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虚极子按: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供职过的各色人等中有一位大神级人物,他曾跟随荷兰使团造访过中国,并将一路上的见闻绘成画本,然后制成铜版画刊印成册,为欧洲人直观展示了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真实中国。这位大神名叫约翰·纽霍夫(1618-1672),是一位和马可波罗齐名的荷兰驴友,足迹遍布世界各大洲。早年间受雇于荷兰西印度公司时,纽霍夫曾在巴西的热带雨林里探险,后来又供职于东印度公司,常年驻扎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1655至1657年出使中国,逗留了整整两年。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约翰·纽霍夫(Johan Nieuhof,1618-1672)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纽霍夫54年的匆匆一生都献给了海外事业,只在1658年和1671年两次短暂回国。浪迹天涯的纽霍夫1655年所见到的中国已不再属于繁花似锦、贸易兴隆的大明,她的新主人叫爱新觉罗·福临——一位正准备颁布海禁政令的满洲皇帝。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满洲顺治皇帝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相同画片的代尔夫特蓝陶盖罐,高58cm

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澳门

清初朝廷出于办铜之需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范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势力才实行海禁。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镇守广州的平南王尚可喜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广州城里的四面牌楼

极具冒险精神的荷兰使团从巴达维亚出发,在江山易主的中华大地上自广州北上,一路舟楫鞍马到达京城觐见皇帝。虽然使团并没有达到说服皇帝恩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南部海岸边上通商的目的,但获得了千载难逢的目睹中华的良机——他们被当地官员安排去参观较为体面的建筑,如城郭、宫殿和庙宇。使团中负责住宿和演礼的纽霍夫对这些事物尤其留心,他不但把一路上的见闻绘成画本,还详细记录了山川道里等交通信息。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1655年被满清控制的中国全图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北京紫禁城午门

自马可波罗到访蒙元帝国后,关于中国的游记层出不穷,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各种形象记录也通过商贸器物得以传播。然而“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在马可波罗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欧洲人头脑中始终是一种神话般的存在。为欧洲人揭去漫漶不清的想象面纱的人,正是这位走南闯北、眼疾心细、擅长绘画的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鞑靼人

曾供职于西印度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纽霍夫,1665年刊印出版了一部令东西方民族互相了解的图册——附有约150帧铜版画的游记《荷兰东印度公司遣使谒见伟大的鞑靼可汗即当今的中国皇帝》(中文译名为《荷使初访中国记》)。虽说其中的版画略显夸诞,但毕竟“一图胜千言”,令当时的欧洲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诸般中华风物。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中国戏曲

图中神秘的山川、热带的动植物、矫揉造作的人物,都成了欧洲贵族心驰神往的艺术形象。受此启迪,西方的宫殿园林、壁纸挂毯以及家具瓷器等装饰艺术上,自17世纪中叶始都纷纷出现各种中国形象。所以,纽霍夫游记不仅堪称是西方关于中国的第一部真实可信的目击式报导,而且还拉开了“中国风”的序幕。

东印度西印度东西印度印东西

▲ 南京大报恩寺“瓷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