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时需不需要用力呢?

禅宗太极


练习任何武术,都需要用力。没有不用力的拳术,也没什么拳术可以离开力量。从某个角度说,力量是武术的灵魂,或叫核心。用功夫界的一句话说,就是一力降十会。

但是,仅仅有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运用,我们常讲,“四两拨千金",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使用这种力量呢?因素虽然很多,但首要的关键之一是,要有充分认识和区分,力和劲的形态和性质的能力。比如以身体为例,理论模式是力在体内运行叫内力,力作用到对方身体时叫外力,内力和外力是方向相反,大小相等,路线垂直相对。而事实上的力不是这样的,叫劲力,俗称劲儿,路线不走直线而走曲线,有正反方向,史称顺逆。比如太极拳的顺逆缠丝,运行方向是顺逆,运行轨迹就是螺旋曲线,俗称缠丝(或拧巴劲)。表现形式就是,腰腿臂手拧转不停,一动全动,一停全停。那么这里边的原理是什么呢?如何作到呢?

首先要明白心气一体说。比如行气,心动气行,气静身止,这是心为令,气为旗,身为囊的原理。具体情况,以心行气,要沉稳安静,气沉入骨。然后以气运身,连续不断,完整一气。

所以,在身体上,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尤其脚和腰的配合。谁配合准确,谁大师(李小龙说的“腰马合一"也是此处)。那么,用力轨迹是什么呢?顺方向是脚拧膝静胯坐腰沉,逆方向是腰扭胯坐膝静足旋。简称顺逆沉转。原理是腰足互为作用,引起重心变化(丹田翻转,上下折叠),传送力量。好象大厨掂勺,腕一翻,菜翻。腕一转,菜转。腕一停,菜停,人菜合一。

太极发力也如此,是腰脚合一。表面看似是脚的功劳(与大地争力),但核心却是腰的力量分配运化。简约而言之,脚是发力点,腰是总运化,全身四肢是应用。其它的方式都不行,一定记住。重心移动的原则是“逢沉必转,逢转必沉",沉什么?沉腰。转什么?转脚。仔细分析一下,沉是松腰的感受,定要沉到底胯上,越实越好,沉稳了才好转动。转是带腰转脚的意思,脚转即腰转,步随身走,脚不转腰静止不动,脚一动就必动腰,两者不分彼此,所以才逢沉必转,逢转必沉。越熟练越高明,时间越短越有爆发力。划圈越小,越无形,敌越难防。(藏劲九渊之下,亢龙有悔。)

用力总原则是,心为令,气为旗,腰为囊。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标准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的无形状态。

用力核心是沉腰,沉的核心是气沉丹田,即松腰。松腰是太极拳发力的绝密,也是所有武术大师发力的绝密。差距只在熟不熟,快不快,灵不灵,松得透不透。那么如何能做到松透松透呢?

这就是第二点,心要松。体松的核心在气通,气通的核心在心松。卖油翁的熟能生巧之中,不仅仅是“唯手熟尔",心手合一才是精髓。而心松的核心在理通。“理通法自明",理法贯通,身心贯通。理解和境界自然不同,打不打人,发不发力都己不重要。“求道不得道,得道不求中。"不经意中,一气贯窜,如鸿掠水,力透环宇,不然而然,莫知而至。无意天生,自然太极之力。所以王宗岳告诫我们,“由着(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接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一定要用力日久,才能熟能生巧出巧力(拨千斤之力),才能豁然贯通出猛力(整体发力)。这是个辛苦活呀,千锤百炼,越练越精(吹牛就算了,哈)。

当然也是智慧活,一个原理是必须要明白的。对立意识,十分关键。既然腰松是太极拳发力绝密,那么胯紧就是松腰的绝密,而胯紧的核心是坐胯,胯坐稳了,腰就可以任意转动,好象车轴一样,护住腰而转动,胯越稳越高明,这是秘中之秘,明白松腰的人很多,但明白紧胯的人少,古谱讲“传腰不传胯",“腰打乃是胯打",为什么?臀大肌是人体最强肌肉,一旦它发威,山崩地裂(猎豹雄虎的奔腾和胯扫,正是此处)。而胯护腰的关健是腿静,支撑腿的力量决定胯的稳定。这又是绝密中的绝密,臀大肌加上腿大肌,其爆发力不可估量。而腿静的核心是脚转,脚越灵活腿越稳定。一旦腰胯腿脚配合一致,静如山岳,动若奔洪。

你明白了吗?一切都是对立的关系,腿要松,脚必紧,腰要松,胯必紧,气要松,心必紧。动静也同理。腰动胯就静,脚转腿就静,气静神就动,夫唱妇随,密切配合,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另外,想达到腰胯腿脚的密切配合,关健是站桩和行架。动到极处是静处,又一个对立!在静立中体会腰脚的关系和感觉,达到头踩着脚,足顶着脑,上下通气,尾闾百会顶一块,就成功了。没有通天沏地的感觉,你的所有力量都是纸上谈兵,一无是处。既便小有所成,也难登大雅之堂,更别提神明了。这在太极拳界叫“虚实分明",越分明越高明,越高明越神明。所以才叫“用力日久",方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地步。进入懂劲阶段,关口的虚实是最重要的。千万切记,不要走错。很多拳师都在这里栽了跟头,站桩不够,只好返回去补课,十分可惜。关口虚实,我再重申一遍,上下前后左右三个方向虚实,一定分清楚,分不清楚的,回去站桩(古称罚站,哈)。巧力从哪来?行架中来。猛力从哪来?站桩中来。巧力加猛力从哪来?腰脚合一中来。那么太极劲从哪来?从你领悟到的境界中来(神明之境)。至于松紧,原则只有一个,观动静。动中就紧一下,静中就松一下。动静里边看松紧,松紧里边观动静。有大松必有大紧,有大软必有大硬,极柔软,才能极坚刚,动中有静静犹动,松紧之中悟紧松,这又是对立意识吧?不怕紧不到,就怕松不透。一身的拙力僵劲,想一下子松透了,可能吗?必须要大松大软,矫枉过正才行。一旦松透了,不用你去教紧了,自己都会了。人人不懂松,人人都会紧,几十年工作,就会紧,哈哈🤗


丰丰224616993


不请自来客。

练习太极拳需不需要用力。

笔者回答是太极拳不需要用力,但是初练者不可能不用力啊,甚至习练久者也免不了用力,毕竟是先天的东西,哪有那么容易化去。

太极拳松紧就好了,就和皮筋似的,状态就是这一松一紧。

这种飞机,相信很多孩子玩过,通过拧皮筋后让皮筋恢复原样产生的动力让飞机飞起来。

太极拳也是这样,一拧一紧,一放一松就完成了。

只是说来简单练起繁复,要拧裹到脊柱要费大功夫。

就这样,祝身安体泰福寿安康。


紫云观涛


不管是“用意不用力”还是“大松大软”,要么是断章取义,要么在文字表达上,词不达意,误导了后人,其实,练太极拳既要用意,也要用力,既不僵硬,也不松软,


练太极要松紧得当,就像自行车的车轴,过紧,就不动了,过松,便发挥不了作用,要符合太极理论的要求,做到节节贯穿,一气呵成,

太极是以意念引导动作的进行,贯穿套路的始终,所谓不用力,扬式太极宗师扬澄甫说是不用拙力,拙力是指那些导致体力分㪚,降低动作效率的力,所以,要学会用力,太极便是指导如何合理的用力,从而使力用的更有效的一个拳种,


任我行162458367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清楚是什么样的力。


说到练太极拳,就人体发出的力来看,可分为巧力和拙力。练太极拳最忌讳用僵拙之力,而提倡要用灵巧之力,明白了这一点,问题就好理解了。


一般来讲,练拳时所说的的力、劲、功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在主要以两块肌肉组成的简单而非常有限的屈伸动作作用时,我们称之为“力”;在主要以两块以上的大肌群肌肉组成的复杂而占有一定空间区域的螺旋动作作用时,我们时常称之为“劲”;在主要以腰为轴,几乎全身的大小肌群肌肉全部调动起来,所组成的及其复杂而弥漫发散在身体周围,呈现出既有螺旋,又有折叠的动作作用时,我们时常称之为“功”。在这样区分下,就能使初学者很容易理解太极拳练习的三个层次了。


所以,初学者进行太极拳练习时,第一个阶段,就是要求全身放松,提倡不使用拙力,这样就容易将身体日常使用的屈伸动作,转换成较容易的过渡到局部的螺旋动作,从而使力转化为劲,这样练习,就会大大地缩短第一阶段的练习时间,尽可能早的进入第二阶段。至于第二阶段,那是以训练劲为主,要快速的提升,需要一定的阻抗练习;第三阶段,主要以练习功为主旋律,此阶段腹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相当重要,要练出整体劲——功,标志是:快而不乱,慢而不僵,至于时间的长短,往往决定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悟性。(当然有明师指点更好)


常说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有一些夸张,如果明白了以上道理,再有明师(不一定是名师)指点,个人刻苦勤奋,一般要不了十年,两、三年就有眉目了。


教育树上一朵物理花


回答是,用劲不用力。力是绝对的,劲是相对的。劲的产生同样离不开肌肉做功,太极拳砺练筋骨,不强调肌肉,这是错误的。产生劲的方法是:,有些肌肉必须放松;有些肌肉必须紧张;有些肌肉则需要时紧时松的交替运作。需要放松的肌肉有哪些呢?首先就是肱二头肌,如果肱二头肌在练拳时持续紧张,你是不可能练出沉劲来的,一有力就会上浮犯飘。肱二头肌放松了,谁应该拉紧呢,那就是肩胛骨部位的大小圆肌,还有背阔肌侧部,还有斜方肌都必须抻住,可以出沉劲。三头肌是可以抻紧的,会助长沉劲,你按按桌子,如果二头肌是放松的,三头肌是紧张的,这就是内家拳放松练沉劲的途径,即有下沉劲,同时还能按别的劲,不是所有肌肉都一起运作,有松有紧。



小臂肌肉一定是放松态,这样沉肩垂肘的劲才能注入骨头,产生坚强的骨力。其实拉筋的目的,就是用结构来锻炼骨力的。手是放松的,但有一根手指必须贯劲,这就是无名指,这根手指的奇妙在于,它挺住了劲,整个手掌也就有整劲了,这叫碾劲。胸大肌务必放松,否则就是一块板,会被人吊着打,因为太僵,毫无变化可言,也卸不了力。对应的背阔肌必须横向掤开,老话叫“虾胸龟背”或称“负阴抱阳”,这是整劲的最基础练法。时紧时松的是腹肌,丹田如同弹簧,用它来练颤劲和磨盘劲,爆发力弹性劲都来源于腹部。



人体最能出力量的是哪里?就是臀大肌,这两大块肌肉不能和发面馒头是的,要夹紧提股道,收括约肌,封住地门,这个结构应该变成常态,一定要练到身上。由此会和腿部接成一体,获得非常大的支撑力。四头肌需要拉紧,腿部是躯干的支撑,必须孔武有力。脚底板得轻提着,随时向四面八方转换。打拳不能死较劲,真动起来,脚都抬不起来,何谈身法转换,站着迈不开腿是因为把步练死了,没了腾挪之势。以上是产生劲的发法,仅供参考,谢谢!


太极浮屠


练太极拳时需不需要用力?我想,提这个问题的人可能是因为听说过太极拳界流传着的一句名言:“太极不用力,用力非太极”。

太极拳属于武术。武术是技击之术。技击之术显然离不开技击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亦即离不开力。也就是说太极拳技击时不可能不用力。练太极拳时,无论是练拳架套路过程,还是推手过程,还是实战前的备战训练,也都会用力。

那么“太极不用力,用力非太极”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只有第一个说出它的人心里明白,其他人都只能凭自己猜测和对太极拳的认识对这句话进行自己的解释。

我对““太极不用力,用力非太极”这句话的理解是:太极拳技击规律是顺势而为,一定不要用力顶抗对手。王宗岳《太极拳论》全篇内容的核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舍己从人、人刚我柔、我顺人背、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等等全都是说的太极拳要做到顺势而为破坏对手平衡并保持自身平衡。

当对手站都站不稳的时候还能攻击到你吗?显然不行!这样的话,你不就达到了不用力硬碰硬地防身自卫的目的了吗?



太极仁拳


说太极拳不用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太极拳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说太极不用力就是没有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是要求行拳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排除杂念,不要想拳外之事,把所有心思放到练拳上。随着拳式的变化导引呼吸的变化,随着拳式的熟练就变成拳式的快慢、变化都由呼吸来决定。比如:起吸落呼,蓄吸发呼等这时拳架的运动就不是以身体的力量来引导的而是由自身的气息变化来推动的,动作慢时是由于呼吸的深、匀、细、长而决定的;快时是由呼吸的“哼、哈”二气决定发出的爆发力。这就是从“以外型催内气到以内气崔外形”的质的变化。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运动是由内气推动的理念~即:丹田发力。

但是无论丹田如何发力,如果没有肌肉、关节、骨头等的客观物资的屈伸发力配合,内气也会毫无用途!是太极用意不用力是说要时刻锻炼以丹田发力为主,肌体放松发力为辅,并不是肌体不发力,肌肉、关节、骨头同样是发力的。如果没有骨头的支撑、没有关节的屈伸、没有肌肉的弹性等等请问劲从何来?还如何才能做到劲起于脚呢?


忧思难忘去日苦多


太极拳是练道法,成就后可用于技击。太极拳用不用力,看看空生万物用力否?显然道生万物不需要用力,用力是人为行为,世界万物非人力所为,人类之力太太太渺小了。练太极拳也然,要欲成就者不能用力,用力反而其反,不能在形体上下功夫,要在心意上去修行。大道无形无名无情无为是也。



一只眼001


太极拳不用力(普遍意义上的力),但是太极拳不是没有力。我们练习太极拳,练的是用劲的方法,也就是如何产生更大的力的方法,我们要的是最终的作用力,也就是作用在对手身上的起作用的力,能够有效打击对手,起效果的力,这个方法需要方法练习,才能有效的获得,这就是太极拳的力。在太极拳或者说内家拳里面,力与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劲这个词其实就是个概念,当初就是这么叫的,只不过更形象罢了,其实叫劲法(发力的方法)更准确,了解了也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使有效的作用力成倍的增加,这才是练习的目的之一。

感兴趣的关注下看看我闲时写的文章吧,不敢说都对,但抛却了阴阳五行的虚无缥缈,还算都是很好理解,很好明白的东西,谢谢。


乾庭内家拳研究室


不要刻意的用力就行,保持肌肉松弛不紧张,就像平时懒懒的伸出胳膊意念随着出去的胳膊到拳头前面一两尺就好!也就是意在拳先!太极拳最重要的是(走骨架)就是全身的骨头在运动,肌肉不能僵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