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馬雲的996到底還能走多遠?

互聯網天生有風口基因,無論什麼問題,都能颳起一陣強風,引來眾生吃瓜。

“996”這一串普通數字,在風口上被賦予了特殊內涵,成為了工作的一種作息時間,或更確切地說:是一群這樣工作的人。

【微評】馬雲的996到底還能走多遠?

996其實並非什麼新鮮,產業工人很多是這樣的工作時間表,他們的合同工資3000元,但每個月的加班工資也有3000-5000元,或更多。這既遵守了勞動法,又滿足了年輕人多賺錢的願望,更大地是解決了企業勞動力成本的控制,加班越多,企業勞動力成本的邊際成本越低。合同工資,顧名思義還要加五險一金,加班工資則不需要,因此,996很好地契合了多方的意願。這個問題就不突出,更多的是學者從勞動權益保護角度,進行學術性研究,偶有學者出來站臺,還常常被各方說:不瞭解實際,只會紙上談兵。

而今,一群高學歷,自命不凡,工作在當下最熱門的行業:互聯網及互聯網+的高端人才,也捲入了996行列,雖然他們都自嘲是:碼農,但這不是他們勤奮苦讀10餘年,出身各類名校所想要的。他們在收穫最初的高薪後,收入增長帶來的快感、成就感邊際遞減技術的演進,新人的競爭,都使他們過度焦慮,一邊是大大增長的焦慮,一邊是遞減的獲得感,冷靜下來,終於看清自己不過是個會用計算機的“工人”,在工作時間上,與一線的產業工人不僅相同。這樣現實,與他們所期望的“精英”人設反差太大了。精英,不光僅僅是體面的工作和高收入,還應是:閒暇看看電影,讀讀書,每天有充足的運動時間,週末陪伴家人,品享美食,年假來一次海島渡假,亦或馬拉松、爬爬山………

商品市場有最簡單的法則:同樣的產品,價越低,需求越大,996是順應市場競爭的產物。

近20年來,高校的總裁班培訓了數以萬計的企業家,他們學習了現代企業管理知識,用起了各類時髦的管理工具,行業標杆對標、各類考核(計件制、KPI考核、360考核,平衡計分卡考核)、相應的薪酬及選拔等等,大家把考核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有效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時,然萬變不離其中,對個人無非就是勞動投入與工資和工作時間如何匹配得當的問題。

產業工人一般採用計時或計件制薪酬模式,形式上的一份投入一份回報,感覺上很公平。精英們一般採用年薪制薪酬模式,因其工作內容不好量化、不好窮盡,所以採用年薪這樣的“打包”付酬形式。“打包”付酬的後遺症,就是一方面工作內容的更新或工作質量更高的要求可能是無限的,另一方面新增工作內容也可能是無限,但在崗位不變的情況下,薪酬最多隻有每年按物價水平的調節,與包羅萬象的新增工作量,或有增不減投入的工作時間不能形成匹配,同時還要面臨末尾淘汰,所以996在精英們中的共鳴,實則是對廣義薪酬(報償體系)的一種訴求。但這種行為,現象上看又是他們自發的,他們中能力差的,怕淘汰,要996,能力強的,想晉升,也要996,所以精英們高喊996,對於普通收入的大眾來說,就顯得有些嬌情。

【微評】馬雲的996到底還能走多遠?

996對產業工人是一種生活所迫,基於他們的技能,沒有別的更多選擇,對於精英們則是一種生活選擇,他們有擇業的能力,有工作、家庭、閒暇如何取捨的選擇。而作為996的主體企業來說,將受到多重挑戰,

世界貿易的規則在變,歐美國家接受出口產品對企業社會責任這部分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中國產品中那些勞動環境惡劣、不遵守環保規則、周工作時長超標、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因素而獲得低價的產品,越來越牴觸,一旦這些因素做到位,我們的產品是否還能有很好的競爭力?

95後從小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相對於他們的祖輩,應該說沒有“窮”過,他們從小對標的是國外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與祖輩有天壤之別,是否能忍受這樣的工作時間表?

今年起的工資繳費基數和個人所得稅規則的改變,其影響將是深遠的,以前勞動成本的避險避稅方式將失效,企業和個人是否還有996的動力?

技術革命正在進行,人工智能被廣泛運用,整體物價水平和勞動力工資向上傾斜趨勢看不到拐點,企業還有多少崗位可以留給人類?

996是職業中的一種現象,到底還能走多遠,受各種規則的制約,也取決於各方的博弈,中國人勤勞是美德,但正如方便麵敗於外賣,實體店敗於網購,程序員一時的吐槽,改變不了市場競爭的法則,任何一種職業都將於市場中歷練和激盪,就看你怎麼選。

本文作者為浙江省/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徐偉紅副研究員,感謝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