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呼市的這個車間火了!家門口就能掙“計件”工資!可工人~

【聚焦】呼市的这个车间火了!家门口就能挣“计件”工资!可工人~

清掃牛槽、喂草加水、整理圈舍……53歲的貧困戶李錦在牛圈裡一邊忙碌,一邊對記者說:“再過幾個月,七八頭‘扶貧牛’一出欄,能掙10萬元,外債也就還清了。”進入脫貧攻堅關鍵期,內蒙古自治區多個旗縣著力推進產業脫貧,貧困戶的心勁兒有了,整體脫貧的後勁兒增了,拔掉“窮根兒”的速度快了。

自主脫貧:養牛種糧也能當“老闆”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先鋒鎮農民李錦患糖尿病、丙型肝炎等疾病,求醫多年幾乎花光了積蓄。2016年,他成為精準扶貧戶後,先是獲得1萬元產業發展資金,買了一頭奶牛,又用後期享受到的1.2萬元扶貧資金和借來的3萬多元買了12頭牛犢,讓奶牛哺育牛犢。“產業扶貧政策讓我過上了好日子。”李錦說。

這是內蒙古鼓勵有勞動能力貧困戶通過“自營模式”脫貧的一個縮影。2016年至2018年,全區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49億餘元,其中70%以上的資金用於產業發展,重點扶持肉牛、肉羊、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幫助4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好政策使貧困戶的心勁兒明顯增強。一些地方還引導農牧業龍頭企業為自食其力的貧困戶助力。內蒙古禾興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白恩澤說,他們在農資經營、農業技術服務、糧食產後服務等環節,對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470餘戶貧困戶進行幫扶。

大佘太鎮貧困戶王永江說:“禾興公司向我們銷售農資時價格降低15%,免費測土配肥,收購玉米時每噸價格提高40元。這樣一算,我家一年就能多收入1600多元。”

扶貧車間:家門口就能掙“計件”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近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這個縣從2013年起整合扶貧、涉農等資金,依託冷涼氣候,建設食用菌產業基地,以“蘑菇扶貧車間”吸納就業等方式讓貧困戶挪窮窩。

武川縣耗賴山鄉大豆鋪村的一棟蘑菇大棚裡,脫貧戶郝三換忙著為菌棒通風。“我成了按月領工資的工人。”郝三換說,她和老伴兒2016年以前只在旱地裡種莊稼,年收入五六千元,小兒子讀研究生的費用還得東借西湊。

食用菌基地計件算錢,郝三換一天給7000個菌棒打眼通氧,能掙140多元,特別是5月到8月旺季掙得更多。“一年掙兩三萬元,活兒也不重。”她說。

位於陰山南、北麓交界地帶的烏蘭察布市卓資縣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今年將完成脫貧摘帽目標。卓資縣委副書記趙建軍說,他們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創辦扶貧車間,發展服裝、工藝品加工等項目,解決300多名搬遷人口的就業問題,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快致富”。

卓資縣福祥小區的巧手手扶貧車間內,上百名貧困群眾用化纖布料編織收納筐等產品。58歲的劉二女告訴記者,經過專業人員指導,她們可以熟練編織收納筐和汽車坐墊,每人月收入2500元以上。

像這樣的扶貧車間還有很多。在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六間房村巾幗脫貧車間,30多名貧困婦女通過編織帽子、襪子等製品實現家門口就業;在察哈爾右翼前旗平地泉鎮扶貧車間,75名貧困戶通過製作拖鞋實現就近打工……

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曹思陽說,2018年,全區以技能培訓、崗位開發、勞務協作、就業服務為主要抓手,幫助6萬多名貧困人口穩定就業。

入股分紅:貧困戶搖身變“股東”

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宏河鎮扶貧林果基地項目區,2年前栽種的杏樹、海紅果樹開始萌芽。項目區果樹養護專家王來恩介紹,農民用土地入股,果樹收益也歸他們所有。就拿海紅果來說,再過一兩年進入盛果期,每畝收入上萬元。

2016年,貧困戶王佔文退耕還林的30多畝地種上了白水杏和海紅果。“過去好年景每畝地收入也就200元,一年掙不了7000元。”他說,如今在家門口經營好果樹,就能有可觀收入。

除了土地入股,內蒙古還湧現出光伏入股、牲畜入股等貧困戶分紅方式。在察哈爾右翼中旗,3087戶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年每戶享受光伏發電分紅3000元,持續20年。在卓資縣,貧困戶通過土地託管、牲畜託養、扶貧資產折股量化等資產收益增收。

基層幹部表示,面對艱鉅繁重的脫貧攻堅任務,更要進一步加大產業發展力度,以產業發展保障穩定脫貧,解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人群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鎮鎮長陶海軍說,當地正籌劃建設香菇和花菇基地,依託秦漢長城、陰山岩畫等文物資源帶動旅遊業,讓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為穩定脫貧提供不竭動力。

校對:梁婧姝

審核:劉軍

編委:阿拉騰

【聚焦】呼市的这个车间火了!家门口就能挣“计件”工资!可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