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结局会怎样?

黑夜里的花火


说实话,结局会很不乐观!

大清朝虽然经济、人口、国土面积远超日本,但他最大的短板是没有强大的军队。而日本虽小,军队经过明治维新20多年的建设,无论是从训练、装备还是士气上,都不是清军能够比拟的。所以在战场上,虽然清军是防守一方,并且军队的数量远超日军,仍然不断战败。假如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不投降,只会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最后陪更多的钱。。

(描写大清被小日本击败的漫画)

两国军队战斗力的差距,让这场战争清军必败无疑

  • 先看清军士兵

大清朝在甲午战争开始前拥有军队百万,其中大约25万人是八旗军,大约60万为绿营兵,还有4.5万淮军,剩下的就是其他一些地方部队。

在这支庞大的军队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八旗兵,这支军队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是当初努尔哈赤反抗大明的王牌。那个时候,八旗军纵横天下无敌手,不仅对明军无往不利,面对蒙古草原骑兵也鲜有败绩。

(八旗武士)

但是,当这支军队从龙入关之后就开始腐化堕落,等到康熙年间战斗力就落后于绿营兵了。到了清朝末期,八旗兵除了提笼架鸟吹牛B,几乎一无是处。所以,这25万人对大清来说就是巨大的毒瘤,没有一点用处。

60万绿营兵是大清数量最多的兵种,他们数量虽多,但武器装备最差,也没有受到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之所以战斗力稍强过八旗军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强,完全是因为八旗军的战斗力太渣。


然后就是淮军,这是满清在当时最强悍的一支军事力量,他们崛起于太平天国时期,装备了大量洋枪洋炮,并且曾经受到过洋教官的训练,可以说是大清当时最近代化的一支军队。就算是这支军队在甲午战争前也已经腐化不堪。当时淮军内部有一种恩饷,士兵可以不需要在军营中接受训练和值班,只要定时到军营点卯和领军饷就可以了。这样的军队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呢。

(淮军)

剩下的地方部队得到的训练更少,面对战场上的炮声隆隆能够撒开腿逃走而不是吓得腿肚子转筋呆若木鸡都算是勇士了。

  • 再看日军士兵

日军自从明治维新之后,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近代化的常备军,这支军队的很多军官都曾在欧洲学习先进的军事思想,有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实践。平时这支军队大约为7万人,在战时可以迅速扩张到20多万。

(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

虽然从军队数量方面看,日军远低于清军,但日军士兵都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且,明治政府为了鼓励优秀的人加入军队,对军人给出的待遇极高,士兵的口粮中有当时在日本很难吃到精米。所以,很多优秀青年加入到了军队中,让这支部队显得生机勃勃。并且,为了在战时能够征召到合格的士兵,所有退役军人都会自动转为预备役。

  • 清军装备

很多人说,大清的军队当时装备比日军先进。这没错,可惜的是所谓的先进武器只装备了大清少量部队,占清军绝大多数的绿营兵虽然也接受了很多战斗任务,装备却极为落后。据统计,在甲午战争爆发前,至少有40%的军队还装备着冷兵器!

即便装备了热兵器的军队也是寒酸不已,士兵们手中有的拿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有的拿着国产的仿制品,还有的拿着老式火枪,可以说清朝军队当时就是万国武器博物馆,从最原始的刀剑到最先进的步枪应有尽有,这导致战时后勤压力极大,弹药供应困难,结果士兵们手里的武器真成了烧火棍。

(清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

  • 日军装备

日军军中没有那么多先进武器,但胜在制式统一。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军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炮兵装备的火炮主要是大阪制造的75毫米国产野战炮,步兵装备的是8毫米后装村田式步枪。日军虽然劳师远征,但后勤压力却远小于清军。

(日军装备的村田式步枪)


甲午战争,清军训练不如日军,武器装备不如日军,在战场上被日军吊打是毫无意外的。

即便当时清朝政府不投降,依靠这些士气低落,缺少训练的部队硬刚日军精锐除了送人头,没什么用处。

一直打下去,很可能日军成功逼近京师,慈禧和光绪提前逃亡到西安,最后陪的就不是2亿两白银了,就算是日本要4亿两他们也得给!


历史风暴


大炮上晒裤子

世界排名第八,亚洲排名第一的大清舰队访问日本,日本举国上下颇为震惊,巨炮铁舰从任何一个技术参数上都碾压本国海军船舰,可是细心的日本观众发现了一个问题,威武霸气的战舰主炮上竟然被士兵晒起了裤子,日本海军将军东平乡八郎由此预测大清这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舰队没有前途。



明治维新稍晚于大清的洋务运动,日本受限于国内资源和国库收入一直都是筛选西方精华部分进行学习和引进,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却全面开花了大规模的炼钢厂和造船厂及军工厂等悉数展开,亚洲成为欧美列强倾销军火的主力市场,学习西方技术以制衡西方是李鸿章核心宗旨,朝廷上下依然是老马识途遵守祖制,因此洋务运动只是用洋枪洋炮为堂吉诃德造梦而已。日本的明治维新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为技术蓝本,以德国和法国及英吉利社会治理及军事综合模型为指南结合天皇制度国情创立了标本兼治的改革体系。

一天一顿饭天皇与满汉全席老佛爷

两国的维新变革都耗费甚巨,大清想出来方式是自力更生的发展实业,发展实业完善自己工业体系与列强贸易获取关税收入,大清关税在英国人赫德管理下有条不紊,除了部分偿还条约赔款外,剩下的可以用来充盈国库,同时开放的十三行及口岸让中断二百余年的海上贸易通道重新通航,大清商人们开始在洋务派实业报国号召下进行创业,其中大清状元张骞等人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和实业体系成为杰出代表。与此相对,日本明治维新缺乏物质基础和资源及市场,明治维新将天皇推向实权形成向心力,不过日本的武士阶层仍然广泛存在,武士们拥有广泛特权对国家财政收入是一个削弱,土地在大地主门阀手里平民们仍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日本改革缺少产业工人,于是一系列国内矛盾激化条件下日本开始走向对外扩张,田中奏折成为日本国策蓝本,朝鲜半岛是日本征服世界第一步,按照这个节奏与大清的第一枪打响了,作为大清属国的朝鲜成为甲午海战的导火线。



甲午海战,大清战败输在政治和军事实力,日本人通过战争获得了朝鲜半岛主导权及台湾和澎湖列岛殖民地,欧美列强为了辽东半岛利益虽然干预了日本吞并山东的野心,可是日本人凭借甲午海战证明自己实力从而迈入列强门槛,从此大清成为欧美日的盘中餐。如果甲午海战继续,大清需要置办更为先进的军舰和后续军费,李鸿章必然会让盛世怀与列国洽谈贷款事宜,列国为了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将狮子大开口,而即使购买了军舰训练成军也需要时间,政治上老佛爷和八旗勋贵不一定会信任李鸿章的北洋和南洋海军继续作战能力。



综合而言,日本举国上下赌国运的甲午海战赢得很彻底,满清自上而下的外强中干暴露的也很彻底,历史的演讲充满着必然元素,这些无法克服的时代局限造成无法逆转的历史现实。


唐俊龙55398571


结果肯定比1931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要好,但是清政府肯定倒台的更快。

第一,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甲午中日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力接近,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效并没有大幅度拉开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中国的武器装备、军队规模并不比日本差,差的是政府对战争的意志力比拼,清王朝如果能咬金牙冠,死扛到底,日本国力不足的弱点会随时间不断放大,加之日本屯兵的地域在东北、朝鲜,很容易引起俄国的敌意,所以中国初战失利,甚至会丢掉华北一线,但是日本的攻势也将停滞,中国依托国土战略纵深、人口优势、东南开放的优势,会慢慢反守为攻,最终取得是胜利。

第二,是汉族新贵的胜利,不是满清的胜利。满清政府已经烂到根子,昔日战力卓绝的八旗子弟混吃等死,蒙古骑兵在热兵器面前威力丧失,抗日的主力将是汉族的新贵,依托东南财政组建的新军,靠军队升官发财的汉族官僚,在满清政府中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放大,直至满蒙贵族话语权形同虚设。可以料想,一边是百无一用的满蒙骑兵,一边是愈战愈勇的汉家新军,枪杆子出政权,自古便是如此。

君主立宪,或是最好的结果

第三,国家有分裂的可能。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一旦取得战争胜利,围绕国家的政权的争夺,必然会发生满蒙为主体的守旧势力和生机勃勃的汉家新贵之间的斗争。兄弟阋于墙,必然被外国列强乘隙而入,大概率发生内战,最坏的结果是明朝和北元的局面,组好的结果是维持满清的版图,就看汉家新贵的扩疆扩土的热情和实力了。


月亮之上有爱


甲午海战的失利,大清帝国丢掉的不仅仅是北洋舰队,更为重要的是丢掉了作战意志和民族的韧性。

其实,在鸦片战争以前的时候,当时的大清帝国还是雄心勃勃、傲视全球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掉了大清帝国的傲气,第二次鸦片战争打掉了大清帝国的斗志。


以至于在后来的北极熊对大清的北疆怀有领土野心时,大清帝国其实是已经有气无力。

但即便是如此,大清帝国对于来自于东边的日本还是蛮有信心的,一者日本历来仰俯中华文明,二者当时的大清帝国国力、面积和人口是日本的几十倍,而当时的北洋水师号称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在当时的日本自是不能与之相比。

甲午海战客观上来说,甲午海战是一场不应该失败的海战,现在的某些专家把甲午海战的失败归咎于日本的速射炮和舰船的航速远远的超过了北洋水师,其实这种论点是不正确的。

甲午海战之时,海军还处在一个大炮巨舰的时代,吨位和大炮的口径几乎是决定了海战的成败。

而在这一点上,北洋水师无论是舰船吨位还是大炮的口径都远在日本联合舰队以上,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而在甲午海战之前,北洋水师无论是在气势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力压日本的。

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与当时的大清帝国还是正常的邦交国家,在此之前丁如昌曾率领北洋水师的数艘舰船造访日本,当时的日本民众无不为大清水师的巨舰所震慑。

更令人吃惊的是,北洋水师的水兵在日本街头与日本当地居民持械打斗。

所以,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北洋水师没有不胜的道理。

其实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输掉的不是舰船性能,而是输在傲慢轻敌上,随后又输掉了继续战斗下去的自信心上。

这就是甲午海战真正失败的因素。

那么话又说回来,当时大清政府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让我们来看看日俄战争吧!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最战水平低下的俄远东军30多万人被击溃,日本海军全歼俄驻旅顺港内的俄海军主力,随后日本联合舰队又全歼远道而来的俄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舰队。

沙俄这种情况下的损失应该说要比大清政府的甲午海战损失大多了,在战争取得胜利之后,日本挟胜利之势派公使前往圣彼得堡,以为沙俄也会像大清政府一样软弱可欺,公然狮子大开口索取战争赔款30亿。

谁知沙皇听后不屑一顾的冷冷的说了十个字:要钱没有,不行就继续打!

日俄战争对沙皇俄国来讲那不叫失败,而是叫局部受挫,虽然战败了但还有继续打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日本来说,明面上看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为此花了15亿元的军费、并欠下外债大达8亿多元,自然是不能再继续打下去。

历史上的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其实并不是它的军队战斗力特别强,而是在历经多次失败之后还有继续打下去的决心和勇气,这才是最为令人佩服的地方!

所以说,当大清政府在甲午海战失利之后,不妥协、不赔款、不屈服的仍然继续打下去的话,最终吃不消的应该是日本,而不是大清帝国,这是毫无疑问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武器和国力固然重要,而民族的韧性和意志也同样重要!


东方中华不败


甲午战争中清王朝的求和事件发生在1895年初春3月,如果当时不进行求和,使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的话,基本上近期的结果是很清晰的,即清王朝会败得更惨。

日本将会怎样继续战争

(1895年初前出到旅顺的日本征清大总督府)

按照日本大本营的战略部署,如果没有李鸿章求和事件的影响,日军即将就要展开直隶平原战役。当时日本大本营已经做好了中日两国战略决战的准备,专门成立了征清大总督府,直接由征清大总督前往中国就地指挥作战。为展开直隶平原作战,由近卫师团、第一师团、第二师团、第六师团共4个师团近6万规模的兵力组成。具体的作战发起时间定于1895年4月12日,地点则是渤海湾内的北戴河海滩。

下述是中国甲午战争研究界很少有人提到的日军的直隶平原作战运输计划:

第一次输送(广岛宇品及大连前往北戴河):4月1日至5日装船,6日至11日航行,12日至15日登陆。兵力:近卫师团、第四师团一半。

第二次输送(大连前往北戴河):4月17日至20日装船,21日航行,22日至24日登陆。兵力:第二师团、第四师团一半。

第三次输送(大连前往北戴河):4月26日至29日装船,30日航行,5月1日至3日登陆。兵力:第六师团、第一师团一半。
第四次输送(宇品、大连前往北戴河)5月5日至5月12日装船,5月19日前完成登陆。兵力:攻城炮兵、第一师团一半、后备步兵大队、屯田兵。

按此计划,征清军从北戴河登陆后,将立刻扩大登陆场和占领区,首先占领山海关,关外的日军第一军此时将入关策应,而后夺取天津,逼迫清王朝调集全国陆军主力在北京附近的直隶平原(河北平原)进行决战,一战击溃清军主力,兵进北京城下。如果清王朝不主动媾和签订城下之盟,日军将直接占领北京, 甚至将日本首都从东京迁至北京,此后无需清王朝签订条约,日本将直接把占领地区并入日本国土。

清王朝将会怎样继续战争

在清王朝一方,1895年3月时,军事上已经处于山穷水尽的底部。淮军主力已经在朝鲜、关外大部损失,新召的湘军兵团也在关外崩溃,北洋海军已经在威海卫全军覆没。由此,意味着清王朝手中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能战之师。

从1895年初开始,清政府事实上已经下令各省勤王,尤其是将一些北援山东威海的部队调往京畿方向。但是这些从贵州、广西、江苏、山西等地集中向北方的军队,几乎主要是毫无训练的新募军,装备也极差,遇到大战显然将一触即溃。

剩下清王朝所能指望的,只有驻守北京地区的数万禁旅八旗,但是这些部队毫无近代战争经验,面对四个师团组成的日本征清军,北京城的防御也不乐观(参见后来庚子事变的例子),直隶溃败、北京失守是可以预期的。

最后的结局,还免不了是媾和。而真要打到了津、京沦陷,直隶大部失守的境地,这个和约会有多么苛刻,也是可以想见了。


海研会


不要以为赖着不让步就能支撑下去,二战时期中国可以屡次战场失败后仍坚持到底,那是因为中国只是盟军阵营中的一员。中国战场上的失败影响不了大局,可甲午战争时期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清军在朝鲜和东北打输了却坚持不投降的话,接下来会是“直隶平原决战”,早在战争开始两年前,日本陆军就制定完成了“征清大作战构想”。准备的就是在天津登陆,在北京城下和清军来一场决战。


清军虽然账面上有98万陆军,但实际能有战斗力的也就十来万了,其他的充其量不过算是治安队而已,在朝鲜和东北这十几万部队都已经受到重挫,如果日军真的登陆天津,哪怕只来个五万人,也不是北京城的旧八旗绿营能挡得住的。所以北京当然会丢。


一个封建王朝,连首都都丢了,那接下来哪怕是让割让汉地省份,都不是不可接受的。还是不投降?那日本会扶持一个傀儡政府出来,以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恐怕也不会太反感,于是大一统的清朝寿终正寝。


至于说日本国力支撑不下去也是胡扯,没错,日本在1894年还比较穷,整场战争从1894年6月1日到1896年3月31日。支出预算为2.5亿日元,主要靠向国内发行内债来完成。


可是不要忘记,当时列强们是乐于借款给战争胜利者的。当时英国曾提议向日本提供年利4%的2亿日元贷款。日本的答复是“若万不得已,必须仰赖外债之时到来,我自会告知诸位”。


所以日本当然可以继续打下去,一直打下北京为止,而后来的情势,可不会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了。


闭家锁的红枫


无非两种结局,要么中国胜,要么清朝亡。

认为中国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日本不过是撮尔小国,区区弹丸之地,怎么打的了持久战,当时李鸿章赴日议和,遭到日本浪人的刺杀,之后不是减少了一个亿的赔款吗?

从表面上看,这是日本人给大清国的一个机会,而其实也是在给日本人一个机会。

当时日本的舰艇弹药所剩不多,他们其实没有太大的把握能占领大清国如此广大的领土,又截获李鸿章和清廷间的电报,了解清廷的底线,之后便以恐吓、威胁等手段,促使清廷代表尽快在条约上签字。

而认为日本胜,清朝亡的观点在于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以及列强的介入:

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则士气低下,南洋水师则拿不出像样的舰艇,而日本举全国之力,如若一无所获,岂会乖乖撤军?

不撤?

那就只能继续打,而当时的大清国在列强眼里可是一块肥肉,谁都想从中捞上一笔,但因为谁都没有能力单独吞下大清国,彼此间都会稍微克制一二。

但如果他们见到日本有独吞的趋势,又岂会坐视不管,所以到了那时,不少列强会趁火打劫。

像之后清政府不是跟俄国人签了一个《中俄密约》吗?结果签了没几年,俄国人直接撕毁,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不仅派了几千人加入到联军中,还派遣13万大军直接入侵东北。


在这些列强眼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如果大清国和日本继续打下去,并且不能取得优势的话,可以会遭到瓜分。

而最大的可能对结果还是清廷战败,原因不在于军事,而在于制度方面:

甲午海战李鸿章曾上书请求从各省调军支援,却以各种理由被推脱;更讽刺的是,前方接连战败,而皇宫中为庆祝慈禧的六十大寿,灯火通明;北洋水师的驻扎地刘公岛上,竟有多达数十家妓院、赌坊;舰艇的炮台,被用来当成“晾衣杆”。

且在1890年前后,北洋水师还有亚洲第一的名头,不过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因内耗,舰艇的锅炉老旧,用的煤都是开平煤矿最劣质的煤,到甲午海战,哪有之前亚洲第一的实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清廷的高层,他们可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血性,敢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相堵,就拿慈禧来说,镇压国内的起义手段、效果都很不错,但在对外方面,说好听的是主和一派,也可以理解成一个“软骨头”。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更何况是这种明显的劣势,慈禧又怎么可能会坚持继续战下去呢?


金兔历史


甲午战争前期,日本为了购买装备攻打大清王朝,向英国、法国、德国借贷巨款用于装备海军。日本海军在攻打大清北洋水师时,一点把握都没有。它采用的是偷袭战术,日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打赢了。北洋海军是当时亚洲最强舰队。日本打赢甲午海战后,获得大清王朝天价赔款,要比当时向西方贷款额度高三倍以上。这下好了,他还清西方的巨额贷款。剩下的巨额款,让日本脱胎换骨,兴办教育,建设国防,发展工业。使日本由以前的农业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近代工业国。

话又说回来,假如当时大清王朝不要赔款,抗战到底。拖个三年两年的,然后动员全国民众抗战。日本拖得起吗?他一旦被拖入中国这个民间抗战的望洋大海。估计他的亡国也不远了。那有人就会说了,清政府能够动员全国民众统一抗日吗?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还记得三元里民间抗英的故事吗?这次民间武装是由当时的《冯婉贞》带领。这说明民间可以组织起来抵抗外国侵略。

假如清政府真这么做了,日本这个民族 被中国拖入战争的泥潭,长期不能自拔。他只能撤军认输。这导致他的国家会四分五裂,或者说,即使不会四分五列。一个背着沉重包袱的国家。顶多也就是目前的越来和缅甸这样的状况。根本不会发生二战这种局面。我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大家慢慢琢磨去吧。

中国的战争灾难是自己造成的。是政府不争气造成的。





刘进荣5


先说观点:假如中国不投降、继续打,结局会是赢,但是惨胜。清政府不会垮台,统治反而加强了。


先分析一下对手,几千年以来,岛国日本都被中国远远甩在后面,无论经济还是科技、文化。只是道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日本才逐步转向西化。在中国开始洋务运动的时候,几乎同时,日本也进行了明治维新。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日两国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甚至可以说,在海军上,中国比日本还有优势。北洋水师总吨位是21000多吨,而日本是17000多吨。

在经济实力上,中国的年财政收入是8000万两白银,日本是5000多万两白银,差距依然很明显。



军队数量上,清军包括北洋新军约90万人,二日本只有五六十万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的科技优势不是很明显。军舰和中国一样,都是从英国购买,军队训练都是师从德国。当时,日本也没有把握打赢北洋水师,只能采取偷袭的办法,赢得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个意外。

日本真正崛起的机会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从中国拿走了2.3亿两白银。把这笔钱投入到了军事、科技和教育上,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从亚洲强国跃升为世界强国。当时国力仅次于德国、美国、英国。



所以说,在当时,差距不明显、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假如清政府下定决心,同仇敌忾,君臣一心,以空间换时间,凭借战略纵深,打赢战争,是很有可能的。最起码,比二战期间,中日差距小的多,二战时,日本可以造飞机,大炮,航母,而中国连迫击炮的炮管也造不了。当时,中国不照样赢了二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心!

当时,北洋之力对抗日本联合舰队,但是清政府还有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假如当时这几大舰队联合抗日的话,日本未必能赢。再说当时欧美列强不希望日本独吞中国,也会干涉战事进展。



假如,中国当时赢得了战争,列强会更加尊重中国,内部凝聚力会大大增强,会赢得几十年的发展空间,以清政府的腐败而言,发展空间不会很大,但是延续几十年不灭亡,这是肯定的。


品读春秋001


区别在于甲午战争是日本国和满清政府打的战争,抗日战争是日本国和中华民国的战争。

综合国力来说,甲午战争时,日本和中国相比没有太大优势,但日本是新兴的现代化国家,能把国家力量优势集中在一点,而满清“国不知民,民不知有国”国家是一盘散沙,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府打,结果可想而知。而抗日战争,日本在甲午战争后获得的大量赔款,快速的完成了原始积累,国力比较和满清相比差距急剧扩大,而中国推翻了帝制,人民开始有了国家和主人意识,虽然国力和科技相差悬殊,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支撑我们苦战十四年的,就是民众的国家意识和人民的主人意识!

现在战争也如此,当抛弃了人民,人民最终也会抛弃你。伊拉克,利比亚就是最好的明证。

如果公民没有自己的私产,和自己的私有财产无法得到保证,就失去了公民和国家最基本的契约的保证,公民纳税养活国家机器和政府,国家机器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任何侵害,国家保证公民从所纳的税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国家保护公民有相对平等的各项权利。所以我们要明白的爱国,是怎么去爱,如何去爱,美国人每个人不一定爱台上的共和党,民主党政府,但你能说他们不爱美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