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若得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我在小時候學習詩歌,曾經看到這樣一首詩:“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小時候文學素養不高,只能記得一些畫面性的東西,在落日的餘輝中,一個落寞的詩人孤獨地看著遠方,多麼美的一幅畫面,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首詩,也記住了這首詩的作者——黃巢。

他日若得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我在書店裡買到了黃巢的小人書,連環畫裡的黃巢被定為唐末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打擊了唐朝的腐敗統治,卻不幸最後被混入起義隊伍裡的叛徒所殺害,他的評價是跟陳勝、吳廣差不多的,黃巢能帶兵打仗,會寫詩,反抗暴政,文武雙全,這是一代儒將啊,一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英雄。後來慢慢長大後,也看得懂文言文了,看過了很多史書,無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鑑》中對黃巢籌集軍糧的描寫,都顛覆了我的三觀。

他日若得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陳州,又稱淮陽,它位於河南省東南部,距省會鄭州市214公里。歷史上的河南,總是多災多難,此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帶,土壤大部分屬於沙土性質,因此水分的蒸發和下滲速度都比較快,歷史上的河南,不是旱災就是水災,所謂多災多難,中和三年(883年)五月,陳州正是大旱的第二年,不幸的是,黃巢也在此時打到了這裡,唐軍守將拒不投降,黃巢一時也難以攻下,由於黃巢剛被李克用趕出長安,軍中只是攜帶了大量珍寶,糧食帶得並不多,只夠半月之用,黃巢軍很快斷糧,軍中有錢也無處可用,大災之年,再多的珠寶也比不上一塊燒餅有用,萬般無奈之下,黃巢下令將抓來的敵軍俘虜殺了,剔骨取肉,戰死的士兵也挖出來,把人肉充做軍糧,妄稱“羊肉”,很多義軍知道了內情,但也只能硬著頭皮吃下去,總比餓死強啊,慢慢地,過不了2天,俘虜就吃完了,怎麼辦?黃巢下令抓人,陳州附近的百姓,沒有逃荒的老弱婦孺遭了殃,義軍謊稱施粥,讓百姓去吃,直接騙進軍營,殺人取肉,這是閻王爺的請柬啊!可是這樣也有問題,有士兵愛吃肥的,有的愛吃瘦的,剔下來的骨頭不能用,這都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按每個士兵每天吃三斤肉,一個人只能可滿足30人一天的用量。十多萬人每天至少要吃掉3000人。百姓們快被吃光了,為了節約資源,黃巢想出了辦法,他命令軍中工匠設計建造了巨型的舂磨,採用機械化方式,將人輾成肉糜,然後製作成肉餅分給士兵食用,這下子,骨頭和肉都混合到一起了,再也不會浪費了。

“巢益怒,營於州北,立宮室百司,為持久之計。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併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袞等數十州,鹹被其毒。”—摘自《資治通鑑.第225卷》

他日若得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想一想那是什麼樣的場景?光天化日之下,幾百個巨磨同時開動,大批活生生的災民、俘虜,悉數被納入巨舂,頃刻變成肉末,血液和體液四處橫流,那場景簡直是人間地獄,恐怕好萊塢最牛逼的恐怖片導演也設計不出來這樣的畫面,我在一個夏天讀到書中的這一段,當時後背就陣陣發涼。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多被塑造成弱勢群體的一方,大多都是正面人物,黃巢的這段歷史在很多文藝作品中有意無意地被掩蓋了,《水滸傳》中宋江曾經做過一首詩:“他日若得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就有點吹牛逼了,若是宋三郎看到黃巢和他的肉聯廠開工的場景,估計當時嚇得腿肚子就得轉筋,還笑得出來,哭都不敢出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