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能體會到電動車違規背後有多少愛的港灣瞬間崩塌

快評|電動車違規背後有多少愛的港灣瞬間崩塌

交警在江乾區錢江路解放東路口進行電動車整治。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嶽彩鵬 攝

4月15日起,電動自行車新國標正式實施。同日,也是杭州交警啟動的“全市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第二階段”第二個集中行動日。跟隨記者的鏡頭,公眾欣喜地發現,許多市民謹守新規。但是,違規者也不在少數,不懸掛車牌、不戴頭盔固然有之,更有甚者,讓自己的孩子蹲坐在自制的小板凳上,真讓人膽顫心驚。

電動自行車是中國城市街頭獨特風景,但不少時候也是安全地雷。毋庸諱言,電動車騎行者的遵紀守法水準並不樂觀。筆者曾經不止一次觀察到有人一邊騎行一邊通過手機“追劇”。而闖紅燈、超速、超重相信更是有目共睹。在此局面背後,則是一個個家庭悲劇、公共悲劇一次次上演。

有數據顯示,2018年,浙江非機動車交通事故有6421起,死亡1550人,受傷6063人,分別佔總量50.29%、41.79%、52.66%,這當中絕大部分都涉及電動自行車事故。可以說,電動車違規看似法律成本低,看似輕而易舉,但教訓卻重於泰山。因為細究背後,背後必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的嘠然而逝,是一個個家庭港灣的瞬間崩塌。無論從維護公共安全,還是保護電動車主本人,都必須挖除電動車違規違法的“毒瘤”。

文明是一道柔美的風景。文明的熏習、普及,固然要春風化雨、循序漸進,但在社會進程中,法治剛性的及時補位,從來都是文明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因此,伴隨著相關法律制度的到位和細化,交警的執法應該理直氣壯地強化,力度應該更加持久,讓違規違法者得到與法律相一致的實實在在的懲罰。這一點,相信不僅不會受到社會的不理解,反而應是絕大多數真正理性公民的熱切呼喚。

而從個體而言,不難理解,這種大規模的交通整治,實際是耗費社會公共資源助力個體重塑自身安全的“護城河”,是為車輪背後那萬家燈火送一縷法治的溫暖和剛性的呵護。所以,每個人都應順應這一輪法治的補位,更應藉此外力重塑自身行為,培養良好合法習慣。中國城市在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乃至後工業文明轉型過程中,必須摒棄那些來自農業社會的已經不合時宜的自由散漫。這是社會形態升級的必然要求。

大家應該能體會到電動車違規背後有多少愛的港灣瞬間崩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