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瀋陽”號護衛艦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瀋陽”艦原為丙型海防艦“第81號”,1944年12月15在舞鶴海軍工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正式被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二十二”號。1948年5月1日被命名為“黃安”,列編海防第一艦隊,此後該艦一直在青島維修和武裝,1949年2月21日,該艦官兵鞠慶珍、劉厚增等65人趁艦長離艦的機會發動起義,奪取該艦控制權並於3月13日抵達解放區連雲港。成為第一艘起義加入解放軍的國民黨海軍軍艦,3月15日該艦被國民黨空軍飛機炸沉在連雲港,後被解放軍組織打撈修復成功,編入華東海軍第六艦隊,改名“瀋陽”。曾參加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

排 水 量:745噸(標準)

主 尺 度:67.5米×8.4米×2.9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23號乙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900馬力

航 速:16.5節

續 航 力:6500海里/14節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3門,蘇制72-K型25毫米機關炮3門,蘇制БМБ-2深水炸彈發射炮4座,深彈投放軌1條。

“濟南”號、“武昌”號護衛艦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濟南” 艦原為“丁”型海防艦“第194號”,1945年3月31在三菱重工長崎船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解除輸送艦任務後於1947年7月6日正式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六”號。相較於其她賠償艦,該艦很快的就配齊了艦員編制得以重新服役。1948年1月該艦被編入海防第二艦隊,5月1日定名“威海”,編制列在江防艦隊第十隊第二十二分隊,駐泊鎮江。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後,該艦於1949年4月22日夜奉命向長江口突圍,4月23日凌晨因大霧在江陰附近擱淺後被解放軍俘虜,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二艦大隊,1950年4月23日更名“濟南”,編入華東海軍第六艦隊,曾參加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武昌”艦原為“丁”型海防艦“第14號”,1944年3月27在橫須賀海軍工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解除輸送艦任務後於1947年7月6日正式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五”號,國民政府要求海軍將該艦上繳給行政院,後被分配到內政部作水警船,1948年6月26日移交給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局,因該局無力維護該艦,又自願將該艦返還海軍,1948年12月該艦被移交給上海第一軍區司令部,被閒置於吳淞口,由於疏於管理,到1949年上海棄守的時候該艦的艦況已經非常差,艦體半坐沉在水中,因此沒有被帶去臺灣,於1949年6月被人民海軍接收,經過簡單的浮場作業後送入江南造船所進行維修,於1949年底被修復,加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二艦大隊,並改名為“武昌”,不久之後轉屬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參加過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

排 水 量:740噸(標準)

主 尺 度:69.5米×8.6米×3.05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艦本式甲25型透平蒸汽機,2座零號乙15改型ホ號重油專燒水管鍋爐,單軸推進,2500馬力

航 速:17.5節

續 航 力:4500海里/14節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3門,蘇制72-K型25毫米機關炮3門(部分艦裝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3座),蘇制БМБ-2深水炸彈發射炮4座,深彈投放軌1條。

“南昌”號護衛艦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該艦原為日本海軍“橋立”級炮艦“宇治”號,1940年1月20日在日本大阪鐵公所櫻島工廠鋪設龍骨,9月26日下水,1941年4月30日竣工服役,長期部署在中國水域執行任務,是侵華日本海軍主力艦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艦於9月13日下午1時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被國民黨海軍接管,海軍總司令陳紹寬親自參加受降儀式,儀式後該艦改名“長治”。

國共戰爭爆發後該艦部署在華北沿海配合陸軍作戰,國民黨軍華北戰場崩潰後該艦返回上海。1949年9月19日,該艦在長江口外執行封鎖任務時,陳仁珊、林壽安、李春官等43人發動起義,控制全艦後將軍艦駛入長江,於9月21日抵達南京燕子磯江面,參加解放軍。為防備國民黨空軍轟炸,該艦拆除武備後於9月23日放水自沉。1950年2月24日該艦被打撈浮起送入江南造船廠維修,臨時艦名“八一”,4月23日改名“南昌”,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7月修復入役,定為護衛艦,作為第六艦隊指揮艦,舷號711。先後參加東磯列島海戰和解放一江山島的火力支援作戰,以遠程艦炮火力對島上的火力點進行炮擊。

排 水 量:1350噸(滿載)

主 尺 度:80.5米×9.7米×2.62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艦本式齒輪透平蒸汽機,2座ホ號艦本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4654馬力

航 速:19.5節

續 航 力:3460海里/14節

武 備:蘇制Б-13型130毫米單管艦炮2門,蘇制70-K型單管37毫米機關炮7門,日製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深彈投放軌1條(五十年代狀態)。

“臨沂”號護衛艦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該艦屬於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花”級反潛護衛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的 “天芥菜”號,於1940年建成於克朗船廠。二次大戰結束後除役拆除武裝,在香港出售,被改造為商船“和樂”,1949年被華東軍區海軍派出的人員轉購,1950年抵達大陸重新武裝成軍,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命名為“臨沂”。參加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

排 水 量:1170噸(滿載)

主 尺 度:62.48米×10.11米×4.14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三脹蒸汽機,2座鍋爐,2750馬力

航 速:16.5節(新造時狀態)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5門。

“興國”號炮艦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該艦原為美國AKL381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民營航運商做貨船運營,改名“江達”,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移交華東軍區海軍,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為“興國”,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先後參加三門灣海戰、菜花岐海戰、東磯列島海戰和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1型105毫米榴彈炮1門,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遵義”、“淮陽”、“鹽城”、“邯鄲”號炮艦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四艦原為美國AKL330D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招商局做貨船運營,分別改名為“德州”、“蘇州”、“杭州”、“青州”,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接收四艦,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分別被命名為“遵義”、“淮陽”、“鹽城”、“邯鄲”。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曾參加過解放嵊泗列島戰鬥和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1型105毫米榴彈炮1門,日製八八式75高射炮2門,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LST型坦克登陸艦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該型軍艦原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建造、裝備的坦克登陸艦,簡稱為LST,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美國曾將大量該型軍艦援助國民黨政權,因採用“中”字開頭的詞組命名,稱為“中”字艦。另有一批作為剩餘物資,被國營招商局等中國航運商購得,人民解放軍海軍編成內的該型軍艦,前身多為招商局等的商船。解放戰爭中,華東軍區海軍最先接收了在南京被繳獲的一艘招商局的該型運輸船,以國內革命戰爭時代的革命根據地山嶺的名字命名,稱為“井岡山”,此後人民解放軍海軍的該型軍艦,均採用革命根據地山嶺名字命名,統稱為“山”字艦,又稱“井岡山”型。部分該型軍艦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負責向戰場轉運部隊,並未直接搶灘登陸。

排 水 量:1625/4080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1700馬力

航 速:11節

LSM型坦克登陸艦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該型軍艦屬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建造的中型登陸艦LSM,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與LST一起大量援助給國民黨海軍,因採取帶有“美”字的詞組命名,稱為“美”字艦。另有大批LSM作為剩餘物資被中國的招商局、民生公司等航運商購得,改造為商船。

人民解放軍在1949年解放上海後,獲得第一批該型軍艦,即輪船招商局的“萬忠”“萬福”號,後編入華東軍區海軍,以中國著名河流的名稱命名為“淮河”“運河”。此後,通過調撥各航運公司擁有的該型軍艦,以及從香港設法購買,人民解放軍海軍共獲得10餘艘該型軍艦,均使用河流名稱命名,俗稱“河”字艦。部分該型軍艦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負責向戰場轉運部隊,並未直接搶灘登陸。

排 水 量:520/1095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62米×10.5米×2.51米(全長、寬、滿載吃水)

動 力:2座GM型柴油機,雙軸推進,2880馬力

航 速:12節

LCI型步兵登陸艇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該型軍艦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建造的LCI艇,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大量援助給國民黨海軍,採用帶有“聯”字的詞組命名,稱為“聯”字艇。1949年國民黨海軍海防第二艦隊起義中即包括有一艘該型軍艦“聯光”號,此後華東軍區海軍通過繳獲等途徑,陸續又獲得3艘該型軍艦。1950年,根據當時長江口通航掃雷的需要,4艘該型軍艦各加裝1具蘇聯制MT-3切割掃雷具,改造為掃雷艇,按照掃雷艇的命名規則,以革命根據地村鎮的名字命名為“古田”“棗莊”“周村”“張店”,於當年9月21日至10月11日成功進行了長江口掃雷作業,此後華東軍區的該型軍艦還曾參加過解放一江山島等戰鬥。

排 水 量:246/419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48米×7米×1.8米(長、寬、滿載吃水)

動 力:2座GM柴油機,雙軸推進,1600馬力

航 速:16節

LCT型坦克登陸艇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LCT501型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LCTMK5型

該型登陸艇原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坦克登陸艇,即LCT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大量軍援給國民黨海軍,以帶有“合”字的名詞命名,稱為“合”字艇。1949年,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獲得數艘該型艇,命名為“碾莊”“陳集”“車橋”“衛崗”“竹山”“枝江”“浦水”等,曾參加解放嵊泗列島、解放一江山島等作戰行動。

排 水 量:143/320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36.3米×9.95米×1.52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3座GM6-71柴油機,三軸推進,675馬力

航 速:8節

LCM3型機械化登陸艇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該型艇原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機械化登陸艇,即LCM艇的第三種改型,總共生產多達8500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大量軍援給國民黨海軍以及民間航運公司當運輸船使用,人民海軍通過起義、繳獲、購買等渠道總共獲得了百餘艘該型艇,裝備華東海軍的該型艇曾在解放一江山島等作戰行動中直接搭載登陸部隊搶灘登陸。

排 水 量:25/55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15米×4.3米×1.2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克萊斯勒柴油機,雙軸推進,200馬力

航 速:8節

漁船改造火箭炮船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該型船是人民海軍為解決在收復東南沿海敵佔島嶼對岸火力支援問題而緊急改造的火力支援船隻,挑選結構堅固的鐵殼漁船(多為抓捕的越界捕魚的日本漁船)為基礎,在駕駛室前部加裝一具或者兩具BM-13型16軌火箭彈發射導軌,為了防止發射火箭彈後產生的尾焰灼燒漁船的木質上層建築,在駕駛樓前加裝了鋼板以抵擋尾焰。改造10艘後隨隊參加1955年1月的一江山島收復戰役,由於載船噸位過小,發射平臺不穩導致火箭彈著點散佈過大,射擊精度不佳,該型改造的火箭炮支援船在戰後大都拆除了火箭炮發射裝置迴歸漁船老本行,屬曇花一現的改造武器。

52甲型炮艇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該型艇是新中國成立後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型較為完善的近海巡防炮艇,與此後的“53甲”“54甲”並稱為50噸型炮艇。

1952年,在總結此前江南造船所設計建造的42噸炮艇,以及青島造船廠試製的43噸炮艇基礎上,海軍司令部造船部通過華東軍區海軍,組織江南造船所改進炮艇設計,並以蘇聯海軍的某型交通艇作為艇體的參考母型,完成了50噸炮艇的設計,即該型炮艇。

同年4月5日,海軍司令部向中央軍委申請建造30艘50噸型炮艇,25日獲得批准,具體由江南造船所建造20艘,青島造船廠建造6艘,另由青島造船廠按照其試製的43噸艇型建造4艘。其中該型共為26艘,因為定型年份是1952年,遂命名為“52甲”型。

江南造船所承造的20艘艇分4批建造(第一、二批各4艘,三、四批各6艘,舷號“501”至“520”),在1952年內完成,全部裝備華東軍區海軍所屬的吳淞、嵊泗、舟山、溫臺巡邏艇大隊。青島造船廠建造的6艘也在當年建成,裝備海軍青島基地快艇大隊。

該型炮艇,是人民解放軍海軍在50年代初期的近岸、島嶼間巡防主力,參與多次重大軍事行動。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進行一江山島戰役時,溫臺巡邏艇大隊裝備的該型艇也參與了戰鬥,主要執行遞進壓制敵灘頭火力、支援陸軍向縱深進攻等任務。

排 水 量:50噸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長、最大寬、平均吃水)

動 力:3座通用柴油機,495馬力

航 速:12節

武 備:蘇制72-K型25毫米機關炮2門(部分艇為蘇制70-K37毫米炮、蘇制72-K25毫米或美製“厄利肯”20毫米機關炮各1門),12.7毫米機槍2挺。

53甲型炮艇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該型艇是“52甲”炮艇的優化型,在“52甲”的原有設計基礎上進行改進,增大了駕駛室建築,並增強了火力。1952年10月,海軍司令部艦船修造部決定設計、建造該型炮艇,並專門組建了造船設計室自行設計,由江南造船所和江南造船所廣州工地建造,1953年1月開工首艇,命名“53甲”型。該型艇總計建成36艘,其中江南造船所建造的24艘交付華東軍區海軍使用,全部裝備華東軍區海軍所屬的吳淞、嵊泗、舟山、溫臺巡邏艇大隊。溫臺巡邏艇大隊裝備的該型艇也參與了戰鬥,主要執行遞進壓制敵灘頭火力、支援陸軍向縱深進攻等任務。

排 水 量:50噸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2座GM64HN9型柴油機,雙軸推進,450馬力。

航 速:11節

武 備:蘇制70-K37毫米炮1門,厄利孔20毫米炮1門,12.7毫米機槍2挺。

“圖波列夫”圖-2魚雷轟炸機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圖-2是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的最著名的轟炸機之一,具有結構堅固、飛行速度快、機動性良好等特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訂購了一批圖-2,1949年年底在滿洲里口岸交付,隸屬於海軍航空兵的該型機先後參加瞭解放一江山島和轟炸大陳島的作戰行動。

機 種:轟炸機

乘 員:4人

首 飛:1941年

設 計 局:圖波列夫設計局

機長/翼展/機高:13.8/18.86/4.13米

淨重/全重:7601/10538千克

引 擎:2臺什維佐夫Ash-82型星型十四缸氣冷發動機,單臺1850馬力

最大速度:521千米/小時

航 程:2020千米

升 限:9000米

軍 械:20毫米SHVAK固定式航炮2門、7.76毫米SHKAS活動機槍3挺,1500千克炸彈或1枚航空魚雷

“拉沃契金”拉-11戰鬥機

艦機齊上——參加解放一江山島作戰的人民海軍艦艇和飛機

拉-11是以拉-9為基礎開發的遠程護航戰鬥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向蘇聯訂購該型機,截止1953年一共接收了163架,海航裝備的該型機曾多次跟臺灣地區空軍交火,並取得戰果,1954-55年該型機參加瞭解放一江山島和攻擊大陳島作戰。

機 種:戰鬥機

乘 員:1人

首 飛:1946年

設 計 局:拉沃契金設計局

機長/翼展/機高:8.63/9.8/3.56米

淨重/全重:2638/3425千克

引 擎:1臺什維佐夫Ash-82FN型星型十四缸氣冷發動機,1850馬力

最大速度/巡航速度:690/380千米/小時

航 程:1735千米

升 限:10800米

軍 械:23毫米NS-23固定式航炮3門

附錄:解放一江山島過程

中國大陸解放後,國民黨軍殘餘部隊退據東南沿海部分島嶼。臺灣國民黨當局企圖利用這些島嶼作為護衛臺灣的屏障,反攻大陸的跳板,襲擾大陸的基地。國民黨軍在浙東沿海所據守的島嶼,經過幾年經營,已構成防禦體系,其防務由“大陳防衛區司令部”組織實施,劉廉一任總指揮。守軍主要是美械裝備的第46師和6個突擊大隊,還有10餘艘海軍艦艇經常在此海域遊弋,總兵力達2萬餘人。一江山島由南一江、北一江兩島組成,面積為1.7平方公里。據守一扛山島的為“一江山地區司令部”,下轄突擊第4大隊、第2大隊第4中隊和1個炮兵中隊共1100餘人。

守軍以島上幾個高地為核心,設置3道陣地和4層火力網,構築明碉、暗堡154個,平均每百米正面配2門火炮和2挺機槍,前沿各突出部和陣地前密佈鐵絲網和地雷,形成堅固的環形防禦。

1954年5月中旬,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部隊攻佔了東磯列島、頭門山、田岙、雀兒岙等島。此後,華東軍區鑑於國民黨軍在浙東沿海島嶼的指揮中心和防禦核心是大陳島,一江山島是大陳島的門戶和前哨據點,如攻佔一江山島,必能擊中要害,沉重打擊和震撼大陳島守軍,因此決定先攻佔一江山島,再取大陳島,然後相繼攻取其他島嶼。中央軍委7月11日批准了華東軍區的作戰方案,並指示以海、空軍轟炸大陳島,以陸軍攻佔一江山島,解放浙東沿海全部島嶼。7月下旬,華東軍區確定參戰部隊為陸軍第20軍第60師1個團又1個營、地面炮兵1個多團、高射炮兵1個多團、火箭炮兵2個營,海軍艦艇137艘,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共12個大隊184架飛機。8月,華東軍區浙東前線指揮部成立,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前指下設空軍指揮所、海軍指揮所、登陸指揮所,還成立了三軍聯合後方勤務部和政治工作組。領導機構組成後,即組織各參戰部隊加緊進行各項作戰準備工作,包括動員教育,偵察敵情,擬製三軍協同登陸作戰計劃,進行軍種分訓和三軍合練,擴建機場,搶修艦艇,調集物資器材,組織通信、氣象、測量等各項保障。地方黨政機關大力支前,浙江省動員3.3萬餘名支前人員、徵集5900副擔架和一批海上救護船,上海市動員110名海員、搶修77艘艦艇。在作戰準備過程中,浙東前指還特別重視隱蔽作戰企圖,如對大陳、一江山、披山、漁山等島進行不規律的轟炸和炮擊,以一部兵力對披山方向實施戰術佯動等。

12月2日,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為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這一侵略性、非法性條約的嚴正立場,華東軍區浙東前指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指示,在條約出籠前後(1954年11月1日~1955年1月10日),按照一江山島登陸作戰第1階段汁劃,從空中、海上對戰場實行了封鎖。海、空軍出動飛機226架次,擊沉敵護衛艦“太平”號、坦克登陸艦“中權”號、炮艦“洞庭”號,擊傷艦艇7艘,擊落擊傷飛機19架。削弱了國民黨守軍的防禦能力,迫使其艦艇白天不敢在大陳錨地停泊,飛機不敢飛抵大陳上空,人民解放軍掌握了戰場的制海權、制空權。

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登陸作戰,開始實施第1次火力準備。3個轟炸機大隊和4十強擊機大隊在殲擊機掩護下飛臨一江山島上空猛烈轟炸掃射,同時,1個轟炸機大隊和1個強擊機大隊在大陳島上空襲擊“大陳防衛區司令部”、炮兵陣地和通信設施。一江山島和大陳島守軍陷於癱瘓,陣地混亂。9時起,50餘門火炮對-江山島進行射擊。12時許,登陸部隊乘70餘艘登陸艇從高島、雀兒岙、頭門山島起航,在40餘艘作戰艦艇掩護下,分兩批成3路防空隊形向展開區駛去。14時,船載的10門火箭炮和轟炸機3個大隊又1箇中隊、強擊機2個大隊對守軍陣地進行第2次火力準備。14時20分,登陸部隊在南江、北江兩島7個登陸點實施登陸突擊,迅速突破守軍防禦前沿陣地向縱深發展。由於支撐點內守軍的憑險頑抗和受地形限制,登陸部隊戰鬥隊形被割裂,傷亡增多。登陸部隊隨即採取靈活的小群戰術,主動協同,勇猛穿插,逐點逐地進攻,以手榴彈、噴火器摧毀暗堡,並開展戰場喊話及利用俘虜軍官喊話。殘存的守軍見大勢已去,紛紛繳械投降。17時50分,浙東前指命令登島部隊清理戰場並轉入防禦。此役,共斃俘國民黨軍1086人,登陸部隊犧牲393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