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神奇的青海“社火”


正月里神奇的青海“社火”

社火,和中国大部分民俗一样,都是起源于祭祀。最早的文字记载于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后明人施耐庵在《水浒传》三十三回中也记载了宋人这一盛景“社火队里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

具体到青海社火的来历,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在明王朝初定河湟后,因为中原地区人口密度过高,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再加上西北地区需要稳定,则采取的“移民实边”政策。于是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的大量民众随着军队举家迁徙至河湟地区。

正月里神奇的青海“社火”

(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就是很多山西裔移民的起源之地)

而以乐都社火为例,其中的很多表演形式如高跷、亭子等似乎也都与山西、陕西一带的一脉相承。而另一些的跑旱船、舞龙等明显带有江南水乡色彩的表演,则更有可能是随着从南京西进而来的军民一起传过来的。

正月里神奇的青海“社火”

(神奇的亭子和高跷)

高跷,很多北方的朋友并不陌生。而亭子是什么呢?是一种比高跷还要高的社火道具,也叫高台、铁芯子。是一种将故事、戏曲、绘画乃至数学、力学融为一体的高空造型艺术。

青海地区的亭子戏以海东地区的高庙最为有名,发展至今已经演变出40余出戏,演员也由最初的3名小孩,发展到150余人。而搬运亭子也由最初的人力运输,演变成现在的拖拉机和机动车。

正月里神奇的青海“社火”

青海社火的说词主要包括天官说词、灯官说词和报子说词。天官演员一般会头戴长翅乌纱帽,身着黄袍,在降香后“赐福”全村。灯官是社火的总领队,旧时的社火,灯官是每场必出,其说词也已形成一定格式,多为“本灯府老爷,上奉了神仙的金牌,倒金主(财神爷)的财运,随带了毛糙社火一台,飘飘荡荡,来到了下界神州”之类的。报子,在过去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是青海社火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主要是为社火队担当“前哨”的任务,通知社火队要去的下一个村子,做好准备迎接的工作。其说词多为“某某队要到老年兄宝庄闹一闹新春。一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闹人丁兴旺、福寿康宁,三闹牛羊满圈、骡马成群...”

青海社火唱词的内容主要是表达欢庆新年或赞美祝福之意的,如“正月里是新春,纸糊的灯笼上高空;风吹灯笼嘟噜噜转,风调雨顺太平年”等。当然,也有一些听起来就很有意思的词。

正月里神奇的青海“社火”

如今的社火,早已不再是娱神乐佛、驱邪避灾、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而是以娱乐大众、欢度春节为主的文化娱乐活动。一部社火,道出了普通老百姓最淳朴的新年期望,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

正月里神奇的青海“社火”

1、茹孝宏,《乐都社火集锦》,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