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呼号将逐步统一为"120" 地铁站将配急救设备设施

人民网北京4月14日电(孟竹) 北京市将利用3-5年时间推进120、999两个急救系统整合,实现统一指挥调度,急救呼叫号码将逐步统一为“120”。这是记者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议案办理工作启动会上所获悉的。

记者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获悉,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有284人次代表提出了14件关于院前医疗急救方面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决定合并为一项“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议案,交市政府办理,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安排,11月份召开的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已成立议案督办工作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侯君舒、庞丽娟任组长。北京市政府成立议案办理工作协调小组,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卫健委主任任副组长。

据介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议案办理情况报告的工作方案提到,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下,成立议案督办工作组,将围绕四个方面重点进行监督和调研,一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保障情况,包括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规划建设、优化布局;合理统筹120、999急救资源等,有效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呼叫满足率和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等。二是统一监督管理的情况,包括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监管体系,将所有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纳入统一监管范围的情况,协调实现120院前急救网络与999紧急救援网络信息平台的有效联动,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监管和信息共享平台。三是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包括建立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特点相适应的医护人员岗位轮转机制和薪酬待遇、职务晋升等激励、保障机制等。四是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情况,包括推动影剧院、体育场馆、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学校、景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完备的医疗急救设备设施和药品,提高公共场所医疗急救保障能力等。

时间安排上,启动会后,5月到8月,将到部分院前、院内医疗急救机构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并进行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9月至11月为报告起草及征求意见阶段,11月下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教科文卫委员会向常委会报告对市政府议案办理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常委会审议后一年内,还将进行跟踪监督。

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可调度全市所有院前救护车

稳妥推进急救统一指挥调度,今年研发全市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具备直接调度全市所有院前救护车的功能,由120、999共同使用,新平台增加与二、三级医院的信息接口和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接口。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介绍,“北京通APP”手机端急救功能将同步研发,方便市民多种方式呼叫急救服务,逐步分流120、999电话呼叫量。

据介绍,北京市现有208个120急救站,136个999急救站,两个服务系统并存了近20年。雷海潮表示,将利用3-5年时间,稳妥推进120、999两个急救系统整合,实现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将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所使用的“999”号码逐步转变为非紧急救护及航空医疗救援呼号。

记者了解到,这项工作的主责部门是市卫健委、市红十字会,市委编办、市经济信息化局、市人力社保局、市通信管理局参与。北京市红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120、999两个平台实现充分整合的问题,在新平台筹建期间,指导999指挥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与120指挥系统的联动协同,目前已经实现与120指挥平台信息技术和业务工作对接,严格推行和落实“首接负责制”,可一键将市民报警信息转接双方指挥调度平台,避免市民二次拨打急救电话。

此外,今年6月底前,北京将制定出台关于实施院前急救分级分类救护的相关办法,合理配置和调派急救资源,优先保障急救患者的服务需求;细化非急救服务范围,实施预约转运服务;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今年将新建30-40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

雷海潮介绍,从今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使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平均呼达时间在12分钟内,救护车全天使用率达到90%以上。今年6月底之前,制定出台关于实施院前急救分级分类救护的相关办法,合理配置和调派急救资源。

市卫健委重点介绍了急救站规划建设情况,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相关设置规划的编制工作,全市规划建设约340个急救工作站,各区政府负责建设,用3年时间完成。其中,今年在13个区新建30-40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利用腾退的公共空间等解决急救站点用房问题,拟在养老院建设5个、公园3个、消防站2个、交警队3个,其余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年底全市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0%以上。

此外,北京市用3年时间完成16个区233个急救工作站的标准化改扩建工作,各区每年完成站点总量的1/3左右,建设经费由区政府负责统筹,发改、财政部门给予支持。

据悉,北京市级急救中心在今年率先实现对东城、西城扁平化管理的基础上,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将中心城区急救站点纳入扁平化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副中心建设,在通州区先期开展了部分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的审批工作,包括一处急救分中心和一处急救工作站,目前,环球影城西侧急救分中心已核发选址意见书,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急救工作站已取得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审查意见(二函)。

390余座地铁站3年内将配置急救设备设施

北京市将扩展多种支付方式的应用,实现医保实时结算,完善急救服务用户回访及满意度调查机制。雷海潮介绍,在急救调度系统中嵌入居民区详细信息(如楼层、楼门、电梯等)并及时更新,精确采集患者地理位置信息,提高急救效率,预计到2020年实现。

同时,北京将加强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和药品配置。今年年底前,北京市卫健委制定出台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药品配置指导目录。市交通委、华北民航管理局、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履行行业管理职能,用3年时间,组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5座火车站、390余座地铁站、8个交通枢纽、7个长途客运站等公共场所,按标准落实急救设备设施和药品配置。

院前急救医生可通过人才引进途径落户

据悉,北京将多措并举补充一线急救人员,为45岁以后不能或不愿继续从事院前急救一线工作的人员畅通工作选择路径。雷海潮介绍,深化院前急救薪酬制度改革,动态调整绩效工资,给予10%左右的增量空间,完善综合激励保障政策,针对在北京市院前急救岗位工作一定时间后的外省市医生,通过人才引进途径办理落户手续,在工作居住证办理、公租房申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今年第三季度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此外,根据规划,北京市将组织部分具备条件主治医生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到急救机构服务,具备资质的急救机构管理人员每周需到急救一线出车1天,通过适当增加值班密度方式增加车组。另外,按照人车匹配标准,缺口部分补充招聘医生、护士及驾驶员、担架员。

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拓宽院前急救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完善符合急救特点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建立符合院前急救工作特点的人员席位序列,与绩效工资挂钩,其中急救医师采取6级席位序列,急救护士采取4级席位序列,急救指挥调度人员采取4级席位序列等。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办法,向一线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倾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