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還有半個月就到五一小長假,導致最近不少同事都無心工作。都在做旅遊攻略、觀察全網的低價機票。。。

說實話,工作的事都不見他們這麼刻苦。

不過在觀察全網低價機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以微信錢包入口的同程藝龍為例,世超準備購買 4 月 20 日杭州到北京的機票。

好不容易在一群上千的機票中找到了只要 ¥648 的低價機票,還等什麼?!趕緊下手啊。

但是仔細看看是不是發現有什麼不對?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在該頁面,首先看到的就是 ¥648 的機票,但仔細看看,想要用這個價格買到機票?必須購買價值 ¥40 元的意外險才行。

而且只要進入了訂購頁面,無論你眼神再好都找不到取消這個意外險的入口。。。

默默幫用戶買保險,還真是貼心呢。雖然錢需要用戶出的。

原本機票只要 ¥698 就能拿下的( 648 + 50(機建+燃油)),但在這樣的捆綁銷售下用戶需要多支付 ¥40。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一不小心兜裡原本能吃個下午茶的錢就沒了。

這操作是不是有點騷?

明明《 電子商務法 》在 2019 年 1 月 1 日 正式實施後,規定過 OTA 平臺不能捆綁銷售的行為。

世超給大家搬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 》的原文,其中第十九條是這麼寫的:

第十九條 電子商務經營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不得將搭售商品或者服務作為默認同意的選項。中國人大網

都寫得這麼明白了,咋還夾帶私貨呢?

同程藝龍倒也不是完全不管法規,畢竟位列第二和第三的機票中的確是沒有捆綁任何服務的。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但大家再回憶一下電商法裡的話:應當以顯著的方式提醒,不得將搭售商品或者服務作為默認同意選項。

顯著個毛了??? + 40 數字變了個色就是顯著了?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不過同程藝龍確實沒有給捆綁選項

默認同意,只是排在第一而已~

那它為什麼還要把默認購買保險的機票放在第一個呢?當然不是 “ 騙 ” 用戶多出錢那麼簡單。

具體的原因,世超一會兒再分析。

無獨有偶,除了同程藝龍外,世超還試了攜程、去哪兒、飛豬和途牛等平臺。

其中攜程、去哪兒的情況和同程藝龍一樣,放在第一位的機票同樣是帶有套餐的。。。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世超順手試了一下去哪兒的火車票預定,這老哥厲害了。

把自家帶有 ¥20 的優先出票套餐買車票的服務放在第一位。選了它就代表你默認下面那一排灰色小字,選擇做一個有身份能優先出票的城市人了。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不過實話實說,去哪兒火車票的優先出票套餐取消入口還挺明顯的。但是對於手快的人而言,明不明顯也不重要了。

至於途牛,世超覺得他們家的產品經理應該是個營銷鬼才。。。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表面上看去,無論是否帶有捆綁銷售服務的機票顯示價格都是 ¥643,但是人途牛下面還有個被劃掉的灰字寫著原價 ¥650 呢!

啥意思呢?

要先花 ¥269 買途牛黑卡才能享受 ¥643 的價格!不然機票價格就是 ¥650。。。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途牛這做法很明顯就是:不讓我捆綁銷售服務?我不,不僅如此我還要賣會員!

誒,大哥你們這操作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是賣秋名山圍觀門票,彎彎道道賊多。。。

而且大家注意一下:如果前面幾家 OTA 人為 “ 顯著 ” 只是能表達一個模糊的程度,排列第一也可以算沒有 “ 默認同意 ” 而打法規擦邊球的話。。。

那麼途牛可是默認勾選的 “ 酒店超值券 ” ,就是赤裸裸地無視法律了?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其實 OTA 平臺最開始出來的時候,就是為了方便大家比價,買到最適合自己的機票。而且不否認的是,最初正是因為這些平臺的出現,讓不少野蠻定價的代理公司收斂不少。

上個月和朋友還在群裡討論過這問題。

避免被說廣告,把平臺馬掉了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要不是這些平臺的出現,這些機票代理公司只會賺的更多。。。

但是在這些平臺逐漸把行業壟斷之後,整個風氣又不一樣了。就跟當年滴滴說的那句話一樣:現在漲價是讓乘客還前兩年補貼的債。

換到這幾個 OTA 平臺上就是,現在的捆綁銷售是讓用戶把當年省下的錢吐回來一些。

打著 “ 省錢,優惠 “ 旗號照來用戶獲得流量,現在不滿足於平臺流水,還要他們把錢吐出來???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照這個邏輯,當初的用戶不就等於是騙來的嗎?

相比從機票上賺到的錢,捆綁銷售的服務利潤肯定更高。所謂的酒店代金券、接送機代金券大家真正用上的機會有幾次呢?

OTA 平臺把這些捆綁銷售的機票放在首位,除了想多賺點錢之外,就是為了 “ 騙 ” 點擊量。

對於大部分的用戶而言,低價是最誘人的存在,儘管只是幾塊錢的差價,低價收到的關注度肯定比高價多。

只要用戶受誘惑點擊了頁面,哪怕 “ 懸崖勒馬 ” 沒有下單購買也能算一個瀏覽量。

差友們應該都知道,在互聯網世界裡流量大的就是老大。瀏覽量越高該企業在年終的企業財報上好看呀。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這跟去年馬蜂窩點評、遊記等數據造假等事兒有什麼區別呢?雖說這些平臺都是憑藉自己的 “ 聰明才智 ” 讓用戶實實在在的幫他們增加流量。

但在世超看來都挺。。。髒的。

壟斷一直存在,只是以前封閉式的壟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變成了開放式的壟斷。誰知道以後又會升級成什麼樣?

有些差友可能要槓世超了:這些平臺後面不是還有好幾個 “ 裸價 ” 的機票嗎?自己買的時候看仔細點不就行了嗎?

的確,這也是為什麼世超要寫這篇文章的一個原因。希望大家在購買機票、車票時都擦亮眼睛。

特價機票背後你到底被“坑”了多少冤枉錢?

但換一個角度思考,OTA 平臺的存在就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務,那為什麼還要設個門檻:眼神好的用戶使用感最佳喲~

更何況現在的他們,還挺不要臉的把眼神不好的用戶當成 “韭菜” 割,正面捆綁銷售賣不出去?沒事,反正你給我貢獻了一個活躍度。

其實讓世超覺得最疑惑的點是,電商法中規定的是 OTA 平臺不能有捆綁銷售,而不是必須有 “裸價” 機票存在吧。

怎麼同程藝龍、去哪兒和途牛這些平臺就解讀錯誤了呢?

我想這個答案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 店大欺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