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見的,是自己心中的那條路

你能看見的,是自己心中的那條路

見過山見過海,見過花開和樹綠,直到看見你笑的樣子,才駐足。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關於閱讀的意義的提問。

“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其中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很深刻。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這個回答很在理,誠然,閱讀對一個人思想的改變和品味氣質的形成也是如此。

你看過的書,終究都會沉澱下來,變成你的品味和氣質,而這會體現在一個人的舉止談吐和思考問題等諸多方面。

突然明白,閱讀的意義,本來就是沒法把你看到的所有,都一字一句把它記住,並且給出很準確的定義,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很多時候,不管什麼問題,如果一定要問個為什麼,問出個所以然來。

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就是每個問題的提出後,都必然會存在著答案,無論它是有解還是無解。

也許,閱讀帶給人的一種意義就是,當你在面臨很多困惑的時候,能夠在書中找到另外一種看問題的方式或角度,而後有些問題也就能想通了和找到一絲自己所想要的答案。


有時候,感覺人生也是個不斷髮現問題,然後不斷的尋找答案的過程。


你能看見的,是自己心中的那條路


既然說到閱讀,自然就離不開讀書這個詞。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

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這一段話,是作家楊絳先生說的,我覺得說的很好。

的確,有些書以前讀不懂,不是因為當時自己的閱讀能力水平太差,而是因為讀的太少和經歷的太少了,又或者是因為讀懂的時間還沒有到。

有些書,是要走過一定的人生歷程,才能夠讀懂。同時有一些書,一輩子也無法去讀懂和理解。

太多不由衷,不過是歲月的經歷,嘆息過後,只能繼續往前走。喜歡讀書,很多時候並不是為了成為文學家,我們接近它和品讀它,慢慢的它才會進入我們的“靈魂”裡。

但凡看過的必然會留下痕跡,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是毫無意義的。

哪怕你只是在萬千文字中看到有那麼一句話,讓你記憶深刻而後所悟,這多少也能說明讀書和閱讀還是有收穫的。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歲月在流逝,我們總要看見更大的那個世界,才有可能擁抱一個更好的自己。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讀書,更多時候,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你能看見的,是自己心中的那條路


一直是個喜歡看紙質書的人,雖然現在是信息時代,電子閱讀很方便和實惠。有時聞到書香,心情也會都會愉悅起來。

初中時,和弟弟去深圳書城買書,看到好多人是拖著一購物車的書去結賬時,心裡會很羨慕。

我和弟弟就會在想,等長大了,掙了錢,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們這樣,有足夠的錢去買上滿滿一購物車自己喜歡的書。

學生時代沒什麼零花錢,買本課外書,都得存個把月才能湊夠錢買。要知道,那時候書都是原價的,沒有折扣。

讀了大學後,買紙質書的習慣也保持了下來。每年也會固定的買上一些書,提前挑好書,在京東噹噹這些電商平臺有打折活動時,一口氣買下來閱讀。

如果碰到很喜歡的書,我就會在平時省下點飯錢,不等它打折,買上個三五本。一本留給自己,一本收藏,其餘的,等未來的有一天,送給有緣的朋友。

漸漸的長大,也明白了閱讀是有很多好處,始終覺得讀書對於一個人而言很重要,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保持閱讀的習慣。

書讀多了,或許你才會發現,自己所表達出來的語言才不會顯得很蒼白與無力。很多時候,挺不希望自己的語言最後蒼白得只剩下無話可說。所以,會要求自己利用零碎的時間,多閱讀和多讀書。

如果說閱讀和看書是輸入,那麼中間的思考就是昇華,而寫作就是輸出的過程。

每當看到和麵對一些事情時,會感到有些時候語言是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但某些時候,語言也是最有力量的,至少它可以給心靈一點慰藉。

我們總需要找到一個東西,在語言蒼白時,以此來抒發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比如音樂、繪畫、看書、寫字、專心的做一件事情等等。

如今每到一座城市,都會去逛逛城市裡的書店或者人行道邊上的書報亭,試圖尋找著屬於這個地方的文字印記和文化符號。

就像這段話所言:“那些為書里人流下的眼淚,讓我看清自己生命裡的不捨。總是分享著故事裡的喜悅,也就領悟了,什麼最值得珍惜。每一次為別人的命運思索,其實也是在尋找自己的精神歸處。”

你能看見的,是自己心中的那條路。對於閱讀和讀書的意義,這是我的全部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