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句俗语说,二月茵陈三月蒿,四月白蒿当柴烧,这句话现在还有道理吗?怎么理解?

乡村关中


二月茵陈三月蒿,四月白蒿当柴烧。这句话中的茵陈、蒿、白蒿指的都是一种菊科植物,我们这里也称为“蒿的”,又称艾蒿。茵陈是其根部,在中医药材上称艾蒿的根部为茵陈,而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茵陈吐叶生枝,农民俗称其为蒿或白蒿等。

这里的二月、三月、四月指的是农历上的月份。也就是说当农历二月,可采其根部做为药用,也就是茵陈。而农历三月的其嫩芽初绽,农民把其当做野菜,采来食用,称其为蒿子。当农历四月蒿子已长高,也就是白蒿已长高,农村的田野上处处都是,就不稀罕了,当野菜食用也已老了,而且农历四月农村已不缺菜,就不食用了,而是将其割回来,晒干,五月初五,在大门前燃烧,旧时的人们相信,有驱邪的作用。

其实白蒿还有一个作用,在旧时的农村帮农民驱蚊子,过去没什么灭蚊驱蚊药,旧时的农村蚊子又多,人们会将白蒿从田野上割来,编成如绳的形状,晒干。当夏季蚊子多时,人们会燃上一根白蒿,可燃半夜,放在屋内,以驱赶蚊子。老人们曾说过,白蒿的烟气可将蚊子的嘴熏肿。我们把这种编成的如绳状的白蒿,也称为“火腰”。

通过以上解释,就明白“二月陈茵三月蒿,四月白蒿当柴烧”是什么意思了。旧时的农村,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在与大自然的共处的环境中,人们也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春日之虎


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说法,‘二月的茵陈,三月的蒿,四月五月当柴烧’。这种民谣是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经无数代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农历的二月是春暖花开、百草出芽的季节,这时刚发芽的茵陈是最嫩的时候,也是入药的最好时机,风干的茵陈入药有祛除黄胆的功能,新鲜茵陈就是天然的野菜,无论是蒸着吃还是凉拌着吃,都是一道很不错的绿色食物。

到了三月,小茵陈长大了,这时的就改名叫蒿。这时的蒿不老还能当菜吃,但已经没了祛黄胆的药理作用,所以这时期蒿的价值就低多了。

农历四、五月以经长为一人高,像扫帚一样的形状,这时期的叶子、颈干都长老了,跟本没有食用价值,晒干已后当扫帚或当柴火烧,所以就有了前面的民谣。


金卯大刀


有理。

所谓茵陈,俗名白毫。

它是一种生长在沟渠、崖下的一种形似野草的野菜。

据中医讲,茵陈有利于肝脏健康,从药书上看。是一种药材

但这种野菜的食用是有时间限制的。

常常是在农历的二月能吃;而三月份就长得老了,不好吃了。

随着气温升高,如果有雨水滋润的话,茵陈长到农历四月份就成了柴禾了,只能烧火用了。

这里所讲的道理是,无论任何金贵的物品,如果不抓紧时间利用、应用。

只要一过短暂的有效期,就会成为废物。

这里提醒各位,要时不我待,努力拚搏。

趁自己年轻时机学成本领,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否则,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