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義烏分水塘村打造紅色旅遊經濟

2019-04-15 07:2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石磊 楊晨 報道組 陳錦青

浙江日报:义乌分水塘村打造红色旅游经济

今日《浙江日報》親歷版刊發《義烏分水塘村打造紅色旅遊經濟——好風景帶來好“錢景”》一文,內容如下:

義烏和浦江交界處的丘陵連綿起伏。我們驅車從山腳一路蜿蜒北上,來到了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共產黨宣言》中文版首譯者陳望道的故里。“這裡空氣的味道是甜的,信仰的味道更加甜。”來自諸暨的遊客陳瑩發現整個村子成了一個景區,村口繁忙的車流讓她驚歎不已。藉著分水塘的好風景,不斷升溫的旅遊業也讓當地越來越多村民收穫好“錢景”。

邊看邊學習的紅色線路

走進分水塘村,到處都能感受到紅色氣息,“堅守信仰,不忘初心;傳承信仰,牢記使命”這16個大字,製作成隸書字陣,矗立在村口。

自從第一期“望道信仰線”去年建成並被評為省紅色旅遊特色教育基地以來,村裡的訪問者便絡繹不絕。即將啟動的二期線路,將使從義烏市區或浦江方向來的遊客實現不走回頭路。

從入村口到宣言廣場,陸港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講解員吳承秉帶領我們前行。不足1公里的路程,邊走邊看邊聽講解需要50分鐘。一路上已建和在建景觀工程,由當地政府和陸港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投資9000多萬元。

我們在宣言廣場巨幅黨旗前,遇到了15位來自諸暨黨校的遊客。他們正舉起右手,鄭重地念著入黨誓詞。一位遊客告訴我們:“除了重溫誓詞,我們還有個任務,就是來學習取經的,這裡的主題教育活動可看、可聽、可參與。目前我們正和紹興有關部門一起建設‘楓橋經驗’宣講平臺,很需要借鑑這裡推廣‘望道精神’的經驗。”

故居的老房子正面三間是客廳,從前正門被湮沒於茅草中,只能走邊門。改造後,門口立起一尊陳望道先生的半身銅像,氣度莊重。故居四周牆上掛著介紹陳望道生平事蹟的照片和文字資料,我們聽著村裡的義務講解員陳華仙娓娓道來。

靜謐的村莊突然傳來擴音器的講解聲,又有一批新訪客前來參觀。看來,大家都想來品嚐“真理和信仰的味道”。

假日客盈門的山莊民宿

“今天晚飯又有20個客人預訂了我家的桌菜!”陳光森家就在陳望道故居對面,夫婦倆一大早便開始張羅著洗菜切肉,在自家開的農家小炒店忙得不亦樂乎。隨著旅遊的興起,陳光森騰空了兩間房,擺起了四五張桌子,開了這家小飯店。“一個客人來吃飯,我就收10塊錢,一年能多出一兩萬元收入。”

分水塘旅遊從“短板”到“樣板”的蝶變,讓村民喝上了當地建設紅色線路後的“頭口水”。可是,這在四五年前,幾乎是不可能的。“以前有的村幹部不為民辦事,群眾意見很大,我曾經分管信訪工作,對此深有體會。”義烏市城西街道黨委副書記陳姿彩介紹道,“我們通過‘先幹事再選人’,選出了分水塘村新一屆帶頭人。通過承諾一件成一件,一邊幹事一邊創業,村幹部精氣神上來了,群眾也比較認可,幹群之間配合比較好。”

村支書陳群回憶:“以前也有上海遊客慕名來尋找陳望道故居,但村裡沒有接待設施,來我們村的遊客都到隔壁何斯路村吃飯住宿。現在村裡的民宿和農家樂都陸續開辦起來了,今年春節期間,就接待了上萬人。”

可以帶回家的鄉村記憶

幾位來自義烏市區的遊客走進“望道郵局”,買了幾隻撥浪鼓和“雞毛換糖”紀念品。一位樓姓市民說:“義烏現在富了,但不能忘本,你看我還會挑擔呢!”郵局工作人員吳虎英告訴我們:“每逢節假日這裡就會人頭攢動,因為‘望道郵局’是景區必經之路,遊客都會來店裡逛逛。除了承接郵政業務,我們特別設立了義烏土特產展銷區。”

村裡還有麻糖手工作坊、非遺木刻版畫工作室等,這些真實可觸摸的鄉村民俗活動體驗,為遊客創造了“可帶走的記憶”。

我們瞭解到,去年一年,分水塘村共接待遊客986批次、10.5萬人次,招引義新歐進口商品直銷中心、名特優新農產品館等一批項目,吸納25人在家門口就業,帶動瓜果蔬菜等農產品實現不出村售賣。

分水塘村旅遊業的發展,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創業。85後陳根生曾經在外經營一家農產品團購公司。景區成立後,他回到家鄉,在陳望道故居邊租了店面,開了一家粽子體驗店。

這座小山村的精神風貌也在慢慢發生改變。在義烏市城西街道的掛職幹部、來自武義縣文化局的金軒萍的眼中,分水塘村正變得越來越乾淨、整潔,“政府部門完善了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編制設計好旅遊線路與發展規劃,村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現在村民主人翁意識都很強,衛生習慣明顯改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