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鼓吹刘禅的智慧是大智若愚?NO,他连他儿子十分之一都没有

如今说刘禅有能力有智慧的大概有这样一些理由:诸葛亮死后不设丞相是一种创举;诸葛亮死后蜀国又延续了三十年;投降魏国使百姓免遭杀戮;“乐不思蜀”是一种政治智慧,从而保护了一大批蜀国官员。

实际上,这些说法如果不是为了赚眼球,就是要语出惊人,把原本没有争议的事情硬扯出来拉扯一番。

还有人鼓吹刘禅的智慧是大智若愚?NO,他连他儿子十分之一都没有

诸葛亮死后不设丞相,魏文帝曹丕早就这样干了,不是什么创举。诸葛亮死后,蜀国所以能够延续多年,主要是魏国内部多事,而东吴也是把中原看成是国之中心,这才让蜀国有了喘息时间。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立马变成了脱缰的野马,原形毕露,更加的贪图享乐,不但经常带着宫人外出游玩,还令人在宫中广置声乐为他赏玩娱乐。

还有人鼓吹刘禅的智慧是大智若愚?NO,他连他儿子十分之一都没有

还好在这一时期,蜀汉有诸葛亮举荐的蒋琬辅助,政权才能平稳的度过。

蒋琬死后,又有性格沉稳的费祎坐镇中军,让北方的曹魏不能轻易南下。

但这都不是蜀汉能够继续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为曹魏内部出了问题。

此时魏明帝曹叡刚刚死,司马家族忙着夺权,他们杀了新帝,镇压异己,根本顾不上南下伐蜀。

而就在这个时候,刘禅又自断臂膀,支持宦官黄皓夺了姜维的兵权,把姜维发配到沓中去屯兵种麦。公元262年,姜维发现魏兵有南下攻打蜀汉的意图,赶紧上书告诉刘禅,结果刘禅听信了黄皓的话,不予理会。

还有人鼓吹刘禅的智慧是大智若愚?NO,他连他儿子十分之一都没有

而且他还不听取姜维的军事建议,反而深信黄皓请来的巫婆,预言魏军不会出兵于绵竹,因为没有听姜维的话设防于江油、阴平、绵竹等地,后来邓艾大军压境,蜀国临时设防,很多地方有不足之处!

就这样,在蜀汉大军毫无防备之下,魏军一举攻下汉中,又绕过姜维防守的剑阁,直取江油,江油太守投降。

接着,魏军攻打成都最后一道天险涪城,守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兵败被杀。

此时蜀中已无处可守,蜀汉朝中震荡,当时谯周等益州派大臣为保自己的土地与财产不失,纷纷上书劝刘禅投降,唯有刘谌认为国不可亡,应召集城中有生力量,与邓艾对峙到底。

还有人鼓吹刘禅的智慧是大智若愚?NO,他连他儿子十分之一都没有

可刘禅还是一意想要投降,当刘谌得知了父亲的想法后,他不顾一切的跪倒在刘禅面前,不停的哀求刘禅不要轻易投降。毕竟当年汉高祖刘邦创建大汉不易,而光武帝刘秀能于危难之中延续大汉国祚也十分艰难,更有先主刘备创业之初无比艰辛,正因如此,刘禅绝不能轻易放弃,应该背城一战,与社稷同死,否则百年之后,又如何有颜面面对先主?

面对刘谌的苦苦哀求,刘禅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坚持投降魏军。刘谌见蜀汉灭亡已无法挽回,当即心灰意冷。在刘禅送出玉玺投降的当天,刘谌来到昭烈庙,先杀死妻子和儿女,而后自杀,以死殉国。

还有人鼓吹刘禅的智慧是大智若愚?NO,他连他儿子十分之一都没有

姜维都没有想到刘禅竟然如此的昏庸,不仅没有设防于绵竹等地,还这么没有骨气的投降了,倘若坚持几天等到钟会退兵,在里外夹击邓艾,定然叫邓艾大军有来无回,可惜汉中要害之地被魏军得手,姜维不得不把大军布置在剑门关抵抗钟会。

因此蜀汉就这样轻易的被司马昭平定了,其实蜀国这么快被亡国让司马昭也很是惊讶!本来司马昭已经准备让钟会撤退了,想不到竟被邓艾找到了突破口

从以上的就可以看出,蜀汉的灭亡都是刘禅一手造成的,即使他撑过了29年,那也是他运气好,正好赶上了曹魏内讧,不然早就被人家给灭了。

还有人鼓吹刘禅的智慧是大智若愚?NO,他连他儿子十分之一都没有

当司马氏完成了对曹魏政权的完全控制之后,蜀汉国这个溃烂的脓包,真正是弹指即破,这样一个国家的皇帝,有什么能力可言!

至于投降,自古就是匹夫不齿,何况是一国皇帝!

至于说使百姓免遭杀戮,为什么不在魏国军队刚进入时有条件投降?当军队进入都城,这些兵士连自己的将军都敢杀,普通百姓又怎能避免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还有人鼓吹刘禅的智慧是大智若愚?NO,他连他儿子十分之一都没有

更何况,刘禅以及谯周等一班高官,在论证了除了投降根本就没有更好的出路才做出的决定,有哪个想到过百姓?至于那句“乐不思蜀”,根本就不是什么政治智慧,自己玩一番语言文字游戏可以,可千万不要贬低司马昭的智商。

除了那些撺掇投降的官员,蜀汉国抵抗的官员家庭,也就是一个诸葛亮的后人还没有彻底毁灭,原因是诸葛亮父子两代忠心为国,司马氏为了树立一个忠孝的典型,这才给了诸葛亮的孙子一个县令当当,这和刘禅的“乐不思蜀”又哪来的丁点儿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