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獲獎代表發言摘登

4月11日,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合肥隆重召開,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和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敬重。會上,獲獎代表俞書宏、吳宜燦、彭壽作了發言。

堅持前瞻性高水平研究,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

俞書宏

非常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我和我的團隊長期堅持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研究,發現了有機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對無機納米結構的調控規律,創立了介觀尺度“組裝與礦化”相結合的合成方法,開闢了無機功能材料跨尺度可控合成的新途徑。

我們的研究解決了多年來國際上難以製備宏觀尺度人工珍珠母材料的世界性難題,引領了國際上仿生工程材料的研究,為今後設計和製備具有優越力學性能的一系列新型仿生工程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我們創制了包括人工骨骼、輕質防火隔熱材料、輕質高強耐高溫耐燒蝕功能複合材料、全生物質可再生木材等在內的一系列全新的高性能仿生工程材料,這類新型複合材料展現了其在航空航天、輕工建材、電子器件封裝、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近年來,我和我的團隊還發明瞭利用焦耳熱可快速降低水面原油粘度的功能化海綿,顯著提高了傳統多孔疏水親油材料對高粘度浮油的吸附速度和回收效率,被譽為“是一個原創性的概念,開啟快速清理水面高粘度浮油的新紀元”,為今後應對粘性原油及輕質油品洩漏應急事故的處置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曾三次考察中國科大,多次強調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當前正值全省人民進行創新驅動發展的偉大實踐,也恰逢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和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之時,科技創新正在安徽大地蓬勃開展,更迫切需要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這個新時代的潮流中,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將更加珍惜省委、省政府給予的榮譽,針對我們國家對“從0到1”的基礎研究和“卡脖子”技術的亟需,繼續堅持前瞻性、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高端人才培養工作,積極推動科研成果向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化和應用,為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和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系2018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獲得者)

堅守中子研究初心,讓核能發展更安全

吳宜燦

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子是核能系統的“靈魂”,也是保障核安全的源頭,讓核能更安全是我們開展研究工作的“初心”。三十年來,我和我的團隊在中子輸運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三個層面開展了系統性研究工作,攻克了先進核能發展中的重要“卡脖子”難題,打破了國際壟斷與封鎖,實現了重要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相關成果已在國內外大型核工程項目中獲得廣泛應用。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安徽人,我慶幸自己生長於這片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同時擁有良好改革傳統、創新基因的土地。我和我的團隊將進一步發揚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圍繞讓核能更安全的目標,繼續推動中子研究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努力成為科技創新的新“名片”;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重大工程等方面,努力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將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踐行“發展先進核能科技,讓人類生活更美好”的工作使命,把論文寫在祖國天地間、寫在江淮大地上,將自主研發的系列科研成果,應用於能源、健康、信息等領域,促進先進核能與核安全研究成果的全面轉化。

以能源領域為例,超小型移動式先進核能系統“核電寶”,就是我們近三十年研究工作的典型應用之一,也是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得到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指導。在政府引導資金和產業資金的聯合支持下,“核電寶”已在安徽落地研發,這項顛覆性技術有望為小型高功率、長壽命能源革命作出重要貢獻。

當前,目標國際一流水平、面向國內外開放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在我省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我們衷心希望能與全體科技界同仁精誠合作,齊心協力推動科技發展邁向新的高度,促進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本文作者系2018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獲得者)

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

彭壽

作為以硅基新材料為主業的國家級科研院所,我們傳承具有安徽優勢的創新基因,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一批開創性成果領先世界,一批產業化項目填補空白,一批國字號榮譽不斷湧現,實現了發展與創新的“比翼齊飛”,科技與產業的“無縫對接”。

圍繞實施國家戰略,堅持下好創新“先手棋”。我們積極踐行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的轉型主線,走活硅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盤棋”,量產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觸控玻璃,站在信息顯示玻璃的最前沿;量產國內一流太陽能基板玻璃,率先打破國外壟斷;量產世界最高光電轉換率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模組、世界首塊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為打造綠色轉型“安徽樣板”注入新動能。

圍繞行業核心難題,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我們建成了行業首個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個硅基材料安徽省實驗室、首個硅基新材料創新中心,創造6年三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2018年中國工業大獎,這次獲獎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用高應變點導電玻璃成套技術及裝備研究開發”成果,又一次填補了我國在新能源基板玻璃的空白。

圍繞千億硅基藍圖,爭做產業創新“領頭羊”。 2018年中建材蚌埠玻璃設計院完成合並收入235億元,同比增長10%,完成利潤超14億元,同比增長21%,帶動蚌埠硅基新材料產業創造產值500億元,同比增長22%,助推安徽成為中國硅基新材料產業的創新之地、集聚之地、發展之地。

2019年是安徽創新發展的關鍵之年。我們將聚焦“中國第一、世界領先”,打造國家級創新平臺,確保今年建成“國家玻璃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攻關0.1毫米超薄柔性玻璃“卡脖子”項目,加快中國首創、國家重點專項8.5代TFT液晶玻璃基板項目建設,締造中國玻璃發展的新奇蹟。

(本文作者系2018年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者)

短評

爭當科技創新的時代先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科技報國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科技工作者不懈奮鬥的動力之源。新中國成立以來,錢學森、鄧稼先等一批批科學家,懷揣報國夢想,衝破重重阻力,從海外毅然歸來,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作出不朽貢獻。以中科大潘建偉院士等為代表的科學家,則是新時代科技報國的榜樣。這些科學家科技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攀登科學高峰,為高質量發展培育原動力。

攀登科學高峰沒有捷徑,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進入21世紀,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然而,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下好創新“先手棋”,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特別是要在量子信息、熱核聚變、高溫超導、人工智能等優勢前沿領域深耕細作,把創新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實現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我們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搭建創新舞臺、落實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創新活力,讓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江淮大地上創新愉快、創業愉快、創造愉快。 (記者 桂運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