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帖学派,书法理论

进入清代后半期,帖学衰微而碑学兴起。这虽是普遍的现象,但帖学流派也并未灭绝,正像洛守传统书法的人们还大都健在一样.不过,倘若寻求帖学派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的自成一家之作却没有前半期那样活跃,而大都是指导书写技法的书籍.特别是汇集古人各种说法的实用性著作颇多.在这些著作中,值得,看的是吴德旋所著的《初月楼论书随笔》。

清代后期:帖学派,书法理论

吴德旋(1767一184。)字仲伦,江苏宜兴人,以搜长诗文而名世。作为古文家,曾受到挥敬、陆继络、吕瑛等人的推重.他的诗作也砂评为高淡绝俗,由此可以想见其为人.文集有《初月楼文抄》十卷、《续抄》八卷、《诗抄四卷》。另有《初月楼见闻录》十卷、《续录》十卷.此外还编有《重刊续编宜荆县恙》等等,从中可以了解其文才之丰赔.吴氏在书法方面也自成一家,包世臣《艺舟双揖》将其行书列于“能品下”之位。现存其书法理论著作套初月楼论书随笔》(《美术丛书)初集第二辑,另有《别下斋丛书》所收本).‘

清代后期:帖学派,书法理论

《初月楼论书随笔》由论述书法的短文共三十七条组成,合为一书.如书名所示,它是一部论书随笔集.书后有道光十一年(1831)所写的自跋,其中记述说:此书是自己家居乡里时写成,初脱稿,即被门人程子香拿去,子香死后,原稿不知去向.道光十一年在四明(浙江)馆中时,于旧隆中翻出一本门人康康侯手录者,又亲自书写了一份,即是此书。由此可见;此书是出于作者亲笔所书.

清代后期:帖学派,书法理论

吴氏自叙其学习书法经过是:牟轻时因笃好唐代韩愈诗文,见其文中有“性不善书”之语,遂不留意于书法.三十岁之后,始发愤好书.开头是学习宋代苏轼和明代董其昌两家,但从二家学入以后,又迷失了自己的志向.因此又学习《淳化阁帖》,喜爱王献之和唐太宗那种笔势驰骋颇有自得之趣的书风,但益发迷失了其渊源.自此以后,乱学脚、宋,元、明诸家十余年,而私心所好仍在苏东坡和董思白,不能改变.因此在听了包世臣之说以后,’对自己原来所信仰者愈加坚定.包世臣极力推崇东坡与思白两家,认为东坡之雄逸、思白之简澹,非他人所能及。又曾说学习东坡须淘汰其烂漫:学习思白须避免其刁疏。淘汰烂漫则雄逸始显;避开刁疏则简澹乃真.

清代后期:帖学派,书法理论

吴氏则认为,对手苏、董访家来说,其烂漫和刁疏虽是缺点,但同时也是优点,学习这两家时,应该细心体会这种优点而不要接受其缺点。当时,他受包世臣指导,在学习杨凝式的《步虚词》,每天临习一遍而不倦.通过此‘帖,才觉得有些体会到了苏、董两家之意趣所在卜惊喜之.情不能自控。

清代后期:帖学派,书法理论

《步虚词》在董其昌的《戏鸿堂法帖》中也有刻本,此枯为草书写成。吴氏据之而悟得了书法“草率”之意。‘作书草率最难‘之说,乃是其友人钱伯炯(各斯一)所授,但开始他对这话的意思业未很好领会,后来学习怀素的《小千字文》时,方才路得“草率”之意。不过在学习王羲之的《十七帖》时,又不见其“草率’之处,仍然不甚明了钱氏之说的深意,直到学习了杨凝式的‘步虚词争,才懂得所谓“草率”者,乃是细净之至.

清代后期:帖学派,书法理论

由于吴氏学习书法开始就是从苏东坡这里起步的,所以他对苏氏给予最高的赞扬,说东坡笔力雄放,逸气横甘,文章充溢气节,有俯视一切之气概.作字落笔天然了乃是无意之书.并且认为苏氏书法之渊源也是学习杨凝式,有得其神似之处.他还主张蔡襄书法是学习颜真卿,出以恬和,和能入雅:但是恬却近俗,比较起来就不如苏东坡.这种蔡襄劣于东坡之说,和清初帖学派中许多人的观点不同,一那些人在将苏、蔡对比之后,都对蔡襄书法予以高度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