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此人飽受百官輕蔑、嘲諷,後做出一番成績,成就一代名臣

小說:此人飽受百官輕蔑、嘲諷,後做出一番成績,成就一代名臣

第七章:張璁

一、貴人相助(二)

大禮議就此告一段落。在大禮議中,年輕嘉靖皇帝憑藉自己的權謀和暴力獲得了勝利。

嘉靖皇帝的勝利,第一功臣當屬張璁。而張璁從此也徹底翻身了。

小人物即將開始自己的傳奇之路。

張璁:五十多年的等待,五十多年的隱忍,五十多年的奮鬥,我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我再也不是那個為科舉苦苦奮鬥的人了,此時我張璁得到了大明皇帝嘉靖的認可,大明在我們君臣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蒸蒸日上。

而張璁也做到了這一點,後面張居正的改革,就是建立在張璁改革的基礎之上的。

隆慶皇帝朱載垕的改革,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改革,可以說都是建立在張璁改革基礎之上的,所以,張璁對明朝的功勞確實是很大的。

不過,張璁因為學歷,因為資歷的原因,他還不是嘉靖身邊的大紅人。

因為大禮議事件之後,張璁遭到了很多人的鄙視,朝中的官員很多人都看不慣張璁。

在朝中官員看來,張璁只不過是依附權貴上位的小嘍嘍,這個考八次才考上進士的人,怎麼可能成為大明的股肱之臣呢?

這是當時很多官員對張璁的評價。然而,張璁最後還是實現了當時蕭道士的預言:“三年當進士,三年當驟富”。

因為這時候,張璁再次得到了貴人的幫助。這個貴人的名字叫楊一清。

大禮議之時,楊一清並沒有參與這件事情,他這時候在家中養老,但是當他聽到張璁讓嘉靖認爹這件事情的時候,楊一清是大加贊同的。

楊一清看到張璁的奏摺時就說:“張生的這番議論,使聖人之義復起,這是不能改變的。”

從這件事情我們能夠看出,楊一清是一個正直的人,當時楊廷和權傾朝野,是正紅的大明首輔,而楊一清在非常之時能夠有這番論斷,這說明楊一清是一個對人不對事的人。

楊一清的這一性格特點,成就了他,最終也毀滅了他。

你是一個正直的人,必定會有人欣賞你的正直,但是諂諛的人是正直之人的天敵。

當楊一清看了張璁的奏摺之後,他便極力建議張璁去面見皇帝,商量皇帝認爹這件事情。

在之後張璁絆倒楊慎這些人,楊一清念及張璁的功勞,極力推薦張璁。

正是在楊一清等人的建議之下,張璁這個學歷、資歷都不行的人,最後登上了權力的舞臺。然而,張璁在徹底走上權力顛峰的過程中,他還有自己的硬傷,那就是進翰林,官場之上,資歷是非常重要的,古今都是一樣。

在明朝,進翰林是走上權力顛峰必經之路,而張璁沒有進過翰林,這可如何是好呢?

沒有關係,張璁抱上了嘉靖這個大腿,嘉靖決定直接採用中旨讓張璁上位。誰讓人家張璁有特殊貢獻呢。

中旨是一種什麼東西呢?中旨也就是皇帝聖旨的一種形式,中旨從唐宋就開始出現了,這種聖旨由皇帝直接發出命令或者詔書,不用經過中書門下省,執行機關直接按照皇帝的中旨來辦理就行了。

而嘉靖皇帝在提拔張璁的時候,他就直接下了一道中旨,沒有經過內閣的同意。

從這一點來看,嘉靖皇帝已經徹底掌握了實權,內閣這些文官再不是他的對手了。

不過,說到中旨,明朝很多官員是鄙視這種東西的,特別是通過中旨被提拔的官員,很多人更是看不起這種官員,因為在很多官員看來,這種通過溜鬚拍馬、出賣靈魂上位的人,是的德不配位的。

可是,此時的張璁想不了那麼多了。

我已經五十多歲了,我已經苦苦等待了五十年了,一個黃土埋到上半身的人,如果再不做出一些成績來,這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

於是張璁在眾人鄙夷的目光之中,接受了皇帝的中旨任命。

張璁在屈辱之中走馬上任,也徹底實現了自我蛻變。

我張璁不要面子,只希望能成就一番事業。

所謂的面子,其實都是幹出來的,想要做出一番成績,屈辱、輕蔑、嘲諷就會相隨!

所謂的面子,就是學會放下,能夠憋著一口氣,最後幹出一番成績,忍受屈辱,放下小面子,最終贏回一個大面子!

張璁就是這樣一個放下面子的人,因為他明白,只有放棄了小面子,最後才能贏回一個大面子。

張璁也明白,只有經歷過人下之人,才能最終成為人上之人。

我張璁願意承受一次次的顏面掃地,我也相信最後一定會迎來自己的趾高氣昂。

我張璁明白,在這個官場之上,人與人之間是很現實,也很勢力的,但我張璁也明白,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

在諸多官員對張璁的輕蔑、嘲諷之中,在張璁一次次的軟弱、低頭、屈膝之中,他實現了人生的蛻變。

二、張璁改革

之後,張璁順利成為嘉靖的股肱之臣。大禮議事件後沒多久,張璁就成為了翰林。

與之相隨的是,翰林中的很多官員看不起張璁,他們紛紛辭職回家了,其用意就是不願和張璁這樣的人同流合汙。

不過,此時的張璁已經有了自己的理想,他不會在意遠離他的那些官員的態度。

因為,張璁的眼中現在裝的是大明的芸芸眾生,他要憑藉手中的權力為百姓幹一番事業。

在《元日》、《遊蔣山》、《對雪》這些詩中,張璁都表現了自己對百姓的深厚感情:

“一飯還三嘆,黎民正阻飢。”出自《元日》

“有雪未為瑞,凶年正可悲。流民幾行乞,粒米不成炊。”出自《對雪》

“年飢難獨樂,官冗得偷閒。”出自《遊蔣山》

這些詩篇,都能夠看出張璁對民眾的深厚情感,也表現了張璁對尸位素餐之官的痛恨。

所以,張璁掌握權柄之後,開啟了他大刀闊斧的改革。張璁的改革,也涉及到了明帝國的方方面面。

朱厚照執政時,明帝國被他搞得是烏煙瘴氣。特別是很多權貴,他們官商結合,專門敲詐百姓。

到嘉靖執政的時候,明朝貧富差距已經非常大了。此時,高官、權貴佔據大量田莊。

地方的土匪惡霸和官員結合,將百姓的土地佔為己有,百姓沒有生活的家園和土地,不得不流離遠方。

當時的官員不為百姓著想,他們就想著圈佔更多的土地,有了更多的土地就能夠賺更多的錢,賺了更多的錢,就可以再圈佔更多的土地。

當時的王府勳臣都是這種想法。根據史書記載,到正德九年的時候,已經有近四萬頃土地被權貴佔領了。史書記載“非撥給於王府,則欺隱於猾民。”

張璁深知這一弊病,所以他上臺後,開始不畏權貴,對這些人開刀,張璁在嘉靖皇帝的支持下,先對北京周邊的官宦勳輩下手,大力整頓田莊,之後改革從北京延續到了全國。

到嘉靖九年,也就是公元1530年的時候,已經有兩萬六千多頃的土地迴歸到了百姓的手中。

張璁通過幹這件事情,很多官員改變了起初對他的評價,這就很好的說明了,面子是幹出來的。

明史對張璁的評價是:“清勳戚莊田,罷天下鎮守內臣,先後殆盡,皆其力也。”

昔日看不起張璁的官員,現在是什麼情況呢?“百吏奉法,苞苴路絕,海內治矣。”

現在的官員,在張璁的管理下,服服帖帖,正所謂“百吏奉法,海內治矣。”這就是張璁所在的官場,一個很現實的官場,也是一個很公平的現場。

張璁在改革的過程中,他並沒有忘記讓他傷心的科舉,估計是科舉考試傷他傷的太深了吧,所以掌握權力後的張璁開始對科舉考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張璁的這一經歷告訴我們,我們不能改變一件事情,就去適應它,當我們有發言權之時,就是按照自己智慧去改變它的時候了。

其實,張璁改革科舉,並不完全出於自己私心,明朝的科舉制度確實有了很多的弊端,這種弊端最大的體現就是很多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錄用。

所以,在改革科舉考試之上,他重新定義了考試內容和文體,在提升考生素質上下功夫,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國家治理上,張璁擴大了招生名額。

張璁除了改革科舉制度外,他也深知學校是很重要的,所以為了天下莘莘學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張璁開始在學校改革上下功夫。

對教育學生的老師,張璁實行的是淘汰制,在老師的具體任命上,實行嚴格整頓。在當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對張璁在科舉上的改革,《玉堂叢語》中的評價是這樣的:“士風一變,人思奮庸,賢才輩出而無滯。”

除了經濟和文化上的改革外,在反對貪汙腐敗上,張璁也是大下功夫。從朱厚照開始,到嘉靖初年,明朝貧富差距很大,張璁深知這和官員的貪腐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公元1527年,即嘉靖六年八月的時候,他上疏嘉靖皇帝要剷除貪汙腐敗,當時張璁給嘉靖皇帝列出七條最急切的問題,希望能夠對腐敗產生一定的遏制,當時嘉靖全部採用了張璁的建議。

大禮儀之後,張璁因為資歷的原因,不能夠進入翰林,更不能做任何事情,所以在任用官員之上,張璁提出:“廉能愛民者",不受資歷限制。”

之後,在嘉靖九年的時候,張璁直接給嘉靖皇帝上了一封《論用人》的奏疏,他極力強調,人才的聘用,應該以愛民為標準,不能夠因為資歷的原因,讓很多愛愛護民眾的人才得不到任用。

總之,無論是改革田莊,改革科舉,還是整治貪汙腐敗,張璁都是以人為本的。這一點是很多他之前官員沒有辦到的。

再說張璁的個人作風,在嘉靖十年的時候,吏部一個副部長要賄賂張璁,希望張大人能夠給個面子,把自己遇到的麻煩解決掉。

張大人當時假裝答應了:沒問題,老兄的事,就是我張璁的事,可之後,張璁直接將人家賄賂他的事情告訴了嘉靖皇帝,最後這位吏部副部長,直接成為了平頭百姓。

這件事情在史書上也有記載,當時的影響很大,朝野震動。其實,這時候的張璁已經不再是那個飽受別人嘲諷的小人物了。

張璁的這些改革,也得罪了很多權貴,所以,很多王爺勳貴紛紛彈劾張璁,但因為這位老頭沒有作風問題,所以任他們怎麼彈劾,他都是安然無恙。

張璁宦海沉浮,多次被髮配到南京,但是,在前往南京,或者回北京繼續任職的時候,張璁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寒儒”。

明史記載:“他居朝十載,不進一內臣,不容一私謁,不濫蔭一子侄”

僅僅從張璁為百姓做的這些事情來看,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人。

現在,我們記住的還是張璁,昔日嘲諷、輕蔑他的官員,他們早已淡漠在了歷史長河之中,而張璁也從最初的顏面掃地活到了趾高氣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