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品質與耐泡程度有直接聯繫嗎?

捂愛的人


1.

一個人若想讓大家牢牢記住,要不長得百裡挑一,要不就是十分耐看,越看越耐人尋味,這是一種雋永美。

一泡茶要想讓人們過喉難忘,要不靠程咬金三板斧定江山的先聲奪人,要不就得靠循序漸進,漸入佳境,越品越有味的無窮韻味。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茶葉的耐泡度是一個值得茶人們認真關注的指標。

但是問題也在於,長期以來很多茶人對於耐泡度並沒有一個非常直觀的理解,甚至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茶葉耐泡度其實並非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指標。

如果更加直觀的說法,大家眼中的“耐泡度”,應該是沖泡後茶葉浸出物的析出速度的快慢與數量的多寡。

2.

因此,難免就有人簡單地認為,茶葉的耐泡度比較好,意味著茶葉內含物質比較豐富,也就意味著茶葉品質比較好。

事實上,這三者之間並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

茶葉品質優劣需要綜合考量品種、產地、氣候、工藝、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甚至具體到茶葉品鑑時,需要結合外形、香氣、滋味、葉底等多項品質因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定,豈止是茶葉耐泡度一項呢?

而且,茶葉的耐泡度其實是一項動態因素,它受茶樹、工藝、飲法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其一,茶樹品種。喬木大葉種植株高大、內質豐富,古樹茶生長環境得天獨厚,一般會比中小葉種、臺地茶耐泡度更高,口感更加豐富飽滿。

其二,鮮葉原料。芽茶耐泡度一般不如葉茶,而採自中後期的茶比前期的耐泡。例如:一般的綠茶並沒有烏龍茶來得耐泡。

其三,加工工藝。葉片完整度較高,輕揉輕炒的茶葉更耐泡。而足火烘焙的茶一般比輕火的更加耐泡,因為足火的茶葉內含物被固化比較多,損失比較小。

其四,衝飲技法。一般來說,投茶量越少,注水速度越慢,出湯速度越快,茶葉就越耐泡。

因此,可以這麼說,在同種茶葉原料、同等工藝條件下,茶葉越耐泡,滋味則顯得更加醇厚,香氣也就更加豐富,反之,滋味則顯得淡薄,香氣也容易漂浮。

3、

很多人泡茶時,往往追求“七泡有餘香”境界。這種境界,其實也正是茶葉耐泡的體現。

而要達到如此境界,不僅需要茶葉原料內質足夠豐富,還需要掌握恰到好處的沖泡技法,讓沖泡出來的茶湯濃淡相宜,實現味覺上的均衡感。

因而,在沖泡茶葉時,應根據不同茶類、不同工藝特色,適當調整匹配的沖泡技法。譬如:烏龍茶宜採用懸壺高衝技法,而綠茶則多為溫潤泡。

本文由義芳君原創撰寫,每日分享茶文乾貨。想了解更多茶知識,歡迎私信義芳君(gwj030)。


義芳君說茶



茶葉的耐泡程度是相對而言,跟茶類、原料的老嫩、投茶量、出湯時間都有關係,但是品質越好的茶,在同等級同茶類裡面確實要更耐泡一些。

一、茶類

一般揉捻程度比較重的茶耐泡,像紅茶就比綠茶耐泡,青茶會比紅茶耐泡;後發酵的普洱茶,在後期轉化過程中,物質分解氧化,水析出物較多,也非常的耐泡。

二、原料

春天的茶會比夏天的耐泡。春天的茶經過冬天的積累,物質豐富就比較耐泡;雲南大葉種茶,內含物質比較豐富的也非常耐泡,像雲南的生普就非常耐泡,多酚、咖啡鹼含量比較多。

三、投茶量、出湯時間

投茶量偏多,注水出湯速度比較快,茶葉也是比較耐泡的。綠茶、生普、青茶前兩泡即衝即泡,到三四泡出湯速度就要慢一點,越往後時間越久,沖泡對茶葉的耐泡程度也非常的重要。


我是一個不正經的評茶師,最擅長正經評茶!

能求個小小的關注嗎?

一起看茶、品茶——


不正經的評茶師


不同的茶葉耐泡度是不一樣的。不能僅僅以茶葉耐泡度來判斷茶葉的好壞,否則容易錯過好茶。比如普洱茶很耐泡,龍井不耐泡,但絕對不能說,龍井的品質不如普洱。

以下是影響茶葉耐泡度的幾大因素。

1茶樹品種

茶葉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耐泡度。理論上講,喬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為半喬木,再次為灌木。因此,在其他條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喬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為半喬木,再次為灌木。

2茶樹的樹齡及生態環境

同等氣候生態環境下,樹齡越大,耐泡度越高。

3葉片的整碎及老嫩程度

茶葉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粗老的原料,其茶多酚等內涵物質更為豐富,飲用時必然要經過很多次的沖泡,才能釋放完畢。

4製作中的揉捻

捻揉過程中葉片細胞壁會破損,捻揉程度越深葉片破損越多,水浸出物釋放速度也就越快,茶葉耐泡度也就會相應降低。

▲揉捻工藝

5沖泡方法

第一,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則越耐泡;第二,出湯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則越耐泡;第三,水溫的高低也能決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溫越高茶葉耐泡度越低,反之則越高。

6茶葉的儲存時間

可長期存放的黑茶和白茶,在規範的儲存過程中,經過內酶或外酶的轉化,其內涵物質變得愈加豐富,因而耐泡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懂茶帝


什麼是茶葉耐泡度?

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茶葉經過開水的浸潤,維持茶味時間的長久。

以沖泡大紅袍為例,用蓋碗泡茶,一般來說可以衝七泡左右。

但是有些大紅袍,衝到第五泡就沒味道了,有些卻可以衝十幾泡。

這就體現了茶葉的耐泡程度。

那麼,茶葉的質量和耐泡程度有直接的關係嗎?

有直接的關係,但並不是說茶葉質量越好,茶就越耐泡,反之也一樣!

茶葉之所以沖泡出來有味道,就在於茶葉內含有茶多酚,咖啡鹼,氨基酸等多種物質。

通過水的浸潤,這些內含物質不斷浸出,所以我們能感受到苦、澀、甘。

理論上說,質量好的茶葉,其內含物含量越多,應該會更耐泡。

但是,耐泡度還和泡茶工具,泡茶水溫,泡茶方式有關。

即便是同一款茶,不同的水溫,不同的人,不同的器具,都有可能泡出不一樣味道的茶,也就直接影響了茶葉的耐泡程度。

所以,綜合來說,茶葉的質量和耐泡度有關係,但沒有那麼明顯。

影響耐泡程度更直接的因素是水溫,手法,器具這些客觀的外在因素!





巖茶學院


茶的品質與耐泡度有多少關係?

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茶葉耐泡是由什麼來決定它耐泡?茶葉耐泡是指同一區域同一茶類,茶葉本身內含物多才會耐泡。每棵茶樹鮮葉內含物最多是二葉至四葉,所以只要用二葉至四葉的茶鮮葉經加工精製而成的茶品比用嫩芽葉或五葉以上的茶鮮葉精製而成的茶品要耐泡。

那問題來了,以綠茶為例,高品質玩家級綠茶以中小葉種,早春嫩芽茶鮮葉為上等茶原料,還需茶鮮葉氨基酸含量要高,精製加工成的茶品,以鮮爽,香高雅,味醇厚,無苦澀味,二泡至三泡為上,最重要的指標是要形美。所以追求形美,鮮爽為上的茶類,所選茶鮮葉以中小嫩芽葉,精製而成的茶品不耐泡……!

除追求形美的茶類外,其它茶類選有成熟度且較嫩的茶鮮葉,精製而成的茶品與耐泡有直接的關係。

分享來源公眾號《盲評思維》【盲品課堂】,詳情請關注!

青茶類(烏龍茶)傳統火焙加工工藝的茶品,上等的茶原料選每年頭採二葉至四葉的茶鮮葉,加上最好的加工工藝才會有玩家級的茶出現。所有收藏類的上等的茶品,都要選每年頭採二葉至四葉的茶鮮葉來精製加工出玩家級的茶品,所有選二葉至四葉的茶品與耐泡有直接的關係……!

希以上分享對茶友們有益,歡迎轉發及收藏!

盲評劉二十五年的品茶製茶經驗,這片東方神奇的葉子,裡面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盲評思維


有聯繫,但不是直接聯繫。

首先,茶葉的品質的判定標準是茶葉茶葉審評感官的外形、香氣、滋味、葉底和理化審評的茶多酚、咖啡鹼、兒茶素、茶黃素、可溶性蛋白、氨基酸、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而茶葉耐泡程度則是有泡茶是的水溫、茶具類型以及你每泡一泡的時間長短決定的。所以說二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聯繫。


但是又存在一定聯繫這些聯繫有主管因素也有客觀因素。

主觀因素是什麼呢?現在這個市場情況加上如今茶葉的收藏價值的日益增長,你能泡到的品質好的茶一定是不便宜的,所以不耐泡你也會覺得耐泡,因為貴也因為少。

客觀因素是品質好的茶葉加工技術成熟,理化成分分配合理所以具有一定的耐泡程度。瞭解更多茶葉資訊,敬請關注本人頭條號,謝謝


普洱茶研究所


茶葉品質鑑別方法

茶葉的類別繁多,主要分為紅、綠、黃、白、黑和烏龍等6大類,消費者選擇好茶類後,應注意辨別茶葉的品質,可以從茶葉形狀、色澤、幹茶的香氣等方面來鑑別,有條件的還可以經過沖泡、嗅其香氣、嘗其滋味、觀其湯色及茶渣嫩度、色澤等鑑別。

色包括外觀的色澤及湯色。新茶外觀乾硬疏鬆,色澤新鮮,一般呈嫩綠色。老陳的茶葉則緊縮暗軟。選購茶葉時,外觀顏色應以純而澤為好,雜而暗為次。茶葉的湯色以明亮清晰為優,暗而深為劣。

香質量好的茶葉,一般都香味純正,浸人心脾。若茶葉香味淡薄或根本無香味的,或者有異味的,則不是好茶葉。如茉莉花茶是許多消費者所喜愛的,這種茶有濃郁的茉莉花清香。如無這種香氣或有其它氣味,則說明該茉莉花茶質量較差。

味是指茶水的滋味。新茶湯色澄清而香氣足、陳茶則湯色變褐、香味差。就綠茶、紅茶來說,質量好的綠茶口感略帶苦澀,飲後又感鮮甜,且回味越久越濃。若苦澀味重,鮮甜味少的則為次茶。紅茶口感甜爽為好,苦澀為次。

形指茶葉的外形。各種名茶都有它的外形特徵,千姿百態。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鑑別方法:有的品種要看它的茸毛多少,多者為優,少者為劣;有的品種要看它的條索鬆緊,緊者為好,松者為差。質量好的茶葉外形應均勻一致,所含碎茶和雜質少。


泰山小茶童


萬丈紅塵一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茶葉、茶具、茶道!茶,是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成都、福建、廣東等城市茶文化也各有特色。

至於茶葉好壞與耐泡度有無直接關係,小編認為耐泡度只是茶葉好壞眾多評判標準之一,是否耐泡與茶葉品質並無絕對關係。

茶樹的品種、茶樹的生長環境、茶樹年齡、葉片老嫩、製作工藝、沖泡方法等不同,都決定茶葉的耐泡度。

茶葉好壞,除了耐不耐泡之外,還要綜合其幹茶、香氣、滋味、葉底等因素綜合判斷。同類的茶葉,茶葉越耐泡、滋味越醇厚、香氣越豐富,品質越好。

平時愛喝茶,並不是非常精通。一起探討



足球聯播


有直接關係。

泡茶的過程,是茶葉內含物融於水的過程。
具體是哪些呢?比如單糖、多糖、咖啡鹼、茶多酚、氨基酸、兒茶素、纖維素等等,每一種物質融合在茶湯裡,茶水因此有了滋味。

耐泡的茶,說明內含物含量豐富,且能均衡析出。這是判斷茶葉品質的標準。

實踐經驗也告訴咱們,好喝,品質好的茶,總是更耐泡一些。

不管滇紅、普洱、綠茶,都呈現出這種特徵。當然,對比要有基準,比如生普,芽茶與芽茶比,熟普宮廷與宮廷比,品質好的茶,肯定更耐泡。不同基準的茶,是沒有可比性的,甚至不同茶區的茶,也沒有可比性。

總體來說,古樹茶比大樹茶耐泡,大樹茶比小樹茶耐泡;臨滄茶區的滇紅,比普洱地區的耐泡。

如果是同一批茶,則芽頭耐泡度弱,芽葉耐泡度強。嫩度高的茶,耐泡度都要弱一點。從喝茶的角度來說,有芽葉的茶,未必比芽茶口感弱。

那芽茶為什麼會貴呢?因為外觀漂亮、稀少。

綜上所述,耐泡度,是判斷茶葉品質好壞的一個標準。


一切內容都是原創。堅持學習,能為你省掉很多買茶學茶的彎路。

崔賽先,普洱茶人。閒時分享雲茶真相,茶區人文趣事、製茶感悟。愛跑步和閱讀,歡迎關注我。


滇紅普洱崔賽先


茶的耐泡度和以下幾點有直接聯繫:

1.茶樹的營養吸收

2.製作工藝(生茶破壁的程度)

3. 發酵的溫度及成熟度(熟茶)

4.沖泡時的水溫

5.沖泡時是否悶泡

6.最關鍵是要喝得健康、喝得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