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全球最大的兩家車企:

第一是豐田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第二是大眾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不過這兩位老大在不同國家,待遇可不一樣,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中國的大眾”,“美國的豐田”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作為寶馬車主的漫哥,為大家淺談一下:為什麼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日系相比大眾更早進入中國市場,只不過當時以進口身份進入,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積攢良好的口碑。但大眾隨後搶先在國內合資,市場佔有率急速提升,逐漸演變成大眾VS日系三強。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大眾在中國累計銷量約312萬輛,其中一汽大眾銷量約141萬輛、上汽大眾約171萬輛;

日系三強在中國累計售出約405萬輛,其中東風日產銷量約130萬輛,廣汽本田銷量約74萬輛、東風本田銷量約72萬輛,一汽豐田銷量約71萬輛、廣汽豐田銷量約58萬輛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從數據可以看出大眾與日系三強有一定的差距,但那是沒有算上大眾斯柯達、奧迪等兄弟,如果拉上它們,大眾在2018年銷量上則領先日系三強。你們說大眾在中國如此強勢,豐田如單槍匹馬的話又怎麼與之競爭?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雖然豐田在中國市場不如大眾,可是在美國市場則是壓著大眾摩擦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因為經久耐用的豐田在美國更獲青睞,從大排量皮卡長期佔據美國銷量排行榜前幾名中就能看出,美國消費者對於汽車更偏向與工具屬性。

並且美國人工費高,豐田的耐操則替美國消費者省心不少。而且豐田更加看重美國市場,比如亞洲龍在美國市場已經換代幾次,直到現在才登陸中國。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相比豐田對美國市場重視,大眾對中國市場的上心甚至超越了部分自主品牌。

在外觀設計來看,大眾中庸的設計風格雖不驚豔卻十分耐看,並且一代傳承一代。而豐田在設計上則有點激進,如凱美瑞換代後徹底年輕化並且看不出明顯傳承感,導致消費者流失。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在乘坐空間看,中國家庭人口數量較多,並且車輛普及率較低,這導致中國消費者十分看重車內空間。大眾搶先在中國市場開啟加長的先河,讓大眾車型在同級別中空間處於領先,成功掌控住消費者的心。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從宣傳方面來看,大眾不遺餘力的宣傳自家領技術,比如提起大眾技術中國消費者能想到EA888發動機、雙離合變速箱、激光焊接、MQB平臺,就連車門站幾人都能成為宣傳的熱點。但提起豐田呢?消費者會想到混動、省油,甚至會想到皮薄不耐撞等,就算稍微瞭解汽車也只能想到TNGA架構。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大眾除了能說能看,產品線更是完全領先豐田。在兵家必爭的A級車市場,豐田的佈局能夠被人熟知的只有卡羅拉與雷凌。但大眾在國內A級車市場除了速騰、高爾夫等全球車型,更推出朗逸、寶來等特供車型,還有即將發佈面向中國消費者的新品牌。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國內火熱的SUV市場,大眾則擁有途觀L、途嶽、途昂、探歌、探嶽……實現各個價位區間皆有覆蓋。而豐田在國內SUV車型所熟知的則只有RAV4與漢蘭達,並且漢蘭達又受產能限制優惠幅度較小,而剛上市不久的C-HR與奕澤時間過短還需市場的驗證。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只有在新能源領域,豐田靠著出色的技術實力領先於大眾,長遠來看對於豐田是利好消息。但新能源市場基本盤太小,短期內對銷量的提升作用有限。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駕駛感受與乘坐的舒適性上,兩者差距不大,但大眾依舊稍微領先。這兩點優勢經過車主間的多年的傳播形成了口碑效應,進一步促進大眾的國內銷量。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豐田在可靠性方面優於大眾,但是大眾在可靠性也處於第一梯隊,兩者差距並不大,也可以說中國較低的人工成本,讓可靠性在中國消費者心中沒有駕乘舒適性重要。而大眾曾經的斷軸門、機油門等事件,隨著技術的優化也已經成為過去式。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總的來說,豐田與大眾很難分清優勝,兩者各有所長,大眾之所以能在中國市場取得領先離不開它努力耕耘,只能說更符合國內消費者的口味吧!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END-

豐田在美國贏了一條街,在中國為什麼敗給大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