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高跟鞋的“療效”

小班幼兒分離焦慮是教師與家長非常關注的問題之一,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想出了各種招數。而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工作”,遊戲裡有他們喜歡的玩具、同伴和活動,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娃娃家是最受小班幼兒歡迎的區域,幼兒模仿爸爸媽媽做飯、洗衣服、看電腦……一天,一雙成人高跟鞋的出現,帶給了我們此前沒有預料到的驚喜。

小班幼兒入園後不久的一天,我抱著哭鬧著要媽媽的翥翥坐在娃娃家裡,指著她的全家福說:“這是你的照片嗎?”她擦著眼淚看看說:“是的,那是我的媽媽,還有我的爸爸呢!”我接著說:“你的媽媽真漂亮呀,還穿著好看的高跟鞋呢!”誰知一聽這句話,翥翥的情緒頓時好多了,她開始主動說起媽媽的高跟鞋,聊著聊著情緒就平復了。這時我就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給娃娃家添一雙高跟鞋!

高跟鞋投放的第一天,翥翥來娃娃家,說要當媽媽。她走到娃娃家,直接打開櫃子準備穿圍裙,但她看見了櫃子裡的高跟鞋,大聲對站在後面的我說:“王老師,這裡有一雙高跟鞋,是你的嗎?”

我說:“是的,是我給你們帶來的。”

她說:“那我可以穿嗎?”

我說:“當然可以。”

她開心地換上了那雙高跟鞋,穿上圍裙,開始做菜,做蛋糕。

她一邊玩,一邊自言自語:“我是媽媽,我要切菜了。我是媽媽,我要做一個蛋糕。我是媽媽,我要給寶寶過生日。”整個活動區遊戲時間,她都穿著那雙高跟鞋,慢慢地走來走去,忙前忙後。

我說:“媽媽,你喜歡這雙高跟鞋嗎?”

她說:“我喜歡。”

我說:“那你願意來幼兒園當媽媽嗎?”

她說:“我願意,明天我還能來嗎?”

我說:“可以啊,不過你回去要好好看看媽媽在家都做什麼,你再當媽媽。”

她說:“好。”

第二天,翥翥高高興興地來幼兒園了,而且翥翥媽媽很興奮地告訴我,前一天回家後翥翥一直跟在她後邊問她在做什麼。她說翥翥特別喜歡幼兒園的高跟鞋,很想在娃娃家當媽媽,所以起得特別早。

一雙高跟鞋的投放,讓翥翥找到了適合她的依戀物,從而獲得了安全感,穩定了情緒。後來,通過翥翥媽媽,我瞭解到翥翥在家中就對媽媽的高跟鞋很感興趣,但媽媽從來不讓她穿。這一次,她在幼兒園裡得到了滿足,穿上它,彷彿媽媽在陪伴著自己。做著和媽媽同樣的事,說著和媽媽相似的話,她的焦慮情緒也就煙消雲散了。

樂樂是另一個有點靦腆、害羞的小姑娘,對於幼兒園生活,她也有焦慮情緒。每次老師問她想到哪個區域玩遊戲,她總是低著頭不敢說。但就是這個小姑娘,穿上高跟鞋當起媽媽的時候,卻開心極了。當媽媽的她帶著老師和小朋友一起購物、一起讀書,她好像突然有了力量,不再害羞、不再焦慮,對幼兒園也不再有陌生感。

當遊戲能夠很好地滿足幼兒需求時,幼兒是放鬆的,是開心的。他們能夠放下心理包袱和緊張的情緒,主動投入到遊戲中,即使是小班幼兒,也能迸發出許多想法。

接下來幾天,好幾名幼兒都主動嚷嚷來娃娃家穿高跟鞋當媽媽,甚至有男生也想來體驗當媽媽,當然,我都一一滿足了。一雙高跟鞋帶給幼兒的是更多體驗、表達和豐富的遊戲內容。在體驗遊戲的同時,幼兒有了宣洩壓力的出口,情緒自然就會放鬆下來,漸漸對幼兒園產生一定的安全感。

這次高跟鞋的投放,讓我開始反思以前我們的材料投放。以前,在投放玩具時,教師有時會主觀地認為幼兒喜歡某些材料,但實際上,一些拼插玩具或者兒童化的鍋碗瓢盆,幼兒的興趣並不大。所以,在投放玩具時需要教師認真觀察,並與幼兒交流,瞭解他們真正的需求,這樣才能贏得他們的喜歡。投放高跟鞋時,我也怕高跟鞋會崴腳,怕孩子們爭搶,但事實上,我多慮了,幼兒不但很會保護自己,而且還學會了輪流穿。更重要的是,它真正緩解了幼兒的焦慮情緒。這就是一雙高跟鞋的“療效”。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07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