的並不是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知識階層,而是生來就居於高種姓的人士——印度的憲法之父和新佛教運動的發起者比姆拉奧·拉姆吉·安貝德卡爾誕生在一個達利特人家庭。所謂達利特人是指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下被排除在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之外的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賤民,是印度社會地位最為卑賤的社會階層,然而安貝德卡爾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學位的達利特人。當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雙料博士學位的安貝德卡爾回到印度後所感受到了卻依然只有歧視,他發現:在印度達利特人不能自由選擇職業和自由戀愛,他們不能和高種姓的人待在同一間房子,甚至不能踩到高種姓人的影子,因為那會玷汙高貴者的純潔。

民主的異化:印度自稱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然而印度的民主是一種異化的民主——印度的國家權力既沒掌握住中央政府手裡,也沒掌握在基層選民的手裡,而是掌握在地方主義勢力的手裡。這些勢力往往為了本地區的利益而阻撓中央的政策,彼此之間互相推諉扯皮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印度《商業週刊》的記者曼吉特在造訪中國的上海後曾有如下描述:“上海橫跨了黃浦江,宛如鳥的翅膀上的閃亮羽毛。在我所住的美麗街道前國際會議中心屹立著,還有原來的殖民者的建築,閃閃的玻璃,還有花崗岩的塔立在遠處。想象一下紐約、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麼景象,上海比這個還漂亮。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這個國家正在騰飛。你不看到這些不會認為21世紀屬於中國”。而當他在印度國內採訪時看到了與上海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孟買政府打算在孟買的派達路盡頭修建新路,當地居民嚎啕大哭著抗議這一計劃,因為他們認為新路會汙染他們的生活環境,於是這個計劃不得不暫停。曼吉特總結道:“這就是本質的區別——上海與孟買之間或者說中國與印度之間一個在高效地制定政策並付諸實施;另一個在各種抗議聲浪和推諉扯皮中得過且過。這時印度的民主基礎反而成為對國家建設不利之痛。儘管印度在形式上看起來是如此樂意傾聽並尊重民意,卻沒賦予公民受教育的權利、飲用純淨水的權利、享受住房的權利”。

貧富分化造成的國內矛盾:印度經濟的命脈幾乎完全被塔塔、阿班尼、米塔爾、博拉四大家族所壟斷。在印度1%最富的人擁有印度全國財富的一半以上,5%最富的印度人擁有全國財富的68.6%,10%最富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76.3%。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全世界貧困人口的1/3來自印度,超過8億人每天生活費還不到2美元,這一數字佔印度總人口的75%以上。印度的貧民窟人口達到了1.7億,其中孟買最多,為1100萬,佔到該城市總人口的2/3。印度正被巨大的貧富落差撕裂為兩個國家:一個是由政府官僚、商業世家、寶萊塢電影明星組成的在國際舞臺上賺足了眼球的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印度,一個是由貧民窟中走出的人士所組成的印度,而在後者的生活中強姦、吸毒、偷盜等惡行似乎一直如影隨形。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印度18歲以下人口有4.47億人,佔總人口的43%,其中約40%的兒童遭受著貧窮、缺乏教育、營養不良,甚至被邊緣化。

國內地區文化宗教差異巨大:歷史上印度次大陸人種雜亂、民族眾多、語言各異:先是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征服了當地土生土長的達羅毗荼人,後來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蒙古人又征服了雅利安人,再後來大英帝國又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起殖民統治。至今印度盧比上還印著二十多種官方承認的各地區語言,這其中包括梵語、巴利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等等。在孟買以南的農村地區基本生活的都是印度次大陸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而作為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其實是雅利安人的後裔(他們佔印度總人口的46.3%左右),南部居民幾乎都不會使用印度斯坦族的印地語。和印度的語言體系一樣複雜的是印度的宗教體系: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印度國內複雜的民族、語言、宗教體系加上種姓制和貧富分化導致的巨大國內矛盾使印度其實一直潛伏著分裂解體的危險種子。

女性地位低下:在2017年《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連續兩部印度電影在全球掀起票房高潮,與此同時我們也不難從中看出印度女性的地位之低下。而在現實中印度甚至被冠以“強姦之國”的名號,在印度虐待女童並不是稀奇事,甚至有的女嬰會像《神秘巨星》的女主角一樣險些在胎兒時期就被剝奪了出生的權利。高種姓的印度男人會明碼標價要求女方支付嫁妝,否則女方一嫁過去就會遭受虐待毒打,這種現象已發展到觸目驚心的地步——根據印度官方的統計數字:每四小時就有一名印度婦女因無法支付高額嫁妝而自殺;而低種姓男性群體則湧現出大量光棍,或許這也是印度強姦頻發的原因之一吧。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女性都和男性一樣主動參與社會競爭賺錢養家時印度女性仍過著相夫教子的傳統生活,這意味著佔印度人口一半左右的女性人口幾乎不能直接為印度的國家發展和社會財富的積累做出任何貢獻。

公民教育權的缺失:印度是一個實行免費教育的國家,然而印度卻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失學兒童,印度成年人的文盲率佔全世界的37%,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主要是因為印度幾乎將所有精力用於發展高等教育,而忽視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印度的七大理工學院在世界上是和美國麻省理工學員齊名的高校,它們每年都能培養數以萬計的工程師,向全世界貢獻著印度人的聰明才智。印度的高等教育之發達甚至令我國高校羨慕不已,我們應當承認在高等教育方面印度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但殊不知當我們在羨慕印度的高等教育時印度人卻在羨慕我們的基礎教育:和印度發達的高等教育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印度小學高達31%的平均輟學率。對低種姓兒童和女童而言:失學現象就更加嚴重,直到1950年時任司法部長的安貝德卡爾才創辦了印度第一家為達利特人提供教育的學校——彌蘭陀學院,這所學校在後來的印度歷史上為數十萬低種姓者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1933年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對此是這樣評價的:“在一個經常伴隨書面媒體而相互作用的社會識字是自我保護的基本工具。一個不識字的人無法在法庭上保護自己、獲得銀行貸款、執行繼承權、利用新技術、爭取穩定的工作、搭乘正確的公共汽車、參加政治活動等等,總之識字才能成功參與現代經濟與社會的各種活動。如果一個國家超過半數的人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那麼經濟越發展他們越會感覺被社會所拋棄。解決貧困、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關鍵是要給每個人提供一個平等的起點,而基礎教育恰恰是提供這一起點的關鍵。當我們豔羨那些高校出身的積極人才時更要關注那些遊蕩在鄉間的輟學兒童”。

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後:印度的車禍死亡率曾長期保持在世界首位,據統計平均每四分鐘就有一名印度人因為車禍而喪生。而印度的堵車和扒火車現象也是常被國外媒體編排的段子,甚至有人戲稱印度的車都沒後視鏡,因為碰擦都被撞掉了,其實這只是一種調侃而已,不過也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如何為人詬病的。印度的鐵路全長不超過6.4萬公里,而在印度火車晚點是常態,準時進站才是反常。印度的公交車一般是沒空調的,即使是位於溫帶地區的我們也很難想象大熱天去擠沒空調的公交車的場景,更何況是位於熱帶的印度。印度另一個廣為人詬病的基礎設施問題就是供水問題:在印度只有首都新德里以及孟買、班加羅爾等特大城市才有供水系統,而一般的中小城市以及農村地區仍延續著數千年來使用河水、井水的習俗。至於水質嘛——反正去印度遊玩的中國遊客總結的經驗是:千萬別喝這種水,因為以咱們中國人長期喝自來水的腸胃根本適應不了,會讓你腹瀉得懷疑人生。事實上印度的農業基礎設施同城市交通、供水、衛生設施比起來也毫不遜色:儘管印度擁有世界第二的耕地面積,然而印度全國只有52.6%的農田得到了灌溉,以致於印度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600多萬噸糧食,即使如此印度仍有40%的兒童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每年有二百五十萬兒童因飢餓導致的各種疾病而死亡。

工業體系的桎梏:曾幾何時毛熊告誡我們”擁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邁向未來的重要途徑,就好比你們武俠小說裡的內力顯現不出什麼東西,但只要有學習武功的機會就能立刻想到很高的境界“。我們不妨以印度的軍工為例看看印度的工業體系水平:早在1961年印度就將從英國購買的尊嚴級四號艦大力神號航母改裝後入役並將其重新命名為維克蘭特號,印度由此成為二戰後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印度海軍的自主研發能力極其有限:目前印度海軍正在服役的維克拉瑪蒂亞號是從俄羅斯購買的。2002年初印度海軍開始國產航母的自建計劃,然而所謂的印度國產航母卻是由法國設計藍圖,部分設計由意大利完成,相控陣雷達來自以色列,艦載機來自俄羅斯。除了航母之外,印度的其它艦艇也基本都是各國零部件的組裝結合。與此同時印度海軍的造船效率相當落後:本來計劃在2008年前後建成的印度自稱的第一艘國產航母直到2006年11月才正式開始啟動建造工作,2009年2月28日才舉行龍骨安裝儀式——原計劃2008年建成,結果2009年才安放龍骨,恐怕這效率普天之下也就印度一家吧?不過沒關係,人家印度人在調整計劃後預計在2011年建成並下水。然而由於工期一再延誤,印度只好再次修改航母完工的時間——由2011年改為力爭在2014年使印度首艘國產航母建成並下水。不過當時就有印度媒體估計航母完工時間不會早於2018年,服役時間不早於2025年。我們可以想象等這艘航母正式服役之時其他國家的航母技術已進化到什麼程度了?即使將來有朝一日這艘航母造出來也仍將面臨維修保養的重重困難:目前全世界能生產航母用鋼的只有美、俄、中、法、德、日六國,印度並不具有航母用鋼的冶煉能力,為此他們想出的辦法是從俄羅斯進口建造航母所需的鋼材。問題是鋼材的加工和焊接又怎麼解決?再加上印度航母的零部件幾乎都採自國外,印度國內缺乏相關的維修保養技術。其實不只是航母,印度海軍的所有艦艇幾乎都存在後期保修的嚴峻問題。

印度要想切實解決這些困擾印度國家發展的難題、硬傷或許應該認真讀一讀印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的《飛鳥集》中以下句子:這是你的足凳;最貧賤最潦倒的人們生活的地方便是你歇足之處。你歇足在最貧賤、最潦倒的人們中間,我竭力向你鞠躬致意,可我的敬意達不到箇中深處。你穿著寒酸的衣服,行走在最貧賤、最潦倒的人們中間,驕傲可永遠到不了這個地方。你同最貧賤、最潦倒的人們之中那些沒有同伴的人作伴,我的心可永遠找不到通向那兒的道路。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毫無疑問,印度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一個大國。

從領土面積看,除了印佔中國領土和印佔克什米爾,印度領土面積有298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位。是南亞的巨無霸,領土面積超過南亞所有其他國家領土面積的總和。

政治上,印度不僅在南亞有很大的發言權,在世界事務中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國。印度獨立後,外交上堅持獨立自主,是不結盟運動的領導國之一,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影響力。冷戰後,印度一直在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並在大國間左右逢源,可以說是一個國際政治影響力僅次於安理會五常的國家之一。

經濟上,印度2017年的GDP總量達2.4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七,且發展態勢良好。根據各種不同的預測,印度到2050年將成為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之一。

軍事上,印度陸海空三軍現役部隊有127萬人,另有50多萬預備役,以及100多萬準軍事部隊。2017年軍費開支達525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五。當前,美歐日俄中等大國均有益發展和加強與印度的關係,印度可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貨比三家,買到來自美歐日俄等國的先進軍事裝備。下圖為印度德里街頭的坦克

人口方面,印度2017年人口已經超過13億,僅次於中國。印度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有1000-1200萬。按照兩國當前人口增速,印度人口總量將很快會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

因此,綜合以上因素,印度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國,一個未來潛力非常大的大國。


西域都護


這個問題問的籠統,需要具體分析。

如果你說的大國是指南亞大國,那麼印度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南亞地區,印度無論人口規模,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領土面積,都佔有壓倒性優勢。實力第二的巴基斯坦也難以跟它抗衡。所以,印度是名副其實的南亞大國。



如果你說的大國是指亞洲地區大國。那麼印度也勉強算為大國。在亞洲,印度的人口規模,軍事實力,領土面積,經濟能力,綜合考慮,也能名列前三,恐怕僅僅排在中國和日本之後。所以說,印度可以稱得上是亞洲大國。



如果你說的大國是指全球大國,那麼,印度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從全球來看,從領土面積,人口規模,經濟實力,軍事能力等方面綜合考量,排在前幾位的國家,恐怕是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國家集團。印度只能跟巴西、南非之類的國家一樣,歸為第二檔次。所以說,印度還算不上全球大國。

但是,印度的發展潛力很大,現在算不上全球大國,並不意味著將來成為不了全球大國。



近年來,印度在莫迪政府的領導下,大力改革,逐步破除了在政治領域裡的分裂狀態,並大力消除破產法、稅法、勞工法、徵地法等嚴重束縛印度經濟發展的條條框框,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時,莫迪政府效仿中國,加強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大力引進外資,取得了顯著成效。印度經濟的年增長率已經超過了中國。如果這一發展勢頭不被打破,印度可能會在未來成為全面經濟強國,並帶動軍事科技等能力的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


高尚濤


從人口來說,印度雖是人口大國,但是印度人口的質量並不高。

印度有13.24億人口,列世界第二,算得上世界人口大國。但是,由於受國內種姓制度、受教育水平、社會條件、歷史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印度的人口素質總體偏低。

從國際影響力來說,印度並沒有多少發言權。

要看一個國家是不是世界大國,就要看他在國際上有沒發言權、是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國際影響力等因素。常任理事國印度顯然不是,國際事務中也很少看到印度的身影,就國際影響力而言,印度只是侷限於南亞和印度洋地區,所以只能算個區域性大國。

從經濟實力來看,印度對世界的影響有限。

印度GDP排名已是世界第六,可算是個大國,但就其經濟發展質量水平和經濟影響力而言,顯然還與美國、中國等世界大國有很大的差距。比如2017年世界《財富》500強企業,印度上榜企業只有7家,中國115家,美國132家,印度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從軍事實力來看,武器依靠買為主,缺乏自我研發能力。

一個國家能夠成為軍事強國或大國,不是單憑買一些先進武器就行了,自己沒有研發製造能力,萬一發生戰爭,賣方武器彈藥禁售,你的武器還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所以,能夠稱得上軍事大國,不但是看你買了多少先進武器,還要看你的自身武器研發生產能力,戰時武器能否自給,不受制於人。

從國土面積而言,29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提供支撐。

以印度世界排名第七的國土面積而言,支撐一個世界大國足夠,因為歷史上的英國、法國、德國等世界強國,還沒有印度國土面積大。

綜上,印度目前只能算個偏居南亞的區域性大國,離世界大國的標準還是有相當大差距的。


銘蘇先生


印度當然算大國,只是說體量上是大國,但在國際影響力上還只能說是地區大國,比不上老牌的英、法、德等,跟美、俄更不是一個級別的。

印度領土面積和人口都是大國,印度在南亞沒有強鄰,具有天然的優勢

印度人口近13億,領土二百多萬平方公里。從這個程度上講,印度絕對是大國。尤其是印度的人口數量,讓很多人不得不重視這個重要的市場。

通過地圖我們發現,印度三面被印度洋包圍,具有天然的海上優勢,所以印度一直雄心勃勃,試圖稱霸印度洋。

南亞各國中,唯一一個有能力制衡印度的是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遠遠不如印度優越。只有很少的海岸線,這就形成了不利的一方。印度發展經濟貿易的優勢也更明顯。

印度在數據上軍事實力能排到前5,實際戰鬥力另說

印度目前的軍費在前五左右,海軍的規模在世界也是響噹噹的。尤其是近年來印度經常拋出上百億美元的採購大單,採購各種武器。從航空母艦、核潛艇到子彈等,印度還是建立了一直規模很大的軍隊,這一點不能否認。

印度在南亞,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對手。除了和巴基斯坦長期對峙以外,對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國的軍事幹預,也讓印度自信心爆棚。

印度看似很強,但只能算是二流大國,跟美、俄差了一個檔次

總的而言,印度建立了比較強大的武裝,這一點不能否認,尤其是在南亞優勢很明顯。但是目前,印度在國際的影響力很有限,因為印度的地位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印度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印度目前倒更像是一個有分量的棋子,在個強國之間搖擺,謀求最大的利益。印度是美、俄拉攏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的影響力還只能說是世界二流大國,跟美、俄差了不少。


寰球視角


從國際影響力的角度來講,先給你去掉一些因素,然後把您說的這幾個因素捋一捋。

首先,地理、人口兩個因素不能決定大國的定位。只經濟強可稱之為經濟大國,即在國際上有經濟影響力的大國,典型的有20世紀70-90年代的日本;只軍事強可稱之為軍事大國,即擁有國際軍事影響力的大國,比如以色列;政治因素也類似。但是地理怎麼算?一個國家領土遼闊,就說明他能夠產生國際影響力嗎?同理,人口多就能產生國際影響力嗎?孟加拉國的人口與日本相近,但是二者的國際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孟加拉國也很難通過人口因素產生所謂的大國影響力。我們都知道,幅員廣闊和人口眾多是成長為大國的重要潛力,但是它僅僅是潛力而已。尤其是地理因素,如果它不能與人口因素相結合,甚至連可預見的潛力都沒有,比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其次,我們主要從影響力範圍的大小來區分大國。

1、全球性大國

當前世界,無可爭議的全球性大國是美國。美國不僅是全球性大國,而且在冷戰剛結束的十幾年裡,美國可以稱為全球性霸權。

2、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地區大國

日德在經濟上、英法在其前殖民地國家、俄羅斯在其蘇聯時代的傳統勢力範圍那裡都擁有重要的影響力。只不過這種影響力有強有弱。比如,日本在世界上很多地區也有重要的經濟影響力——儘管這種影響力不如之前,也不如中國那麼廣泛。但是其在政治領域還有短板,軍事領域也不那麼強。日美同盟既是日本藉助的力量,也是鉗制日本的羈絆。再如,德國是歐盟經濟領域的主宰,並且以歐盟為跳板對眾多發展中國家也有重要影響力,在歐盟國家內部也發揮著與法國平分秋色的作用。但是在軍事影響力和全球範圍內的政治影響力上,德國的短板是顯而易見的。到目前為止,把他們歸納在全球層次還不為過。

中國在經濟方面擁有無可置疑的全球影響力。畢竟即使在遙遠的拉美和非洲,中國經濟滲透力甚於美歐。更別提在亞洲地區,各國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更強。中國現在已經是13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了,人民幣匯率對東亞東南亞國家的影響也甚於美國。不過,由於中國在軍事方面、特別是常規軍事力量方面還存在短板,在軍力遠程投放方面遠不能稱之為全球性影響力。在政治方面,不與大國結盟的政策也使得中國極少擁有真正戰略伙伴。所以,中國在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影響力還是比較有限的。所以在這兩個方面只能算是地區大國級別。與上述幾個傳統大國不同的是,鑑於中國在科技和軍事方面的迅速增長,中國進入“全球性大國”層次是可預見的——這種可預見不僅僅是指潛力問題,而更多是指時間問題——即中國不僅擁有這種潛力,而且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就可以實現崛起。

當然,即使中國進入了“全球性大國”層次,與美國這種“全球性霸權”在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上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比如,美國擁有40多個正式盟友,而且這其中涵蓋了大部分第二等次的“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地區大國”和諸多地區性大國,還在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800多個軍事基地,再加上美元霸權的世界貨幣地位。這些是中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是無法與之比肩的。

3、對本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地區性大國)

巴西的影響力主要限於南美洲,在其他地區,巴西幾乎沒什麼影響力。同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非的影響力也是本地區國家中影響力最大的。在一些國家內部動亂和國家間糾紛上,南非的話語權舉足輕重。但是,如果加入其他域外大國的因素,比如美國、法國,南非影響力的侷限性就顯現出來了。而且,出了該地區,即使在北非地區,南非的影響力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一個典型就是我們所說的印度。印度的影響力主要在南亞,這是其傳統的勢力範圍。而且,印度對南亞的影響力強到可以充當地區霸權的角色,甚於在該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域外大國(比如美國、中國)。這是巴西、南非所無法擁有的。所以,印度可以看作是該等次大國的領頭羊。而且隨著經濟的崛起,印度擁有進入上一層次——“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地區性大國”的潛力。


大海撈針Delmor


如果按照國土面積和人口總數的話,印度絕對是一個大國

據2016年調查,印度國土面約298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積約13.24億,人均GDP1709美元,光從這些數據來看貌似印度很像一個大國。但對一個大國的考量不單單是你有多少錢,戰時的生產力,應對災難的能力,還有整個人口的綜合素質等等,在綜合實力面前gdp真的只是一個很小的考慮因素。就拿德國來說吧德國的gdp每年也不如日本,但是德國絕對是超出日本的存在。

印度不顧財赤字也要提升gdp,這就是一個很不自信的表現。



但是印度的硬傷真的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慢慢治理。

1,國防素質

據說印度2017年十月份分摔了好幾十架飛機,整個2017年下半年摔了200多架。自己研製的坦克掉的溝裡,好好的潛艇自己給自己炸了,而且死了很多人,但她們覺得這些都無所謂,很正常一點也不悲傷而且特別樂觀。

上圖是印度的閱兵式上用卡車託著飛機遊行,全世界這也是印度第一家這麼幹的,因為他們不敢讓飛機上天,如果在閱兵式上摔了的話就呵呵了。


一輛摩托車能載28個人你說這是閱兵式呢還是雜技表演?

所以說印度人民的心態真的很好。

二,國民素質

在印度每天都有人從火車上摔下來摔死每天都有,而且印度政府說要修高鐵卻遭到了全國人民反對,說是這違背了他們的文化,因為他沒地方扒火車了。


再看看印度人民生活的環境,印度人民有很大一部分是睡在街上的他們根本就沒有房子,滿大街都是猴子牛,人畜共居,因為衛生和基礎設施差,印度人民的平均壽命只有50多歲。

性別歧視太嚴重

印度女人幾乎沒什麼地位,在印度很多生下女孩當場就掐死,因為真的養不起印度人結婚都是女孩出彩禮,女方給的彩禮越多女方到男方家裡以後的待遇越好。女孩嫁過去以後如果讓男方不順心,男方對女方體罰那是最輕的了,有太多的因為家庭不和睦或者種種原因遭到潑硫酸,而且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強姦幼女的也很多,而且大部分是自己家裡的親戚,最小的遭到強姦的幼女也就四五歲。在印度對人最惡毒的詛咒就是“我祝你生一個女兒”

第三,神權大於一切

在印度國家政府都是給印度教打工,而不是給人民打工。如果神職人員和農民戀愛的話會被家人活活打死,這被稱為“榮譽謀殺”。而且政府法律不會干涉。

綜上所訴,印度是一個大國嗎?我認為印度是一個國家,但真配不上一個“大”字。


曠野中的吶喊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之後,我國的飛速發展讓許多國人興奮的同時,也開始有點盲目自大了。比如:對印度就有點非常看不起的意思,甚至有人把印度當成了一個笑話看待,這可不對,我們在戰略上要重視任何對手,不管任何理由輕視對手都是不對的。

也許許多人感覺印度這個國家與我們差距很大,其實印度潛力是非常好的,別看國土面積不到300萬平方公里,不及我們的三分之一,但是自然條件極好,不僅國土的2/3可開發為耕地,且氣候條件非常好,農業生產是一年三熟。各種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鐵礦石多得可以向中國出口,煤炭也不少,即便條件最差勁的沙漠地區也是出產寶石的地方,也許唯一的不足就是缺少石油,但是距離中東的產油區非常近,不算什麼大問題。

印度還擁有世界第二的人口,以及良好的外部條件,可謂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由於近年以來的經濟增長率不錯,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也許進一步發展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如果放眼全球,除了比不上中國外,可以碾壓其他發展中國家。

可惜既便如此,人們也不相信印度能夠對我們造成威脅,幾乎所有的事實都證明中印的差距非常大,印度壓根就沒有把得天獨厚的條件發揮出來,僅以農業來說,比我們擁有更好的條件,農業產量卻落後許多,被我們甩出幾條街。

那麼印度有沒有機會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這也許是大家應該關注的問題。也許有人又會談及印度的種姓、腐敗等問題,其實這類問題僅僅只是表面,實質上,印度的問題為:組織能力太差、工作效率太低,往往一件事情需要多少年才能辦成。

如果印度要解決自身的問題,那麼絕對不是簡簡單單推行某項政策就行的,而是需要一場全面的變革,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印度最大的矛盾問題,就是體制問題,表面上實行與西方類似的現代制度體系,可惜對印度來說,西方引進的東西卻面臨水土不服,印度擁有自已的文化與傳統,以及觀念,強行移植別人的東西,不出現問題才怪。

更不要說,印度壓根就是把殖民地體系直接利用,這就更加不合適了,英國的東西本來是如何控制殖民地,為宗主國服務的,壓根不是從印度的利益出發,故而必須進行一場徹底性的變革,建立適合自己的政治體系,這樣才能解決現在一些瓶頸性的問題,否則印度是沒有機會,將自身的潛力發揮出來。

只要一天,印度不進行自我變革,那麼印度就別想真正的追上先進國家!參考資料:《

印度GDP、人口》《印度的民族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雖然我經常黑印度,不過印度的確是一個大國,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光從人口和麵積來算,印度都可以稱得上是大國。但是印度是不是一個強國呢?這個就得再討論討論了,大清王朝的人口比例和麵積都比現在的印度還要大,不照樣是一個破茅草房子,一踹就倒。


不過印度和大清王朝還是有很多不同的,現代民族主義的崛起使得各個國家內部的統一性大大增強,民眾當家做主的感覺越來越強。幾百年前,如果一個國家進攻另外一個國家,大多數時候都是政府和政府的較量,而現在則是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高度。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北京市民不僅不反抗,還給英法軍隊幫忙。因為滿清政府不是中國人的政府。


印度是不是一個大國,那得看跟誰來比,如果和美國比,那印度不過是小鳥,如果和其身邊的小國來比,簡直是大象一樣的存在,連喝水通電這樣的事情,都得依賴印度。這是由地緣政治決定的。如果從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等方面來看,印度同樣是一個大國,只不過目前還不夠強。因為印度內部的問題挺多的,有些問題如不講衛生等等的改變是很容易的,但是思想的問題想要改變是很難的,印度在解放女性、提高知識水平,增強民族團結和內部統一性方面做得還遠遠不足,相比較中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印度還差很多,印度需要一場徹底的內部改革,進入世俗化。另外,印度的資源太少,這也是阻礙印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經常說,未來的國際政治將會是一個大國政治時代,因為世界越來越小了,500年前,一個小國還可以偏安一隅,現在全球化使得每一個國家都是相互關聯的,就像是一條船上的人或者是兩條船上的人。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需要的人口越來越多,因此大國在國際競爭中就會有優勢,因為國內的貿易壁壘可以強力去除,而國外的壁壘就很難直接去除了。這一點從你去銀行存錢就知道了,大客戶有VIP室,存錢利率高,貸款額度大。


以股易金


評價一個國家的實力需要看其各方面的實力因素,僅僅看其經濟、軍事、人口數據更是無法判斷一國是否為大國。印度在人口、經濟、政治、軍事方面實力不俗,相關數據也已經非常詳盡,本文就著重分析印度在哪些方面還未達到大國水平。

第一,判斷一個國家是否為大國不能簡單看該國自身實力,還得分析它與其它各國的實力對比。因此只關注絕對實力、忽略相對實力的判斷是不可取的,在評價印度時還應考慮其與他國的實力對比。在權力分佈(distribution of power)這點看來,印度就還離成為大國很遠。印度在南亞地區毫無疑問是大國,該地區的其它國家明顯弱於與印度。但印度的大國地位目前難以超越南亞地區,在亞洲最多能排第三位,更不用提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了。

其次從印度的外交表現和外交視野看來,印度的國際影響力也遠遠未達到大國水平。

從印度的外交表現來看,截至2018年10月底,印度在2018年接受的國事訪問只有31次,外交部長出訪36次,而且都主要以南亞、東南亞國家為主。舉行的主場外交僅有兩場,包括一月的第三次“瑞辛納對話”(Raisina Dialogue)和東盟-印度紀念峰會。

印度的外交視野目前仍將重心放在南亞地區。2015-2016年度外交報告首次明確將“鄰國優先”政策(neighborhood first)寫進外交年度報告;2016-2017年度外交報告繼續強調“鄰國優先”政策,並進一步將該政策闡釋未以南亞鄰國為中心;2017-2018年度報告可以看出其外交依然將重點放在鄰國上,依然堅持“鄰國優先”政策。印度每年的外交報告都並著重分析了塞舌爾、斯里蘭卡、毛里求斯、巴基斯坦、尼泊爾、緬甸、馬爾代夫、不丹、孟加拉,鄰國優先還是南亞為主都體現出了印度外交視野的焦點。

可以看出印度雖然有在“印太地區”(Indo-Pacific)發展的野心,但當前來講仍然只能將重心放在周邊國家上,其外交表現和目標遠遠未達到大國水平。

最後,如果只用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作為評判標準是不準確的,這兩個因素或許在過去佔絕對主導地位,但在當今國際社會一個國家很難再完全用武力達成其目的了。儘管存在很多爭議,但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soft power)具有極高闡釋力。可以確定的是,只通過硬實力實現目標而沒有軟實力的支撐,會大大影響一個國家達到其目的的能力,一個大國需要能夠高效地達到其目的,就必須有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共同作用。美國、西歐、日本的大國地位都有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基礎,而印度除了是所謂的“民主國家”以外,實在很難說它的軟實力已經達到了大國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