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宝妈们,你们都是如何克服孩子的分离焦虑的?

蘑菇音乐国际早教中心


关于分离焦虑的话题,我们游戏力工作室不少文章和课程都有专门谈过,原因和方法都提供不少。针对这个问题,再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给大家:

分离焦虑来源人类的生存本能。与亲密的人分开就会悲伤哭泣,这是绝大部分孩子都会有的反应,与我们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性格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成长需要孩子不断探索新的环境,我们也要学会放手,把孩子交给我们信任的人。

那么,当孩子总是黏着我们不放,或者因为分离而悲伤哭泣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调整我们的期望值。

能与主要看护人暂时分离,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父母们都期望自己暂时离开时,去上班时,或者以后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能与自己顺利地说再见,不哭不闹。

可是,正如我们前面解释的,在分离时感到悲伤,是我们的生存本能。孩子的确需要适应分离,但我们不能期待这个过程是轻松顺利的。

同时,分离,以及分离时孩子的负情绪对父母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很可能会内疚,会烦躁,甚至会发脾气,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因此,我们要对孩子和自己面对分离时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预期,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充分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泪水。

以前的文章中工作室的海霞老师分享过她上班前和女儿告别的故事——

妈妈要去上班了

每天上班时我出门,都要上演一次苦情戏。悦悦会一遍遍的问:“今天还要上班吗?”“你为什么上班呢?”“我会想你的,你再陪我一会儿好吗?”

我尽量满足她的要求,拥抱、重复早去早回的承诺,不过,到真正分别的时候她依然还是会哭一下。

因此,上班的日子,我会尽量早点起床,这样自己就可以从容一些,有充足的时间陪悦悦一会儿,但她有小情绪时,我也不会因为要赶时间出门而焦虑。

这段时间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变化,悦悦可以愉快地跟我再见,但是前提是我要答应她走到楼下时,在阳台下面再跟她告别一次。

这就意味着我要再耽误几分钟,绕路到有阳台的那边楼下,把两手放在嘴边,冲着阳台上的悦悦大声说:“再见,我会早点回来的!”悦悦也会站在玻璃窗前大声的说:“妈妈,早去早回,我会想你的!”然后彼此挥挥手,完成了上班前的第二次告别。

我能接受孩子不愿分离的心情,根据她的愿望,把分离分成了几步,虽然有一点麻烦,但是能明显看出来,悦悦越来越适应跟我的这种小别离。

接纳孩子对分离的情绪,我们就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帮孩子缓解压力。

类似上班这样的分离,我们可以像海霞这样,提早一些起床,让早晨的时间更加宽裕。这样大人不会因为着急上班而焦虑,也有时间配合孩子的一些需求。

比如,耐心地,温和地拥抱孩子。孩子有再和妈妈抱抱,送妈妈到门口之类的需求,条件允许的话,就满足孩子。甚至,可以跟孩子有一套告别的仪式,就像海霞和女儿的“二次告别”。

我女儿小时候,我在上班前会跟她跳一个“拜拜舞”,就是抱抱-拍拍手-顶一下屁股,孩子觉得很好玩,情绪也容易放松。

另一个重点是,不要阻止孩子的泪水。

哭,是孩子在分离焦虑时常见的行为,而大人最常见的应对方式是想各种方法让孩子不哭。这种“堵截眼泪”的做法,往往不但不能达到安慰的效果,还会让孩子的情绪更糟糕。

李岩老师在“天天游戏力”系列育儿课中解释过:从生物功能的角度,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缓解情绪,让大脑化学环境更快地恢复平衡。

因此,安慰孩子情绪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不哭、不是让他尽快停下来。相反,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在孩子身边,让他痛痛快快地哭够,因为哭,是人类最天然、也最健康的缓解情绪的方式。

分离时孩子大哭,如果我们有时间,就陪在孩子身边,以关切的态度,让孩子充分地宣泄泪水。如果要离开,就在跟孩子告别后果断离开,信任孩子以及替你照看他的人。

亲密和欢乐的重逢,对“分离”也很重要

讨论“分离焦虑”,我们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分离”上,其实,分离只是事情的前一半,而后一半是“重逢”。

要想帮孩子适应分离,就必须让孩子不但体验了分离的难过,也要感受到重逢的欢乐。这就要求我们要花一些心思和精力,来与孩子欢乐重逢。

很短暂的分离,比如出去买个东西这类,回家后跟孩子开心地拥抱,亲亲小脸蛋,告诉他“妈妈想你喽!”就很好。

下班回家,抱着孩子来个举高高,转圈圈,或者玩一些其他的欢乐小游戏,会让孩子十分开心。也可以有个相对固定的“重逢仪式”。

前两天陪女儿看的电影,就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听到爸爸下班回家停车的声音,小女孩兴奋地跑到窗口,把鼻子贴在窗玻璃上,爸爸回来,先隔着玻璃“挠挠”压扁的鼻子,嘴里发出“咯叽咯叽”的怪声。这就是父女二人每天固定的见面仪式。

在我们的“入园适应工作坊”中,还建议大家可以在接园时带给小礼物(最好不要是糖果玩具一类,而是亲手画的小笑脸,下班路上摘的小花,或者专门给孩子折的纸飞机……),来表达“我好想你,见到你非常开心”的感受。

总之,要让孩子明白,有分离就有重逢,重逢的快乐让分离变的可以忍受。与其一味刻意淡化分离“没关系”,不如去强化重逢更快乐。

<strong>

最后,还想说,适应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可能,孩子接受某种分离(比如妈妈去上班),却又在另一种分离(比如被送去上舞蹈课)时表示抗拒。

也有可能,因为情绪状态或周遭环境的变化,本来已经可以顺利分离的场景,又会重新充满泪水。

不管怎样,我们要了解:对亲密家人的依恋,是每个孩子的本能,而离开爸爸妈妈走入新环境,也是成长的必须。

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停为孩子补充亲密和安全的感觉,让孩子既对自己足够的信心,可以去探索世界,也对爸爸妈妈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的爱与支持会始终相随。


游戏力工作室


我宝也是刚进幼儿园一个月,说说我的感受吧!

为了娃能更顺利入园,同时大人也能尽快克服分离焦虑的状态。我是提前半年开始找园,这期间已经有意无意的给娃看各种入园绘本(其实看的也不多,就三本),也不管娃到底能否听懂看懂,灌输式的重复讲解。找好园后离开学差不多只剩两个月的时间,那会才开始调作息规律。(成效尚可)

开学前学校还安排了适应周,就是每天陪娃去学校半天参加活动!这一周看似可有可无,但我个人认为还是蛮有用的,不管对小孩还是大人都有适应的显著作用。

正式开学的第一周也是从家长陪同先上两天半天,第三天半天家长不陪同,第四天午睡后接娃,第五天正式上全天课。(这一周小朋友对学校充满新鲜感,家长的分离焦虑不明显,至少我是这样的,感觉还算淡定)

第二周孩子和大人的分离焦虑开始显现,这个焦虑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无法知道娃在校的具体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可能老师太忙,没有及时发照片或视频;另一方面是大人确实担心小孩在校是否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会否请求帮助?(比如尿尿拉臭臭热了渴了衣服湿了等等)还有刚开始集体生活的小朋友们,到底能不能和睦相处?会不会自我意识太强?抢玩具啦?互相打闹啦?磕磕碰碰啦?太多的未知导致家长的分离焦虑急剧上升。

而家长们在有了老师们发的照片视频后,分离焦虑显著缓解。小朋友们的分离焦虑,更多表现在回家后更依恋父母,想抱抱亲亲举高高的频率明显提高,还有第二天上学路上的各种扭捏,但大多在家长的连哄带骗下,老师的亲切周到下,慢慢适应。

个人总结:分离焦虑不可怕,经历了,互相理解,互相关注,一切都会好的!



流浪人间的Yu


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总会面对一些不得不分离的情况,我们和孩子都在适应这件事。越小的宝宝越需要陪伴,所以当和爸爸妈妈不得不面对分离时,就会引起他们的焦虑不安,往往表现为哭闹、害怕等行为。


这种分离焦虑最常发生在两个年龄阶段:一个是从6个月到一岁半,一个是3岁宝宝入园时。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宝宝,出现分离焦虑都是非常正常的。而很多妈妈在哺乳期后开始回归工作时,也都会面临与孩子分别的痛苦。所以,首先家长自己就要做好准备。


第一步就是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相信信任家中陪伴孩子的家人,花一些时间给自己做心理暗示,鼓励自己走出来,鼓励自己要接受分离的过程,要避免自己先出现焦虑。


第二步是积极地帮助孩子接受其他抚养人,逐步增加与孩子分开的时间。妈妈们可以增加一些外出的时间,约朋友逛街、去图书馆或者锻炼,用这些事物来帮助转移注意力,减轻焦虑。


在过渡阶段,家里的各个成员都要做好心理准备,相互谅解、相互配合,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下班回来发现布丁睡觉变得很困难,非要抱着才能睡。本来在睡觉方面,我要求阿姨一定要让他躺睡。喝奶、拍嗝、躺下拍拍睡。如果不想睡可以玩一会,但是睡觉时必须躺在宝宝床上。事后我发现原来是白天午睡时布丁哭闹得厉害,奶奶舍不得就总是抱着睡,导致这几天晚上也不好入睡了。所以,跟家人的沟通、理解和配合也很重要!


最后,太小的宝贝还无法认识到物体的恒存性,认为妈妈走了就不会出现了。所以我经常安抚布丁说:妈妈很快就会回来,妈妈永远爱你,妈妈只是出去上班,下班妈妈就会回来了。一定要拒绝其他人开玩笑说:妈妈走了,不要你了!这种笑闹会加重孩子的不安!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陪玩游戏,来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减少对大人的过度依赖。布丁妈整理几个这样的游戏,可以查阅我之前的文章了解,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妈妈,我们一起努力让孩子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欢迎关注好玩妈妈两个半,布丁妈会持续分享更多教育观点和更好玩的家庭陪玩游戏,敬请期待!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联系布丁妈哟~


好玩妈妈两个半


你好,分离焦虑,在幼儿园新生入学时最明显。

估计把孩子送去了幼儿园的家长最能感同身受,每天早上送到大门口,离开时,孩子是哭得不可控制的,感觉被父母抛弃了似的,看着那场面怎一个惨字了得!可是我们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大人要一起来帮助宝宝。

首先开学前一个月,要养成作息规律,早睡早起的习惯。

然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少一些包办,孩子就会多一些成长,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的[玫瑰]

同时,给宝宝多说一些幼儿园好玩的事情,给予更正面积极的引导。可以提前带宝宝去就读幼儿园附近转一圈,可以带宝宝进去幼儿园里面玩,熟悉环境,让宝宝尽早爱上幼儿园。

下面来说一下父母应该怎么做,提前把该教的都教会,例如有的宝宝上厕所不会把裤子提起来,在家父母要教会宝宝,在家让宝宝坐在饭桌上一起吃饭,吃饱才能下去,宝宝能照顾自己,父母自然放心。

每天送到幼儿园,老师接手后,第一时间离开,不要觉得宝宝哭闹就不忍心,老师会哄好的,她们有的是经验,我们要相信幼儿园老师是专业的,如果宝宝哭,父母在旁边,孩子会哭得更狠,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我哭,爸妈就会带我回家,有这种想法的。所以老师怎么说我们父母怎么做就对了。

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要坚持送宝宝去幼儿园,一般上学两周,逐渐开始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孩子的一日活动也正常开展了,学到更多的本领,在幼儿园也能交到更多好朋友的哦。

咋们一起努力,相信宝宝会越来越棒的!!


小宇妈育儿说


要说缓解分离的办法,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几十年前就告诉了我们。给孩子准备一个属于母亲,并且有母亲味道的东西,例如母亲用的手绢,小毛巾等,一定不能洗,必须有母亲的味道。同时可以给孩子带一个他在家里最喜欢的玩具,必须让孩子选。母亲这边,可以翻看手机里的视频或照片,也可以跟其他宝妈聊聊孩子的事情,用语言和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孩子影像来缓解焦虑。






未成年心理与家庭教育


随着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更多的宝妈也加入了工作当中,孩子虽然小,但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不得不离开自己年幼的孩子,可是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肯定是非常依恋的,每次听到孩子哭的声音都是非常的撕心裂肺,所以首先我们避免孩子的这种焦虑,就必须下功夫去安慰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同时要把他放在人多的小朋友里,适度的分散他的注意力,因为孩子更愿意跟同龄的孩子玩耍,时该关注孩子的平时语言,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