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拉著兒子兒媳做假證,最終一起被判刑!

母亲拉着儿子儿媳做假证,最终一起被判刑!

代辦身份證、房產證、駕駛證、畢業證,甚至銀行流水……街邊常見的“牛皮癬”式廣告背後,成本僅幾元的假證,動輒賣出幾百元的價格,面對高額利潤誘惑,有人竟然以身試法做起了家族生意。近日,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對一起刑事案件依法判決,六名被告人獲刑。其中,作為主要成員的母子倆,因犯偽造、買賣國家機關證件、印章罪;偽造公司、事業單位印章罪,數罪併罰,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並處罰金一萬一千元。

今年剛滿30歲鄒某,原本在廣告行業有一份正當工作,卻被自己的母親朱某帶入了違法犯罪的“坑”。庭審時,據被告人朱某陳述,她從2007年開始就在蘇州做兜售假證的生意,一開始到處發發小名片,扮演“中間人”角色。

“如果接到生意,我就通過那些牆上留的電話聯繫製作假證的人,他們做好後放到約定地點,比如垃圾筒、超市儲物箱,我取回後再送給需要辦假證的人。”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朱某結識了“同行”李某、全某、曾某等。

到2017年5月,朱某的兒子鄒某與蔡某結婚,隨後懷孕準備生孩子。“我就提議兒子、兒媳在家裡幫忙,我們可以自己製作假證,我兒子同意了。”朱某說,兒子、兒媳先是購買了電腦、二手打印機和掃描儀、紫光燈等,又在網上買來製作印章的樹脂膠板,朱某自己則通過熟人買到那些房產證、戶口薄、身份證等假的證件的底版。

庭審時,據專門負責“兜售”的全某陳述,“我賣假證件,戶口本、離婚證什麼的,大概50元左右,駕駛證、行駛證一般80元,房產證和畢業證都是一本100元左右。”而她從鄒某、朱某那邊拿這些證件,一般就是5到15元左右的價格。

為獲得更多的“假證”業務,他們在多個小區、電線杆以及公眾場所張貼辦證“小廣告”,接到單子後,按照顧客的要求,將假證的內容打印出來,再找出對應的假章蓋上。就這樣,各種行業的所謂資格准入證書、學歷學位證書,在朱某、鄒某等人手中,一會兒就能辦好。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2018年6月,派出所在處理一起拆遷辦理業務糾紛過程中,懷疑有人持有一本偽造的房產證,後經詢問,抓獲出售假證的被告人全某,隨後在其協助下,在出租屋內抓獲其他五名被告人,並查獲了大量用於偽造證件、印章的工具、原材料,包括小廣告卡片200餘張、紅色成品印章50餘枚、各種證書原材料(殼)千餘本、各種假證原材料500餘份、空白戶口本紙300餘張……

除了傳統的身份證件,居然還有體檢報告、病假證明書以及江蘇省從業人員預防性健康檢查合格證等。法院認為,被告人朱某、鄒某、全某等六人均已構成偽造、買賣國家機關證件、印章罪,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印章罪。在共同犯罪中,被告人鄒某、朱某起主要作用,系主犯,遂判決如上;而全某、李某、曾某、蔡某等其他四名被告人也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七千元;到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並處罰金四千元不等的刑事處罰。

法官說法:

只要製作一張假證、一枚假章,就可構成犯罪

證件被任意偽造、販賣的後果是證件權威性的喪失,這不單純是對法律的褻瀆,也是對社會規則及公共管理的蔑視。兜售的證件是假的,假證交易卻是真的。制販假證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緣於巨大、持久的市場需求。在承辦人看來,這起案件雖然已經辦結,6名被告人也均受到法律制裁,但是制販假證的現象已成為影響社會管理秩序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為此,提醒廣大市民要充分認識到,目前我國的法律並沒有對偽造、買賣國家機關證件、印章罪、偽造公司、事業單位印章罪,以及偽造、買賣身份證件罪,在製作數量或獲得利潤的數額上有所限定,因此只要製作了一張假證、一枚假章,就可能構成犯罪。

另一方面,這些假證應有盡有,無所不包,但就是不能在政府指定的網站查詢。換言之,官方、正規的查詢系統是辨別真假證件的“火眼金睛”。據此,在加大對假證販子打擊力度的同時,也需健全權威證件、學歷、資格等信用系統建設,完善各行各業相關證件的防偽標識。此外,用人單位也要嚴格招聘程序,細緻審核證件,破除“重證件不重才能”的形式主義用人觀,全面提升公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才是堵住假證氾濫的真正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