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青少年模式” 40分鐘後須家長解鎖

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最近不再天天捧著手機傻笑了,這讓原本憂心孩子學習的北京陳女士舒了一口氣。原來,通過給短視頻APP設置“青少年模式”,孩子每天觀看超過40分鐘後,需要家長輸入獨立密碼才能繼續使用。

這種“青少年模式”,正是今年3月國家網信辦指導“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平臺試點上線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

孩子自控能力差 網絡防沉迷刻不容緩

用戶開通、關閉“青少年模式”均需輸入提前設置的獨立密碼。進入“青少年模式”後,每日使用時長將限定為累計40分鐘,包括打賞、充值、提現、直播等功能將不可用;每天22時至次日6時期間,“青少年模式”下,用戶將被禁止使用短視頻APP。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其中青少年用戶佔了很大比重。網絡短視頻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引發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問題。

“青少年好奇心強,自控能力卻不足,防沉迷系統上線正當其時。”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範先佐認為,青少年正處於世界觀、價值觀都在塑造形成的關鍵期,相關主管部門有必要加強引導和管理,有關企業也要承擔起社會責任。

開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刻不容緩,國家網信辦等相關主管部門歷時半年時間,組織短視頻平臺企業研發和試點上線了短視頻防沉迷系統。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刷的內容健康了、正能量了,推送的都是教育類、知識類的有益內容。

國家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總結試點經驗、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於今年5月底在全國主要網絡短視頻平臺中推廣青少年防沉迷系統,並逐漸形成統一的行業規範。

開啟“青少年模式” 課程知識科普教育益智

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普遍表示,不加選擇地瀏覽視頻內容,可能會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比如短視頻中的炫富、直播刷禮物,可能給青少年造成一種對生活的錯誤瞭解,認為成功很容易,可以一夜暴富;而一些偏激極端的內容,比如吃玻璃碴、虐待動物等,則可能讓是非觀念還未成型的青少年誤入歧途。

記者在手機上嘗試開啟“青少年模式”後,短視頻APP會自動跳轉到青少年專屬內容池,向青少年推送適合其年齡階段的內容,包括精選課程、音樂、書法、繪畫、手工、美育等教育類益智性內容,以及展示祖國大好河山、風土人情、生產勞動、感人故事、傳統文化等寓教於樂的精品內容。沒有了遊戲、美女鬥舞、明星緋聞等推送內容,也不能開啟直播和瀏覽同城頁面。

對於推送內容的篩選,快手相關負責人表示,快手成立了未成年人內容評級團隊,實行24小時輪班制,並專門制定了未成年人審核標準及應急機制。

字節跳動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抖音和火山小視頻防沉迷系統根據後臺的內容分類,過濾掉了不適宜青少年瀏覽的內容。平臺對“青少年模式”下的內容豐富度及數量級均進行了擴充,在精選的青少年課程知識、科普類等教育益智性基礎上,增加了生活實用技能、休閒類等寓教於樂的精品內容。

新聞評說

疏導應大於限制 家長、學校科學協同是關鍵

湖北省襄陽市人民路小學教育集團校長夏天會認為,現在青少年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原住民”,天天堵截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也不現實。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說,相對於城市的孩子,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更容易沉迷,生活中沒有接觸其他文化生活的機會和環境,有的只能靠刷短視頻來獲取歡樂或打發時光。

“現實中,有的家長缺乏對子女使用網絡的指導,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在缺乏監護人照顧監督的情況下,很容易讓防沉迷系統效果打折扣。”國家網信辦相關負責人指出,當前短視頻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尚依賴家長自主選擇,未成年子女仍有機會選擇不開啟“青少年模式”,繞過防沉迷系統隨意瀏覽。

“真正沉迷網絡的青少年往往是那些不想被管理的。”孫宏豔建議,成年人要作出表率,家長要為孩子營造好的成長環境、建設和諧的親子關係;教師要在學生學習、成長中給予積極回應和細緻幫助,引導孩子學會自律。

據悉,短視頻平臺目前正在部分區域試點,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識別疑似未成年人用戶,並自動為其切換為“青少年模式”。

短視頻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產品改進是為了更好地幫助青少年成長,希望廣大家長能夠加入反饋意見,一起為未成年人構建健康綠色的網絡空間。

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強調,讓青少年防沉迷系統真正發揮威力,既需要互聯網企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據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