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岳陽人厲害,當過2所名校校長,曾是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男,漢族,1962年7月出生,湖南湘陰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7月參加工作,199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車輛工程專家,是中國僅有的兩位研究車輛工程的中國工程院士之一。鍾志華院士長期從事汽車設計與製造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主攻汽車碰撞安全技術、車身衝壓成型技術和模塊化輕量化汽車技術。他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發明家協會發明創業獎特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二屆“發明創業獎”特等獎、通用汽車中國科技成就一等獎(唯一)等榮譽和獎勵。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16歲進入湖南大學機械系學習,22歲赴瑞典攻讀博士,30歲成為大學教授,35歲升任院長,43歲擔任湖大校長,52歲成為中國工程院秘書長,54歲接手同濟大學。

他,就是岳陽鍾志華。

之所以能夠在2016年9月接替裴鋼擔任百年名校同濟大學的校長,不僅因為他在學術上輝煌的成就,更與其強烈的責任心和崇高的信仰有關。身為共產黨員,他學術領先、熱愛祖國、情繫農民、紮根基層,同時在教育事業上貢獻頗多。

這個岳陽人厲害,當過2所名校校長,曾是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作為學者的責任

當前我國車輛工程領域只有兩位院士,一位是已逾古稀的汽車學“泰斗”郭孔輝,另一位就是2005年當選的院士鍾志華。

1962年鍾志華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貧寒不曾阻擋過他對學習的熱愛。八歲開始上學,16歲便跳級考入985名校之一的湖南大學。大學期間他深入學習英語與瑞典語,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瑞典勒歐大學並攻讀博士學位。此後他相繼在瑞典獲得勒歐大學副博士和林雪平大學博士學位,同年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此後,他被林雪平大學聘為助理教授,併成為享有盛譽的幾名“終身副教授”之一。

這個岳陽人厲害,當過2所名校校長,曾是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在瑞典期間,他開始了對有限元方法的研究,為汽車安全設計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與計算方法。此外鍾志華與李光耀教授共同領銜了一項有關車身製造的課題,經過長達數十年的研究,他們攻克了機械製造業的這項難題,幫助企業提高了質量、縮短了產品開發週期、並降低了開發成本。

2001年,鍾志華團隊研製的中國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新概念汽車在湖南大學誕生,這是國際上第一輛具有優良碰撞安全性能的類菱形汽車,並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在截至到2018年的學術生涯中,鍾志華先後發表論著120餘篇,出版著作3部,並多次被國際權威的期刊收錄與引用,他的學術思想在學術界享有相當的聲譽與知名度。

在學術領域,鍾志華可謂造詣頗深,他無愧於家庭與國家的栽培,為汽車科技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承擔起了一代學者的歷史責任。

這個岳陽人厲害,當過2所名校校長,曾是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作為教育者的責任

留學回國後,鍾志華被聘為湖南大學車輛工程學的博士生導師,並先後擔任湖大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務。2005年7月,鍾志華正式接管湖大,開啟了湖大“研究型、開放型、綜合性”之路。任職不久,他就提出把“湖南大學建成全國前30名的重點高校”的設想。

與此同時,鍾志華還創造性地提出了“責任教授”、“學分人制度”等概念,這些基於學校實情的具體改革方案,使湖大“提高教學質量,降低辦學成本”的建設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

據鍾志華自己所言,比起“校長”、“院士”的稱呼,他更喜愛別人叫他“鍾老師”。即便身為校長有諸多要務纏身,他仍舊堅持親自面向本科生開設一門叫做“大學生成才之路”的課程,“鍾老師”的課深受學生喜愛,年年人數爆滿。

鍾志華擔任湖大校長後,對於湖大建設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實實在在的承擔起了一校之長的責任,不搞官僚作風,深入學生當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導學子“成才成人”。2016年,“鍾老師”接管下新中國另一所985名校同濟大學。

這個岳陽人厲害,當過2所名校校長,曾是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右一:鍾志華院士 中間:同濟大學前校長裴鋼院士)

作為國人的責任

1995年,鍾志華回到了祖國。在回國之前,他和妻子都已經拿上了綠卡,有車有房,生活優裕。不僅他的一些研究項目被幾家外國大公司採用,他本人還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和子項目負責人參加了歐盟高科技項目,儘管在國外,他有如此多的施展空間,但這一切從未動搖過他報效祖國的拳拳之心。面對外界的質疑,他表示一個有民族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人,在為自己的祖國效力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切實的自豪感和愉悅感是在別國工作所無法比擬的,即使從身之為人的自然情感上說,為養育自己的祖國和家鄉服務也是應該的。

鍾志華的責任感不僅體現在他對祖國的赤子情懷上,也體現在他對於同胞的關懷中。自“六五”計劃伊始,我國就一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適合南方的水稻聯合收割機,但是水稻生長情況複雜、稻田工作環境惡劣、農村機耕路不發達,同時農民所能承受的成本有限,所以一直無人能研究出合適的機器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鍾志華則挺身而出,他果斷摒棄高級學者一般不做農機研究的慣例,自費進行水稻收割機的研製。他利用自己在湖大任教的有利條件,每年自費回國多次,深入農村瞭解情況,並反覆修改草圖。回國定居後他更是不管高溫酷暑、颳風下雨,都親自下田測試,在車間和田間度過無數不眠之夜,終於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並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

這項研究雖然有很大的技術難度,但是鍾志華相信其背後的社會價值是巨大的。他認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離不開農業現代化的支撐,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的推動國家的整體進步與偉大復興。

這個岳陽人厲害,當過2所名校校長,曾是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也許正是因為鍾志華在科學領域的巨大貢獻以及他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2005年12月,鍾志華從526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結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佔據最優質資源的知識分子。身處瞬息萬千的21世紀,時代更加呼喚一批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心的愛國志士去充當社會的脊樑。

諸如鍾校長這樣將共產主義崇高信仰牢記心間並付諸行動的人,無疑是現代中國的中流砥柱。身為一校之長,他身體力行的感染著下一代青年,鐵肩擔道義,不忘頭頂的信仰與背上的責任,才能砥礪前行,不負祖國、不負人民。

時刻不忘:永為國之棟。

長江信息報全媒體綜合觀察者網、新浪看點、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