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心城區“郫都區”概況

郫都區是成都中心城區[1],位於成都市西北部,東北與彭州市、新都區,東南與金牛區毗鄰,南面與青羊區相連,西南與溫江區、西北與都江堰市接壤。是中國農家樂旅遊發源地

[2],有豆瓣之鄉、蜀繡之鄉、盆景之鄉之稱;是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重點打造的“電子信息和雙創產業基地、國際化都市新區”。

郫都區幅員面積438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3個鎮;2017年末,常住人口84.78萬。2017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525億元。[3]境內地處都江堰自流灌區之首,居成都上風上水;承擔成都市區90%以上飲用水供水任務。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境內柏條河等8河並流,造就“水旱從人,時無饑饉”的自然稟賦。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

2019年1月14日,郫都區獲2018年度四川省“三農”工作先進縣(市、區)稱號。

郫都區古稱“郫”,在古史傳說中,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

秦滅巴蜀之後兩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時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此為郫縣建置之始。清《一統志》和嘉慶《四川通志》有:“杜宇名蒲卑,都於此,因以名邑。秦滅蜀國而縣名不改。”

[5]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臧宮自涪城攻拔新繁、郫縣,與吳漢會於成都。

秦漢時期,郫縣轄地約涉及今郫縣、溫江、彭縣、灌縣等數縣之地。漢代郫縣的西境在今灌縣蠶崖外,包括今灌縣岷江以東以北地區。北境大致包括今彭縣北君平至豐樂、桂花、慶興一帶;東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溫江縣大部分地區。此後轄區屢經變動。

三國蜀漢時,郫、綿、江源三縣各分出部分地區置都安縣,即今灌縣前身。屬汶山郡。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雄攻取郫縣,不久自稱益州牧,治郫縣。

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起義軍趙廣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廣漢,不久自廣漢至郫,連營數百,巴東太守周籍之等進軍攻郫,克之。追敗之於廣漢。

南朝梁天監初年(公元502年),鄧元起攻劉季連於成都,留輜重於郫,劉季連部將李奉伯間道襲郫,陷之,鄧元起舍郫徑圍州城,不久下之。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縣南境、江源東境置溫江縣。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廢都安縣併入郫縣。北周時,劃沱江北郫縣地為新置九隴縣的一部分。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溫江縣復併入郫縣。隋仁壽元年(601年),又廢汶山縣入郫縣。隋仁壽三年(603年)再分置萬春縣;大業二年(606年)再併入郫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都安縣舊址灌口鎮置盤龍縣,後改稱導江縣和灌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萬春縣,後複稱溫江縣。

明洪武十年(1377年),崇寧縣併入灌縣,十三年(1380年)復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崇寧縣併入郫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

民國時期,縣域基本無變動。

1950年後,郫縣屬溫江專區。

1958年,撤銷崇寧縣,主體併入郫縣,其他部分併入彭縣、灌縣。[6]

1968年,郫縣屬溫江地區。

1983年,撤銷溫江地區,郫縣改屬成都市。

2016年11月24日和12月5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郫縣,設立成都市郫都區,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7][8][9]

2017年1月22日,郫都區正式掛牌成立。[10]

截止2018年5月,郫都區打造孵化鏈、科技鏈、產業鏈、金融鏈、政策鏈“五鏈相融”的政策扶持體系,以農村產業眾創空間和孵化基地建設為抓手,構建“一核多園支撐”的郫都區農村雙創工作推進模式。高起點建成1個“極核引領”的雙創空間,全域覆蓋建成一批“多園支撐”雙創基地;引培一批孵化載體,聚集雙創基金13.5億元,吸納一批雙創導師,培育近萬名創客和超千家農村雙創主體,帶動就業3萬人,涵蓋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閒、田園綜合體、互聯網+共享農業等一二三產業 。

位置境域

郫都區地處成都平原腹心地帶,位於成都市西北部,介於東經103°42'~104°2',北緯30°43'~30°52'之間,東北與彭州市、新都區,東南與金牛區毗鄰,南面與青羊區相連,西南與溫江區、西北與都江堰市接壤。總面積43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郫都區地處成都平原腹心地帶,整個地勢由西北到東南逐步下降,相對高度差為121.8米。境內除西北角有一面積為4.6平方公里的淺丘臺地外,其餘均為平原地區;地形平面略似一隻五指併攏、由西北伸向東南的手掌,西銜都江堰,南倚溫江,北靠彭州,東北面為新都。城區郫筒街道東至金牛區僅13公里。

郫都區地貌類型分區屬四川盆地西平原區,具有川西壩區的典型特點,是岷江衝洪積扇狀平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點,因古河道的衝擊和近代河流的沖刷切割,形成眾多成扇形狀展開,微地貌呈凸凹狀的條堤形地,相對高度不超過2米;西北部淺丘臺地橫山子,是區內唯一的山丘。

地質特徵

成都中心城區“郫都區”概況

郫都區

郫都區大地構造屬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第三沉降帶,地質構造區劃屬四川中臺拗—川西臺陷—成都新生代斷陷。

土壤特徵

全區除淺丘臺地為老衝擊黃泥粘土層,下覆紫色砂岩和礫岩以外,平原地表皆為岷江新沖積灰色水稻土細沙粒泥層,下伏洪積物黃泥層或黃泥夾沙層,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

氣候特徵

郫都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一月平均氣溫5℃,八月平均氣溫26℃左右。年度極端最高氣溫35.3℃、極端最低氣溫-4.0℃,降水量979.4毫米,日照1 014.0小時。獨特的成都平原“上風上水”優勢全年風向頻率以東南風最多,具有春早、夏長、秋雨、冬暖、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冬季多霧、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的特點。[5]

水文特徵

郫都區地表水均為都江堰寶瓶口內江分出的水系,在仰天窩閘門分出的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四大河流進入郫都區,或分或合又形成蒲陽河、走馬河—清水河、沱江河、柏條河、徐堰河、毗河、府河、江安河等八大幹渠,俗稱“八河並流”。境內河道總長158公里,又以這些乾渠為動脈,發出66條支渠、116條斗渠、219條農渠和密如蛛網的毛渠,形成縱橫交錯的排灌體系。

水資源

郫都區水能資源的理論蘊藏量為11.8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7萬千瓦。地下水為第四系鬆散堆積砂礫卵石層孔隙水,常年平均水溫為14~18.5℃,PH值6.8~7.4,屬中性水;含水層一般厚15~25米,總蘊藏量達3.2億立方米。地下水一般埋藏較淺,便於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

郫都區河床、沙灘面積約佔25平方公里,且大部田土下面均為衝洪積沙石礫,厚達200~300米,沙石儲量豐富。郫都區橫山為老黃泥粘土,面積為4.8平方公里,厚度約400米;老沖積黃泥田佔總耕地面積的29%,為19萬畝,摺合126平方公里,粘土厚度在10公分至數米之間,據測全區[14][15][16][17]粘土總含量在150億立方米左右。郫都區水文地質屬第四系鬆散堆積砂礫石層孔隙水,下部含水層為孔隙潛水,埋藏於上部含水層下,深度約40米;上、下部潛水都是重碳酸鈣型,其礦化度上部為0.3~0.5克/升,下部為0.1~0.3克/升;地下礦泉水有的存積上萬年甚至幾萬年,有的是冰川時期積水,有些可飲用。

生物資源

郫都區陸地野生動物較少,但以捕捉昆蟲及雜食稻糧的鳥類較多,主要有麻雀、烏鴉、燕子、土畫眉、杜鵑、喜鵲等,2000年前後又出現鶴、鷺等食魚水鳥的繁生。此外,郫都區的爬行動物、兩棲動物、昆蟲類動物也較多,主要有蛇、青蛙、螳螂、土蠶、蟬、泥鰍、黃辣丁等。1990年以來曾先後引進美國七彩山雞、非洲鴕鳥、江團、鰻、海狸鼠、小香豬、麝香鼠等。郫都區宜生植物,分為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兩大類,共約1 000個品種,其中野生植物有草、藤、水生、藻和苔鮮五大類,栽培植物有糧食、薯、豆、油料、糖煙、麻、蔬菜、調料、水果、藥材、木本花、竹木、草本、人工菌等14類。1986年-2016年,郫都區共引進意大利楊、白楊、蘆薈、仙人掌、水葉榕、三刀菜、櫻花等。

風景名勝一覽表望叢祠景區是紀念“天府前軀、蜀中先導”古蜀國望帝杜宇和叢帝開明的合祀祠,位於郫都城區西南,佔地面積90.5畝,是蜀人尋根問祖的聖地。是全國唯一的一祠祭二主的祀祠,祠內望帝陵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帝王陵冢。望叢祠於1991年被公佈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郫都區博物館的所在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農科村位於西漢大儒揚雄故里友愛鎮,是中國農家樂旅遊發源地,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A”級景區。幅員面積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00餘畝,花卉種植面積2300餘畝。1986年中國第一家農家樂--徐家大院誕生於農科村,開創了“一三聯動”典範。先後承辦了“同一首歌走進成都新農村”、“2010中國(郫都區)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節暨首屆全國農家樂發展大會”、“世界小姐走進農科村”等大型旅遊文化活動。2011年2月,成都市旅遊協會農家樂田園鄉村分會將農科村設定為常設會址。

三道堰,因古人用竹簍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頭導水灌田而得名,以“親水性” 為主題的吟詩樓、品茶樓、書畫樓、棋牌樓、飲食文化樓、觀景樓沿柏條河兩岸鱗次櫛比。鎮域內有堰橋、堰橋文化廣場、“三道堰”休閒公園、橋頭花園、“三道堰古鎮”大牌坊、“水鄉坊”、“濱河坊”等仿古牌坊和建於1923年的永定橋、中共郫都區第一個支部成立所在地和郫都區革命的發祥地青塔寺、充滿傳奇和地域特色的古水陸碼頭、望江樓、聞水閣等特色景點。

成都川菜博物館位於郫都區古城鎮,蜀源大道,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為陳列內容的活態主題博物館,國家3A級旅遊景區。新派古典園林風格,內分為典藏館、互動演示館、品茗休閒館、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區、川菜原料展示區、川菜之魂—郫都區豆瓣傳統工藝展示區等。 中國·川菜體驗園景區位於郫都區安德鎮,景區核心景點中國·川菜文化體驗館有川菜印象、川菜歷史、川菜魅力、郫都區豆瓣、川菜產業園、現代川菜形成與繁榮六個展示區及蜀都特產中心。整個場館“以川菜為題,以豆瓣為魂”濃縮了川菜三千年的文化歷史,2013年8月,創建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