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模媽媽、業內人士講述寧波童模市場現狀,有的童模長期接拍脫髮嚴重

童模媽媽、業內人士講述寧波童模市場現狀,有的童模長期接拍脫髮嚴重

4月8日,湖州女童模特“妞妞”拍攝時被母親踢踹的視頻在網上熱傳。童模,這個特殊群體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日前,寧波一位網紅童模的媽媽給本報記者分享了她與孩子的“童模往事”,她認為,“讓孩子在童真中健康快樂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事。”而寧波童模界的資深人士則表示,不建議孩子們進行長時間拍攝。

寧波網紅童模媽媽:讓孩子在童真中成長最重要

“‘妞妞’被媽媽踢踹視頻我也留意到了,作為家長真的很不應該啊。”市民王女士幾年前還有一個身份,她是寧波一位網紅童模的媽媽,曾陪著女兒“迪迪”過了三年的童模生活。

今年迪迪已經10歲了,在讀三年級。“迪迪剛讀幼兒園的時候,感覺她有些膽怯,不愛和陌生人說話,於是就給她報了小主持班,還有小模特班。”王女士坦言,迪迪之前走上童模這條路完全是偶然。作為家長,當時根本沒這個想法,“主要是想培養孩子的興趣,鍛鍊她的膽量。”

經過大半年的小模特培訓,乖巧可愛、顏值又高的迪迪陸續接到了不少商家的拍攝邀請,因為鏡頭感很好,迪迪很快成為寧波童模界的小網紅。

“商業拍攝的過程累嗎?”記者問道。

“那時主要接拍一些本地的服裝品牌,最多一週一兩次吧,每次四五個小時。”王女士表示,拍攝過程相對輕鬆,一般都是和其他幾個孩子一起拍,大家有說有笑,孩子們並沒有什麼壓力。

“平時也給她安排課外活動,出去玩是必須的啊。”王女士說,雖然後面商家的單子不斷,但她總會合理制定拍攝計劃,絕不會盲目讓孩子轉戰各個攝影棚。在迪迪升入小學後,王女士就給她停了一切商業拍攝活動。

回憶起迪迪那幾年的童模生涯,王女士覺得對孩子還是挺有幫助的,“至少她現在和同學交流的時候膽子大了,我們的目的也達到了。”王女士認為,現在迪迪一切還是以學業為主,畢竟成為明星的鳳毛麟角,況且考取著名影視類高校,也需要文化課程的支撐。

王女士總結說,每個家長都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長去安排孩子的學業和生活,“模特經歷,能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挑戰自己,獲得報酬後,也讓她體會到賺錢是辛苦的。”

在和迪迪的日常溝通中,王女士有個明確的觀點,讓孩子在童真中慢慢長大,平時不打罵孩子,有事好好說,“孩子們也有自尊心,家長一定要放正自己的心態。”她補充說,孩子當童模是一段經歷,也是一種成長,大人不能把這個當做賺錢的工具。

童模界業內人士: 儘量少讓孩子長時間拍攝

“我的意見還是少讓孩子去參加商業拍攝。” 趙吟是寧波登朝文化創意的負責人,他認為,長時間、高強度的拍攝很辛苦,並不適合孩子。

趙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寧波的童模市場大約在2010年前後發展起來。“寧波是服裝大市,童模需求量還是挺大的。”趙吟說。

趙吟也曾舉辦過少兒模特培訓班,並帶著孩子們參與拍攝工作。他表示,童模拍攝最佳年齡段在幼兒園階段,孩子身高在110釐米-130釐米之間最合適。“寧波的拍攝團隊和商家還是非常規範的,片場沒有過什麼不愉快的經歷。”趙吟曾多次走進攝影棚現場,他分析說,孩子從前期和導演溝通、化妝,再到換裝拍攝、卸妝,一般整個過程要五六個小時,“攝影棚聚光燈下很熱,如果是夏天反季拍攝,溫度更高,孩子非常辛苦。”趙吟還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一個外籍的小模特,家長几乎每天都給她安排了拍攝計劃,幾年下來,孩子出現了嚴重脫髮跡象。“化妝、頭髮定型,這都很傷皮膚和頭髮的,長此以往,肯定有害孩子健康啊。”作為業內人士,趙吟指出,“還是希望孩子們減少長時間的拍攝。如果家長想靠孩子賺錢,那奉勸他們還是省了吧。”

寧波市青少年宮老師:家長的心態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

在市青少年宮負責主持班、模特班的徐老師近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她告訴記者:童模“妞妞”事件她也關注到了,在感到擔憂之餘,她表示究其根本是家長的心態、出發點以及教育方式出了偏差。

“我們青少年宮現在也有模特班,不過對於來報名模特班的孩子是有年歲要求的,起碼是幼兒園中班,像3歲的幼童,我們是不接收的。”徐老師說,“青少年宮無論是主持班還是模特班,出發點都是以鼓勵引導孩子為主。我們組織的活動一般以公益性質為主,目的是讓孩子們參與、體會、感悟。表演得好,會收穫掌聲,沒展示好,走T臺出了小狀況,臺下的老師和家長們反而覺得可愛會心一笑,不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可一旦將幾歲大的孩子與商業掛上鉤,那麼事情性質就發生變化了。”

採訪中,徐老師數次提到一個觀點: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心態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很多人以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其實不是的,哪怕是幼年的孩子,對於外面的世界也異常敏感。如果家長拿孩子當賺錢工具,甚至因為孩子表現不好而進行打罵,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心中永遠的記憶,這種傷害是多少錢都無法彌補的。”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傳媒與設計學院社會學博士孟超的觀點很明確:“3-5歲的孩子很難承受高強度的拍攝工作,此外對拍攝要求的迎合、拍攝環境安全感的缺失,都是對其身心發展的不利因素。如果把孩子當做家長的賺錢工具,則更不可取。”

記者 施代偉 朱立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