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徐阶一秀才却让知县欣赏,原来有共同信仰,和王阳明有关

小说:徐阶一秀才却让知县欣赏,原来有共同信仰,和王阳明有关

上一章我们说了徐阶和张璁的较量,为此徐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然,徐阶在这件事情之前,还有很多传奇故事。

我们今天就从徐阶的祖上开始来说徐阶。

徐阶的祖上并不显赫,用草根来形容毫不为过。

但英雄不问出路。

徐阶的曾祖父叫徐德成,徐德成还有一个绰号叫佛子,徐德成一直居住在华亭的徐家浜,徐德成的祖祖辈辈都是靠着务农为生的。

不过,徐德成有一个美德,就是乐善好施。所以徐德成在当地的名声还是不错的。

徐德成只有一个孩子:徐贤,此人也就是徐阶的高祖。

徐贤和老爹一样,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户,但是,他一直继承着父亲乐善好施的品格。

不过,从徐贤这一代开始,徐家不在徐家浜了,他们迁移到了泗泾,之所以会迁移到泗泾,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口饭吃,因为泗泾有可以开垦的土地。

迁移泗泾,还因为徐贤儿子比较多,他一下生了四个孩子,因为在徐家浜没有土地,儿子又多,所以不得不迁移到有土地的地方。

徐贤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户,但是他很注重孩子们的教育,从孩子们的名字就能看出,徐贤这位父亲是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习的。

徐贤的这四个孩子分别叫仁义礼智。

其中,徐礼是徐阶的祖父,虽然徐贤给儿子起了徐礼这样的好名字,但是他的人生并不好。

因为排行老三的徐礼长大后过得非常穷困,而且徐礼最后还做了上门女婿。

当时德丰桥的黄府比较有钱,所以徐礼成为了人家黄家的上门女婿。

做上门女婿,这在当时是很让人看不起的,然而,就是徐礼的这一决定,对徐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徐礼虽然成为了人家黄家的上门女婿,但是徐礼并没有忘记自己家族的精神遗产。

徐礼一直记着自家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

成为黄家的上门女婿后,黄家也很相中徐礼这个心底善良的人,黄姑娘和徐礼过的非常幸福。

徐礼来到黄家做上门女婿,为黄家生了四个儿子。

黄家也是世家大族,所以是很有钱的,孩子们都能够受到很好的教育。

而徐阶的父亲徐黼也因为黄家的原因,最后走上了仕途,当时徐黼在宣平,也就是浙江武义当了一个县丞,和当时的副知县差不多。

说这么些,就是为了说明,徐阶后来为官,是深受家族影响的。

特别是徐礼的一些事情,对徐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徐礼之前的祖先都是一些平头百姓,但是他们的品德对徐阶而言是人生一大财富。

他们家族崇尚佛教,而且在当地也非常讲诚信,说话是说到做到,史书记载,他们家族的成员是颇具侠义色彩的。

现在,我们开始说徐阶少年的故事。

公元1519年,少年的徐阶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位贵人,这位贵人的名字叫聂豹。

聂豹是江西永丰人,他在正德十二年,也就是1517年的时候,考中了进士。

聂豹考上进士后,被分配到了华亭。

到华亭的聂豹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因为当时华亭遇到了水灾。

聂豹为了百姓,开始疏通水利,根据史书记载,聂豹此举当时救了华亭两万多民众,当地民众都非常欣赏这位老爷。

到华亭的聂豹知道,水患并不是当地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教育。

所以,聂豹到华亭后开始改革当地的教育,他改革的重心就是人才。

在当地改革教育的过程中,他并不去县学里面查访人才,他主要是通过民间调查的方法找寻人才。

然而,考察了一圈,聂豹没有发现一个人才。

因为当时秀才考试,没有一个中举的,这让聂豹非常生气,聂豹对这些秀才也不客气,直接对这些落榜的秀才说:“上海秀才下第,只为洛书”。

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华亭这里的秀才,考试就会落第,就会输,除此之外,再不堪大用。

不过,聂豹的话还有讽刺同僚郑洛的意思,郑洛当时也在华亭任职。

聂豹将华亭秀才考不上举人的问题全部归咎到了人家郑洛的身上。

郑洛对聂豹这位同僚也毫不客气,上来就说:“华亭水灾,皆因聂豹”。因为聂豹和“孽报”是谐音。

就在这两个人相互讽刺的时候,一个秀才说话了,他直接夸奖郑洛,这样的讽刺实在太绝了。

聂豹正在愤怒当中,没想到竟然有落榜的秀才在这里犯嘀咕。

谁在这里说话呢?给我站出来,聂豹说到。

诸位秀才齐刷刷的将目光投到了这个秀才的身上。报上你的名字来。

这位秀才告诉聂豹,本人叫徐阶。

对于徐阶这种态度,聂豹并没有认真,当时聂豹只是记住了徐阶这个名字。

后来聂豹问徐阶,为什么公堂之上大声喧哗,徐阶就说起了聂豹和郑洛的对话。

徐阶告诉聂豹:你说“上海秀才下第,只为洛书”,是把教育上面的问题,归咎到了郑洛的身上。

而郑洛也不甘示弱,他直接说出了“华亭水灾,皆因聂豹”这样的话,可见两位大人能够结合当下的局势,互相揶揄,这一点让学生非常敬佩。

年纪轻轻的徐阶的这番话,引起了聂豹的注意,原来,聂豹是王阳明的忠实粉丝,他不愿意要信奉程朱理学的儒生,特别待见独立思考的学生。

而徐阶就符合聂豹的心思,所以之后的聂豹多次召见徐阶。

聂豹当时是有疑问的,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已经是秀才了,为什么考不上举人呢?

原来,当时徐阶并没有参加考试,因为徐阶的奶奶病逝了,徐阶按照规定,在为自己的奶奶守孝。

不过,这并不影响聂豹对徐阶的喜欢。

自从公堂上的那件事情之后,聂豹认为徐阶是一个不惧怕上司的后生,估计聂豹将王阳明的那一套都学会了吧,所以聂豹很会识人。

聂豹当时对自己的同僚郑洛说了这么一句话:“此子将来成就或在你我之上”。

请读者朋友记住这句话,因为根据后来徐阶的发展,还有更猛的人这样评价徐阶,这位猛人大家也不陌生。

很快聂豹对徐阶这样的评价就传到了徐阶的耳朵中。

徐阶也很有眼色,他直接找到两位县太爷,表示感谢和歉意,说自己怎么也不该直呼两位大人的名讳。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能看出徐阶的机灵。

在这之后,聂豹对徐阶重点培养,并时常谈话。

在一次谈话之中,聂豹发现,他们是志同道合之人,而且有着共同的信仰。

这一信仰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其实,两人在最初谈话的时候,也并不知道彼此的心思,毕竟一个是县太爷,一个年纪轻轻的秀才。

但是,聂豹出于工作的需要,他从自己问徐阶的问题中,知道了两人有着共同的信仰。

为了考察徐阶,聂豹问他,当下的儒学大家你可知道有谁?

对于这个问题,徐阶非常大胆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徐阶直接告诉聂豹:“当今儒学大家,非阳明先生莫属。

这一个答案,也是让聂豹非常意外的,因为当时明朝是信奉程朱理学的,王阳明的心学还不入流。

而徐阶说出来这一个答案,也并不是他自己的观点,而是受家人的影响。

此时的心学,对徐阶来说就是一个新鲜玩意,他这样和聂豹说,或许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

原来,徐阶能够学到心学,是受他父亲影响的。

虽然这时候的徐阶能说出来王阳明的心学的一些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彻底掌握心学的诀窍。

心学的要领,是徐阶经过诸多挫折的磨练之后,才彻底掌握的。

徐阶的父亲当时在江西宁都办事,刚好王阳明的大军进驻到了南昌,王阳明在南昌做的很多事情,让徐阶的父亲非常崇拜。

徐阶的父亲后来和王阳明有了联系,对王阳明的故事,徐阶的父亲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回到家中还一直说,要向王阳明学习,以后为国家尽忠。

正是因为父亲的影响,当秀才时候的徐阶学习到了很多心学的知识。

此时的聂豹已经知道这个年纪轻轻的秀才,和他有相似的知识体系了,所以聂豹更加喜欢徐阶了。

也正是在聂豹的教育下,徐阶在以后的人生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都勇敢的站立了起来,还成为了明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