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基本概况

咸宁,为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与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地势南高北低;下辖:咸安区、通城县、通山县、嘉鱼县、崇阳县、赤壁市。2017年总人口253.51万人

[1]

咸宁市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温泉之城、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创新型城市、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市、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首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3]、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4]国家卫生城市[5]等荣誉称号。鄂南大竹海、赤壁黄盖湖、通山闯王李自成墓、九宫山、北伐贺胜桥、汀泗桥战役遗址等重要景区、一城十二泉(温泉)等皆为位于其境内。

2018年10月29日,咸宁确定为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咸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的典籍中。《周易》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合,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尚书·大禹谟》中也说:“野无遗贤,万帮咸宁。”意即普天之下全都安宁。咸宁地名的确立,经历了一番曲折的演变过程。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为鄂州,咸属鄂州江夏县。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768年),割江夏县南境金城、丰乐、宣化三乡置永安镇,直属鄂州。此为咸宁建置之始。永安,意即永远安宁。

后唐明宗(李亶)天成三年(928年)改永安镇为永安场。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955年),升永安场为永安县,属鄂州。此为咸宁立县之始。

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1007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中“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改为咸宁县。自此,“咸宁”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确立。

建制沿革

咸宁市行政建置比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区域周为楚地,隶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

湖北省咸宁市基本概况

俯瞰咸宁(20)

汉初置沙羡县,咸宁、嘉鱼、蒲圻属之;崇阳、通城属南郡下隽县。

三国时属吴,吴黄武二年(223年)置蒲圻县。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置永安镇。

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为永安县。

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宁县。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嘉鱼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通山县。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置崇阳县。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置通城县。公元1135年崇阳、通城复并,1145年复析。

元代时,咸宁、嘉鱼、通城、蒲圻、崇阳属湖广行省武昌路,通山隶江淮行省蕲黄道,不久改隶湖广行省兴国路。

明、清时期,辖区均属武昌府。

民国21年(1932年),通山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其他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6年,通山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1952年,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属大冶专区;嘉鱼、蒲圻属沔阳专区,1951年改属大冶专区。

1952年撤销大冶专区,咸宁、嘉鱼、通山、通城、蒲圻、崇阳改属孝感地区。

1959年12月,隶属武汉市。

1961年改属孝感地区。

1965年6月咸宁专区成立,辖咸宁、嘉鱼、蒲圻、通山、崇阳、通城、阳新、鄂城、武昌9县。1968年咸宁专区改称咸宁地区。

1975年11月和1979年11月,武昌、鄂城分别划属武汉市、黄冈地区。

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咸宁市。

1986年5月,撤销蒲圻县,设蒲圻市。

1996年12月,阳新改属黄石市。

1998年6月,蒲圻市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赤壁市。

1998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和县级咸宁市,设立地级咸宁市。咸宁市设立咸安区,以原县级咸宁市的行政区域为咸安区的行政区域。12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原咸宁地区的赤壁市由咸宁市代管。

位置境域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东临阳新,南接崇阳,西界蒲圻,北交武昌,东南与通山接壤,西北与嘉鱼毗邻,总面积986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咸宁市地势南高北低,根据全国地貌区划可以分为3个地貌区:沿江湖冲积平原区:位于咸宁市西北部,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大幕山—雨山低山丘陵区:位于咸安市中部,通山县高潮至沙店一线以北,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地区:位于咸宁市通山高潮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为花岗岩、变质岩组成的穹窿褶皱断层山陡坡地形。[9]

地质

湖北省咸宁市基本概况

旅游新城-咸宁(4)

咸宁位于长江中下游东南岸,幕阜山北麓。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Ⅱ)东端的下扬子台坪(Ⅱ3)的大冶褶带(Ⅱ3)的梁子湖凹陷(Ⅱ3)和咸宁台褶束(Ⅱ3)以及幕阜台拗(Ⅱ4)的通山台褶束(Ⅱ4)等3个四级构造单元。区内出露有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通山的九宫山一带。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形成现今地貌景观。地势南高北低,分为3个地貌区。江汉湖积冲积平原区,位于西北部,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大幕山――雨山低山丘陵区,位于中部,为通山县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北,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区,位于通山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10]

气候

湖北省咸宁市基本概况

咸宁市风光(49)

咸宁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的气温为零下15.4℃。年平均降水量1577.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75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45~258天。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倒春寒、大暴雨、水灾、洪涝及夏旱、伏旱等。

土壤资源

咸宁市按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性质共分8个土类、20个亚类、70个土属、241个土种。水稻土面积136千公顷,占总面积的11.72%。潮土面积16.41千公顷,占总面积的1.4%;石灰(岩)土面积9.39千公顷,占总面积的0.805%;自然石灰(岩)土8.76千公顷,占林荒地面积的12.47%。紫色土面积3千多公顷,占总面积的0.29%,其中耕作土壤1.05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34。红壤面积641.03千公顷,占总面积的54.65%,其中耕作型红壤43.56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1.29%。黄棕壤面积13.65千公顷,占总面积的1.17%。草甸土地面积0.32千公顷,占总面积的0.03%。沼泽土面积2.05千公顷,占总面积的0.18%。[9]

动物资源

咸宁市陆生野生动物共有30目460余种,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节肢类、兽类等。两栖类共有2目7科4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已在通山九宫山安家落户。爬行类共有4目9科45种,约37种主要分布本区丘陵和山区,常见的有锦蛇、乌梢蛇、滑鼠蛇、银环蛇、黄金条(灰鼠蛇)。鸟类共有17目40科约270余种。隼形目(老鹰)、号鸟形目(猫头鹰)等猛禽类主要分布在通山、崇阳、通城等县的多林地带。国家保护动物白鹇、白冠长尾雉等偶见于通山、通城等地深山。节肢类有数百种。常见的有土蜂、蜘蛛、螳螂、蜈蚣、蝉、蜻蜓、蝴蝶、蚯蚓等。兽类共有9目25科约百余种。肉食性动物金钱豹、金猫两种珍稀动物偶见于通山县九宫山和通城县黄龙山。水生动物有:龟鳖、白鳍豚、日本沼虾等。[9]

植物资源

咸宁市乔木树种共有112科、354属、1114种、54个变种。其中竹类共有12属、100种、7个变种;引种树种50科、101属、294种、9个变种;古、大、奇树种有27科、43属、57种,共226株。主要用材料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楠竹、苦槠、柏木、栎类、杨树、槠栲、枫香、檫木、酸枣、香椿、刺槐、泡桐、樟树等。主要经济树种有茶叶、桂花、油茶、油桐、柑橘、乌桕、棕榈、板栗、杜仲、厚朴、桃、李、梨、柿、枣、漆树、猕猴桃等。主要绿化树种有悬铃木、樟树、柏类、梅类、广玉兰、白玉兰、雪松、水杉、黄杨等。主要珍稀树种有: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香果树、银杉、水杉、钟萼木、秃杉等;二级保护树种三尖杉、凹叶厚朴、红椿、蓖子三尖杉、杜仲、胡桃、马褂木、金钱松、秤锤树、花榈木、红豆树、闽楠、桢楠、喜树等。全市有野生药用植物357种,以石耳、七叶一枝花、竹节人参、沉香、独活。明党参、黄精、天冬、玄参等是几种比较常见。主要花卉品种有芍药、鸡冠、海棠、芙蓉、墨兰、菊、紫荆、茉莉、夹竹桃、夜来香、白玉兰、梅、月季、杜鹃、南天竹等数十种。水生植物有维管束植物,主要有:萍、莲、菱、藕等75种。浮游植物种类与长江中下游湖库组成大体相似,主要有8门、27科、47属,如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等。

[9]

水资源

咸宁市境内有富水、陆水、金水、黄盖湖四大水系,湖泊面积30公顷以上大小湖泊19个,总湖容31.523亿立方米,主要湖泊有西梁湖、斧头湖、黄盖湖、大岩湖和密泉湖。河流246条,长江自西向东经螺山而下,流经赤壁市、嘉鱼县环绕簰洲湾经上沙伏,入武汉市江夏区向东流去,境内长138公里。全市地表水资源79.4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4.49亿立方米。全市有大小泉眼18244处,仅在温泉城区的月亮湾就有14处泉眼。流量在0.1立方米/秒以上的就有997处。全市共成地热井约60口,平均日开采量约30000立方米。[9]

矿产资源

咸宁市已发现矿产59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44种,包括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9种、非金属矿产21种。居湖北省第一的有钽、铍、锑、独居石、长石、钠长石、白云母、镁和地热9种,居第二位的有金、铌、冶金用白云岩3种,居第四位的有煤、钒、锰3种。嘉鱼蛇屋山金矿为湖北省首个大型独立金矿。

通山九宫山

湖北省咸宁市基本概况

通山九宫山

九宫山位于湖北通山县境内,横亘于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中段,海拔1657米,为幕阜山之最高峰,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李自成墓)。九宫山既有江南山峰的奇秀,又具有塞北岭岳之雄、险、奇、幽、秀,被誉为“九天仙山”。

咸宁温泉谷

咸宁温泉谷是万豪温泉谷的俗称,是按照地理位置得名,也是万豪咸宁温泉谷的简称。咸宁温泉谷度假区位于湖北咸宁温泉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正门,距离武汉市区1小时、长沙市区2.5小时车程,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武广专线经过,乘坐武广高铁,从武汉至咸宁仅28分钟。在咸宁温泉地热区香吾山以南、潜山以东、沿淦河河床的y状地域,温泉项目——温泉谷。

通山隐水洞

湖北省咸宁市基本概况

通山隐水洞

湖北通山隐水洞地质公园位于湖北核电之都——通山县大畈镇境内,隐水洞是湖北省首个地质公园,溶洞全长5158米,洞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均高30米,宽25米,洞内钟乳石林立,拟人状物惟妙惟肖,峡流相映,瀑洞相融。隐水洞内有十分丰富的地下溪流岩溶地貌等地质景观。

刘家桥

湖北省咸宁市基本概况

刘家桥

刘家桥,位于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境内,距华中重镇武汉80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100公里,距温泉16公里。刘家桥深藏在群山环抱之中,保持完好的四处明清古民居群落,大小房间共2000多间,古朴典雅,疏密有致,融青山、秀水、翠竹、古树、栈道、廊桥、田园浑然一体。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湖北咸宁太原王氏是唐代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王仲舒第六孙王希翔的后裔,希翔公四世孙元万自江西婺源武口迁睦州,始新源黄畈,其十四孙大申,字大荣,为善山将军,居淮,后转迁湖北咸宁县(今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附近的飞鸡墩庄(今桃花尖村)定居,与同时迁徙咸宁汀泗桥镇的大信公同为咸宁始祖,其后裔又分迁湖北鄂州泽林、咸宁马桥、桂花等地,仅咸宁市咸安区王希翔之后裔已有一万二千余人,是咸宁王氏中的最大一支。

黄龙山

黄龙山位于幕阜山北麓,距县城东南方向40公里处,东西走向,绵亘百里,巍娥高内峻,主峰只角楼海拔1528.3米,总面积为55平方公里。黄龙山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自然保护区。该地区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三区”,即黄龙中心旅游景区、天岳关旅游景区、只角楼旅游景区、凤凰翅旅游景区。

灶背岩

陈金对门山是大幕山主峰灶背岩,是咸安区最高的山峰,海拔954.1米。灶背岩北侧山峰像个犁头,被称为犁头尖;西南侧因曾修筑过碉堡,被称为碉堡尖。灶背岩东坡下面100米处,一泓清泉从石缝中流出。石缝下面有个太母庙,庙的附近有座太母坟。相传,唐朝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卫国公李靖(571-649),平定江南战乱路过这里,其母死于军中,葬于此。此山因此被称为太母山、太墓山。清同治五年编纂的《咸宁县志》上,有“李靖母墓在焉”的记载。

湖北省咸宁市基本概况

咸安笔峰塔

湿地公园

大溪湿地公园地处幕阜山脉低山丘陵地带,位于通城县四庄乡东北端,由大溪库区、四庄乡纸棚村和大溪村组成,人口1900余人,2011年12月由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湿地公园。大溪湿地公园总面积931.9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42.84公顷,湿地率47.5%,公园内水质优良,自然景观优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发展及其演替规律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活教材”,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学术价值,在区域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咸安笔峰塔

咸安笔峰塔又名慈恩雁塔、向阳塔,位于向阳湖镇宝塔村严家嘴山丘上,相传始建于唐宋时期,后多次被毁。清朝道光戊戌年(1838年)时任县令夏廷樾从民间捐资重修。该塔为七层八角石塔,高28米,底边周长17.6米,门顶置横匾刻“直达蟾宫”四字,刚健奇绝,俊朗飘逸;塔中实以圆柱,塔底层北侧临门凿石为龛,龛顶外饰双龙戏珠,右饰丹凤朝阳,左饰吉祥如意;塔原每层飞檐角下悬铜质风铃8个,总计56个,每个约重2.5公斤,风吹铃响,悠扬悦耳,数里之外可闻。因历年锈蚀,最后1个铜铃1966年被盗,今已无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