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阜新:百年礦區華麗轉身 綠色發展變金山銀山

中國網4月15日訊 作為全國首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城市,遼寧省阜新市面對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這一世界性難題,孜孜以求治本之策。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開展礦山綜合治理,讓廢棄的礦山披上綠裝、遺留的礦坑變身激情賽道、噴煙冒火的矸石山變成休閒公園,礦坑周邊成了文化繁榮之地……

阜新,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城市,經過百年的煤炭開採,形成東起新邱、西至清河門的百里礦區。1953年7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露天礦——海州露天礦在這裡正式投產。

“一列列載滿煤炭的列車呼嘯而過,坑底彩旗飄舞,電鎬上下翻飛,一群群忙碌的礦工穿梭往來,遠遠望去,簡直是一片黑色的海……”這是當年露天礦作業的輝煌場景。

半個多世紀,海州露天礦不僅見證了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歷程,為共和國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留下一個長4公里、寬2公里的世界最大人工廢棄礦坑和佔地14.8平方公里的矸石山,嚴重威脅著城市地質安全和生態環境。

陽春四月,本報記者深入百里礦區,上煤山、下礦坑,進企業、訪居民,見證了這座城市積極探索產業與生態治理相融互促、浴火重生的奮鬥史;記錄下個人成長與轉型振興同頻共振的創業史。

綠色礦山:由黑變綠推動高質量發展

黑色,曾是阜新這座“煤電之城”的底色——黑色的煤炭、黑色的矸石山、發電廠煙囪冒出的黑煙、被洗煤廠染黑的河水……

2001年,阜新成為全國首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城市。

百里礦區,百年礦山,歷史欠賬多,包袱沉重。僅以採煤沉陷區為例,沉陷區面積達101平方公里,受損住宅建築面積147萬平方米,受災居民達7.8萬人。

由黑變綠,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啃硬骨頭。

閔士彪,原海州露天礦6608號機組司機長。4月2日,他又一次來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深情地撫摸著廣場上的一輛電機車,“老夥計,我又來看你了。”當年,“6608”月月拿先進,年年奪紅旗,是露天礦的一面旗幟,閔士彪也成長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

2005年,由於資源枯竭,海州露天礦閉坑破產。從那時起,在國家和遼寧省的大力支持下,阜新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舉全市之力大手筆整治露天礦,走上一條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轉型振興之路。

2005年7月,礦山公園開工建設,2009年7月開園,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礦山公園。

閉坑以後,遼寧海州露天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不再採煤,轉型成為一家環保企業,由福新也從礦工變為一名生態治理工程師。削坡、平盤、注漿滅火、生態恢復……由福新和他的同事一道,累計治理礦坑面積2平方公里。

昔日寸草不生的露天礦周圍,數萬棵榆樹、臭椿、火炬樹等植被奇蹟般地紮下了根。

高德矸石山是海州露天礦、高德礦、王營礦、東梁礦的排矸地,歷經50多年堆積,形成長2公里、寬0.6公里、高50米的人造大山。山上有數百個自燃點,遠遠望去如同“火焰山”。

王麗芹在矸石山下住了30多年。“晚上開窗,一覺醒來,滿嘴牙磣,鼻孔都是黑的。”她幻想有一把芭蕉扇,扇滅這座“火焰山”。

讓王麗芹沒想到的是,始於2013年7月的矸石山治理項目,果真如滅火的芭蕉扇:7萬株喬木、8萬株灌木、58萬平方米草坪把“火焰山”染綠,成為鳥語花香的生態公園。

如今,在阜新這個百年礦區的各個戰場上,採煤沉陷區基本情況普查、露天礦綜合治理、棚戶區改造等工作全面展開。未來,這裡將變成樹木茂盛、設施齊全、景色優美、宜居宜業之所。

由福新說,海州露天礦還有7.19平方公里尚未治理。“我幹不完,還有下一代,一代代地幹下去,一定能把它治理好。”一家幾代人都是礦工的由福新語氣堅定。

產業礦山:創新開放讓礦區重煥生機

一手抓地質災害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一手抓資源綜合利用。

在阜新,謀劃開發新興產業,變廢為寶、點石成金的例子不勝枚舉。

百年開採給新邱區留下了長5公里、寬3公里的礦坑和佔地700公頃的兩座矸石山。面對繞不開、避不過的生態難題與民生痛點,僅靠區裡有限的財力,只能做到“縫縫補補”,難以實現系統治理。

2017年底,新邱區成為全省首個創新驅動助力示範區和省級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新邱區委書記趙巍表示,“兩區建設”讓各路英才心向新邱,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從此走上相融互促之路。

孫秀芹生在矸石山下,從小立志“搬”走矸石山。她潛心研究十餘載,首創“製坯不用土、燒磚不用煤、造紙不排水、發電靠餘熱”的煤矸石高效利用技術。在她的帶領下,35家制磚企業紮根矸石山下,年生產標磚20億塊,年消耗煤矸石500萬噸。

去年盛夏,中科盛聯(北京)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金躍群在新邱露天礦做地質調查時,驚喜地發現礦坑內蜿蜒曲折的運煤作業路只需稍加整理,就是一條完美的越野賽道。他的“金點子”直接促成阜新市與中科盛聯合作建設24平方公里的百年礦坑賽道小鎮項目。

今年以來,阜新市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模式,快馬加鞭推進賽道小鎮核心區建設。年內將舉辦中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阜新分站賽、環球漂移賽等賽事。

以開放包容心態,運用市場化手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礦山治理,阜新市讓廢棄礦山重煥生機,變成了“金山銀山”!

幸福礦山:樂享綠色健康新生活

共建共享,協調發展,是生態治理的初心,也是落腳點。

阜新高德矸石山公園建成後,附近3000多戶居民不僅放心地打開了窗戶,而且有了休閒娛樂的場所,山上的小廣場上人如潮,歌如海。

已經住上樓房的王麗芹每天都會到山上走一走,轉一轉。“栽紫穗槐的地方是原來的廠辦公室,栽地錦的地方是工人休息室。”矸石山的滄海桑田,在她的講述中生動而清晰起來。

當年,阜新在建設“煤電之城”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海州露天礦為代表的奉獻型文化,數十萬礦工及家屬住在低矮、潮溼的簡易房裡。採煤造成的沉陷,讓簡易房搖搖欲墜。

近年來,阜新市在國家、遼寧省的大力支持幫助下,通過數期採煤沉陷治理工程,建成300餘幢住宅樓,形成海州平西、新邱長新等花園小區,近13萬人告別牆體開裂的房屋,搬進寬敞明亮的樓房。王麗芹說:“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這些礦工。搬到新家時,我摸摸這兒,看看那兒,越看心裡越敞亮。”

與此同時,生態建設、遺產保護、文旅產業三大工程也在阜新齊頭並進。以永靈奇石博物館、福宇博物館、老廠藝術區為代表的文旅產業在百里礦區蓬勃發展,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等工業遺產更是成為一張金色名片。

陳永靈是個石痴,幾十年下來,收藏了大量奇石。2011年,老陳給他的寶貝石頭在海州露天礦找到了“家”。從2011年開始,老陳和兒子陳大光在露天礦北沿的破爛地上,建起集文創、展覽於一體的奇石文化創意產業園,父子倆憑著苦幹實幹把這裡打造成為國家AAA級景區。

有形的海州礦消失了,無形的海州礦卻一直存在著:它存在於阜新市政協出版的《海州露天礦記憶》一書中,存在於電視劇《礦山烽火》中,存在於礦山公園紀念碑上鐫刻的“海州礦精神永存”中。

它已化為阜新精神的一部分,歷久彌新,熠熠生輝。(張莉莉 侯悅林 年旭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