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徒步秦岭小寺沟,从龚家凹后山梁上往下走,穿过一片密林,再爬上一个小山坡,山脊上出现一栋老房子。这老房子,地势向阳,位置极佳。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老房子里悠悠扬扬的炊烟

老房子里,还住着两户人家,是兄弟俩。左边半边房子,是弟弟家,我们探访时碰巧出门了,并不在家。右边哥哥家,屋顶烟囱里正冒着烟。看来,家中必定还有人。

冬天在山里行走,秦岭一片枯黄,唯有老房子里这悠悠扬扬的炊烟,让人心生温暖。

土地

这老房子屋檐下,晾衣杆上正晒着四件衣服。院子虽然还是泥土地,但打扫得很干净。院子四周,植得有几棵树,看样子像是桃、杏、梨等果树。山高春来晚,果树们尚未发芽。

小寺沟属于秦岭柞水县,旧属孝义厅。柞水这个地方,土壤种类多,差异大。用专业术语讲,叫做剖面紊乱,土层薄,活土层浅,物理化学性能不良,肥力较低,耕性差。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晾衣杆上正晒着四件衣服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土层薄,活土层浅

前天夜里,山里下过一场大雪,今天气温刚转暖。我们从山梁上往下走,必须路过一片黄棕壤土,也就是山地黄泥土,因为气温转暖,地上的积雪融化,此刻鞋上正沾满了泥,都不好意思直接走进人家干干净净的院子里去。

但又一想,既然院子是泥土地,等泥巴干了再打扫一下就好了,应该没啥大问题,于是厚着脸皮继续往前走。

方言

冒着炊烟的这户人家,大门口有一截树桩,想必平时是用来当凳子坐的。

提到了坐这个动词,我想起了当地人说话的习惯。在当地方言里,动词一般放在名词后面使用。比如,普通话里说“你坐在凳子上”,要是换一个柞水人,他肯定会说“你在凳子上坐”。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大门口有一截树桩,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门敞开着,堂屋墙上贴着画

历史上,柞水是一个移民大量迁入的秦岭山区,语言体系整体上属于陕南音系。但如果再细细划分一下,小寺沟所处的这一片,又与县内别处略有区别。当地人说的话,音调平和,语音缠绵,仿佛还夹杂得有湖北音韵。

站在院里,看见大门上的对联很鲜艳,肯定是刚刚贴上去的,门敞开着,堂屋墙上贴的画,既有过去时光的老印迹,也有新时代崭新的符号。画下面,还有一个方桌,一根条凳。我翻过当地的县志,这户人家堂屋的这个摆设,是标准的室内布局。

礼节

听见门口有人,穿着一件紫色外套的女主人,慢慢地从堂屋后的房子里走出来。

“你们来了呀,进屋坐!”秦岭柞水人热情好客,注重礼节,女主人言语温柔平和。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你们来了呀,进屋坐!”

当地介绍风俗的书上说,山民遇到有客至,一般都会先让坐,然后以烟茶相待。家中主妇或成年儿女,见了来客还会上前招呼,说一句:“××来了!”待客人坐定之后,主人还会以上等饭菜招待并留宿。

书上是这样写的,我们实地遇到的情况,亦是如此。传统和习俗最不易改变,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常常几十年、上百年都无变化。

巧合

主人家的堂屋内,光线比较昏暗,屋外秦岭南坡的阳光,正温暖地照耀着大地。于是,我们干脆把小板凳搬到外面去,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与主人拉着家常。

65岁的男主人头戴一顶帽子,身体斜靠在柴火堆前,暂时停下了手中的活,高兴地与我们说着话。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男主人在西安生活过10多年

“我在西安生活过10多年,就在×××,这地方你们晓得不?”男主人说。

实在是太巧了,他说的地方,竟与我们一行人的生活区域完全重合!

既然男主人曾在那里生活过10多年的时间,也许在这中间的慢慢岁月里,我们曾经不止一次擦肩而过,甚至还曾在繁忙的人流中,相互递上过善意的微笑。

“天线”

院子边两棵树上,横着固定了七根木头,这个结构式样,看起来有点像架设了一副八木天线。

“秋天时晒玉米用的吧?”我们问。

“对,就是用来晒玉米的。”主人答。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横着固定了七根木头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有点像架设了一副八木天线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两圈铁丝还紧紧地绑着三只胶鞋

行走秦岭这几年来,深秋之际常见到晒玉米的场景,玉米棒子黄灿灿的模样,早已刻画在心间。

仔细看树上,两圈铁丝还紧紧地绑着三只胶鞋,树木在生长,铁丝圈大小却不改变,胶鞋已经被勒紧,深陷入枝干里去。

只有在静得能够听到一颗针掉在地上的声音的秦岭山中,这时光和大自然的力量,才会把鞋子和大树的生命轨迹,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娃们

“家里就你们老俩口?”一直没见别的人走出来,我们开口问道。

“家里就我们俩。”男主人说。

“有几个娃?”

“两个。”

“娃呢?”

“都已经成家了,估计比你们大点,都在西安!”

“高速通了,路这么方便,他么过年回来没?”

“回来了,开车回来的,把车就停在下面,不过初三就都回去了。”

男主人介绍说,他的两个孩子进城都十多年了,是肉贩子,在菜市场里卖肉。

“老大孙子都上初中了,他们在城里买了房,100多平米。”

“你们咋不跟着进城去?”

“我去过一阵。你们也看到了,我老伴这两年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还是住老家方便些。他们忙他们的事情,我们在山里自己种点地,其实也挺好。”男主人很知足。

新西安人

朝北,与小寺沟相距100公里之外的省会大城市西安,像磁铁一样把山中的秦岭人吸过去。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

“他们过年回来,还住得习惯不?”我有些好奇。

“娃们还行,好歹就是这里长大的,但孙子们不太习惯,城里生活惯了!”男主人感慨!

男主人说,我们看见的这栋老房子,最早还是他爷爷修建的。我大概算了算,那差不多都已经是清朝末年的事情了!

秦岭故事:爷爷奶奶生活的山里,对孙子来说已经像桃源一般的存在

看着眼前的这栋老房子思绪万千

秦岭的先民们,从因战乱灾荒、逃避壮丁等原因,历史上陆陆续续从其他省份迁入。如今,因为社会进步,特别是城镇化等原因,一大批年轻人又逐渐离去,进入到大城市打拼、生活。大秦岭这块地方呀,见证了多少人家的欢欢乐乐、喜喜悲悲!

还好,这户人家的故事可以算是幸福的,如今老俩口的两个儿子,都已经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把根扎到了城市中去,成了新西安人。

看着眼前的这栋老房子,对于老俩口的儿子来说,也许他们脑中还有一点记忆,有一些留念和不舍,毕竟出生于此。但对于老俩口的几个孙子来说,爷爷奶奶生活了一辈子的这个地方,已经完全像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了!

本故事采集于2019年2月12日,地址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杏坪镇杏坪村小寺沟。喜欢秦岭的图文,请转发、收藏、评论,欢迎关注“专业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