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现在是大量进口玉米来保障加工企业的需求好,还是让国产玉米涨价农民增收好?如何权衡利弊?

万胜6534


记得以前上小学的时候,课本总是介绍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强调我们用了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是一个奇迹。

直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渐渐明白“养活”和“食品需求”之间的差别:养活的意思就是有饭吃,饿不着,而现在我们讲的食品需求是“有我喜欢吃的食物”。

正是这种经济水平和食品消费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这些年来肉蛋奶消费猛增,同时刺激饲料粮需求大幅提升,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大豆市场,从一个大豆出口国变成了大豆净进口国——关键是,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玉米进口放开也是迟早的事。

所以,对于玉米进口,不是权衡利弊的问题,而是满足需求的问题。

不过,与大豆不同的是,大豆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种植面积和涉及的农户数量都比较少,而玉米则不同,从南到北,种地的农户至少有60%都种玉米,而且作为三大主粮,玉米每年的产量达到2.5亿吨,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从这个层面来看,依赖进口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关键是从农民角度来讲,如果玉米依赖进口,国内的农民可能就面临着无粮可种的局面,有关部门也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这几年一直推行玉米去库存,其实最终目的还是让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接轨,这边避免后期我们不得不进口时对国内市场构成巨大冲击。

同时,通过这些年的各项政策指引和扶持,逐渐培育国内规模种植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规模效益规避因进口而带来的收益相对下滑的问题。


每日粮油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其话题的热度一直都挺高,玉米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改变了以往水稻、小麦那样的兜底,使得玉米价格逐渐趋于市场化,但这几年的玉米价格,让很多农民觉得有点揪心,有时虽然大丰收,但玉米价格连1元/斤都比较难实现。特别是这几年国际贸易关注度越来越高,进口玉米也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是大量进口玉米好还是提升国产玉米价格好?微尘微视界认为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玉米进口实行配额制,实际上也是保护国产玉米的一种方式

我国在艰难中加入了WTO,实际上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可以增进与外界的联系,学习更多新技术;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农业方面在国际竞争中优势不明显。为了既不违背WTO的贸易规则,又尽量保护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重要粮食作物都实行了进口配额制,配额内的关税较低,一旦超出配额数量,关税倍增,使得其价格失去优势,从而达到保护国产粮食的目的。这几年玉米进口配额基本上是720万吨,2019年进口配额也是这个数,与我国年消耗量以亿级别相比,这样的进口配额能掀起多大的浪花?

二、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大量进口玉米并不可取

粮食作物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有战略意义的,不可能为了满足眼前的需要,而牺牲长远的利益,一旦粮食作物过多的依赖进口,那将失去话语权。国产大豆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虽然是大豆消费大国,但我们却没有定价权,每年85%以上得依靠进口,很多时候很被动,好在目前已经重视国产大豆问题,也许将来会改变现状。在进口过程中,还得提防倾销抢占市场的现象,比如前期0.5元/斤,一旦占领市场后,直接2元/斤,那到时就无反击之力。



三、玉米价格波动是市场行为,提高国产玉米竞争力还得提升产量和品质

玉米价格目前基本上趋于市场化,由市场需求决定其价格,很多农民可能抱怨当前的玉米价格不高,经常连1元/斤都难实现,亩产即使达到了1200斤,一亩地的毛收益也只有1200元。作为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肯定是希望玉米价格低些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意味着产品出厂价得提升,将可能影响销量,最后导致收益下降,企业为了生存下去,肯定是要产生利润,但影响其利润的因素有很多,单纯靠进口玉米无法解决这一难题。国产玉米想要获得更多的认可,还得提升产量和品质,如果有可能反倒出口拓展市场。

四、即使国产玉米价格上涨,农民靠种粮也不见得能增收

2018年接近尾声,今年玉米临储拍卖创下了多项记录,去库存效果明显,加上农业种植结构需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很多人对2019年玉米价格是比较看好的,认为至少种植收益能高于今年。如果国产玉米价格上涨了,农民能否实现增收?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都这么幻想过,实际恐怕会很难,玉米价格上涨明显的话,租金的价格会上涨,种子、农药、化肥、人工等费用上涨幅度会更大。



总之,为了满足玉米深加工企业的需求,而采取大量进口的方式,从目前来看,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目前的采购量,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国产玉米。在优势产区种植玉米,依然是可行的,当然农民增收还得多元化。

以上为微尘微视界对进口玉米与国产玉米问题的理解,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多多指导交流。传递快乐,分享知识!感谢关注本头条号“微尘微视界”,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微尘微视界


我国的玉米加工产业近几年来对进口玉米的依赖越来越严重,要不是今年的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现在的玉米价格绝对在九毛线以内,可过于低廉的入市价格将直接降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问题中提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大量进口玉米供加工企业使用,这无疑是对本国农业的冲击,大家还记得中国大豆是为什么大量缩水的吗?就是因为进口大豆价格远低于国产大豆,国产大豆加工的食用油由于价格过高根本卖不出去,短短几年的时间进口食品问题就从大豆转向了玉米,一旦农民因为种田没有出路,就会大量闲置土地,一旦出现国际矛盾,国外将扼住中国的咽喉,所以说这种设想是绝对不成立的。

而国家干预玉米价格的情况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在16年国家就推动玉米市场化改革,国产玉米价格完全跟世界接轨。

可由于国产玉米竞争优势比较少,国家还是对这两者之间进行了调控,当然调控的不是价格而是进口量,控制在60%左右,这样既能维持国内玉米的正常经营,还能解决国际之间的矛盾。

大家不要对国产玉米过于悲观,国产玉米的质量要比进口玉米要高的多,进口玉米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玉米破碎率严重,和水分不稳定等原因,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因破碎粒堵住出气孔,而玉米发生过热变质的现象,还有一个就是国外进口玉米大部分为转基因玉米,虽然国际卫生组织还没有确定转基因食品到底对人有没有害处,不过在欧洲国家好多地区都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明天见。


朋来有话说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更加倾向于通过利用国产玉米涨价的方式来为农民带来增收!而不是一味的放开进口玉米来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这样一来,不仅仅符合目前我国的玉米供需现实,也比较顺应民意,可以为农民朋友带来最实在的效益。

我们已经战略性放弃了国产大豆产业,不能再因为其他原因把玉米这个目前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市场也拱手让人他人。

古人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么,国人饭碗。又怎能由外人把持?

近年来,我国玉米供给一直充足

之前在最近两年时间里,我国并不会大量进口低价的进口玉米,国内深加工企业所使用的粮源中,绝大多数都应该还是以国产玉米为主。

一直以来,我国玉米自给率都是保持在百分之98左右,甚至在前些年,每年的玉米生产总量都是明显高于玉米消费总量,每年我国超出的玉米都不能被国内的玉米市场所消费,这些供给剩余的玉米都被储存在国储仓库中,成为国家储备粮。而久而久之,连续多年的玉米大丰收,最终导致了我国玉米库存量越来越高,在2016年度前后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的2.3亿吨。

直到,2017年,我国玉米需求量得到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出现一定程度调减,这种情况才得到明显的改善。

即便是到了今年,我国临储玉米库存量依旧高达8000万吨以上,加上还没有进入市场的拍卖成交粮,之前还有一亿吨以上的临储玉米为我国玉米市场提供后背支撑。

所以,这也保证了这些年我国玉米进口一直都是不温不火,而且未来几年这种态势还将会继续存在。

毕竟我国每年有比较大量的新产玉米供给,而且我国还有足够多的临储玉米储备,没有必要,也用不着像大豆那样,国内的消费几乎都要依赖于进口。

整体来看,国产玉米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也不能成为第二个大豆!


钟情三农


粮食问题历来是立国之根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所以在粮食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虽然说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以此为主食,但畜牧业是以玉米做为主要饲料的。

国外农业发达的国家,土地资源充足,实行的是规摸化经营,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高,农业生产效率高,农业成本低,所以产出的粮食,价格相对底,在国际粮食上竞争占有优势。

因而,就粮食加工企业来说,进口玉米进行加工,成本低,利润高,有钱可赚。同时,进口玉米也压低了国内玉米的价格,减少了农民收入。这是矛盾的,需要正确的处理这对矛盾。

处理粮食问题这样的大事,需有高远的眼光才行,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就拿今年的中美贸易战来说,中国敢于迎战,特别是在粮食上敢于迎战,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家坚持粮食基本自足的战略,才敢于迎战并最终将取得胜利。

所以说,在玉米这个问题上,应坚持基本自足为上策,可适度的进口,但决不能依赖进口。农民的增收,也不宜通过粮食价格的高增长来提高收入,其实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从现阶段来看,靠提高粮价是做不到的。只有发展现代化农业,才是中国农业的出路。


春日之虎


粮食问题关系国之安危,如果玉米涨价,小麦大豆大米,鸡蛋肉类,甚至水果蔬菜自然也会涨价,直接关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随后就是工人涨工资,全国用人单位增加劳动成本,农民外出打工挣得也多了,却发现鼓起的腰包不经花,买不到啥东西。千万不要象以前一些发达国家,说句夸张的话,街上吃碗面条要几千,外出买东西肩上扛个钱袋子。在粮食价格方面,国家是不允许乱涨价的。

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为求效益舍近取远搞外购,必然也在国家计划之内,盲目地大量进口,排挤甚至造成国内玉米滞销,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就象美国大豆,国家有权让其进不了国门,飘荡在大海之上。所以,玉米不能大量进口,国产玉米也不能随意涨价,不过可以允许小的波动,无关痛痒起不了什么作用。



生活多彩719


单纯的站在我们农民的角度来说的话我当然是希望粮食涨钱我们广大的农民朋友增收,一来能够促使我们种田的积极性,二来我们农民有钱了富裕了国家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富强,毕竟农民还是处在社会的底层,也是基数最大的群体,如果这部分群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做到合理的收益不是也减轻了国家不小的负担不是?

就今年来说我们村的农户种了不多的粮食,核算下来没挣钱不说还赔了钱,我们这边还好,占据着地理位置的优势我们这边农户可以种植一些高附加值的来保障自己的收益,毕竟我们这不是产粮的大区,那我们地大物博的东北呢?去年的时候我记得在媒体上看到我们东北种玉米的农民玉米堆在院子里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叫苦连天,怨声载道,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没拿到合理的收益,没有利益的驱使还怎么能让广大的农民去付出劳动呢?

话又说回来了真正我们这些广大的劳动人民真正富裕了,我们国家的根基稳了,国家才能真正的富强起来!


如金农业


实际上,我们每年进口的玉米不是数量很大的,就说2017年吧,2017年我国的玉米产量是21589万吨,而2017年我国只进口了283万吨玉米,从这两个数字上看,我们的玉米市场,还有玉米价格,是没有受到进口玉米影响的!

国内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与进口玉米没有什么关系,就我们进口的那几百万吨玉米,在我们玉米总需求方面,也是微不足道的,就是把进口的那283万吨玉米,扔进我国玉米21589万吨的总产量里面,他是泛不起波浪的,所以,就现在进口玉米的数量,是影响不了我国的玉米价格的!

而国产玉米价格的高低,是按国内玉米市场的规律运行的,国内玉米市场的规律,也是根据国内玉米市场供应需求的情况有关系的,还有一点,就是与有关部门对玉米市场的调控有关系的,所以,玉米市场规律的运行与玉米市场的调控决定了国内玉米价格的!

说到玉米价格,是所有农民都关心的问题,因为国家对玉也不统购统销了,也就把玉米的供应和销售工作全部推进了市场,那么市场规律也就决定了玉米价格的高低了,如果国内玉米需求增加了,那玉米价格就能上涨,反之,如果国内玉米需求减少了,那么玉米的价格也就降下来!

玉米进口在国际贸易中是有配额的,鉴于国内玉米生产已经是绝不部分上能够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虽然有缺口,但是总的看缺口的数量也就在200多万吨到300多万吨的,或者最高能达到400多万吨,所以,我们也绝不会去进口更多的国外玉米,如果大量进口外国玉米的话,更会让国内玉米价格下跌的!

所以,现在也没有大量的进口国外的玉米,而国内玉米的价格也没有大涨起来,这还是国内玉米市场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结果吧!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从善如刘L


千万不要给国产的玉米涨价,农民富了咋办?多进口点美国转基因玉米,省的总有舰队来南海,吓屎宝宝了!




寻正义之道


当然是农民增产增收好了

现在处于一种状况农民种的玉米卖不起价格玉米价格一年比一年低国家还高价进口玉米苦了农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