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攻打蘇聯時,最大的問題出在哪裡?

賀宇宇


其實希特勒的戰略構想是對的。但是主要是敗在了天時地利人和。雨季提前來臨,使德軍的裝甲集群沒有了用武之地。天氣也影響到了空軍的進攻和支援,此乃天時也。地利,不用說大家也明白,在人家地盤打仗,你對地形當然沒有人家熟悉,對氣候沒有人家適應(蘇聯的雨季和冬季實在是難熬),補給線肯定拉長,消耗比人家大,補給肯定困難。更何況蘇聯的重工業極為發達,國內剛剛完成了工業整合,一旦“開足馬力”生產,哪裡是小小德國可以應付的。至於人和,看一看戰死的蘇聯軍民的數量就可見一斑了。由“布爾什維克主義者”組成的蘇聯紅軍真的是不怕死,儘管絕大部分都是“雜牌軍”和新兵蛋子,但卻完全是用拼命的方式阻擋住德軍的“長驅直入”,將德軍“釘死”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使得希特勒迅速在雨季之前擊潰蘇聯,逼迫其投降的戰略意圖根本無法實現。

為蘇軍的戰略決戰和反攻贏得先機。蘇聯是人口大國,戰時動員能力強,源源不斷補充的兵源,完全成了希特勒的噩夢。在獲知德軍進攻蘇聯的確切消息後,一直“焦頭爛額”的丘吉爾都興奮得喝醉了!作為對“歐英美的支援”,盟軍對蘇聯也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支持和軍事援助。

希特勒是在參考了包括拿破崙在內的歐洲軍事家兵敗沙俄的經驗教訓,妄圖用“閃擊戰”在雨季來臨之前擊潰蘇聯,結果還是成了“拿破崙第二”!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的最精銳部隊都在外蒙和日蘇邊境駐守,還有一小部分在後方進行整訓。斯大林對於蘇德戰爭爆發出現嚴重誤算,對軍隊剛剛進行了大清洗,殺掉了大批能征善戰,但不聽“命令”的指揮員,使得蘇軍的現場指揮混亂不堪,戰鬥力奇差。最後不得靠人頭來“填”,以換取時間和空間。戰場上負責抵抗和阻擊的幾乎都不是主力部隊,只能頑強地靠戰士的血肉和生命和歐洲最精銳的德國陸軍“搏命”,將戰勢勉強地拖到了雨季。使德軍失去了飛機和機械化部隊的優勢。然後將駐守在邊境防守日軍的精銳部隊,全部偷偷調至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才反轉了戰局。可以說,被打服了不敢對蘇聯發起進攻的日本,在背後“捅了希特勒一刀”。

整個蘇德戰爭使蘇聯剛成年的小夥子都幾乎死絕了!戰爭中,蘇聯紅軍首創了用堅定的布爾什維克主義者組成的“督戰隊”,作為最後防線,來遏制逃兵和潰敗。“督戰隊”有權擊斃逃兵和潰兵,當所有戰鬥人員陣亡後,由“督戰隊”最後發起“自殺式衝鋒”。

今天,頭條邀請我回答“如果1812年沙俄選擇依附或者同拿破崙聯盟,歐洲大陸會是何種局勢”,我實在是不屑於回答。作為戰鬥民族,沙俄怎麼可能會這樣做呢?歷史上除了蒙古人擊敗並統治了沙俄二百多年,就沒見他服過誰?

由“布爾什維克”武裝起來的軍隊著實可怕。蘇聯紅軍在二戰中擊敗了歐洲的霸主德國。中國志願軍在朝鮮戰場戰勝了除蘇聯以外的“聯合國”部隊。除了信仰和意識形態以外,資本主義這麼仇視社會主義的一切,也有恐懼的因素在內。

有人說希特勒發動戰爭晚了一個月,那你早發動一個月試試?也許連蘇聯邊境都攻不進去。正是斯大林誤以為離雨季很近,德軍不會貿然發動進攻,才會做自己的事——對軍隊內部進行大清洗(此前政治清洗早已開始完成)。蘇軍駐守邊境的邊防軍雖不是最最精銳的,但戰鬥力並不差。只是因為剛經歷大清洗,管理混亂,十有八九都是“政委”代行軍事指揮。往往都沒有據險而守,被德軍的裝甲集群衝散分割,然後被隨後跟進的德國精銳陸軍包圍,殲滅,俘虜。這也是為什麼“閃擊戰”初期這麼有效,蘇軍為何開始時大面積潰敗的原因所在。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希特勒的戰術制定和指揮沒有較為明顯的失誤。只是上帝註定青睞正義的一方。希特勒不是第一個被沙俄擊敗的“歐洲霸主”,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沙俄是一個好戰,善戰的民族國家。希特勒和拿破崙一樣,都是最好的“陪練”,在戰鬥中,將蘇聯紅軍陪練成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戰鬥部隊之一。

總之,希特勒的計劃制訂得分外完美,實行起來也頗見成效。可是他獨獨漏算了戰鬥民族的血性,布爾什維克主義者的堅定,以及世界人民反抗邪惡勢力壓迫的決心,所以必遭此敗。


彈指風雲動


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德軍沒拿下斯大林格勒戰役!

在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血腥的蘇德戰場上,人的生命在那場血與火的拼殺中,是那樣的渺小與無助,以蘇德戰場中最為慘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例,日耳曼人的瘋狂與斯拉夫人的頑強,在這場戰役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作為扭轉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大戰局之一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交戰雙方無論是在該戰役中投入兵力之多,該戰役的意義之大,還是該戰役之血腥,斯大林格勒大會戰都堪稱世界戰爭史上之最。

據戰後蘇軍公佈的數據來看,德軍在此次戰役中共傷亡了150軍隊,這個數字佔了蘇德戰場德軍總兵力的四分之一,雖然沒能實現德軍統帥部佔領斯大林格勒的戰略目的,但也達到了希特勒將斯大林格勒毀滅的命令,德軍軍官漢斯在他的《進軍斯大林格勒》一書中,對該戰役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敵我雙方為了一座廠房、一堵牆、甚至是一堆瓦礫堆,都要進行多次爭奪,戰鬥之慘烈前所未有”。

蘇軍在這場戰役中陣亡了180萬士兵,因為這個數字是蘇軍自己公佈的,是否準確我們不得而知,但從指揮官崔可夫乘座的飛機都被擊落,最後連防備日本人的遠東軍都調來參戰上來看,蘇軍肯定是傷的不輕,據稱,參加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的蘇軍士兵,平均存活的時間不超過24小時,軍官的生命也不會超過三天,由此可見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何等的慘烈血腥了。

眾所周知,蘇軍內部在戰前經過大清洗,大批優秀的指揮官被解決掉,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就連打芬蘭這樣的小國也是傷亡慘重,這也是希特勒敢於進攻蘇聯的主要原因,而德國國防軍之前曾橫掃歐洲無敵手,也確實有進攻蘇聯的本錢,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的各個戰役中,蘇軍幾乎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在德軍裝甲部隊面前,更多時候是被殲或者被俘,甚至是用士兵的生命去阻擋德軍的前進步伐。

然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找到了制勝德軍的法寶——巷戰,當然這也得益於希特勒的固執與狂妄,他在將斯大林格勒炸成廢墟的同時,也給德軍的裝甲部隊製造了障礙,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廢墟遍佈,高達數米的瓦礫堆和殘牆斷壁面前,德軍的坦克失去了快速機動的優勢,成了躲在建築物內蘇軍反坦克炮的活靶子。

在斯大林格勒城內防守的蘇軍第62、64集團軍,也在這場經典的防禦戰中體現了較高的軍事水平,他們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組織了大批的狙擊小組,對一線德軍官兵實施精確打擊,其中最著名的是瓦西里·扎伊採夫,他一個人就擊斃了250多名德軍官兵,並且幹掉了德軍的狙擊之王。

而在對付德軍的裝甲部隊時,蘇軍更是創造性的發明了許多有效的戰略戰術,斯大林格勒在戰前建設了大面積的工業區,這些建築多以鋼筋混凝土材料為主,異常堅固,完全可以抵禦大口徑火炮的轟擊,以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樓為例,1942年9月26日,近衛步兵第42團的巴甫洛夫中士,奉命帶領一個六人的戰鬥小組,佔領一座4層樓房作為制高點,他們在堅守兩晝夜後,增援部隊陸續來到。

這些增援部隊包括一個7人的重機槍小組,一個6人的反坦克炮小組,一個4人兩門迫擊炮小組,共計23名蘇軍戰士及30多名躲在地下室的居民,巴甫洛夫將這有限的戰鬥力分為四個戰鬥小組,一層安排兩門反坦克炮來攻擊德軍的坦克,二層是重機槍陣地,三層是狙擊小組和瞭望哨,四層是迫擊炮陣地,通過窗口來打擊德軍。

他們又將每個房間都打通,這樣整座大樓層與層相連,屋與屋相通,即可相互聯繫,又可快速支援,將有限的戰鬥力提升到了極限,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居然還在地下室佈置了學習室、棋牌室,這座大樓在四面被圍的情況下,頑強堅守了58天,直至戰役勝利,戰後,蘇聯人驕傲的稱此樓為“巴甫洛夫大樓”。

應該說,在蘇德戰爭中,德軍官兵的素質要遠遠高於蘇軍,技戰術也遠非蘇軍可比,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和發展,蘇軍官兵經過多場血與火的洗禮,戰略戰術及多兵種協同作戰日趨成熟,加上強大的後備力量及戰略縱深,這才逐漸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即使是這樣,在面對戰鬥力超強的德國國防軍時,蘇軍仍需要付出遠遠高於德軍的戰損率,才能換取戰役的勝利,在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僅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德軍扔下了25萬具屍體,而蘇軍則陣亡了47萬人,這2:1的戰損要比戰爭之初的10:1已經有了量的提升和質的飛越。

因此,在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之後,蘇聯人才看到了這場戰爭勝利的曙光,您認為日耳曼人輸在了哪裡?斯拉夫人又贏在了哪裡?


刀墓手札



德國人的開局其實還不錯


在與蘇聯開戰之前,德國人幾乎是戰無不勝的,他們閃擊波蘭,幹掉法國,

成為二戰初期當之無愧的氪金級別玩家。很多人把德國與蘇聯的失敗歸結於發動閃電戰,在他們看來,如果不與蘇聯開戰,等完全拿下西線才與蘇聯開戰,可能結果會有所不同。

可其實,德國與蘇聯戰爭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能把戰爭的主動權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多虧了閃電戰

1941年6月,心機的納粹德國撕毀了之前和蘇聯秘密簽訂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夥同軸心國的其他渣(劃掉)隊友,在“巴巴羅薩”計劃的攻略之下,集結190個師550萬人,劃分三個集團軍從三個方向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由此爆發

因為戰爭爆發的太突然,蘇聯人“還沒睡醒”就倉促應戰。短短十天之內,德軍就突進蘇聯600公里,在基輔戰役消滅蘇聯西南聯軍65萬人。

蘇聯怎麼會輸的這麼慘?

主要還是因為斯大林同志下手慢了,在他仍然相信兩個國家間塑料兄弟情的時候,沒想到希特勒率先掏出了槍。

有專家研究說其實斯大林也知道德國人並不可靠,也有未來撕毀條約的想法,只是感覺時機未到還在為戰爭做準備。總之,德國人搶在蘇聯人前面了

▲斯大林

因為斯大林一再不聽、不想、不相信的自負三連,致使蘇聯對於戰爭的準備嚴重不足。1941年三月,蘇軍尚缺12500輛坦克、3萬輛汽車,新組建的坦克兵團和機械化兵團只能得到30%的保障。戰爭爆發時,修建新機場的工作絕大部分都還沒有竣工。

由於戰爭過於倉促,以至於在戰爭開始時期,許多蘇聯部隊還處在改編時期,也就是

“系統迭代升級”時期。第一年服役的士兵竟然佔到了全部士兵的2/3,75%的指揮員才上任了幾個月。打仗可不是踢足球,刮不起來青春風暴,蘇軍慘敗也是理所應當。


莫斯科的寒冬,讓德國人手足無措


從1941年6月戰爭開始,納粹德國一路高歌猛進,在波羅的海、明斯克、基輔都重創蘇聯紅軍,直到他們來到莫斯科。沒錯,就是這屆世界盃德國輸掉首場比賽的莫斯科。

“我們身後就是首都,莫斯科比一切都貴重……誓把侵略者一掃而空。”俄羅斯作曲家莫克羅烏索在1941年譜寫的這首歌曲被廣為傳唱,無數戰士聽著這首悲壯的BGM走進

莫斯科保衛戰

▲戰爭中的莫斯科

為了應對德軍,斯大林從遠東調集34個師,他們是蘇軍裝備精良,擅長嚴寒氣候作戰的精銳部隊。

總司令朱可夫還發動60餘萬莫斯科市民,建立了700公里的反坦克戰壕,3800餘個臨時火力點,還在全城建立了59個軍火庫,砍伐了附近105公頃的森林阻礙德軍前行。

蘇聯軍民已然把莫斯科變成了一座堅城。

當然,在很多人看來,蘇聯人可以逆風翻盤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極端寒冷的天氣。

按照德國人的閃電戰計劃,他們是不用在莫斯科過冬的。可天不遂人願,他們在基輔會戰和圍攻列寧格勒時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以至於德軍向莫斯科發動瘋狂進攻的時候,

已經是11月的嚴寒了

德軍顯然沒想到這麼多,他們戰線過長,補給不足,面臨嚴重的作戰壓力,而且根本沒有準備在嚴寒下作戰的衣服和裝備。機器停轉,武器失靈,士兵的戰鬥能力也有所下降。

而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聯紅軍早已習慣了寒帶生活,他們的槍炮配備了保暖套、潤滑油,新型T34坦克依舊正常運轉,士兵也有足夠的棉衣、皮靴、冬帽來抵禦嚴寒。

在11月和12月中,蘇聯紅軍憑藉多次頑強的防禦和反突擊使得德軍拿下莫斯科的計劃破產。就這樣,德軍損失掉50餘萬人,也沒在曠日持久的進攻中拿下莫斯科。到1942年的4月,他們已經撤退到了100-350公里以外的地帶。

沒能順利拿下莫斯科、吞下蘇聯,讓德國人開始長期處於雙線作戰,導致納粹德國最終在二戰戰敗。蘇聯人最終保衛莫斯科。為此他們付出了傷亡和被俘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的慘痛代價


為什麼德國人註定失敗?


關於德國人到底應不應該打閃電戰,其實至今還有很多爭論。有的人說德國人太膨脹了,不應該自不量力的雙線作戰。不過打閃電戰,也實在是德國人沒辦法的辦法。

在他們看來,只有這麼做才能把蘇聯這隻大熊吃掉。

一頭孤狼面對一頭大熊,孤狼被咬一口就痛得不行,大熊沒了兩三口皮肉,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打消耗戰,是德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如果你把人、資源、武器各方面綜合比較的話,就會發現蘇聯還是有很大優勢的。而這也是德國人註定失敗的根本原因,因為戰爭終究要靠實力說話。

蘇德開戰前夕,納粹德國控制了近250萬平方公里土地,其中有6000多萬的德國人。然而蘇聯控制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是德國的8倍;人口接近2億,幾乎是德國的4倍

按照人口比例以此類推,蘇聯大概有3000萬在20-40歲的青壯男,而德國只有700萬人。蘇聯可以源源不斷的補充新兵。

▲蘇德戰爭前夕的歐洲版圖(藍-德國、綠-蘇聯)

生產能力的差距也是導致德國打消耗戰必然失敗的原因。德國的軍工廠在二戰期間卯足勁頭,打起雞血,月均坦克的產量也不過是二三百輛,而全蘇聯坦克的月均產量是1500輛。真的,毫無脾氣。

況且,德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只有羅馬尼亞這麼一個油田可供開採,而蘇聯國土面積廣闊,資源雄厚,

還不斷接受著英美等國家的大方援助

有數據顯示,在戰爭期間,英美等國共向蘇聯援助飛機18865架、坦克1.3萬輛,各種戰略資源和武器就更不用說了。

70年前,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最終在寒冷的蘇聯吞下苦果。而在這之後,德國的足球隊從沒在世界盃小組賽被淘汰。

直到2018年,德國人重蹈覆轍,曾經橫掃世界的他們,先是在莫斯科圍攻未果,最終還是沒能在俄羅斯這片土地上取得勝利,早早地坐上了回家的飛機

這兩件事其實牛頭不對馬嘴,但是奇妙的錯位和巧合,還是幽了歷史一默。

參考資料:1.毛劍傑:《莫斯科戰役大逆轉之謎》,《書屋》,2013年第11期;2.金立揚《蘇德戰爭印象》,《深交所綜合研究所期刊》,2009年4月-6月;3.劉志明《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失利原因探討》,《學術爭鳴》,2006年第12期;4.趙亮《談莫斯科戰役的心理影響》,《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1993年12月。

視知TV


二戰德國攻打蘇聯最大的問題是當時希特勒在開戰初期輕敵了,在戰術上犯了錯。

1939年德國閃電戰攻打波蘭,並迅速拿下波蘭,當時蘇聯也出兵與德國共同瓜分波蘭,為自己贏得了一塊戰略緩衝區,蘇軍在此地駐守了重兵,這無疑是很高明的策略。德軍拿下波蘭後開始橫掃西歐,法國一個多月就投降了,英國也丟盔棄甲的逃回本土。這時候希特勒犯了第一個錯誤,那就是在對英國本土的轟炸中沒有盡全力,希特勒對與英國談和還有幻想,所以在轟炸英國時還是留了情面,剛開始都沒轟炸倫敦,也沒有把空軍主力全調上去,這就給了英國一個喘息的機會,等到希特勒看到與英國談和無望,開始全力進英國時,才發現晚了,因為美國已經開始在經濟軍事上支持英國,並派了飛行員暗中參戰,而蘇聯也在邊境佈署了重兵,準備先發制人,希特勒一看不好,只能先放過被炸的千瘡百孔的英國,把主力東調去打蘇聯。

對打蘇聯的戰略,希特勒的本意是起傾國之兵,閃電戰直取蘇聯,在當時德軍閃電戰天下無敵,各兵種配合默契,要說幾個月內打敗蘇聯也不是沒可能,可這時希特勒又犯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兵分幾路進攻蘇聯,如果德軍戰前目標明確,就是集優勢兵力直取莫斯科,在當時蘇軍擋不住,可當時兵力分散了德軍幾乎同時進攻莫斯科期大林格勒,這樣一來德軍就顯得後備力量不足,儘管德軍在開戰初期取得巨大戰果,殲滅了幾百萬蘇軍,可蘇聯領土面積大,迴旋餘地也大,而且後備力量充足。可德軍在打到莫斯科城下時卻沒勁了,成了強弩之末,可希特勒卻強令攻城,疲憊之師哪還有戰鬥力,結果被蘇軍新調來的生力軍西伯利亞軍團擊敗。

在莫斯科久攻不下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那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拉了進來,美國參戰對當時的蘇聯英國士氣上是個極大的鼓舞,因為蘇聯可以放心的把在遠東防備日本的西伯利亞軍團調到莫斯科了,這時候系特勒又犯了第三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沒有及時調查戰略,如果當時斯大林調不了西伯利亞軍團,德軍還有希望攻下莫斯科,可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就是說日本不可能兩線作戰去打蘇聯遠東,這時希特勒應該調整佈署從莫斯科撤軍,應該後退一百里開始休整部隊,並補充兵員彈藥,這時候蘇軍也會利用時間休整並同時增兵,等到雙方都休整完後,期大林肯定會指揮蘇軍殺出莫斯科去收復失地,這樣一來蘇德兩軍就會在莫斯科城下打百萬人規模的會戰,經過休整補充的德軍在1942年肯定不會輸給蘇軍,因為當時德軍無論是裝備還是士氣都是巔峰期,如果蘇軍在會戰中慘敗,那莫斯科可能就會不戰而下。

對德國來說1942年是最關鍵的,如果1942年德國打不垮蘇聯,那德國就必敗無疑,因為德軍三板斧倫完沒勁了,而蘇聯地大物博,一旦緩過勁來,德軍一點機會都沒有。


天宇的文史情懷


最大的問題有兩個分別是開戰前和開戰後,

開戰前:希特勒猶豫不決且準備不足有嚴重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潛力。


希特勒一廂情願的以為蘇聯在冬季戰爭中的拙劣表現正是其戰鬥力低下的表現,誠然1941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聯50多萬人傷亡,百萬大軍被芬蘭幾萬人頂住不能前進一步,但這是地形不適合蘇軍大兵團作戰以及氣候嚴寒的緣故,並不能以此判斷蘇軍的真實戰鬥力。蘇軍稍加訓練和作戰積攢經驗就足夠與德軍抗衡。

蘇軍從1939年開始學習德軍的閃電戰,重點改進和發展了中型坦克(T34)和支援型戰術空軍,到1941年6月22號蘇德戰爭開打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在德軍向東推進的過程中蘇軍之所以會一觸即潰是因為閃電戰的包圍戰術有效摧毀了蘇軍的指揮體系,但是頑強的紅軍依靠有利的陣地還是能夠抵擋住德軍攻勢的,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保衛戰就是有力證明。


開戰前的時機選擇也不正確這是最致命的,德軍1941年6月22號才發起巴巴羅薩計劃,這時候夏季已經過去一半了,溫暖的春天則被浪費在了巴爾幹戰役上,其實早在結束對法國作戰的1940年8月份希特勒就開始著手東站作戰,假如1941年年初能投入對蘇聯作戰的輪迴有更大的勝算,至少能在嚴冬到來之前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開戰後:在不必要的目標上浪費兵力造成嚴重的兵力不足,

希特勒一開始就制定了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三個作戰目標,德軍190個師300萬主力部署在三個寬大的正面完成兵力分散,記得從威廉二世的史蒂芬計劃開始兵力有限的德軍都奉行兵力的絕對集中,德軍北方集團軍只有40萬人、中央集團軍有150萬人、南方集團軍80多萬人,很顯然在任何一個方向都不足以殲滅蘇軍主力部隊。

只有古德里安南下讓中央與南方兩個集團軍群聊個作戰採取的了基輔保衛戰殲滅70萬蘇軍的輝煌勝利,這也就片面的說明德軍應該集中兵力作戰。到了1942年的夏季攻勢希特勒又拒絕了參謀長哈爾德繼續進攻莫斯科的建議,分兵南下進攻兩個目標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這無疑又是進一步分散兵力,最終導致滅頂之災。一言以蔽之德軍開戰後最大的失誤就是分兵作戰。



兵器世界


根本上說,德國對於作戰需求預期太簡單,直接造成多項失誤,1941年內結束戰爭的預期不現實,最大的動員太晚。直到1943年,德國才進入總體戰,1941年,德國只能算部分動員,實際本可以壓縮非軍需生產,讓軍需生產進一步擴大,也可以動員更多的人力,擴充軍隊,可惜德國晚了至少二年。

德軍追求速戰速決,卻沒有想過,蘇聯太大,這個構想幾乎是無法實現的,即便在1941年,攻佔列寧格勒加莫斯科,也無法讓蘇聯屈服,蘇軍的總規模遠比德軍估計的規模大。既便到年底時,德軍已按自已的預期殲滅了足夠多的蘇軍,幾乎與戰前所計算的結果差不多,按德軍的估計那時,蘇軍規模已下降到無力再戰的水平,可是實際上,蘇軍在損失慘重之後。依然保持著相當大的規模,遠不至要認輸。

莫斯科戰役為什麼以蘇軍的成功而告終,僅僅是冬天,如果這樣想,那就是太簡單,其實根本原因,當德軍用盡最後的力氣,攻到莫斯科城下時,蘇軍已經集結了相當規模的預備隊。斯大林一直在避免過早過多的使用預備隊,直到確信德軍進攻勢力過後,才把預備隊部隊投入戰鬥,這才得以德軍擊敗數百公里。

1942年時,也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德軍的兵力依然不夠充足,即便採用重點進攻的方式,也沒法取得決定性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大家只注意到城市爭奪戰,卻沒注意到,蘇軍兵力集結情況,在反攻開始時,蘇軍的規模已大大超過德軍。

歸結起來說,蘇軍可以在關鍵時投入相當數量兵力,影響它的只是如何輸送到位的問題,相比之下,德軍的問題是無兵可調。如果德軍及早進行動員,那麼它擁有的潛力比蘇軍更大,可是等它全力動員時,蘇軍已經足夠強大了。


講武堂


距離。距離太遠了。

雖然我會說得比較籠統,但納粹希望奪取的主要目標包括:

白令海峽上的港口城市列寧格勒;

蘇聯首都莫斯科;

巴庫油田的入口斯大林格勒。

這三個地方不但距離德軍基地很遠,而且相互之間也遠得不行。德國國防軍已經習慣了速戰速決,但在歐洲東部的廣袤平原上,這一戰術根本無法實現。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閃電戰”吧。問題是在蘇聯根本沒辦法快速移動。即使不考慮糟糕的路況,蘇聯龐大的國土面積本身就令人望而生畏。

德國納粹大概早已習慣希特勒專門為他們修的高速公路了吧。具體原因無人知曉。我們只知道一點,德軍賴以獲勝的戰術在蘇聯幾乎無法實施。

他們不僅要走很長的路,而且還必須在長途行軍之後立刻投入戰鬥。這可不是他們的作風。他們就像獵豹一樣,短距離作戰才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他們根本沒料到會久攻不下,還以為能像巴黎一樣迅速攻佔莫斯科。

他們完全估摸錯了。

拿破崙在1812年得到的教訓就是,佔領了莫斯科不等於征服了蘇聯。蘇聯有太多緩衝地區了。就算希特勒攻下了全部三個目標,斯大林仍然有能力發起反擊並堅持到西方盟國成功登陸諾曼底。

換句話說,閃電戰不適合蘇聯。我甚至不確定是否存在一種好的戰術可以從西方進攻打敗整個俄羅斯。面積太大就是德國在進攻蘇聯時遇到的最大問題。


齜牙小豬豬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最大問題還是不自量力。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已經仔細研究了拿破崙失敗的教訓。希特勒反覆指出,拿破崙的教訓是沒有重視消滅俄國人的有生力量,而光顧佔領城市。最終法軍在持久戰中因為後勤不濟,最終被拖垮。

希特勒認為,從本質上來說拿破崙輕敵了,所以才戰敗。

這個分析沒錯,但希特勒自己也和拿破崙一樣。

希特勒對於蘇軍的評價很低,尤其蘇芬戰爭中蘇軍表現極為拙劣。對付一個彈丸小國芬蘭,蘇軍竟然損失了高達70萬部隊,而芬蘭陸軍總數只有12.5萬人。芬蘭老兵經常誇口說一名芬蘭士兵倒下去,要換取10名前蘇聯士兵的生命。

希特勒認為德軍比芬蘭人要精銳的太多,而且又有幾百萬規模,那麼打垮蘇軍自然是不費力的。

同時,希特勒認為大清洗導致蘇軍軍官幾乎一掃而光,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而且,希特勒認為目前蘇聯和英美對立,暫時不可能結盟,這也是一個有利時機。如果蘇聯英美法結盟,綜合國力和軍力就是德意日聯盟的4倍以上,德軍必敗無疑。

所以,希特勒倉促發動了蘇德戰爭。

開始確實非常輝煌,僅僅基輔會戰就殲滅了蘇軍70多萬人。

但希特勒仍然是輕敵了,他忽視了蘇聯遼闊的領土面積和不亞於德國的軍工能力。

最終就是戰爭陷入持久戰,拉鋸戰。

這樣一來,德軍就必敗無疑,認為蘇聯很快會和英美法結盟。單單美國的工業實力就是德軍的3倍,德軍哪裡能夠勝利?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的豬隊友也是坑了他一把。

如果日軍出動100多萬大軍,從東線攻擊蘇聯,至少可以牽制蘇軍上百萬部隊,這樣德軍就可能會佔領莫斯科,打到西伯利亞。這樣雖然不能結束戰爭,但至少會讓蘇聯更困難。

但日本人只顧自己,認為攻擊蘇聯對日本沒有好處,就算得到西伯利亞也需要15年以上才能開發,斷然拒絕了。

於是,德軍的失敗也就是必然了。


薩沙


最大的問題是忽略了蘇聯人民的意志

孫子兵法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意思大概是:若我方兵力為敵方十倍左右,則可圍之.若我方為敵方兩倍,則可正面對敵.若兵力與對方一樣,則可分兵相對,以求犄角之勢,相互策應.若我方兵力少於敵方,則可守"爭地"

希特勒同志也讀《孫子兵法》而且似乎很有心得,當時的蘇軍和德軍兵力比差不多接近一比十,160萬德軍,16萬蘇軍。

只是這場戰沒有根據具體情況應對。當時進攻蘇聯時大家都知道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天氣原因,德國的補給跟不上,士兵穿著單鞋持續北上進攻,造成大量的傷亡,但這是一場持久戰,打的就是持久,最終沒能笑到最後。

戰敗主要還是當時德國最大的問題是忽略了蘇聯人民的意志。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整個戰役持續199天。

守衛斯大林格勒的蘇軍流傳的一句話:我們佔領了廚房,但客廳還在敵人手裡!

開頭白天蘇軍一間屋子一間屋裡的死守,德軍一間間爭奪,晚上蘇軍組織敢死隊搶回來。

返工後,雙方反過來,德軍守,蘇軍攻。這是斯大林格勒一間普通大樓裡的事。同時也是斯大林格勒所有大樓裡發生的事。

所有工廠裡的工人揹著槍在製造武器,十幾米外工廠守備部隊就在與敵人交火。坦克下了流水線就開打。

飢餓把整個列寧格勒逼瘋了,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把這座城市圍困得像鐵桶一樣密不透風。

糧食供不應求,只能實行配給制。德軍企圖把守城軍民活活餓死。空前的大饑荒造成65萬人死亡。

列寧格勒城裡能吃的東西幾乎都被吃光了,人們除了躲避轟炸,還要到處捕捉鳥雀、老鼠,下河捕撈魚蝦,摘樹葉、剝樹皮、挖草根。

列寧格勒圍城,致敬那些寧可餓死也不吃種子的科學家,這不是糧食,而是良種,是科學家們的心血,打退德國人之後,我們要用這些種子,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也是列寧格勒人民的希望啊!


歡否


“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這句話是對德國失敗最準確的概括!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下!



1.閃電戰破產

1939年9月,德國在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的掩護下,全面入侵了波蘭。波蘭政府在英美的妥協下,最終不得不放棄抵抗。這讓德國嚐到了甜頭,隨後,德國又以閃擊戰的方式入侵了以法國為首的多個歐洲國家。同樣,都是以德軍勝利告終。此時,希特勒野心已經膨脹到了極點,他盯上了垂涎已久的廣袤大地—前蘇聯!



1941年6月,德軍在裝甲部隊和空中掩護下,揮師550萬全面入侵了蘇聯!希特勒鼓吹他們的閃擊戰能在3個月內滅亡蘇聯。戰爭初期,由於蘇聯準備不足,德軍一直攻打到了莫斯科郊外。可令他沒想到的是,1941年的冬天來得太早,這讓希特勒閃擊戰停滯了下來,接下來面對的卻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短時間滅亡蘇聯的計劃,讓德軍還沒有來得及準備冬天作戰的準備。坦克故障頻發,槍也拉不開栓,甚至連士兵迫切需要的冬裝都嚴重不足,好多部隊都是單衣作戰,不得不去搶掠本地人的衣物禦寒。就這樣,嚴寒的天氣給不擅長冬季作戰的德軍帶來了巨大的非戰鬥減員,也使希特勒的閃擊戰最終在蘇德戰場上破產!當年拿破崙兵敗的陰影開始在全軍蔓延!



2.戰線太長

德國在北非戰場,跟英美聯軍在死扛;在西歐和北歐,有抵抗組織和小股部隊需要圍剿;在蘇德戰場,又跟斯大林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較上了勁!橫跨三個大洲,面對如此長的戰線,讓德軍在後勤補給和兵力方面都倍感吃力。



比如,德國和英國的不列顛空戰,使德軍不得不抽調東線的空軍去英倫三島作戰,這就讓本來空軍嚴重不足的東線德軍雪上加霜,以至於最終喪失了蘇德戰場的制空權!



再比如,1944年6月盟軍於諾曼底登陸後,讓德軍腹背受敵,原本只要少量兵力維持的歐洲現在卻需要大量增兵。這也不得不抽調東線的精英部隊去支援西線。如此一來,本來就處於防禦狀態的德軍就更加抵擋不住蘇軍的進攻了,全面潰敗的局面席捲東線部隊!



3.希特勒的錯誤指揮

我們知道,希特勒確實有兩把刷子,把德國經濟搞得很不錯,但他在軍事戰略方面卻差點意思。但是,他畢竟是德國元首,又是強勢的獨裁者。在作戰方面也經常會左右戰局部署,這讓德軍的各位將軍們深感厭煩但又不敢直言,只能暗自唏噓!



舉個例子,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這場戰役讓德軍損失了150多萬兵力,從此以後,德軍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那麼,為什麼非要在這裡消耗如此巨大的有生力量呢?一是為了奪取高加索油田和伏爾加河要塞,其二就是希特勒的個人情感!斯大林格勒是斯大林命名的城市,希特勒想打下來從而擊垮蘇聯人的意志,更是想跟斯大林較勁,儘管將軍們一再要求撤退,可希特勒不管不顧,嚴令不惜一切代價拿下斯大林格勒。所以,最終導致損兵折將,也沒打下來!此戰也成為蘇德戰場德軍失敗的轉折點之一!



以上都是自己的原創回答,喜歡的朋友請點個贊或關注我,有不同意見的朋友也可以在下方討論交流,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