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造反失敗後,康熙想將他全家上百口滿門抄斬, 不料卻漏掉了一人,這個人是誰?最後怎麼樣了?

鈍拙緣己G


當年吳三桂選擇在清朝廷政權穩固之時與之抗衡,心中還是沒底的,他也做了最壞的打算。在吳家軍漸漸顯露頹勢之時,為了避免吳家絕後,他令自己的兒子吳應麟帶著一部分家眷離開平西王府,並且隱姓埋名,這就是吳家唯一活下來的血脈。而隨同吳應麟一同隱居的,還有著名的亂世美女陳圓圓。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專家們細緻的考證,最終確定了陳圓圓真正的墓地。當年吳家後人尋覓多處,最後選擇在貴州馬家寨落腳。馬家寨地處偏僻,自古便是窮苦之地,當年吳三桂手下的大將馬寶領了吳三桂的命令,一路護送吳三桂心愛的女人和兒子來到此處。為了記住馬寶對吳家遺脈的恩情,也為了掩飾自己的姓氏,就將這村落稱為馬家寨。

如今,馬家寨之中居住著1000多名吳家後人。寨子建立伊始為了防禦外敵就有諸多講究,佈局是按照九宮八卦陣排列的,易守難攻,由此可見逃到這裡的吳家後人的防範意識還是很強的。吳三桂死了之後,吳應麟已經看不到可以和請朝廷對抗的希望,他能做到的就是找一個避世的山村掩飾家人的身份。

馬家寨後面有大片墓地,從前吳家人對自家的族譜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即便有傳聞他們是吳三桂的後人,但誰也沒有想到陳圓圓的墓地就在這些墓地之中。同葬在這篇墓地的,還有吳應麟和馬寶。

吳應麟來到馬家寨之後,改名為吳啟華。陳圓圓的墓並沒有直接書寫名字,完全是為了對外保密,以求吳家後人的安全,碑文寫著:吳門聶氏之墓。之前有一篇關於陳圓圓的文章,有網友懷疑這墓碑之上的“聶”字為何是簡體字,實際上這是一個的自創字。暗示她的原本的姓氏“邢”和母親的姓氏“陳”,這就是雙耳的“聶”的由來,和簡體字相同真的只是巧合了。

至今,當地的吳家人還留有一些遺物,大多還是和陳圓圓有關,但是對於吳啟華這個人的資料少之又少。所以不僅僅是在清史稿和東華錄之中,就是在野史之中,他幾乎也失去了蹤跡。當年,這位吳家次子也曾追隨著父親四處征伐,豪情萬丈,是個了不起的角色。沒想到餘生只能在荒山野地心驚膽戰地度過,時時警惕被清軍清剿。吳啟華當年來到此處是為了延續大統,而隱姓埋名是為了延綿吳家血脈。大概對於這一位吳家的遺子來說,沒有比活著更重要的事情了。


木劍溫不勝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經他被罵為大漢奸,是大漢民族之恥辱,是他引清軍入關,導致300年中原遭受滿族奴役。也有人稱他是英雄,平西川,創佳績,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也是中國之福將也。後來吳三桂因不滿康熙大帝削藩而反,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的悲慘結局。<strong>

吳三桂既然造反,那他就一定想過失敗,他肯定會想會為自己留一條後路,而當時康熙將他滿門抄斬之時,果真漏掉一人,這一人是誰?他後來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這還得從吳三桂的發家史說起。

吳三桂作為山海關統領,負責抵禦東北清人的入侵。而明末時期中原混亂,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一路北上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被迫上吊自殺。而吳三桂也想過和李自成搞好關係,投降李自成。

可沒想到李自成殺入北京之後,就將吳三桂的老家,抄了個底朝天。他手下的將領劉宗敏還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可讓吳三桂憤怒之極,一怒之下便放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但其實當時吳三桂和清人說好,是扶持崇禎太子登基,可沒想到清人已入北京之後馬上變了卦,吳三桂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來。本來還是正義之舉一下變成了賣國賊了。又是一個女人改變了中國歷史。

當然清人知道吳三桂怎麼想的。在後來的清軍向南進攻之時整個中原,也只讓吳三桂去清理大順政權,而不讓其去碰南明政權,就在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被完全剿滅之後。吳三桂,又面臨一個處境,那就是在南明和清朝之間做一個選擇,吳三桂又一次選擇了清朝。之後他一馬平川,以愛妾圓圓作為精神支柱,平李闖、定雲南、驅永曆,為大清統一中國立下赫赫戰功,成就一代開府建藩,擁兵一方的平西王。

然而就在吳三桂前往雲貴,當起了自己的土皇帝之時。清朝不會那麼容易放他出去,為了防止他造反,就將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留在京城。並將多爾袞的女兒建寧長公主嫁給了吳應熊為妻。以駙馬的身份封吳應熊為三等子爵,實則是讓其在這裡當人質罷了。

就在吳三桂打算過著自己逍遙快活的日子之時。他卻遇上了年僅十幾歲卻胸懷大志的康熙帝。在其他兩位藩王尚可喜耿精忠,都做樣子申請削藩之時。60歲的吳三桂也只能跟著這個風,但沒想到康熙帝居然直接同意了,決定下令削藩。

這下可把吳三桂給嚇到了,削藩就代表著他再也沒有了軍權,沒有自己的軍隊的他就成為了一支待宰的羔羊,康熙隨時可以殺了。

那麼吳三桂在造反之前就沒有想過自己的兒子嗎?

要知道在史書上記載,吳三桂就只有吳應熊這麼一個兒子。其實不然,吳三桂曾經和一個歌妓生過一個兒子叫吳應麒。但吳三桂為了保持自己的名節,一直對外和吳應麒以叔侄相稱,而實際上他們卻是父子。吳應麒一直追隨吳三桂四處征戰,為吳三桂創下汗馬功勞,非常有才能。

削藩命令的下達,吳應熊就知道自己的父親必定會造反,他也知道自己脫身無望,於是暗中就派人將自己的長子吳世藩,秘密的送回。吳三桂看到自己的長孫回來,就知道自己兒子的意思,於是1673年吳三桂揭竿而起,發動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髮生後,康熙帝不管建寧長公主的反抗,將吳應熊和其幾個兒子全部處死,而只將建寧公主所生的兩個幼女和其他庶子送入宮中幽禁。

一開始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名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清人實力相當。可是,吳三桂人生中做過最錯誤的決定,便是在後來稱帝了。這讓百姓看清楚吳三桂不是真正的忠誠,而是一名亂臣賊子,由此三藩很快的就被康熙帝剿滅。

1678年吳三桂被殺,吳世藩在岳父郭壯圖的支持之下,在貴陽即所謂大周皇帝位。16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藩自殺身亡。由於吳世藩尚且年幼,未曾留下子嗣,清軍入昆之後將吳三桂所有的家族進行滅門抄斬。也包括在北京關押的吳應熊的庶子們,因此吳三桂的所有後代全部被殺。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一開始我們講到的,吳三桂一個不為人知的次子吳應麒。康熙帝殺了全家,卻漏了一人,就是吳三桂的次子吳應麟。

那麼這個吳應麒去了哪裡呢?

原來在吳三桂死後,吳世藩和吳應麒曾經爭奪地位,但是吳應麒卻由於是自己低微的身份,在爭奪帝位中失利。於是和另一名大將馬寶在貴陽迎吳三桂靈柩於岑鞏安葬,並且帶著已經出家的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一起藏到了貴州馬家寨,為了避免追殺,他還將名字改成了吳啟華。

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次考古活動,發現了今天貴州的馬家寨確實有一座吳門墓,而其中埋藏的女性,就是陳圓圓。如今生活在貴州的岑鞏馬家寨的吳家人,應該就是吳三桂的後代了。


無筆史官


吳三桂三藩之亂失敗後,康熙將吳三桂全家滿門抄斬,連康熙的姑姑建寧公主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所生的兒子也全部處死。但還有一條漏網之魚吳三桂的幼子吳啟華。近年來,有一個爆炸性的消息,說是吳應麒(應期)在昆明城破後逃走,攜帶吳三桂遺體和陳圓圓,隱居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但史書記載吳應麒早在吳家內鬥中被郭壯圖處死。

去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的,應該是一位馬姓和胡姓的臣子,他們帶著吳三桂的幼子吳啟華(不是原名)、吳三桂和張皇后的遺體。

1,吳應麒是吳三桂庶子,過繼給了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鳳。

吳應麒就是吳應期,是同一個人。

吳應麒是吳三桂與一位歌妓生的兒子,過繼給了沒有兒子的哥哥吳三鳳。

1642年,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清軍,吳三鳳也在錦州就一起投降清軍了。

吳三桂就把吳應麒帶到自己身邊養。

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在一片石大敗李自成。李自成大怒,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和弟弟吳三輔等人全部殺死。這是吳三桂的第一次家難。

不久,李自成、劉宗敏倉皇撤出北京,將擄掠的人口和輜重拋棄在路上,以遲滯吳三桂和清軍。吳三桂在亂軍中重新找到陳圓圓。

2,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引發第二次家難

吳三桂在三藩之亂時,他的嫡子吳應熊和孫子吳世霖被康熙處死。

3,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在昆明兵敗自殺

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后不久就死了,眾將決定請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並繼承皇位。

吳國貴等人提出:宜滇不顧,北向以爭天下。

如果龜縮回雲貴只有死路一條。

而留守雲南的郭壯圖為了自己的私利,反對吳世璠去衡州繼承皇位。最後雙方妥協,吳世璠去貴陽繼承皇位。

因為吳周放棄了湖南要地,很快軍心渙散,兵敗如山倒。

吳周快要滅亡了,還在搞內鬥。

吳應麒是吳氏集團中的一個核心人物,開始他在岳陽對抗南下的清軍,雙方處於僵持狀態。後來,吳應麒從湖南逃到貴州,再逃雲南。因為喝醉酒,吳應麒大發牢騷,痛罵攛掇吳三桂反清的方光琛。

郭壯圖懷疑吳應麒要篡位,就把吳應麒和他的兩個兒子吳世琚和吳世珵一併處死了。

很快清軍就包圍了昆明。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吳世璠在昆明自殺,死時才十六歲。

4,吳三桂的幼子吳啟華逃往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

吳三桂在沒有造反前,就在昆明建立上千人的後宮,除了張皇后、陳圓圓外,還有大量的妃子。

這些妃子給吳三桂生了幾個幼子,歷史上沒有記錄名字。

清軍逼近昆明後,吳世璠就和郭壯圖安排了心腹馬某和胡某,帶著吳三桂的幼子吳啟華和吳三桂張皇后的遺體逃亡。

史書記載:大兵逼雲南,世璠潛易祖柩,自郭壯圖數人而外不預也。

馬某就帶著吳啟華到了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現在馬家寨的人大部分姓吳,很有可能是吳三桂的後代。

號稱陳圓圓墓碑於1983年出土,正面刻字:“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

很多磚家根據這些字考證為陳圓圓,我看是牽強附會,很有可能是吳啟華的生母聶氏,是吳三桂的一個妃子。

現在都是文化亂搭臺,陳圓圓的名聲多大啊,引來經濟好唱戲。

還有吳三桂的墓碑“受皇恩頤養一次八十五歲吳公號碩甫墓”。石碑右側,刻有“雍正元年歲次癸卯季春月廿七榖旦”。

吳三桂有一個號叫碩甫。

但吳三桂只活了67歲,並且一般墓碑上也不會寫歲數。我估計是康熙三十六年把吳三桂遺體埋葬在此,從吳三桂的出生年算起,到埋葬時間共85年。

這個墓有可能是吳三桂和張皇后的合葬墓。只是有可能。

5,大將馬寶

網上說是馬寶帶著吳應麒、陳圓圓到了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也是不可能的。

馬寶原來是李自成的部下。李自成入北京時,馬寶是老營副營總。

1645年,李自成死後,馬寶擁護永曆帝,封安定伯。

永曆帝兵敗後,馬寶無奈投降吳三桂。

康熙二十年,馬寶在雲南烏木山大敗,為保存子孫,向清軍出降,九月在北京被凌遲處死。

馬寶的五個兒子都逃走並活了下來,但沒有一個是在岑鞏縣的。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吳三桂,明末鎮守遼東抗擊滿清的著名大明將領。可惜,在大明滅亡之時,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從此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如果吳三桂當時肯舍了陳圓圓,暫且忍辱負重,投靠李自成,不但可以保家人的安全,其後還可以再輾轉投奔南明政權,繼續抗清。吳三桂如果抗清戰死,那此時吳三桂的聲名,恐怕不會低於宋朝抗金的大英雄岳飛。

可惜呀,吳三桂降清了,而且降清之後,比在大明時更加的賣力。他作為清軍前驅,率軍追擊李自成、張獻忠餘部。然後,吳三桂又同多鐸進攻雲南、貴州,剿滅了南明政權最後的根據地,將永曆皇帝逼入了緬甸。

吳三桂不依不饒,又率兵追入了緬甸,迫使緬王交出了永曆皇帝。他將永曆帝帶回昆明後,用弓弦縊死了永曆皇帝。

吳三桂親手結束了南明政權,他的大漢奸罪名從此是板上釘釘,永遠無法洗脫了。

吳三桂靠抓到了永曆皇帝,剿滅了南明政權,受到了康熙的嘉獎,在康熙元年晉封為了平西親王。親王,這在大清朝,可是隻有皇帝的親兄弟,或者兒子才能享受到的超品爵位呀。

不過呢,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太快,康熙十二年,小皇帝玄燁腦袋發熱,開始削藩。吳三桂一看,這不行呀,才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舉兵造反,並自稱周王,拉開了“三藩之亂”的大幕。

吳三桂很快佔領了雲貴,攻取了湖南大部分郡縣。吳三桂本想讓清廷割地,和康熙和談,被康熙嚴詞拒絕。

到了康熙十三年,即吳三桂起兵的第二年,兩方開始陷入僵持。康熙十四年,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和其孫吳世霖被康熙絞死。康熙十六年,其他響應起義的藩王、將領紛紛投降清軍,吳三桂失去外援。

康熙十七年三月,吳三桂為了振奮軍心,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為周,史稱吳周。同年八月,吳三桂在長沙病死。吳三桂的女婿郭壯圖擁立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繼位。

吳世璠退守貴陽,清軍多路大軍進攻。吳世璠不敵,在康熙十九年十月逃回昆明。

康熙二十年,清軍三路大軍分別從蜀、黔、桂三路入滇。吳世璠急令夏國相、胡國柱、馬寶等將領阻擊清軍,最終決戰於昆明城下。兩軍殊死拼殺,相持數月,到了十月中旬,城內糧食不繼,吳周將領大臣紛紛投降,昆明城破。

吳周守將胡國柱陣亡,郭壯圖自殺,吳世璠自刎,吳世璠妻子自縊。吳世璠的首級,及吳周將領夏國相、馬寶等人被送往北京。馬寶等人後來在北京被磔殺。這時,吳家人基本上死傷殆盡,其將領大臣也是被殺的被殺,投降的投降。從此之後,歷史上再無吳家後人的記載。

惹出這麼多事情的關鍵人物陳圓圓,自從吳三桂降清之後,正史中就沒了記載。在野史稗記中,有說吳三桂在亂軍之中找到了陳圓圓一說,但是關於陳圓圓的結局,卻有多個版本。

第一種說法,陳圓圓年老色衰,做了道士終老。

第二種說法,雲南城破之時,陳圓圓投湖自盡,或者隨吳氏內眷一同自縊而死。

第三種說法,雲南城破之時,大將馬寶護送陳圓圓及其兒子吳應麟,躲避到了雲貴交接處的岑鞏縣馬家寨安身。據公開報道,說在那裡還發現了陳圓圓、馬寶等人的墳墓。

不過呢,第三種說法,跟《清史稿》的記載有明顯的衝突。馬寶在雲南城破之時,被俘送往北京處死了。而吳應麟,在跟隨吳世璠逃回昆明後,確實沒了後續記載。

也許,吳應麟真的逃了出來吧。在民間傳說中,說是吳應麟更名為了吳啟華,隱居於馬家寨,並在那裡繁衍生息了下來。


奕天讀歷史


吳三桂一是個飽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他本是良家子,原本打算做明朝的忠臣,不想最終背叛了大明朝;他本想做大清朝的忠臣,但是最終他又起兵造反,結果被千古一帝康熙皇帝擊敗,全家老幼盡被誅絕。但是吳三桂子女眾多,仍然有一位兒子帶領部分族人逃脫,隱居在十萬大山之中,延續了吳三桂的香火,此人就是吳三桂的二兒子吳應麒,而他們避難之所稱為馬家寨。

坐落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首府凱里市岑鞏縣的馬家寨就是當年吳應麒帶領族人隱居之地,之所以稱為馬家寨而非吳家寨是為了紀念吳三桂的軍師馬寶,當年馬寶在吳三桂兵敗後,謀劃了逃生之路,他還帶陳圓圓到此避難隱居。當然取名馬家寨還可以避開清朝耳目,以免吳氏族人遭到清兵的追殺。目前馬家寨約有230多戶人家,人口大約2000人,全都姓吳,馬家寨還被開發成了國家重點歷史景區,陳圓圓墓成了熱門景點,不少旅客都來瞻仰祭奠這位亂世中的絕代佳人!

三藩之亂時,吳應麒率馬寶等將領轉戰貴州、廣西、湖南、四川;吳三桂死後,吳應麒隨繼位的侄子吳世璠退守昆明;昆明被清軍攻破後,他率剩餘的族人進入貴州大山之中隱居避難,並改名為吳啟華。根據《清史稿》記載:二十一年春,從議政王大臣請,析三桂骸,傳示天下。懸世璠首於市。磔馬寶、夏國相、李本深、王永清、江義,親屬坐斬。斬高啟隆、張國柱、巴養元、鄭旺、李繼業,財產妻女入官。可見吳三桂的親信家人皆被處死,吳三桂雖死亦被挖出來傳示天下,唯有吳應麒沒有下落。至於馬寶被清兵剁成肉醬,應該不是馬寶本人,而是其它人。

在馬家寨的陳圓圓墓上寫著這樣幾個字: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塗氏。陳圓圓是吳三桂的愛妾,當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他手下的悍將劉宗敏霸佔了陳圓圓,吳三桂一怒之下引清軍入關,擊殺李自成及劉宗敏,搶回愛妾陳圓圓。在影視文學中,陳圓圓還給吳三桂生了一個女兒阿珂;現實中陳圓圓應該沒有生育後代,吳啟華只是她倫理上的兒子。陳圓圓被稱為聶氏明顯是障眼法,也就是雙耳為聶,雙耳只然是指陳、邢兩姓,這兩姓也是陳圓圓的姓。


大秦鐵鷹劍士


今人感慨袁宮保當年若不改元洪憲,評價定將是一位偉人,吳三桂若不弒殺南明永曆帝,歷史評價也會以適當角度轉折,為紅顏的衝冠一怒,怕是也不會是一項罪名。

吳三桂前期與清廷已經達成協議,清廷答應吳三桂立崇禎的太子為新任皇帝,等到清軍進了北京城,扭臉變了口風,把疑似皇子以假冒名義殺死,吳三桂頓時啞巴吃黃連,失去了道義上的任何口實,眼見大明降臣層出不窮,紛紛勸進,自己也無力迴天。

但吳三桂前期對南明的軍事行動,保持了不合作的態度,清廷倒也體貼,只是讓他參與對大順殘部的徵繳,並未強他所難。

隨著大順軍殘部被一一剿滅,清朝已經站住腳跟,吳三桂也必須在拉攏他的南明和清廷

之間做出新的選擇,面對孱弱無力且內訌紛爭不斷的南明朝廷,這一次,他仍然選擇了清廷。

立場決定之後,吳三桂部就被投入到徵繳南明殘部的道路上,經歷順治一朝十八年,吳三桂不僅平定了雲貴川,還處死了從緬甸送回來的永曆帝,徹底剿滅了西南地區的南明勢力,被清廷封為永鎮雲貴的平西王。

他這時候的理想就是效仿當年的黔國公沐英,世代據有這一片土地,子孫綿綿,享受清福,安度餘生。

但年輕的康熙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按理說這也是康熙的不理智,你才十幾歲的少年郎,可以輕鬆把吳三桂耗死,之後再逐步圖謀,吳三桂的子孫遠沒有吳三桂本人的能力,溫水煮青蛙才是撤藩的最佳方式。

聞聽其他兩藩生變,吳三桂也假意申請撤藩,沒想到康熙竟然一口答應,這讓吳三桂也沒有了選擇,六十多歲的人,不得不鋌而走險,為了子孫的前程,以性命相搏。

吳三桂一造反,他留在京師的長子、建寧公主的駙馬吳應熊先被康熙下獄,兩年後又與次子吳世琳同被絞死,幸虧其長子吳世璠已被秘密護送出京,回到了雲南。

吳三桂死後,嫡長孫吳世璠在清軍攻陷昆明時兵敗自殺。自此,吳氏後人在中國歷史上的記載中就消失了。

直到2010年,貴州岑鞏縣馬家寨的吳三桂、陳圓圓墓葬群和吳氏後人暴露在了媒體面前。

按照當地吳氏後人的講述,陳圓圓在兵敗之前,就在吳三桂部將馬寶的帶領下,攜同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的後人、兒子吳應麒及其後人來到了馬家寨,就此隱姓埋名三四百年。

當年吳應熊和吳世琳處絞,“其餘幼子俱免死入官”,可見康熙也並沒有像題目中所說的滿門抄斬,至今遼東地區也有吳氏子孫完整族譜,相必這些幼子也沒有被趕盡殺絕,說到底,這還是沾了建寧公主的光。


歷來現實


逃脫的是吳三桂的兒子吳應麒。

清廷關於吳氏家族斬盡殺絕的聖旨,通令全國。吳氏家族中有頭有臉的人物的結局,一一都有記錄交代。唯吳應麒就此消失蹤跡。

吳應麒化名吳啟華入思州龍鰲裡隱居。吳氏家族自知大勢已去,唯恐兵敗後遭受滅門之災,為保佑吳氏一脈香火,吳應麒改換名字,帶上侄子,和陳圓圓一起,潛身於比雲南更為偏僻閉塞的龍鰲裡來避難求生。

最終他們的目的也確實達到了,保留了吳家的一脈,只不過權勢不再。



職場人生如戲


吳三桂,祖上籍貫是現在的江蘇省高郵市。明朝時期,吳三桂曾經奪得過武科舉人。

明朝末年,吳三桂曾經投降李自成,後來又背叛李自成。吳三桂一部分親人被李自成農民軍殺害。

後來投降清朝,被封為平西王,被派往雲南鎮守。

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吳三桂起兵反清。

起兵之前,吳三桂秘密派人到達北京,準備把兒子吳應熊一家接到昆明。吳應熊是皇太極女兒和碩公主的丈夫,當時被留在北京當人質。吳應熊不願到昆明。但是,吳應熊讓使者把自己的大兒子吳世璠悄悄帶出京城。

吳三桂起兵之後,康熙皇帝命人殺死吳應熊。吳應熊與和碩公主的兒子吳世琳也沒有幸免,被康熙殺死。

1678年,吳三桂登基稱皇帝,國號大周。這一年8月,吳三桂自己感覺到身體不好,便召集心腹大臣託付後事,讓皇太孫吳世璠繼承皇位。吳三桂又召來兒子吳應麒,很神秘地對他做了一番交代。

不久,吳三桂病逝。吳世璠繼承皇位,但是,吳世璠歲數太小,被自己的岳父郭壯圖牢牢控制。

自從吳三桂去世,大周軍心離散,戰鬥力逐漸削弱,在與清軍戰爭中節節敗退。

康熙皇帝命令展開總攻擊,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很快將大周軍隊打得一敗塗地,收復了大部分土地。

吳世璠被迫退回到昆明。大周內部實際上已經處於分崩離析狀態,不同派別之間互相傾軋、明爭暗鬥。

郭壯圖與手下大將密謀殺死了所有反對派主要人物。吳三桂的兩個孫子吳世琚和吳世珵也被活活用繩子勒死。

內部自相殘殺之後,大周實力進一步喪失。

康熙皇帝繼續命令清軍加強攻勢。郭壯圖所率軍隊再遭慘敗。

清軍兵臨昆明城下,清軍統帥命人向城內射去幾百封招降書。城內軍心渙散、紛紛考慮儘早投降。

吳將線、吳國柱等大將商議發動兵變,打算逮捕吳世璠和郭壯圖獻給清軍。

吳世璠知道大將將要謀反時,立即把皇帝的龍袍穿上,登上金鑾大殿,舉刀割頸。因為歲數小,一刀沒有殺死自己,又對準自己的喉管猛刺一刀,當場血流如注,一頭栽倒在自己的血泊之中,斷氣身亡,當時16歲。

皇后郭氏上吊自殺。宮中自尋死亡的有100多人。

大將吳將線擒獲吳三桂的大學士、心腹大臣夏國相、馬寶等人,打開城門,向清軍投降。

康熙命令封鎖昆明城,仔細搜尋吳三桂的親屬,凡是找到的,就地立斬、絕不留情。

康熙命令挖開吳三桂墳墓,將其屍骨拉出墓穴,鞭打300下。

康熙皇帝決心將吳三桂後人斬盡殺絕、斬草除根,並且也付諸行動了。那麼,吳三桂的血脈是不是真的被根除清盡了呢?

還記得上面提到吳三桂臨死前召見兒子吳應麒這件事嗎?

當時,吳三桂擔心自己死後、陳圓圓在宮中會受到迫害,所以,命令兒子吳應麒秘密把陳圓圓送到雲南和貴州交界的山區裡去。

吳應麒遵照父親指示,偷偷帶著陳圓圓來到雲南、貴州交界的山區裡。眼見荒山野外實在艱險,吳應麒料想如果丟下陳圓圓一個人,那麼她就是死路一條。再說皇位已經傳給吳世璠了,自己也沒有登上皇位的可能,而且還有可能受到郭壯圖等人的迫害。

想到這些,吳應麒當機立斷,決定留下來,幫助陳圓圓維持生計,也讓自己遠離殘酷激烈的塵世戰爭。吳應麒與陳圓圓一起留在山裡。

為了掩人耳目,母子二人把兩人居住的小村子叫做馬家寨。

吳應麒在馬家寨娶妻生子、繁衍後代。也為陳圓圓養老送終。

現在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上就有一座墓碑,就是陳圓圓的安葬之所。

吳應麒的子孫一直生活在馬家寨。村莊名字叫做馬家寨,實際上居住在村子裡的人家全部姓吳,就是吳三桂兒子吳應麒的後代。

馬家寨現在有230多戶人家,大約2000人。

為了記住祖先,馬家寨世世代代口口相傳家族歷史和家族文化。直至現在,全寨的人都會講江蘇高郵話。

在馬家寨吳氏墓群的楹柱上刻有幾乎相同的圖形,有高貴典雅的蘭花,有書香之氣四溢的文案、玉笛、琵琶等等。這些圖形與貴州當地的墓碑圖形差別很大。它們告訴人們,墓穴的主人或者祖先不是本地人,而是從長江中下游地區來的。

墓碑上的圖形還有用於征戰的劍戟、刀斧等兵器,向人們揭示這裡的主人曾經是征戰沙場的驍勇名將。

這個村莊百姓的姓氏、墓碑上的圖形,都在證明這裡就是吳三桂唯一倖免於難的兒子吳應麒生活、繁衍的地方。

之所以命名為馬家寨,傳說是為了紀念吳三桂的軍師馬寶。

遙看蒼茫的歷史,多少名與利,都是過眼雲煙。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才是歷史長河中的鮮亮的色彩。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失敗以後,其子孫都被逼自殺或被清軍處斬,除了女眷得以保全以外,基本上落得了一個滅族的結局。

吳三桂雖然地位崇高,但是史書記載吳三桂只有吳應熊一個兒子。清朝為了籠絡吳三桂,將多爾袞的女兒建寧長公主嫁給了吳應熊為妻。不過,為了防止吳三桂造反,清朝以吳應熊駙馬的身份,封吳應熊為三等子爵,並要求其長駐京城,實際上成為了清朝的人質。

吳三桂造反以前,吳應熊自知脫身無望,暗中派人將長子吳世藩秘密送回雲南。吳世藩回到雲南以後,1673年,吳三桂義無反顧地反了。

三藩之亂髮生以後,清朝果斷地將吳應熊以及吳應熊的幾個兒子全部收押。一年以後,吳應熊和次子吳世琳被清朝處死。吳應熊和建寧公主所生的另外兩個幼子和其餘庶子,暫時得到豁免,但是被送入宮廷幽禁。

1678年,吳三桂死於衡州,反清形勢急轉直下。吳三桂死後,吳世藩在吳週二號人物、其岳父郭壯圖的支持下,奔赴貴陽迎接吳三桂靈柩,並於貴陽即皇帝位。

17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藩自殺身亡,三藩之亂結束。由於吳世藩死時只有十幾歲,還未曾留下子嗣。而清軍在攻入昆明以後,對吳三桂的其他兄弟子侄的後代也進行了趕盡殺絕,前後死難者達100餘人,吳三桂在雲南的族系因此全部滅絕。

雲南平定以後,為了永絕後患,康熙皇帝不顧建寧長公主求情,將幽禁中的吳應熊其餘幼子全部處斬,僅留下了兩個吳應熊與建寧公主所生的女兒。

因此,到這個時候,吳三桂直系後代已經無一倖免。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對於吳三桂的子孫,康熙皇帝還是放過了一個漏網之魚。那就是吳三桂的次子吳應麒。

關於吳應麒,清廷只知吳應麒是吳三桂的侄子。但是實際上,吳應麒是吳三桂與歌姬野合而生的庶子,並一直追隨在吳三桂左右,對外以叔侄相稱,對內以父子相對。這也是吳三桂在吳應熊為質的情況下,還能夠堅持發動三藩之亂的根本原因。

吳三桂死後,年幼的吳世藩在大將郭壯圖的擁立下登基為帝。年長的吳應麒在爭奪帝位中失利,與另一名大將馬寶出走黔東南的岑鞏,並由貴陽迎吳三桂靈柩於岑鞏安葬,從此隱姓埋名。

清軍在清理吳三桂殘部的時候,由於吳應麒早在吳世藩稱帝的時候,就已經退出了吳周的核心,從此不為人知,因而能夠躲過一劫。


蘇綻


吳三桂這個人當男人還是很不錯的,在大明的危難時刻,自己心愛的女人陳圓圓被奪走了,吳三桂就說了如果連自己的最心愛的女人都不能保護,此生妄為一個男人,於是便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清軍,直接把清軍引入關內,之後還幫助清軍拿下眾多城池,可以說是幫清朝打下了半邊天下啊,但是賣力的吳三桂也得到了該得到的東西,作為漢人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



但是歷史上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事情總是一次一次的上演,越是在打天下的時候勇猛的人往往到了最後就死亡葬身之地,當年吳三桂投降清軍之後,作為清軍的頭號軍隊,連下多個城池,後來打下已成定局之後,還率軍追擊李自成的殘部,同時也負責剿滅明末的永曆皇帝,畢竟是前明的皇種,還是有很多人保護的,但是誰知道吳三桂跟瘋了一樣。



居然追到了境外仍是把永曆皇帝給抓了回來,最後在雲南把永曆皇帝給殺了,對於當時的吳三桂來說,這可是大功一件,但是對於當時的漢人來說,吳三桂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背主求榮之人,因為吳三桂也是漢人。後來被封為平西王之後主要負責鎮守雲南,剿滅周邊的匪患,日子也算是過的安逸,畢竟都是朝廷養著的,時間一晃幾十年過去了。



就到了康熙主政,康熙皇帝親政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鰲拜給除掉了,當時的清朝根基還不是特別的穩,所以康熙就很想做出幾件大事情,做事情就需要銀子,然後去賬房一查,國家一半的銀子都拿給三藩去剿匪了,於是康熙便有了撤三藩的意思,加上早年就有多個大臣說三藩不撤難以成就大清的盛世啊,對於康熙這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一咬牙一跺腳就決定撤三藩。



但是對於吳三桂來說,讓他守著雲南已經覺得委屈了,如果康熙又要撤三藩,這不是扯淡嗎?無奈之下,吳三桂只好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再一次背主求榮舉兵造反,吳三桂因為早就做好了準備,所以一路勢如破竹,但是康熙從沒有示弱就是抗戰到底,慢慢的戰局陷入僵局,吳三桂為了讓手下都打起精神來有個奔頭,便在衡陽稱帝。



但是不久後吳三桂病死了,由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繼位,但是吳三桂不在終究還是不行,最後一路敗退逃回到了雲南,後來康熙派兵一舉進攻雲南,不久後昆明破城,吳三桂的反叛徹底失敗,而康熙也是直接將吳家所有的後人全部趕盡殺絕,而歷史上也沒有了關於吳家後人的記載,但是有人說吳應麟逃出來了,還更名為吳啟華,後來隱居了起來,為吳三桂繼承了香火,而他們隱居的地方就是現在的馬家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