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一方的五岳大帝

道教的“太上老君”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由于这种思想,道教对名山大川极为重视,认为在此修炼可以羽化登仙。因此,历代名道都选择一处清静的山林幽居修炼。道经更云:“为道者必入山林。”对于古人来说,高耸而广阔的山川是非常神秘的。所以,他们对山川感到既崇敬又恐惧,认为山川都有神灵。

各镇一方的五岳大帝

道教创立之后,五岳便成为道教的洞天福地:东岳泰山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衡山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华山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恒山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嵩山为上圣司真洞天,每座山上都有神仙居住。

唐朝时,先后敕封中岳神为中天王,西岳神为金天王,东岳神为天齐王,南岳神为司天王,北岳神为安天王。宋代时,帝王们进一步将五岳神从王加封为帝,敕封东岳为天齐仁圣帝,南岳为司天昭圣帝,西岳为金天顺圣帝,北岳为安天王圣帝,中岳为中天王崇圣帝。元代时,帝王延续着前朝对五岳的尊崇。明朝时,开国君主朱元璋将五岳大帝改称五岳神。至此,五岳之神成为全国性的神祇,并深受民间的尊崇。

东岳是五岳之首,掌管泰山,所以又把东岳大帝称为泰山神,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等。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东岳大帝主管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大权。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并由此延伸出几项具体职能:新旧相代,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秦汉以后,更有东岳主地狱之说。作为掌握生死的神灵,自然受到历朝历代皇帝的祭祀,甚至从“天齐王”,到宋代的“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再到元代的“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的东岳泰山神。他的地位不断提升。

各镇一方的五岳大帝

五岳之中的南岳为衡山,但在唐以前,安徽的天柱山、霍山都曾经为南岳。唐之后才确定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道经说:南岳神名叫崇覃,为庆华庄生真君,乃东华帝君的长子。南岳大帝主宰南方之地,身兼总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务。侍从南岳仙官十二人,带领仙人七万七百人,身穿红光衣袍,头戴九丹日精之冠。霍山为南岳大帝之太子,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使者。

在古代,还有南岳主兵的说法。据一些典籍载:朝廷每当遇到征战之事,就派遣官员前去祭祀南岳神祇。古时全国各地都有南岳庙,其中以湖南衡山的南岳大庙最为著名。

西岳大帝以华山为主,终南、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羌。也有典籍认为:“西方华山君神,姓诰名郁狩。西岳华阴将军,姓邹名尚。一云华山君浩吴元仓。” 至于西岳大帝的神职,道经云:“少吴为白帝,治西岳。上应并鬼之精,下镇秦之分野。”或云:“元始曰皋陶是西岳所化,敕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宝五金之属,陶铸坑冶,兼羽毛禽之类。” 五行中西方属金,白色,故西岳大帝身穿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唐玄宗封西岳神为“金天王”。

北岳大帝在五岳中地位较低,其山指山西浑源县的恒山。但在清以前,帝王所祀的北岳并不是恒山,而是河北大茂山。原因在于舜去祭祀恒山时,走到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天下起了大雪,无法再向北行走,加之大茂山不时又有石头飞坠而下,于是舜就在大茂山祭祀一番,不再往北去祭祀恒山了。后来,舜干脆在大茂山立曲阳庙,将大茂山作为北岳祭祀起来,直到清顺治年间,才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

关于北岳大帝的来历,向来说法不一。典籍曰: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 或曰:北方恒山君神,名登僧。如此等等。其神职:主管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等大河,兼管虎豹走兽之类蛇蛀昆虫等属。道教中,对北岳大帝十分尊崇。因五行中北方属水,为黑色,故北岳大帝穿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宋真宗时,迫尊北岳大帝为安天玄圣帝,配祀静明皇后。

各镇一方的五岳大帝

在五岳信仰中,对中岳的信仰起源最早,《山海经》中就有对其的描述:嵩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神皆神面三首,其从属皆猪身人面。可见最早中岳神的形象为半人半兽,这种形象也符合早期人类自然崇拜的特点。中岳主要由太室、少室两山组成,因邻近洛水和古都洛阳,在五岳中地位较高,因而赢得古代帝王的尊崇,在五岳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

中岳大帝名曰恽善,主宰土地山川陵谷,兼管牛羊稻谷等。道教吸收了中岳大帝的信仰,五行中央属土,黄色,因此中岳大帝统领仙官玉女三万人,服黄素之袍,戴黄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阳和之印,乘黄龙,从群官,并说中岳为五土之主。

中岳在武则天当政时极受推崇。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登基之后,有人自称在洛水得到一块瑞石,献给武则天。瑞石上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于是加封洛水之神,又因嵩山和洛水相距很近,故又封嵩山为神岳,封嵩山山神为天王,下令建造中天王神庙。自此,武则天对嵩山青睐有加,陆续加封嵩山为“神岳”,还亲自登嵩山封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