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玩壞的“大腦”背後:科技綜藝的破局之路在哪裡?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第2323期文化產業評論

這一季的《最強大腦》怎麼了?從第一季開始,《最強大腦》就一直保持著極高的收視率,其巨大的影響力也成為了科技綜藝一杆標尺。然而自2月開播第六季之後,《最強大腦》深陷輿論風波,屢上熱搜。觀眾質疑其娛樂化傾向太過嚴重,節目已經“變了味道”。科技綜藝該如何協調自身科學性和節目娛樂性的關係?除了《最強大腦》外,市場上還有哪些科技綜藝?科技綜藝要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贏得觀眾的喜愛呢?

作者 | 劉方宇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3260字 | 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2019年2月《最強大腦》第六季開播,作為一檔科技綜藝,其收視率自首季以來一直位居前列。近日,《最強大腦》出現了疑似節目組為節目效果協助作弊的事件,這把大腦一度推向風口浪尖。事實上,本季《最強大腦》開播以來,便被觀眾質疑其娛樂化傾向太過嚴重,節目已經“變了味道”。那麼,科技綜藝該如何協調自身科學性和節目娛樂性的關係?除了《最強大腦》外,市場上還有哪些科技綜藝?科技綜藝要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贏得觀眾的喜愛呢?

今年2月15日,《最強大腦》在江蘇衛視再度迴歸。節目播出後憑藉0.7%的收視率位居前列。其實從第一季開始,《最強大腦》就一直保持著極高的收視率,其巨大的影響力也成為了科技綜藝一杆標尺。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被“玩壞”的大腦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強大腦》娛樂化趨向越來越明顯,在這一季中:節目組先是為每位腦力導師搭配了一位明星嘉賓,導師同嘉賓共同決定團隊的成員。除此之外,節目組還將眾多選手打造成腦力偶像,炒作選手之間的CP關係。各種娛樂性元素的加入固然提高了《最強大腦》的熱度,然而作為一款科技綜藝,其向娛樂化過度傾斜後,也使受眾產生反感情緒,觀眾紛紛質疑“科學還是不是評價腦力競技的唯一標準”。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最強大腦導師陣容新增三位明星

3月24日,雲之隊隊長鮑雲在微博發佈文章《雲之隊三問大腦節目組》,質疑節目組協助選手作弊,存在“保送”某位選手的嫌疑。自此之後,《最強大腦》黑幕事件不斷髮酵,從明星嘉賓到選手再到節目組紛紛發聲,掀起一陣微博混戰。儘管《最強大腦》節目組3月25日公佈了比賽的完全版視頻試圖洗脫黑幕嫌疑,卻是漏洞百出:視頻裡顯示選手明明已經答對題目,卻仍舊錶現出緊張的樣子,這又使《最強大腦》背上了誘導選手錶演的嫌疑。在這期間,也有多位選手相繼指認這位選手的作弊行為。在各方的混戰中,選手是否作弊依舊撲朔迷離。但不論如何,《最強大腦》節目的科學性與公正性都受到了觀眾強烈的質疑。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雲之隊隊長鮑雲的“三問節目組”引爆大腦黑幕爭議

事實上,《最強大腦》在以往幾季中也被曝出疑似黑幕的信息。在節目第四季中,世界排名第一的魔方選手林愷俊在對戰排名第88位的賈立平時爆冷出局。究其原因是節目組提前將“聽音盲擰”比賽項目的打亂公式透露給選手,選手對魔方進行了“逆序還原”。這一行為遭到了圈內人士的普遍質疑,因為在知道打亂公式後,逆序還原就相當於作弊行為。當時《最強大腦》的嘉賓柯潔同樣發微博力挺林愷俊,質疑節目組不公平的行為。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柯潔微博聲援林愷俊,並指責節目組套路深

從豆瓣評分也可以看出,《最強大腦》從第三季開始,節目的口碑就已經處於一個下滑趨勢,尤其是在第四季和第六季中,由於均爆出了疑似黑幕的事件,其評分嚴重下滑。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最強大腦》過度娛樂化的趨向使其口碑越來越差,而這也折射出科技綜藝常常面臨著一個艱難的困境:由於節目類型,科技綜藝很容易和觀眾產生疏離感,而添加娛樂化元素又容易導致節目失真,受到質疑。

那麼,近年來整個科技綜藝市場究竟如何?除《最強大腦》外,其它科技綜藝是否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呢?

搭乘政策東風,科技綜藝爆發

近年來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鼓勵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在黃金時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經濟類節目的播出數量和頻次”這一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各衛視紛紛著眼科技領域,一時之間大量科技綜藝湧入市場。下圖羅列了2017-2018年上映的科技綜藝: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藉助政策東風,2017年科技綜藝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各衛視與在線視頻平臺紛紛推出科技綜藝。這一年裡科技綜藝的元素主要呈現為科學實驗和腦力競賽。不過,儘管科技綜藝的數量大幅度增長,其收視率卻陷入了困境:當年除了《最強大腦》《加油!向未來》《我是未來》三檔綜藝在收視率表現較好,最高收視率分別為2.0、1.17、0.78外,大多數科技綜藝節目收視率均表現低迷。

2018年科技綜藝最大的轉變便是“機器人綜藝”的湧現,如愛奇藝的《機器人爭霸》《超能理工派》、優酷平臺的《這!就是鐵甲》、浙江衛視的《鐵甲熊心》。幾檔綜藝均是以機器人對抗作為節目的主打元素,這一嘗試受到了觀眾的廣泛關注:《這!就是鐵甲》首期播放量破1.4億,《機器人爭霸》首期播放量破1.7億,《鐵甲雄心》節目最高收視率破0.5%。機器人綜藝所呈現出極為絢麗而激烈的對抗可謂讓觀眾大開眼界,驚呼原來機器人還可以這麼“玩”。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總體而言,近兩年來雖然科技綜藝的數目大量增長,在節目形式與元素方面也有所創新,但科技綜藝距離其類型破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科技綜藝的破局之路在何方

前文提到,科技綜藝難以實現類型破局的重要原因是其面臨著一個兩難困境:一方面,科技綜藝涉及的各種科學理論、科技成果與觀眾的生活相隔甚遠,無形之間拉大了節目與受眾的距離;另一方面,當綜藝節目試圖添加各種娛樂元素吸引觀眾時,又會面臨節目過度娛樂化而失真失實。那麼科技綜藝該如何權衡節目娛樂性與科學性的關係,又該如何揚長避短,走出自己的道路呢?

  • 求真求實,守科學本色

科技綜藝相較於其它類型的綜藝有一個最明顯的差別,那就是其內在的科學屬性。當然,這並不是說節目不能有任何娛樂性元素的添加,而是說關於科學本身的內容,比如實驗的進行、競賽的比拼以及科技成果的展現,其內在要求一定是求真求實的。比如今年的《最強大腦》,節目組的“編劇”行為,儘管一時提高了熱度,但終究抵不住觀眾的檢驗。在信息渠道極為豐富的當代,黑幕被爆料的幾率大大增加,而一旦這些黑幕被爆料,就會讓觀眾感受到比賽規則被漠視、自己被欺騙。《最強大腦》的評分從第一季8.1分滑落到第六季6.4分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忽視了科技綜藝科學與公正的內在要求。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最強大腦》節目製片人與觀眾的微博互動中顯示了節目價值傾向

  • 暖科技”為生活賦能

科技綜藝面對的大部分受眾對於科技的原理都是知之甚少的,這種相關知識的匱乏,很容易讓觀眾對於複雜的科學原理與科技應用迷惑不解,進而產生對節目的疏離感。而削減這種疏離感,讓受眾有興趣瞭解的重要方法便是將科技融入到觀眾的日常生活中。

東方衛視播出的《智造將來》將中國科技創新項目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帶向大眾眼前,在展現頂尖的科技項目的同時,也關照應用於日常生活場景的科技項目。比如在介紹機械手的時候,強調了這項技術在幫助殘疾人改善日常生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講解智能人居時,展現了其幫助用戶遠程實時守護長輩的強大功能。科技的“暖”化處理成功吸引到了觀眾,也讓觀眾切實地感受到科技對於自己生活的意義。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 創意X科技,顯科技魅力

科技綜藝具有一個內在優勢,那便是發揮創意的空間十分豐富。無論是科學實驗、科技應用還是科技對抗,其擁有豐富的場景和節目元素值得探索。節目組可以凝聚創意為科技提供新場景,玩出新高度。2018年的幾款“機器人綜藝”就將這一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當機器人和戰隊比拼聯繫在一起、當機器人同真人秀相融合,原本我們比較陌生的機器人,成為了我們的戰友和夥伴。這種對於科技的創意表達充分展現了科技綜藝的魅力,贏取了大量觀眾的喜愛。

又如節目《奇蹟時刻》將魔術與科學相結合,每期節目通過三場魔術秀,和三輪“是非問答”讓觀眾辨別魔術師的某一段表演中用到的是魔術手法還是科學知識。這種魔術與科學的跨界融合讓觀眾既欣賞到精彩的魔術表演,又傳播了一定的科學知識。

結語

科技綜藝作為近年來湧現的新類型綜藝正方興未艾,在獲取受眾關注的同時,也兼具著傳播科學知識、營造科學氛圍的重要意義。期待在2019年越來越多的科技綜藝可以打破類型壁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講好科技綜藝的故事!

//主題閱讀//

  • 當文創遇上科技,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 如何用科技激活藝術?法國博物館有這些經驗!

  • 馬化騰:科技賦能“新文創” 打造中國軟實力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被玩坏的“大脑”背后:科技综艺的破局之路在哪里?

點擊“閱讀全文”,在微店上購買最新文創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