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股神巴菲特:投資大師的進化與完美

如果所有人都失去理智,你仍能保持頭腦清醒;

如果你能等待,不要因此厭煩,

如果你是個愛思考的人——光想會達不到目標;

如果所有人都懷疑你,你仍能堅信自己,讓所有的懷疑動搖;

你就可以擁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你的。"

—— RudyardKipling 《如果》

憑藉投資,巴菲特的財富長期位居全球富豪榜的前5位,據說是美國人眼裡"除父親之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本文梳理了巴菲特投資思維的精華,供讀者欣賞,也歡迎批評指正。

一、市場圍繞價值波動原理

價格並不總是公允的等於價值,當價格遠遠低於他應該的價值的時候,你就應該出手。

芝加哥學派的市場有效假說理論造就了一個廣為人知的名言:"你無法戰勝市場"——不論什麼時候,股票價格都是合理的,價格等於價值。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市場假說這也成為了指數基金運作的堅實基礎。類似的還有神奇公式、大數投資。

但巴菲特和芒格不信邪,他們相信市場圍繞價值波動原理——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證券分析之父、華爾街教父),有一個特別形象地比喻,他說,市場就跟一個人一樣,是一個躁狂型抑鬱症患者,他高興的時候特別高興,價格就遠超於價值,一旦悲傷、沮喪、抑鬱的時候,價格就會很低,遠遠低於應該有的價值。所以,對於芒格,對於巴菲特,對於格雷厄姆來講,別人在他狂躁的時候,越漲的時候,越去買,但是他們反過來,是當他抑鬱、沮喪、低於價值的時候,去出手。

永遠等在那兒,等到股票價格遠遠低於價值的時候,再出手,這就是伯克希爾投資的核心原則則——價值投資理念。這種理念來自巴菲特師傅,證券之父格雷厄姆的傳承,這樣的理念也讓很多人誤以為巴菲特是擇時的,不然誰能總是買在低點,賣在高點呢?其實巴菲特只是擇"價值"而已。

格雷厄姆關於"市場先生"的論述如下:投資者應該把市場行情想像成一位親切的市場先生的報價,他是你私人生意中的合作伙伴。市場先生從不失信,他每天定時出現並報出一個清晰的價格,然後由你決定是否按照這個價格買下他手中股份或者將你的股份賣給他。

一代股神巴菲特:投資大師的進化與完美

雖然你們兩人的生意可能存在某些穩定的經濟特徵,但市場先生的報價卻是不可預測的。因為,這個可憐的傢伙患有無法治癒的精神缺陷。有時,他很高興,只看到生意中有利的因素,他會制定很高的買賣價格,因為他擔心你侵犯他的利益、奪走他的成果;有時,他又很悲觀,認為無論是生意還是世界等待人們的只有麻煩,他會制定很低的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把自己的負擔轉嫁給他。如果他的報價很低,你或許願意買進;如果報價很高,你或許願意將你的股份賣給他;又或者你也可以乾脆對他的報價不予回應。市場先生還有一個可愛的性格:他不在乎被你冷落。如果你今天對他的報價不感興趣,他明天會再給你一個新的,交易與否完全由你決定。很顯然,他的狂躁抑鬱症發作得越厲害,對你就越有利。

但是,你必須記住一個警告,否則無論做什麼都是愚蠢的:市場先生只為你服務卻不能指導你。對你有用的是他的錢包,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他在某一天表現得特別愚蠢,你有權選擇忽視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響,那將是一場災難。

二、護城河原理

公司本身等同於"城堡",而城堡的價值是由"護城河"決定的。大白話:賺錢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長期穩定地賺錢。

我認為:淨資產收益率衡量了企業盈利並且為股東創造價值的能力強弱,護城河衡量這種能力的持續性。護城河來自巴菲特受芒格的啟發,對"優秀企業"的認識。

格雷厄姆的教導是這樣的:"普通"投資者不具備分析企業資產負債及未來發展狀況的能力,所以應該通過大量分散來規避買錯的風險。巴菲特最早的幾億美金,就是用格雷厄姆的方法賺來的。

但是,芒格提出了反對意見,投股票就是投公司,你還是要首先選優質公司。你為優質公司投出價格,即使高於劣質公司的價格,最終你賺的還是多的。他計算了一下,假如你持有公司股票 20 年以上,如果公司年增長率是6%,將來的回報率也就6%;而如果公司年增長率18%,將來你的回報就是18%。換句話說,你要看這個公司本身是否有價值。

巴菲特是這樣說的:"當投資人並沒有對任何產業有特別的熟悉,就應該分散持有許多公司的股份,同時將投入的時間拉長。如果你是一位稍具常識的投資者,能夠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並能夠發現5-10傢俱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價格合理的公司,那麼,傳統的分散投資就毫無意義,那樣做反而會損害你的投資成果並增加投資風險"。最終,芒格改變了巴菲特,把他從格雷厄姆的世界拉出來,擴大了他的視野,幫助他完成了進化。

一代股神巴菲特:投資大師的進化與完美

這是什麼力量?這叫 power of peers,一個人的思維模型一旦建立之後,由內而外是無法打破的,只有強大的外部力量介入才可以引發質變。

巴菲特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心理歷程:在經過多次慘痛的教訓之後,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所謂有"轉機"的公司,最後鮮有成功的案例,所以與其把時間與精力花費在購買廉價的爛公司上,還不如以合理的價格投資一些體質好的企業——1979年致股東信。雖然在早期投資這樣的股票確實讓我獲利頗豐,但在1965年投資伯克希爾後,我就開始發現這終究不是個理想的投資模式。

如果你以很低的價格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因為股票市價的波動,應該有機會以不錯的獲利出手,雖然長期而言這家公司的經營結果可能很糟糕,我將這種投資方法稱之為"菸蒂投資法":在大街上撿到地下有一截還能抽一口的雪茄煙蒂,對於癮君子而言,只是舉手之勞。然而,除非你是清算專家,否則買下這類公司實在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首先,看似便宜的價格可能最終根本不便宜。一家處境艱難的公司,解決一個難題後不久,便會冒出另一個難題。就像廚房裡如果有蟑螂,就不可能只有一隻。其次,你先前得到的價差優勢,很快地就會被企業的低迴報所侵蝕。例如你用800萬美元買下一家清算價值達1000萬美元的公司,若你能馬上把這家公司給處理掉,不管是出售或是清算都好,換算下來你的報酬可能會很可觀。

但是如果這家公司最終是在十年之後才處理掉,即便收回1000萬美元和每年有那麼幾個點的分紅,那麼這項投資也是非常令人失望的。相信我,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卻是爛公司的敵人。或許你會認為這道理再簡單不過了,不過我卻不得不付出慘痛的代價才搞懂它。實際上,我付出了好幾次代價。在買下伯克希爾不久後,我又買了巴爾的摩百貨公司——霍克希爾德.科恩公司。

從賬面資產看,我的這些收購價格擁有巨大的折扣,這些公司的員工也是一流的,而且這些交易還隱藏有一些額外的利益,包含未記錄在賬面的房地產價格上漲價值和後進先出法會計原則導致的存貨價值低估。我怎麼會錯過這樣的機會呢?

哦……還好我走狗屎運,三年後,我又抓住一個機會以最初的買入價賣掉了它。在賣掉科恩公司的那一刻,我只有一個感想,就像一首鄉村歌曲的歌詞所述:我的老婆跟我最要好的朋友跑了,我是多麼地懷念他! 這個經歷給我上了一課,優秀的騎手只有在良馬上才會出色的表現,在劣馬上也會毫無作為。

無論是伯克希爾的紡織業務,還是霍克希爾德.科恩百貨業務,都有能幹而忠誠的管理層。同樣的管理層在那些具有優秀經濟特徵的公司裡,會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如果他們是在流沙中奔跑,就不會有任何進展。——1989年致股東信。

被巴菲特稱為西海岸哲學家的查理.芒格,用自己做律師的經驗告訴巴菲特:"律師這行有個固有的缺點,就是你喜歡與之共事的人通常不會捲入法律糾紛,而需要你幫助的人則通常是那些在品德方面有瑕疵的人"。"你不可能通過和爛人打交道做成一筆好生意"。巴菲特清楚直白地承認過:"如果我只學習格雷厄姆一個人的思想,就不會像今天這麼富有。"

#知識點#

如何識別護城河?

舉個例子,芒格和巴菲特在購買喜詩糖果之前,一直不瞭解品牌的價值。他們在收購後才發現,這家公司可以定期提高價格,而客戶並不怎麼表示不滿。他們稱這種能力為"定價能力"。

換句話說,優質企業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即便你漲價,客戶也不會離開你。

此外,巴菲特和芒格在確定品牌護城河實力的時候,還會進行一項非常重要的思維測試:競爭對手是否可以通過大規模燒錢復制或削弱某家公司的品牌護城河?

舉個例子,巴菲特曾在 2012 年伯克希爾會議上對可口可樂的評價如下:"如果你給我 100、200、甚至 300 億美元來削除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我就做不到。"

✦我喜歡的企業,是那種具有持久生存能力和強大競爭優勢的企業。就像一個堅固的城堡,四周被寬大的護城河包圍,河裡還有兇猛的鱷魚。—— 巴菲特

#插曲#

巴菲特為什麼懟了馬斯克?

今天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回應馬斯克對護城河模型的質疑。他說,馬斯克慢慢會適應他這個觀念的。"當然馬斯克可能在某些行業裡帶來這種顛覆,但是我不想他在糖果方面跟我們展開競爭,他在那個方面也不是我們的對手,糖果業我們是老大。不是說你可以用技術把全部業務都攫取走,技術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它可能是一些年輕小孩的夢想。有一些產業的護城河非常寬。尤其是低成本的生產者,這非常重要的。"

據說股東大會之後,馬斯克就宣佈要超級超級認真做糖果了,"要建一條'護城河',並用糖果填滿它。"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思考一下賈布斯是如何讓孫宏斌和許家印幾百億打水漂的。當你貪圖便宜而在路邊買了水果的時候,回家一秤,發現秤不對。那就只能呵呵了。

三、能力圈原則

能力圈原則是巴菲特在吸收芒格思想的基礎上一個突破,也標誌著拜託了格雷厄姆的慣性依賴,真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進化的核心標誌,是開始擺脫對賬面資產的關注,轉而尋找"經濟商譽"。巴菲特後來在1983年致股東信裡如此描述自己的轉變:

我現在的想法與35年前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變。當時老師告訴我要注意有形資產、避開價值對其經濟商譽依賴性很大的公司。這種偏見雖然在經營中很少出錯,卻讓我犯了許多重大的選擇性錯誤。

凱恩斯早就指出了這一問題,他說'困難不在於要有新觀念,而是如何擺脫舊觀念的束縛'。我的擺脫進程之所以比較緩慢,部分原因在於我的老師所教導的東西一直讓我感到非常有價值(未來也會如此)。幸好,直接或間接的企業分析經驗,使我現在特別傾向於那些擁有金額很大、可持續的經濟商譽且對有形資產需求很小的企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你要擴大能力圈非常困難,你必須要在自己能力圈之內競爭。很多人誤以為能力圈應該越小越好,而且是天生的。其實不是,能力圈的重要性不在於大小,而在於邊界。這個邊界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認識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拓展和強化的。

能力圈和護城河一樣,每個投資人的能力圈都有強弱,但是弱,不代表沒有,弱,不代表不重要。能力圈的真正價值在於:在邊界內操作可以減少相對的(邊界外)風險,提高(邊界內)的收益。

一代股神巴菲特:投資大師的進化與完美

伯克希爾就是這樣做的。關於投資,他們只有三個選項:

第一、可以投資;

第二、不能投資;

第三、太難理解。

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家,只投"能理解"的項目,你感受到這裡面的力量了嗎?

巴菲特一直認為,高科技不是自己的能力圈。即便是重倉蘋果,他的解釋依然是看中蘋果是"現金流好的消費品"。

今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說,我們那時不是想我們要不要投資科技公司,我們要找的公司是已經很有競爭力,而且這個公司能夠持久。巴菲特表示:"在亞馬遜成立之初,我就對它有所研究。當時我認為貝索斯要做成的幾乎是個奇蹟。而我一般不會賭奇蹟會發生。當然當初如果我真的下注了,也還是不錯的。"

關於自己能力圈,巴菲特曾說,我知道喪失了很多機會,但是我也不後悔,因為我不懂。即使我身邊有最懂的人,可是我不懂,我不還是不會去投它。在自己能力圈之內做決策,而不是去拼命的尋找另外的機會,這是巴菲特成功的關鍵。

✦ 我們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為我們關心的是尋找那些我們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礙,而不是去擁有什麼能飛越七英尺的能力。—— 巴菲特

#能力圈的識別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能力圈呢?我覺得這個關鍵點在於投資人能否正確認識企業的護城河。

是的,能力圈和護城河是緊密連接的。

那麼,什麼是看得懂,什麼是看不懂呢?所謂看得懂,簡單的說就是能夠理解高ROE企業的生意模式和經濟商譽的可持續性。換成通俗的表達就是:

①這家公司銷售什麼商品或服務獲取利潤?

②它的客戶為何從它這裡購買,而不選其他機構的商品或者服務?

③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為什麼其他資本沒有提供更高性價比的商品或服務,搶佔它的市場份額或利潤空間? ——更高性價比,即可以是同樣質/數量+更低售價,也可以是同樣售價+更高質/數量。

這三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找"公司究竟靠什麼阻擋競爭對手",這個"什麼"就是投資理論書籍裡常用的詞語"護城河"。這些護城河通常可能是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更低的成本和售價、受法律保護的專利或秘不外漏的技術、更高的轉換成本或者所佔據的優越位置等等。

總之,總得有一樣或幾樣東西,是競爭對手需要非常高的代價才能獲得,甚至是無論多高代價都無法獲得的東西。

找到企業的護城河之後,代表看懂這家企業了嗎?依然沒有。歷史上企業靠著這條河擋住了其他競爭者,但未來呢?競爭者有沒有辦法填平這條河,或者給這條河搭上橋,甚至用飛翔空降的方法繞過這條護城河,直接進入企業的城堡(爭奪用戶)呢?

也就是說,你是否能夠確定或至少大概率確定,這條護城河未來依然能夠阻擋住其他競爭者的進攻?這樣我們就需要添加一條問題了,問題④:假設同行挾巨資,或者其他產業巨頭挾巨資參與競爭,該公司能否保住乃至繼續擴張自己的市場份額?

能夠邏輯清楚地回答這四個問題,就基本意味著看懂一家企業了,反之,則可以暫時歸為看不懂的行列,或者排除或者歸為待學習對象。

能力圈原則的核心不在於投資者懂多少企業,而在於如果無法確定自己能夠理解該企業,就堅決不去投資,哪怕為此將所有企業均排除在外。

四、最大化或者最小化原則

任何一個取勝的系統,絕對不是平衡的系統,而是在某些因素裡面最大化到幾乎荒謬的極端,在某些因素裡面,最小化到幾乎荒謬的極端。在投資次數的最小化方面,芒格與巴菲特幾乎達到了荒謬的極端。

舉個例子,有一次,巴菲特在商學院演講,他說:我可以給你一張只有20個打孔位的卡片,這樣你就可以在上面打 20 個孔 ——代表你一生中能做的所有的投資。一旦你在這張卡片上打滿了 20 個孔,你就不能再進行任何投資了。

為什麼一生只有 20 次投資,足矣?他繼續說,"在這些規則下,你會認真思考你所做的事情,你會被迫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你會做得更好。"換句話說,想要成為贏家,你必須要有選擇性地賭一把。當你被迫將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更少的任務上時,你成功的幾率會更高。

關於巴菲特,推薦一部非常震撼的紀錄片——《Becoming WarrentBuffett》(成為沃倫·巴菲特)。這是 HBO 2017年拍攝的關於巴菲特最新的紀錄片,是目前為止,是最接近他真實生活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裡,巴菲特坦然褪去自己身上眾多的光環,展露了的自己最真實一面。影片裡的大部分鏡頭,都獻給了巴菲特的家人,回憶他的過去,以及記錄平常的生活。

比如說巴菲特每天早上上班時,會開車路過麥當勞買一份早餐,帶到辦公室後享用。他的桌子上也一定擺放著一杯他鐘愛一生的可口可樂。

五、價值投資的其他

①為什麼會在全球範圍內,在跨度百年甚至兩百年時間裡,都能發現這種股票投資收益率明顯高於債券的規律呢?

格雷厄姆解釋的很清楚:"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一國經濟的穩步增長,公司將未分配利潤用於穩定的再投資,以及20世紀以來通貨膨脹率的不斷走高。"

我是這麼理解的:第一,來自於經濟整體的增長,第二,來自企業這種經濟體對資源的高效運作,第三來自必然通貨膨脹下經濟結構中優質資產的競爭力不斷加強

②格雷厄姆的分散原則

格雷厄姆的分散原則適用於普通人,力圖通過對個體股票的風險分散,獲得以股市整體收益為下限的投資組合。這個判斷不是建立在對個體公司的判斷上,而是建立在"總體或者群體"的基礎上。

分散組合的一個代表是齊東平教授的"大數投資",以概率統計規律建立組合擬合上市公司的淨資產和收益性,也算一個極致了。巴菲特則強調的是集中,因為他不是一般人,自以為不依賴分散而是深度認知更好的對抗風險。

我認為分散和集中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就像收益和風險一樣,一定程度分散就是集中,集中就是分散,收益就是風險,風險就是收益,其實說的是一個事情。

比如一個成年男子,目前叫他兒子,老婆叫他老公,兒子叫他父親,不管怎麼稱呼都是一個人。但是該名男子在不同的稱呼關鍵扮演不同的角色!

③內在價值

所謂內在價值,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大致等於公司作為非上市公司出售給私人產業投資者的價格。準確數字很難計算,但它可以有一個可估算範圍。

內在價值來自股票代碼背後所代表的公司。購買股票的人,所擁有的並不是一串代碼,而是該企業部分所有權的有效法律憑證。股東不僅享有企業經營良好時的未來收益分配權,還享有企業經營不善破產清算時償還債務後的剩餘資產分配權,後者能夠為股票的價值兜底,這個兜底價值可以模糊視作內在價值的下限。

在這個兜底價值以下買入股票,遇到最壞情況可以收回成本略有盈餘,而結果若不是最壞情況,則可以獲取豐厚的利潤。格雷厄姆喜歡將企業未來經營良好的預期看作/且僅僅看作一種額外的饋贈。他的整個分析體系,主要錨定與破產和清算有關的兜底價值。可以說內在價值是整個價值投資的基石,但是卻沒什麼用。

呵呵,這個怎麼理解?

做個比喻,就像1+1=2。我們可以認為這個等式非常重要,但是我們並不能依靠它來取得數學考試的優秀成績,另一方面,如果不懂得1+1=2,數學必將一事無成。

這麼重要的原理我卻沒有單獨列出來,為什麼呢?因為我把重心放在了作用上面。在第一個原理"價格圍繞價值波動"中用用已經論述了這種作用。大白話:股票的投資價值來源於股票的價格和股票股權背後資產價值的剪刀差。

和這個原理相對應的是偉大的《證券分析》三大原則:股票是企業部分所有權的憑證;利用市場先生的報價;堅持買入時的安全邊際原則。

④選擇優秀的公司

優秀的騎手只有在良馬上才會出色的表現,在劣馬上也會毫無作為。巴菲特在購買伯克希爾後是這麼總結的:這次投資,巴菲特堅持格雷厄姆投資原則,以遠低於營運資本的價格買進來,以為撿了大便宜。結果經歷了賣資產、更換管理層、裁員等一番苦苦掙扎後,最終仍然以遠遠低於營運資本的價格賣出去。近於免費獲得的機器,賣出去的時候也是免費,連運走它們的運費也不夠。更慘痛的是,資本在一個爛泥潭裡掙扎,所喪失的機會成本大到難以計算。

在經過多次慘痛的教訓之後,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所謂有"轉機"的公司,最後鮮有成功的案例,所以與其把時間與精力花費在購買廉價的爛公司上,還不如以合理的價格投資一些體質好的企業——1979年致股東信。

被巴菲特稱為西海岸哲學家的查理.芒格,用自己做律師的經驗告訴巴菲特:"律師這行有個固有的缺點,就是你喜歡與之共事的人通常不會捲入法律糾紛,而需要你幫助的人則通常是那些在品德方面有瑕疵的人"。"你不可能通過和爛人打交道做成一筆好生意"。

巴菲特經過深思,認為自己已經有大把金錢,沒有必要為賺錢去勉強自己幹不喜歡的事情,比如和垃圾人打交道,和時間賽跑去處理爛公司的資產存貨,解僱人員,被人仇視等。自己想做的事情,是跳著踢踏舞上班,每天都和自己喜歡、信任和尊敬的人打交道,並同時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歡。

從此巴菲特擺脫了扮演"資產清算人"的角色,從"菸蒂投資"走出來,開始"以合理價格買入優質資產"的偉大征程。

⑤自由現金流原理

巴菲特對格雷厄姆的"股權代表企業的一部分"原則做了細微調整:從"股權代表企業(現有資產所有權)的一部分",調整為"股權代表企業(未來收益索取權)的一部分"。

在格雷厄姆體系裡"股票代表企業(現有資產所有權)的一部分",因此關注點是企業資產真實性和可變現價值。格雷厄姆體系之所以特別強調計算價值時要去掉商譽、無形資產,只計算淨有形資產價值,甚至某些時候還要去掉固定資產和設備,只計算淨流動資產。

其核心原因並非格雷厄姆認為商譽、無形資產不是資產,而是認為它們或者無法變現,或者變現非常困難——包括非通用設備及固定資產也是同理。

一旦將思路調整為"股權代表企業(未來收益索取權)的一部分"後,企業今天賬面上擁有多少資產,就沒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企業靠什麼賺錢,今後能夠賺到多少錢,其中多少錢可以拿來供股東分配?思考的重心自然而然地從"現在擁有"轉向"未來盈利"。

這還不夠,巴菲特通過對不同商業模式的考察,發現類似航空公司、汽車整體這樣的公司,雖然好的年份有不錯的盈利,但是卻面臨不斷再投入的窘境,企業的股東眼看著大量利潤卻無法分享。由此提出了自由現金流的概念。同時結合護城河的概念,用不同的折現比率體現護城河的強弱,形成了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的企業絕對估值法。這也是巴菲特在價值投資中企業估值的頂峰成就。

⑥商譽原理

如果說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衡量企業創造利益的能力強弱,護城河衡量企業這種能力的持續性,那麼商譽就是用來探究企業究竟是如何形成比較經濟效益的原因所在。

1990年4月18日,沃倫.巴菲特在斯坦福商學院演講時說:

如果一家企業賺取一定的利潤,其他條件相等,這家企業的資產越少,其價值就越高,這真是一種矛盾。你不會從賬本中看到這一點。真正讓人期待的企業,是那種無需提供任何資本便能運做的企業。因為已經證實,金錢不會讓任何人在這個企業中獲得優勢,這樣的企業就是偉大的企業。

這種經濟商譽之所以寶貴,就在於他構成了一條僅靠金錢填不平的護城河。在資本逐利天性的驅使下,僅靠金錢就可以填平的護城河,一定會被金錢填平。擁有金錢無法購買的經濟商譽,企業才有成為偉大企業的可能性。

備註:商譽是個會計名詞,指一家企業收購另一家企業時,成交價超過被收購企業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巴菲特借用了這個詞彙,創造了"經濟商譽"這個概念,用來代表沒有被記錄在一家公司財務報表資產科目裡,但卻實實在在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的隱藏資產。我們討論價值投資的"商譽",一般情況下說的都是"經濟商譽"。

最後談一下我們分析巴菲特的意義,其實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雞湯"的勵志書那麼暢銷,看名人自傳的意義在哪裡?我覺得是"文化和信仰",通過學習優秀者的歷史,我們可以繼承力量,塑造更好的自己。

我是大富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幫忙點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