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和平麻痺”思想!國家安全教育亟待形成分層次分職責分領域體系教育

4月15日,我國迎來了第四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根據2015年通過的國家安全法第十四條規定,“每年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所謂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

國家安全並非模糊遙遠的概念,而是明確具體的、細微的,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以來,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推進,群眾的國家安全意識顯著提升。

確立法律制度框架

具有重大法治意義

確保國家安全和長治久安,須久久為功、馳而不息。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到全面實施國家安全法,從系統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到確定每年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家安全被列為頭等大事穩步推進。

2013年11月12日,經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2014年4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首次提出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強調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安全戰略綱要》。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29號主席令予以公佈。國家安全法對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11個領域的國家安全任務進行了明確,共七章84條,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規定每年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要求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

“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習近平總書記用5個“既……又……”概括“總體國家安全觀”。他強調,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要遵循集中統一、科學謀劃、統分結合、協調行動、精幹高效的原則,聚焦重點,抓綱帶目,緊緊圍繞國家安全工作的統一部署狠抓落實。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莫紀宏看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和實踐,有力地推進了新時代國家安全治理體系建設。這一重大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縱覽全局、審時度勢,從新時代改革發展的大局出發,精準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對國家安全理論做出的重大創新,為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實踐和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抓緊出臺反恐怖法等一批急需法律,推進公共安全法治化,構建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國家安全涉及國家政權、主權、領土完整和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國家利益,是一國法治建設的重中之重。”莫紀宏說,因此,將維護國家安全工作和活動納入法治軌道,就從源頭上保證了依法辦事,構築起法治建設的制度基礎。

莫紀宏認為,國家安全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石,“國家安全得不到維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想如期實現就會步履維艱、困難重重。為此,抓法治要從國家安全法治抓起”。

在國際關係學院國家安全與政府法治研究所所長畢雁英看來,從法治發展歷程的視角看,保障國家安全的法治之車已經駛入了發展的高速路,“法治之車的四輪應當均衡發展、同步前進,僅有制度規範的完善還不足以保障車輛平穩快速前進。只有法治意識、執行能力與效果、相關的各項保障措施都能夠保持同步協調,才能使國家安全的法治建設更好地執行和實現國家安全戰略方針和總體部署,為維護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保障,走出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國家安全走進課堂

從小樹立國防意識

頂層設計、總體謀劃至關重要,夯實社會基礎,凝聚人民力量同樣必不可少。這也是開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動員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

在以往的3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中,莫紀宏對記者分析,國家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為契機,集中向社會公眾傳播國家安全方面的知識,便於在短時間內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讓更多的社會公眾接觸和了解國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識,特別是懂得如何依法履行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職責和義務。

“通過加大對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反間諜法等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力度,公民法治觀念得以強化,以法律劃定行為底線,堅定了人民群眾向一切損害國家安全的違法行為堅決說‘不’的法治信念。”莫紀宏說,4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通過典型案例、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向公眾講解了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表現形態、社會危害性和法律上的後果,建立常態化的國家安全宣傳機制,包括將國家安全教育宣傳工作納入普法規劃,讓國家安全教育進入課堂、走進社區、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與某些權利和資格的享有緊密結合起來,對民眾起到真正的促進和約束作用。

隨著各項社會活動以及教育活動的深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展的同時,相關制度也在不斷完善。莫紀宏向記者舉例說,在2018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期間,教育部就印發了《關於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應構建完善國家安全教育內容體系。小學生應瞭解國家安全基本常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中學生應掌握國家安全基礎知識,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大學生應接受國家安全系統化學習訓練,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感和能力。同時,在2018年4月15日這天,為加強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行為、間諜行為和其他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線索的舉報受理工作,國家安全部正式開通了互聯網舉報受理平臺網站,接受組織和個人的舉報信息。

在受訪專家看來,隨著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的不斷推進,國家安全教育越來越正規化、常態化,不再是應景之作,國家安全教育也一步步真正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制度化、體系化。

例如,在教育部組織編撰的《道德與法治》中,總體國家安全觀成為八年級上冊中最引人關注的內容。

“對青少年進行國家安全教育,首先要統一思想,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高甄別不同信息的能力,引導青少年關注國內外時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總體國家安全觀。”北京市豐臺區某初中部教師劉凱對《法制日報》記者說,《道德與法治》已於2017年秋季開學後進入課堂。

進入教材僅僅是國家安全教育落到實處的一個開始,家校一體全方位的教育體系方能進一步推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的發展。

據劉凱介紹,在教授相關課程前,他們通過學情分析發現,由於學生長期生活在和平與安定的環境中,在他們的認識裡,國家安全只是一個概念,非常遙遠,是國家安全部門的事,不可能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所以,學生在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和認識到擔負起國家安全的責任方面,存在誤區和空白。

於是,劉凱等人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作為重點。他們安排學生查閱報刊、觀看新聞、上網搜索資料等,讓學生多渠道瞭解和把握影響我國國家安全的因素及我國採取的應對措施,並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

同時,學生在學校獲得良好的國家安全教育後,會被要求回家與家長交流分享。“不僅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也讓平日繁忙的家長有途徑學習國家安全知識、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劉凱對記者說,目前,學校不僅單獨開設了國家安全相關課程,而且將國家安全教育融入了各類課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安全教育已經融入小學階段。

北京市西城區某小學教師趙娟(化名)對記者稱,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第一步,小學的安全教育承擔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除了識字、掌握語句結構外,還有一些開放性思考問題,解讀文章內涵,因此在閱讀理解中,結合安全教育,很多軍事題材、愛國主義先進事蹟都可以作為素材引用。

例如,在學習閱讀《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時,對“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趙娟會引導學生自由討論,思考如果屈服於敵人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面對敵人步步緊逼,五壯士選擇跳崖需要怎樣的勇氣?是什麼使他們做了這樣的決定?

趙娟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捍衛國家安全,守護這片土地。另外,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國家安全教育,如學習《火燒圓明園》課程時,播放《驚濤百年》紀錄片中相關的影視資料,帶領學生了解圓明園過去的歷史,感受肅穆和曾經受過的屈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國防意識。

教育方式有待改進

努力創新途徑機制

對於曾經的國家安全教育,某師範大學軍旅社團成員林峰迴憶,他曾協助學校武保處開展過一期宣傳國家安全知識活動,活動形式是由學校給學生派發傳單,學生在學校中心廣場擺個攤,趁學生下課的時候給他們發傳單。

“近一年來,國家安全宣傳教育也在改變方向和途徑,不再是簡單的發傳單。”林峰介紹說,學校考慮到因專業課設置、個人興趣等因素限制,學生往往不會主動去獲取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眾多法律、法規及條款,因此專門組織整理了公安機關破獲並經法院審理、媒體報道的一些違法犯罪案件典型案例,向學生解讀法律常識,樹立法治權威不可侵犯的重要理念。據林峰介紹,如今各個學校都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國家安全教育。例如,有的高校在國慶節、建軍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展相關活動。

“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忱和擔當精神,使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得到進一步拓展。有一次,我們去看一部宣傳片,其中呈現出的儀式感,讓我們感受到國家符號是最強有力的表達。”林峰說。

不過,也有受訪的業內人士稱,目前,高校的國家安全教育還存在碎片化、零散化傾向,亟待建立規範有序的長效機制。面對複雜的國家安全挑戰,必須針對高校大學生這一特定對象,深入探索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思路、方法、渠道、途徑、機制,切實提高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莫紀宏認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國家安全知識的教育,比如在信息化時代,很多人沒有國家安全的意識;二是國家安全法律和相關責任的意識,需要告知公眾在國家安全領域,人人都是有義務的,機關單位、團體都有義務進行本單位的相關制度建設,國家安全不全是國家安全機關的事,公民不能坐享其成,他們有積極配合國家安全機關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分為幾個層次:首先要積極地支持,通過電視、新聞宣傳國家安全,強化公眾的法律責任心;再次,要有相關法律措施,懲處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用典型事例教育公眾。”莫紀宏說,目前,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公務員教育培訓體系,雖然有所發展,但完善程度仍然不夠。因此,必須要從娃娃抓起,讓他們從小樹立國家安全意識,從中小學課本抓起,要把它作為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

警惕和平麻痺思想

系統進行綜合教育

多位受訪人士稱,“和平麻痺”思想影響年輕人群體,通過社會審美與價值取向就能一窺端倪。如有的年輕人更關注自我追求,而國家意識相對淡漠,集體安全防衛意識弱;有的人關心、支持國防的熱情不高;還有一些人對身邊人的合理、合法的愛國言行認同度不夠。

有教育工作者告訴記者,“和平麻痺”思想在審美態度上也有體現:例如,對女性評價看重“纖巧柔弱”,連一些男生也憑著“粉面桃腮”成了眾人追捧的“男神”或“網紅”;各年齡階段的學生群體也有“脂粉氣重”的現象。

“現在年輕人活躍於網絡空間,但社會交往相對較少,社會關注弱,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加上年輕人成長的社會環境長期和平、生活安逸,如果國防教育普及度和深入程度不夠,那麼就容易產生‘和平麻痺’思想。”在高校教授思想政治課程的程輝說。

在採訪中,也有人向記者提出過這樣的觀念,國家安全教育就是國防教育。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專家李偉認為,受傳統安全觀的影響,許多民眾認為國防(軍事)安全即代表國家安全,對於現代國家來說,這樣的認知是不全面的。“根據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論述,國家安全是一個大安全觀,而國防安全只是國家安全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習主席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中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有14個。因此,國防教育只是國家安全教育的一個部分,不能代表全部。”

以國防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為例,莫紀宏說:“廣義上講,國防教育是國家安全教育的一方面;從狹義上講,兩者有交叉。在國家安全觀中,就有軍事安全,軍事安全是和國防安全結合在一起的,國防教育中的首要內容還應該是國防安全的教育,當然它還包括國防建設等,所以兩者不矛盾。從國家安全教育的角度講,首先,搞國防教育要強化國防安全意識,沒有國防安全意識,大家可能就不會把國防教育當回事,所以搞好國家安全教育實際上有助於推動國防教育。”

不過,莫紀宏也坦言,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方面,還要動員全社會力量,“特別是國家安全法中提到各個單位要搞好本單位職工的國家安全教育,這一方面做得還不太好,並非所有單位都很積極,而且宣傳資料、宣傳品質可能還不是很到位,還要進一步強化”。

“目前的不足恐怕還是主觀認識的問題,很多是有關部門和各個單位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政府有時候畏前畏後,投入不夠,領導重視不夠,機關幹部自身學習國家安全法的勁頭不足。機關幹部本身帶頭不夠、重視不夠,導致社會公眾對這個問題也是不夠重視,所以還是要從源頭上抓起、從領導幹部抓起,大家都要投入,營造一種氣氛才行。”莫紀宏說。

針對未來如何進一步推進全民國家安全教育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李偉的建議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國家安全教育應該進入教材,不能只是每年的4月15日強調國家安全教育,而且國家安全教育需要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切實抓好調研,將措施落到實處。國家安全教育是長期的,必須認真堅持下去。

“國家安全與社會和國家密切相關,因此國家安全教育應分層次、分職責、分領域進行綜合教育,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公民的國家安全教育。只有每個公民都提高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和能力,能夠自覺維護國家安全,才能說國家安全教育落到了實處。而關於國家安全教育的具體方式方法,應在不同層次上有針對性,以問題為導向,以案例為指引,密切結合實際,才能使得國家安全教育不流於形式。”李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