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凱爾.薩尼尼:獨角獸並沒那麼有競爭力

米凱爾.薩尼尼:獨角獸並沒那麼有競爭力

其實從現實商業環境來看,對獨角獸公司的興奮之情是可以理解的,如今資本市場對新創公司,特別是科技公司發展道路的操控更加嫻熟,使得這些初創公司從0變成獨角獸的速度更快,從0到10億的時間更短,不斷誕生的億萬富翁讓人們很難將眼光從這些獨角獸身上移開。例如,Snapchat最近股票初次公開上市提交的資料顯示,該公司2016年的營收成長了600%,達到4.04億美元。從2012年開始,Airbnb的用戶數量,每年都幾乎成長一倍,目前市值高達三百億美元,幾乎跟全世界最大的連鎖酒店「萬豪國際集團」(Marriott International)一樣大。這種超高成長已讓許多大公司執行長很害怕被「優步化」。這種恐懼並非完全沒有根據。爆炸性成長,正是赫茲租車(Hertz)在2016年11月報告慘淡季度業績的主要原因,導致公司市值大跌23%。

產業權威人士熱烈預測,當前的企業恐龍即將被巨大獨角獸形狀的小行星消滅,這種說法更強化焦慮與恐懼。例如,薩林.伊斯梅爾(Salim Ismail)和麥可.莫儂(Michael S. Monon)合著的《指數型組織》(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指出:「......大型企業不只是被迫與新一代公司競爭,也遭到那些公司殲滅,而且彷彿是在一夜之間就遭殲滅,那些新一代公司運用指數科技(exponential technology)的威力,從團隊軟件(groupware)、資料探勘(data mining),到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和機器人.. ....。這些新公司的創辦人,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成為全世界經濟的領導人。」

「太棒了」你可能會這麼說。新創企業擺脫志得意滿的既有企業,加速推動創新,並創造就業機會,因而協助經濟展現活力。問題是,就算獨角獸公司引起這麼多的關注和焦慮,但它們絕對不像通常描述的那麼重要。原因說明如下。

獨角獸公司只佔整體經濟的一小部分。截至2016年11月為止,全世界179家獨角獸公司的市值總額,估計是6,460億美元。總部設在美國的獨角獸公司,佔了總數的56%,合計市值達3,530億美元。雖然這個數字很大,但還不到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組成企業總市值(19.9兆美元)的2%。依照這一點來看,獨角獸公司多半還是無足輕重。

沒有理由相信,米凱爾.薩尼尼認為這樣的情況不久便會改變。事實上獨角獸企業的新增數量和市值都日益減少。 2015年下半年,有38家公司加入獨角獸的行列,到2016年上半年時,只有19家公司加入獨角獸俱樂部。有人可能會認為,過去五年獨角獸企業激增,主要是由於只會發生一次的事件:「智能手機」這個全球無所不在的通訊平臺出現。像是蘋果公司的iOS和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統,讓以應用程序為基礎的企業,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擴大規模。就像是加州19世紀時的金礦工人一樣,來自全球各地的創業人士爭相湧入,在行動生態系統中宣告自家地盤;不過,在iPhone問市十年之後,最大的金塊可能已被人發現。此外,目前情況也尚未明朗,運用基因體學或機器人學等其他科技的獨角獸公司,能否像優步、Airbnb和其他仰賴智能手機的企業一樣,迅速擴展。

成功的新創公司,不會長期維持創業時的形態。隨著新公司成長,且必須應付規模和複雜度的需求,組織就會變得官僚化。例如,一家著名的軟件公司,在營收達到四十億美元時,已累積了六百位副總裁。就跟它們挑戰的既有企業一樣,獨角獸公司也無法免於官僚硬化症(bureaucratic sclerosis)。隨著官僚體系深化,層級和規定也愈來愈多,創業精神的活力就會被扼殺。從前的叛亂者,就是如此變成了目前的落伍者。像是Snapchat超越推特(Twitter),而Spotify越過iTunes等情形。

米凱爾.薩尼尼認為經濟並不如大家所想的,對新創企業那麼友善。儘管媒體爭相報導獨角獸公司,但現實情況是對新創公司的待遇持續逐漸惡化。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與1985到1994年相比,2005到2014年之間創設的淨企業家數減少七十萬家。更令人擔憂的是,近來的證據顯示,變革型的新創公司,從2000年以來便持續減少,而這類公司對就業和生產力成長有不成比例的極大貢獻。美國經濟可能仍然比大多數國家更有活力,但其實活力已不如從前了。

大型企業的經濟力量逐漸成長,並沒有縮減。過去幾十年來,美國的產業集中度一直穩定上升。 《經濟學人》最近的一項分析顯示,從1997到2012年之間,美國經濟所有行業的三分之二都變得更加集中;同時,每個行業排名前四名企業的平均佔有率,從26%上升到了32%。美國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2016年的一份報告,也顯示類似的趨勢。

愈來愈多合併,反映併購活動穩定增加中。 2015年,全球企業併購的金額就超過五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許多合併案,就像目前提議的AT&T和時代華納(Time Warner)合併,似乎是為了因應像是YouTube和網飛(Netflix)等的新競爭威脅,或是為了增強收購公司的政治影響力。

這樣的趨勢,再加上企業股票首次公開發行的速率減緩,表示過去二十年以來,美國已失去了近50%的上市公司。這樣的衰退,並沒有因為未上市的私營企業數量急遽增加而抵消,私營企業的排名也同樣下降,儘管沒那麼明顯。

歸根結柢:創業情況正逐漸衰退,而企業大型集團正蓬勃發展。這會是個問題,因為,若是政治上受到保護、受層級體系束縛的公司主導了整體經濟,就不可能創造出真正活躍的經濟。因此,真正的挑戰,不只是鼓勵更多矽谷類型的創業,雖然這一點也很重要;真正的挑戰是要了解,即使有愈來愈多獨角獸公司,仍無法取代積極強大的反壟斷執法,以及一致努力釋放潛伏在基礎穩固大型組織深處的潛在創業能量。

針對最後這一點,我們有理由懷抱希望。近年來,亞馬遜(Amazon)已變成一座新企業的工廠。最近的成功案例,包括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Prime Now餐廳快遞服務、AmazonFresh雜貨快遞服務、亞馬遜影音(Amazon Video),亞馬遜門票(Amazon Tickets)等多項服務。亞馬遜執行長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很清楚,創新是數量愈多、贏面就愈大的遊戲。

每次出現像優步一樣成功發射的火箭時,同時都會有幾十家新創公司無法像它那樣成功掙脫地心引力繼續飛昇。這就是為什麼貝佐斯誓言,要把亞馬遜打造成「全世界最大的實驗室」,換句話說,是要把矽谷精神貫注到這家龐大的企業。同樣地,海爾集團(Haier)董事長兼執行長張瑞敏,也致力要把這家總部設在青島的家電製造商,轉變為「創業平臺」,讓每位員工都覺得自己正在為新創公司工作。張瑞敏在2015年杜拉克論壇的演講中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執行長。」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海爾已把公司分割成四千多家「微型企業」(microenterprise ),團隊成員在這些小規模且高度自治的企業裡,挑選自己的領導人。

在大膽、簡單、扁平、開放的組織中,創業精神會蓬勃發展。這些並不是典型企業巨獸的特徵,但這類公司必須擁有這些特質,而且也可以辦得到。因此,讓我們停止崇拜獨角獸公司,開始努力讓每個組織都能善待創業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