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里的兰花草

搬进新居,看着偌大的阳台,我寻思着种点花草,种点什么好呢?记得小时在奶奶院子里种过菊花,大丽花,可那个小花坛阳光充足,适合花儿生长。我这阳台处于半阴半阳,怕是养不好那些喜阳的花儿,有朋友向我提议,养兰花最适合。

大别山里的兰花草

适巧表妹从山上挖了两棵兰花,其叶修长劲健,油润光泽,飘逸翠绿,很是好看。她正愁没地方种,我说,送给我吧。我嫌阳台阳光不好,把它种在楼顶沙土里,楼顶风大,阳光灼人。我过一段时间去看,竟然死了一棵,很是心疼,看来楼顶不适合种兰花。我忽然想起兰花被誉为空谷幽兰,因为它是喜阴的植物。

大别山里的兰花草

我把剩下的一棵移到阳台花盆里,小心呵护着,期待春天能开出幽香清雅的花儿来。可两年过去了,我日日去看,也没见开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真是应了这首歌!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小诗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后被谱曲广为流传。

大别山里的兰花草

一日无意中表妹说起,那两棵兰花只是供观赏的,不会开花,当时在山上挖时,也没见花儿。原来我日日看,夜夜盼的兰花竟然不会开花,我不大相信。也许是它长时间在深山中,与日月为伴,与高山流水为伍,早已习惯了寂寞和孤独,习惯了没人鼓掌喝彩的生活,突然把它移到闹市,怕是吓着它了。

我特意跑去请教一个种花的老人,老人七十多岁,腰不弯背不驼,走路步子轻快,精神愉悦,因长期和花儿相伴,身上有着花儿的气质。朴素、喜乐、亲切。他说,你那兰花不是不开花,而是植株太小了,还未成熟,耐心等吧!

我恍然大悟,静下心来慢慢等,像等待一个长大的孩子。又过了一年,兰花还没开花,只是长在那里,一副天生丽质,素洁高雅的样子,不媚俗,不与群芳争艳,默默生长,独自舞动。孩子喜欢,先生也喜欢,我们慢慢淡忘了它开花的事。

没想到第二年春天,兰花竟然开花了。修长的叶子伸得高高的,叶子中间抽出一枝浅绿色的箭,上面依序缀满花苞,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风铃在风中摇晃着,微风吹来,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盛开的花儿由三个外瓣三个捧瓣和一个花蕊组成,整朵花全是黄色的,其中捧瓣的黄色里面还有许多的咖啡色的点。这盛开的花儿清丽淡雅、幽远飘逸,灿烂着生命的美丽,很是可人。我们全家都沉浸在花开的喜悦中,我还特意将它移到客厅,让来家的客人也共享它的清香。

大别山里的兰花草

兰花,色彩淡雅,终年不凋,幽香清远,神静韵高,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它最早的含义是爱的吉祥物。古今文人都喜欢用它赞誉君子的风韵。张学良将军有诗:“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明朝文征明曾说:“久坐不知香在屋,推窗时有蝶飞来”,就是写兰花。兰花在远处闻,可以闻到香,可近了就闻不到香味了。

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隐俗之中,见芳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得,今乃为众草为伍。”当时,孔子被季孙氏赶出鲁国,看到路边兰花和杂草生长在一起,有感而发就写出了这首诗,他借这首诗写出自己像兰花一样生不逢时,生不逢地,以兰花自喻表现了自己不愿与杂草生在一起的文人高洁。

大别山里的兰花草

另一位楚国大诗人屈原也极喜爱兰花,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他。他种兰、爱兰、咏兰,含冤投汩罗江自尽后,在家乡归州创办的学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在他的名作《离骚》中,有很多咏兰的佳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他将兰喻为君子,以兰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

晋朝时,那些归隐的君子,天地为伴,花草为伍,耐得住清冷与寂寞,平和淡泊,无所求,达到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如陶渊明,他在《幽兰》中写道:“幽兰生前庭,含薰得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到萧艾中。”君子应该如兰花一样保持高尚的节操,不随波逐流,不为黑暗污垢所染。他借兰花恬淡,与世无争的特点,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及高贵的品质。

大别山里的兰花草

兰花,虽然没有蔷薇的热烈奔放;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荷花的纯净洁白;没有菊花的傲霜斗寒,但它有它独特的气质,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

大别山里的兰花草

春天来了,期待我的兰花再次开放!

河南新县人,80后文学爱好者,偶写小文,点缀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