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仍有百萬軍隊,為何袁世凱僅有二十萬新軍便可逼宮?

isly_0925


兵貴精不貴多!清王朝的百萬軍隊,在袁世凱看來都是土雞瓦狗一般!

慶幸的是,清廷的滿人貴族也清醒認識到了這一點,直接放下武器,雙手奉上政權,讓中華大地免受了刀兵之苦!

一,清朝的兵制特點

清朝的兵制,融合了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優點,有吸收了明朝衛所制的優勢,最後形成了極其複雜的兵力配置狀況。

清朝的兵,最一開始是八旗軍隊。八旗是一種軍民合一的制度,擁有八旗戶口的人,不需要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等工作,只需要在國家徵召的時候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就行。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八旗,其實總共是24旗。

與府兵制不通的是,滿洲八旗是在統一財稅體系下管理的,由國家財政統一支付工資和生活費,所以被成為鐵桿莊稼。這樣好的待遇,必然造成兵員質量的下降,養了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爺兵。早在順治年間,八旗戰鬥力就開始衰落,於是綠營開始成為清朝的正規軍。

綠營的綠,不是穿著綠軍裝,而是打著綠旗,但是讀音上要和綠林好漢的綠一樣讀音。通俗一點講,八旗軍就是中央軍,綠營就是地方軍。八旗軍軍餉中央負責,所以工資高;綠營地方督撫籌資解決,工資差很多。

太平天國興起後,八旗和綠營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於是,清朝在八旗和綠營這些正規軍的基礎上開始建立僱傭軍。這種純募兵制的軍隊,一方面耗費國家財政特別少,甚至清廷只需要批發幾個巡撫和知府的帽子就能建立起數萬精銳軍隊,於是,這些軍隊就成了清朝軍隊的主流。這種僱傭軍的主要代表是湘軍、淮軍,以及榮祿改編的武衛軍。

慈禧在位的50年間,八旗地位下降,老爺兵只會提籠架鳥聽小曲,卻照領工資。綠營不能打仗,就逐漸改編成了防軍,有些地方叫做巡防營。

庚子年大亂,清朝軍事系統徹底崩潰。於是,袁世凱、張之洞、岑春煊等人開始建立新軍。與新軍相對的,是舊軍,也叫巡防營,是由原來的綠營和湘軍淮軍改編而來,戰鬥力堪憂,頂多欺負一下老百姓。


二,新軍和舊軍的對決,無論是軍心還是戰心,舊軍都差太多了。

辛丑年開始辦新軍,地方督撫再一次擴張,他們紛紛把多數軍費用在了新軍頭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袁世凱和張之洞。袁世凱要把北洋新軍打造成自己的私兵,而張之洞則是想要把湖北新軍建設成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新軍。

就這樣,湖北新軍成了革命黨的工具,北洋新軍則成了袁世凱和立憲黨的工具。

當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時,站隊開始了,北洋新軍毫無疑問站在袁世凱這邊,湖北新軍想要建立一個新社會,連張之洞留下的統領張彪也因為保皇被趕走了。

辛亥革命後,革命黨們打開軍火庫,發現成批成批的嶄新槍支彈藥,居然無人使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地方督撫接到了中央指示,要辦新軍,大規模辦新軍。於是,督撫們開始大量採購軍火,同時賺到了大量的回扣。只拿20%的回扣,那絕對是最清廉的官員了。採購完軍火,卻不敢招募人馬,害怕養虎為患。

事實上,大多數的地方新軍,都是養虎為患,辛亥革命一發生,這些建立新軍的督撫們都被禮送出境或者當場處決了。比如閻錫山太原起義,山西巡撫陸鍾琦被殺,與歷史發明家結下了血海深仇。再比如蔡鍔雲南重九起義,雲貴總督、李鴻章兒子李經羲被禮送出境。

武昌首義中,就發生了十分有趣的楚望臺悖論。起義新軍要攻佔楚望臺軍械庫,搶奪武器擴大起義,守衛楚望臺軍械庫的衛兵卻沒有槍支保護軍械庫。於是掌管軍械庫的官員很糾結,給士兵們發槍,他們會造反,不給他們發槍,起義軍隊來了還是要佔領軍械庫。

三,人心向背,官心向背,始終都是對袁世凱有利。

1911年的10月,很多人認為天下太平,可是在平靜的水面中是數億民眾深深的惡意。

自從慈禧死後,孫中山的革命黨就像瘋了一樣,始終要在兩廣發動暴動,一棵樹上吊死,十次起義十次失敗。絕望的革命黨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在敢死隊中無辜喪命。像汪精衛這樣的革命黨高層被一句”遠距離革命家“激怒,憤然刺殺攝政王載灃,身陷囹圄。(很多資料表明,鎮南關起義是革命黨憑空捏造的)

此時的載灃,對民間轟轟烈烈的立憲運動始終採取壓制態度,反而要求學明治維新一樣搞”王政復古“,讓督撫歸還權力。民間要求開國會、制定憲法的四次情願,全部遭到拒絕!就這樣,地方督撫和立憲派,被推向了清廷的對立面。

最典型的代表是,譚延闓在新軍逼迫下就任湖南都督,響應湖北起義。譚延闓認為,如果起義不成功,那時滿門抄斬的大罪!譚延闓迅速扣押了福建、江西等地巡撫的家眷,寫信要求他們一起支持革命,於是,就譚延闓這樣的一個騎牆派,居然策動了好幾個省一起通電獨立聲援革命。地方實力派對清廷的不滿,可想而知!

此時還在支持清廷的人有哪些?除了鐵良、端方等滿人五虎湊合還能用的滿族清貴人才,絕大多數的支持者都是廢物。

說他們是廢物,其實是對廢物的一種侮辱。清廷原本派出了陰昌帶領北洋各路人馬去鎮壓湖北新軍。這個陰昌早年畢業於同文館,還在德國學過陸軍,也算是滿洲貴族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湖北前線,他的表現讓人實在笑掉大牙。

陰昌到了湖北,下火車的時候,要上千人保護才敢下車。剛一下車,全副武裝的軍隊前呼後擁下,陰昌開始趕赴前線。忽然,前面出現了一群彎著腰走路的人,天色灰暗,看不清狀況,陰昌直接帶兵上火車逃跑,跑出500裡聽到彙報——那時一群幹完活扛著鋤頭回家的農民。

想要靠一群廢物保衛人人都想推翻的清廷?想都別想!

於是,聰明的隆裕太后,開始向袁世凱索要退休金了。大清江山以440萬大洋出售,這筆買賣划得來!


歷史知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所謂百萬軍隊只是紙面數字。

辛亥革命時期,清軍大概有這麼一些部隊。

第一,八旗兵。

八旗兵直到滿清滅亡,仍然保留著編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戰。

自從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軍的1個小孩子揮刀砍死,八旗最後一個能打仗的權貴將領也死了。

隨後的八旗兵根本沒有戰鬥力,八旗的編制更像今天的一種扶貧機構,只是給與八旗子弟一筆國家薪金而已。

八國聯軍侵華時,大軍殺到北京城下,所謂的八旗兵基本一鬨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輩子沒和人打過仗,唯一的經驗就是養養小鳥。見到八國聯軍攻城,老舍他爸奮力用火銃開了一槍。結果從沒打過敵人的火銃自行爆炸,將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駐紮京城和全國的主要城市,總數大概有20多萬。其中京城約有10萬,地方有10多萬。不過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們家屬也不和漢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謂滿城。

辛亥革命時,八旗兵卻反抗比較激烈,打過不少戰鬥。

為啥?當時謠傳漢人革命要把旗人斬盡殺絕,八旗兵只能拼了,後來發現根本沒有屠殺,於是迅速投降,畢竟他們也沒有作戰的能力。

第二,綠營兵。

綠營兵曾經有六七十萬規模,是滿清的國防軍。

但綠營兵腐敗也很迅速,主要是他們的薪資微薄,僅僅夠戶口,是社會底層的工作。

因生活窮困,兵無鬥志,綠營兵早在嘉慶年代就沒有什麼戰鬥力,鴉片戰爭時期更是聽到洋人大炮就逃走。

因綠營兵沒有戰鬥力,滿清被迫利用了地方武裝湘軍、淮軍。

到了滿清滅亡的時候,綠營兵經過反覆裁撤已經不剩多少,也不能作戰,形同地方保安部隊或者警察。

第三,36鎮新軍


到了滿清滅亡的時候,湘軍在太平天國滅亡以後被卸磨殺驢,基本瓦解。

淮軍遭受甲午戰爭的重創,也所剩無幾。

滿清在甲午後編練的5支武衛軍,又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被打掉了4支。

剩下的武衛右軍,是袁世凱的嫡系。

因袁世凱狡詐,抗拒朝廷命令,在山東按兵不動,得以保存了這支部隊。

以武衛右軍為基礎,袁世凱在庚子事變後,編組了北洋6鎮,也就是6個師的部隊。1906 年11月6日,清政府將成立不到三年的練兵處和六部之一的兵部合併,合稱為陸軍部。之後在1907年的8月27日,公佈了以北洋新軍為榜樣, 編練陸軍三十六鎮( 師)的計劃。

其中6個鎮由中央政府提供資金,其餘30個鎮由各省負責。

但當時滿清已經窮途末路,財政陷入絕境,連龐大的庚子賠款都支付不起。

於是,到了辛亥革命爆發,36鎮最終只訓練了14鎮、18混成協(旅)、四標(團)的遍練。遍練成的新軍人數總計131800。

表面上有14個鎮,其實缺員嚴重,很多鎮的實際兵力和武器還不到1個旅。

只有袁世凱的6鎮兵力最強,高達74500,佔一半還多。其中除了1個鎮為八旗子弟以外,其餘5個鎮的軍官都是袁世凱嫡系,這就是北洋軍閥集團的基礎。


說了這麼多,逼宮的袁世凱其實掌握了滿清主要的軍事力量,也就是北洋6鎮。

更倒黴的是,剩下的6萬多新軍,大部分被革命黨滲透。當時滿清國內缺少軍事人才,飢不擇食的使用了很多留學回國的學生,這些人中很多都是革命黨。

同時,新軍士兵的素質也較高,是全國精選的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想。

所以,袁世凱拉走了滿清一半部隊,對滿清逼供。

剩下的一半很多已經參加辛亥革命,調轉槍口打滿清。

那麼,滿清也就只能退位了,


薩沙


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革命黨人發動的武昌首義成功,華南及西部數省聞風響應,紛紛宣佈擁護共和,辛亥革命的風暴迅速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彼時的滿清朝廷雖仍號稱擁有百萬軍隊(很大一部分是不發軍餉的練勇,並非朝廷經制之兵),但經過太平天國以及東西方列強的不斷打擊、蹂躪,加上八旗、綠營本身的腐朽坍塌,這百萬軍隊基本是一群喪失了靈魂與鬥志、外加軍紀渙散的烏合之眾。一句話:溥儀被迫退位時雖然手握百萬軍隊,但這支軍隊基本喪失了戰鬥力,朝廷對他們是指望不上的。

愛新覺羅王朝是靠武力征服建立家天下的。中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之戰清軍屢遭挫敗,使滿清統治者痛感軍事上面臨的巨大危機,痛定思痛,遂學習西洋章制,編練新式陸軍。

截止辛亥年溥儀退位、清朝滅亡,清廷砸入重金,共編練新軍14鎮18個混成協,另編練新式禁衛軍(以前稱御林軍)若干,其中以袁世凱負責訓練的北洋六鎮成軍最早,裝備最優,戰力最強。大清滅亡前夕,全國共練成新軍20餘萬人,總兵力大體與八旗兵相當,但這些器械精良、訓練有素的新軍並沒有成為挽救朝廷的生力軍,反倒成了加速清王朝迅速垮臺的一支強大力量。

早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北洋六鎮就已編練組建完成,這是清廷最早打造成的一支新式陸軍。史載,北洋六鎮總兵力約7萬餘人,兵員足額、裝備精良、糧餉充足,是百餘萬清軍中最精銳的一支新式武裝。北洋軍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強悍戰鬥力,除袁世凱的個人能力外,全賴朝廷不遺餘力的支持。

《清史稿》記載,當時的袁世凱位高權重,炙手可熱,除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外,還兼參預政務大臣、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督辦津鎮鐵路大臣、督辦商務大臣、督辦憲政大臣、會辦練兵大臣,一人身掛本、兼8個官銜。有清一代,身為漢大臣的袁世凱,其恩遇之隆,權位之重,恐怕已經直追“同治中興名臣” 曾國藩、李鴻章了。

當時,清王朝為籌措鉅額的庚子賠款,早已是拆東補西、捉襟見肘了,練新軍要耗費大量錢財,財政異常困窘的清廷為搜刮供袁世凱小站練兵的費用,強行攤派,嚴厲催繳,不準稍有拖欠。史載,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各省已經繳納380萬兩白銀,全部劃撥給北洋新軍。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各省協撥之數額已達910萬兩。

由此可見,為支持袁氏練兵,朝廷在財政上鼎力相助,鉅額經費總能按時撥付,也是拼了。有大臣彈劾袁在軍中培植黨羽,擁兵自重,清廷卻用人不疑,大加庇護,倚重如常。那拉氏還下旨勉慰,誇袁“任勞任怨,挽回積習” 。袁世凱曾對親信徐世昌說:“總之,政府不能支持,無論何事皆不能辦也”。

清廷不惜工本的大量投入,終於在京畿重地打造成6鎮新軍,7萬勁旅。宣統帝溥儀即位後,攝政王載灃執掌朝政,迫於風雨飄搖的不利形勢,為了保住滿清的統治,一面繼續推行慈禧太后生前以預備立憲籠絡人心的政策,一面實行加強愛新覺羅氏皇權的方針,他還發誓要藉機報其兄光緒皇帝被囚瀛臺10年之仇,除掉慈禧幫兇袁世凱。

雖然載灃以監國攝政王的身份行全國百萬陸海軍大元帥之職,弟弟載洵、載濤任海軍大臣和軍諮大臣,但卻指揮不動只聽命於袁世凱一人的北洋六鎮軍隊;他找朝廷重臣商議怎樣才能殺掉袁世凱為胞兄光緒復仇,不料已被袁重金收買的慶親王奕劻質問道“殺了袁世凱,北洋軍造反怎麼辦” ?並極力反對他這樣做,他只好去請示隆裕太后,隆裕無慈禧之才,也束手無策。

載灃還不死心,一門心思想誅袁為兄報仇, 同時還有防其尾大不掉,難以轄制的深意。這時,袁世凱的老友英國公使朱爾典出面力保,最後載灃只能以袁世凱腳有毛病為名,將他罷斥、遣送回河南彰德府老家養病了事。武昌起義爆發後,攝政王載灃驚恐萬狀,舉目四望,南方、西南各省新軍大多參與起義或宣告獨立,八旗兵又不堪一戰,能調動並能打的只有北洋六鎮7萬精兵了,朝廷這才想起在老家閒居已久的北洋軍頭袁世凱來。

朝廷立即下詔,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還說:“該督世受國恩,自當力顧大局,勉任其難”。載灃到這時還不忘遏制袁,授權也只是“節制調遣”湖北軍隊以及各路援軍,只是協助陸軍大臣蔭昌統率的水陸大軍會剿。老謀深算的袁世凱蟄居彰德府洹上村已經3年了,他知道和朝廷討價還價的良機已到。接到詔書後,他以足疾未愈為由委婉拒絕徵召。

本以為袁世凱召之即來的載灃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且蔭昌、薩鎮冰等人根本調不動北洋六鎮之軍隊,他這才明白北洋軍究竟是誰家的了,袁世凱可不是好對付的人。幾經討價還價,載灃和隆裕太后不得不答應袁世凱提出的全部要求:明年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赦免、寬容武昌事變的主謀和參與者、解除黨禁、給予指揮諸軍的大權、提供充足的糧餉。1911年9月9日,在所有要求得到滿足、所有大權到手後,袁世凱才離開洹上村,南下督師。北洋軍果然唯袁馬首是瞻,與革命軍激戰兩天後,一舉攻克漢口。

北洋軍打下漢口後,清廷立刻開始兌現承諾,狡黠的袁世凱卻按兵不動,並暗中與在武昌的湖北軍政府試探和談。精明的袁世凱以北洋軍為資本,以外國勢力做靠山,巧妙地玩弄兩面手法,先借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人的力量脅迫清廷授予他軍政全權,當大權在握時,又利用清廷以及自己手中掌控的強大武力和贊成共和的承諾,誘使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革命黨人最終做出了只要袁倒戈推翻清廷的統治,並衷心擁護共和,即由他出任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決定。

袁世凱翻雲覆雨、縱橫捭闔,將權謀詐術玩的至臻化境,他一會兒唆使北洋部將通電南京臨時大總統府表示誓死反對共和;一會兒又慫恿他們通電北京清廷聲稱力挺共和,清帝如不主動退位,就以兵諫相抗,由此要挾宣統自行退位。

袁世凱不僅手段高明,而且演技精湛,他裝作既是朝廷忠臣,又不得不順應歷史大勢的兩難樣子,規勸隆裕太后和監國攝政王載灃主動交出政權,否則,法國大革命爆發時路易國王的子孫被屠戮一空的悲劇又將會在中國重演。與此同時,袁世凱信誓旦旦的表示“決不辜負孤兒寡母(指隆裕太后和宣統溥儀)”,並擬出了一份旨在顯示其忠心和促逼清室早下自動退位決心的《優待清室條例》,其中主要條款有:清帝自行退位後,(皇帝)尊號仍存不廢,溥儀仍居紫禁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國民政府負責保護清帝原有的私產,每年撥付400萬兩以供皇室日用(後改為400萬銀元)。

在辛亥革命的暴風驟雨打擊下,隆裕太后攝政王載灃和王公貴戚們為了保住大清皇帝的稱號以及各自的身家性命,於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之際接受了袁世凱拋出的《優待清室條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的名義頒發了溥儀的退位詔書。第二天,袁世凱公開通電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一諾千金,向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遞交辭呈。15日,袁世凱接替孫中山,當上了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晚清雖然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但因為政治體制落後,經濟不發達,其軍隊規模實際上並不比同時代的歐洲強國多。鴉片戰爭前清軍總共八十萬,包括八旗軍20萬和綠營軍60萬。這些裝備落後的軍隊,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中被打得稀里嘩啦。之後清軍的主力換成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等。湘軍一度號稱30萬,但曾國藩為了避嫌,主動對其進行了裁剪,且作為三大軍中最早的湘軍,後期也早已腐朽不堪戰。李鴻章的淮軍最多的時候達到20萬,但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打敗後,也是一蹶不振。左宗棠的楚軍相對戰鬥力最強,但因為左宗棠本人的政治鬥爭能力最差,因此楚軍受到淮軍排擠,雖然對外收復了新疆,對內卻成不了大氣候。

八國聯軍戰爭後,湘軍、淮軍等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清朝主力換成了按照西方編練的近代化陸軍,即新軍。新軍以“鎮”(師)為單位,每個鎮1萬多人。原計劃編練36鎮,約50多萬人。後來只來得及編成了19鎮+18混成協(加強旅),總兵力番號上約40萬人,實際上因為缺額眾多,不到20萬。而在辛亥革命時,大批新軍參加到了革命黨一邊,掀起反清起義。這時候,袁世凱手握的北洋六鎮十萬大軍,已經是清王朝最後的主力了。

題主說溥儀退位時候還有百萬軍隊,不知道是怎麼算的。若論近代化陸軍,很顯然,溥儀別說沒有百萬,連五萬都沒有,袁世凱就是他最後的大腿。如果把那些已經被閒置、裁汰的綠營軍、八旗軍等等全部算上,數量上勉強湊出百萬,這百萬也完全沒有任何價值。打起仗來,新軍一個鎮擊潰這樣的所謂百萬是沒有一點問題的。何況綠營軍這些也不可能為了挽救清王朝的命運去和裝備精良的新軍死磕(八旗軍倒是在辛亥革命時候進行了一些頑抗,因為他們以為革命後要殺盡滿人)

所以,袁世凱逼宮就是憑本事奪的權。


巴山夜雨涮鍋


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個時候沒有百萬大軍了。都是紙面上的數字。大清何來的百萬大軍,如果真的有百萬大軍還在皇帝手裡的話,在八國聯軍的時候就已經用了。八國聯軍面對幾萬洋人大清就已經是要滅亡了。更何況是面對袁世凱的二十萬新軍呢?

其實大清真正厲害的八旗軍只有入關的時候,之後的八旗軍,不管是滿八旗,還是蒙古八旗,或者是漢八旗等等,可以說在清軍入關以後戰鬥力已經是大大減弱了,當然更為關鍵的是大清的軍隊一直都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數字的,這個在三藩之亂的時候就已經是顯現出來了。到了清朝末期的更是突出,當時紙面上有百萬大軍,但是實際上可以說除了袁世凱的新軍之外,真的是無兵可用的,而袁世凱的新軍可以說只有袁世凱調的動。所以大清在之前才會讓各地自己來訓練軍隊,也就是團練了。湘軍,淮軍等等都是這麼起來的。因為大清真的是無兵了。

其次就是分地駐防,清軍入關以後就把八旗軍隊全部分散到各地駐防了,是永久性的駐防,這樣的話就大大減弱了中央對於軍隊的掌控,而且全國各地駐防的話,那麼軍隊就很難集中。所以別說大清滅亡的時候沒有百萬大軍,即使有百萬大軍給你,這樣全國駐防的話,勤王的話需要多久呢?

還有就是在大清滅亡的時候真的是沒有錢了,可以說溥儀不宣佈退位的話,大清真的就已經是要破產了。當時不光是支付帝國主義的賠款,還有袁世凱的新軍等等已經是把大清最後一點錢都沒有了,所以說大清還有什麼不亡的理由呢?

而且我們要知道溥儀三歲就繼位了,當了三年皇帝,退位的時候才只有六歲,一直都是他的父親載灃這個攝政王來掌握全國的軍政大權的。對於載灃這個人,在大清滅亡以後可以說沒有任何想復辟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到大清很多的遺臣都是想復辟的,但是唯有載灃一點反應沒有,可見載灃要麼就是很多人說的懦弱,要麼就是真的對於局勢看的非常清楚。這個時候大清再怎麼堅持都是滅亡,已經是無力迴天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溥儀退位時候清朝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但已經沒有任何戰鬥力了。

清末的軍隊主要有以下幾部分構成:

1、八旗兵。

八旗兵原本是滿清安身立命的根本,這些“以弓馬定天下”的八旗子弟的唯一職業就是當兵,不能從事其它職業,領取國家俸祿。他們分駐在全國各地的滿城之中,和普通百姓是隔絕開來的。

不過隨著戰爭的減少和人員的膨脹,這些八旗子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由於不能從事其他職業,他們每天只能逗鳥玩蛐蛐,“八旗”漸漸成了純粹的社會福利機構。

太平天國時期,八旗兵被起義軍打得落花流水,清政府不得不啟用地方團練來鎮壓太平天國。眼看他們和廢物一樣,此後八旗軍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戊戌變法時,光緒皇帝竟然同意了康有為提出的“廢除旗人特權”改革要求,可見清政府早已對他們失去了信心,把他們視作包袱。

2、綠營兵

除八旗外,還有以漢人建立的綠營兵,他們是八旗兵的重要輔助力量,幫助清政府控制全國,不過待遇要比八旗低很多。太平天國時,這些綠營兵同八旗一樣潰敗,後來就被裁汰拋棄了,只留著一個空殼子。

3、練軍和防軍

練軍是整頓裁汰綠營的產物,綠營中較為優秀的人員被編為練軍,這些人一度成為清末的主力部隊。在抗擊八國聯軍時,練軍展現出了一定的戰鬥力。

防軍則是整頓團練武裝的產物,太平天國後,湘軍、淮軍等部人員被抽調整頓為防軍,駐守各地險要,守備各省,光緒年間尚有20多萬人,後來被改編成巡防隊。

4、新軍

甲午戰爭慘敗後,清政府鑑於現有部隊無法滿足國防需求,決定仿照西方制度編練新建陸軍,簡稱“新軍”。新軍完全採用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其戰鬥力是全國最強的,遠遠高出以上八旗、綠營、練軍和防軍。

新軍以鎮為基本單位,將全國劃為36鎮,因武昌起義爆發,只建成了26鎮,官兵編制共計18萬左右。不過真正完成編制的只有16鎮和16個混成協,人數大概在13萬左右。而袁世凱控制的北洋六鎮則是最早完成編練的,裝備精良,糧餉充足,是精銳中的精銳。

現在袁世凱帶著清朝一手培養起來的槍桿子逼宮,溥儀還能有其他選擇麼?

一來,沒有時間調集軍隊勤王,二來就算他們趕來也打不過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啊。

而武昌新軍則帶頭髮動了辛亥革命,你說溥儀還能有啥辦法?

所以溥儀只能退位了。不過他根本做不了決定,因為他當時只有6歲而已。負責批准退位詔書則是光緒的老婆隆裕皇太后。


石頭說歷史


辛亥革命時,小皇帝溥儀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最為信賴的是1萬人的禁衛軍、1.2萬人的北洋陸軍第一鎮(都主要是滿人組成),20萬的八旗軍,80多萬的綠營、勇營改編的巡防營,18萬的新軍。但能機動作戰、有戰鬥力的並不多,只有北洋軍具有強大的機動作戰能力,所以清朝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凱。

1,滿清末年的滿人精銳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

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大部分是從八旗裡面抽調精銳兵丁,按照新編陸軍模式訓練的軍隊。但這兩支軍隊主要保衛皇宮和北京,並不是為機動作戰安排的,無法調往武昌。

1908年慈禧死後,監國攝政王載灃開始從旗人中組建禁衛軍,命令載濤、毓朗、陸軍尚書鐵良擔任訓練禁衛軍大臣。禁衛軍主要從北京的旗人中選拔,設置兩協(1協相當於1旅),第一人協統分別是:第一協協統良弼,第二協協統王廷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清廷被迫召開資政園第二次年會實行立憲,於11月3日通過《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根據19信條皇族將解除兵權,北洋軍的徐世昌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12月15日,在漢口立功的北洋將領馮國璋被任命為禁衛軍總統官。

因為清朝末年對憲政三心二意,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進退失據,從皇族內閣改為立憲,但已失去人民的信任,禁衛軍的指揮權落入了北洋軍的手裡。

1912年1月12日,良弼、溥偉、鐵良等組織“君主立憲維持會”(俗稱“宗社黨”),準備以禁衛軍和北洋軍第一鎮為核心,向袁世凱奪權,鎮壓革命黨。

1912年1月26日,清朝強硬派良弼被同盟會彭家珍炸成重傷,不治而亡,宗社黨作鳥獸散。

北洋第一鎮,1905年組建,下轄第1協和第2協,主要由北京旗人組成,人數1.2萬,第一鎮的戰鬥力不低於其他北洋五鎮。

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嚴格按照現代軍紀訓練,在戰術訓練上遵守《訓練操法詳細圖說》和《新定步兵操法》,學習西方軍事演習進行會操。

2,滿清末年的八旗軍

滿清末年的八旗軍還沒有裁撤,除了一部分北京精銳被抽調到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外,北京還有駐防八旗約8萬人,駐守各地的八旗約10萬人。

北京八旗在八國聯軍時期已經被打殘,再加上精銳被抽調,剩下的八旗子弟們完全沒有戰鬥力,只能當鐵桿莊稼混吃等死。所以北京的8萬八旗軍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反而佔用了大量軍費。

滿清還有10萬八旗軍駐守全國各地的要點,但兵力非常分散,一般是一個重要城市幾千人。旗軍家屬有專門的滿城,不與漢人雜居。

舉幾個例子(不完全):

西安駐防:滿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漢軍八旗3000,共計7000;

江寧駐防:滿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

廣州駐防:漢軍八旗3000;

荊州駐防:滿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

成都駐防: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2000;

福州駐防:漢軍八旗1000。

因為中國太大,各地八旗軍變成了胡椒麵,只能對付小股土匪,稍大規模的就對付不了。對付不了太平天國,甚至對付不了義和團。

黃興在廣州的黃花崗起義,只有幾百人就敢搞事。其實無他,因為廣州的八旗兵也就3千人,空餉還有一堆。

實際上在辛亥革命中,對抗革命軍最強烈的還是八旗軍!

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軍從11月19日開始就與荊州駐防八旗軍開始了激烈交戰,戰鬥一直持續到12月10日。

荊州八旗軍左副都統恆齡自盡,清八旗將軍連魁投降。

12月16日,革命軍佔領荊州,荊州八旗軍和家屬一共25000人,絕大多數戰死或自殺,只倖存4000人。

西安八旗軍和家屬一共有2萬人,八旗將軍文瑞、副都統承燕自殺,副都統克蒙額陣亡。

南京八旗軍1個營和江防軍3個營,攜帶馬克沁重機槍數十挺和火炮20門,死守南京天保城。

福州八旗,給13歲以上男子一人發一隻槍,給女子一人一把刀。革命軍佔領制高點炮擊福州滿城,到11月9日,革命軍衝進滿城。次日,八旗兵組織500名八旗大刀隊衝擊革命軍炮兵陣地。最終被革命軍擊敗, 總督松壽自殺,樸壽被擒殺。

3,晚清末年的綠營等改編的巡防營

綠營主要是清朝初年收編的明朝軍隊組成,類似明朝的衛所,世襲當兵。

曾國藩曾評價綠營,“近營則避匿不出,臨陣則狂奔不止”,“勝則相忌,敗不相救”,就是諸葛亮再世也無法領著綠營打勝仗。

1849年綠營兵全軍六十一萬人,對抗太平天國時一敗塗地,不得不起用地方團練的湘軍、淮軍。

1887年,綠營軍經過不斷裁撤,還有近四十七萬人。

在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新建的湘軍、淮軍、甘軍等勇營也被打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綠營全部裁撤,和大部分勇營一起改編為巡警部隊的巡防營,加上新招募的兵丁,共約80萬人。巡防營裝備差、待遇差,從而成為對付裝備好、待遇好的新軍的一股巨大力量。

因為巡防營裡有大量的地方團練出身的勇營,還有地方招募的士兵,成為地方總督和巡撫手裡的半私人地方武裝。

巡防營的招募、餉銀、訓練,甚至大部分的指揮權都在地方總督或巡撫手裡,最終退化為民國時期的地方武裝。

4,晚清新編陸軍

甲午海戰,晚清的海軍幾乎被全殲。

晚清主要發展新編陸軍作為國防軍。

1907年,清朝頒發了《全國陸軍三十六鎮按省分配限年編成方案》,計劃編練新軍36鎮。因為經費和軍事人才不足,只練成陸軍14鎮以及18個混成協,後期陸軍大多兵額不足。

北洋新軍六鎮,建軍時間長,所有6鎮都是54門火炮滿編設置。

新軍主要是模仿德國普魯士軍隊。一鎮有炮兵,工兵,騎兵,輜重各1個營,步兵2個協4標12營。全鎮官長書748人,兵丁10436人,伕役1328人,合計12512人。

北洋軍為了減少開支,削減了野戰醫院、大量的工程營和後勤保障人員。同樣是學德國軍隊的日本師團作戰兵力就到達1.8萬人。

1911年,滿清成立了二十六鎮,其中有多個鎮是剛從混成協改名來,兵員人數其實是混成協編制。新軍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新軍中被革命黨滲透最為嚴重,如武昌等南方新軍。

5,民國初年追封的幾位開國大將軍(共11人)

1)吳祿貞,原來是武昌新軍,通過同盟會賄賂獲得駐保定的新軍第六鎮統制職務,成為武昌新軍埋伏在北京附近的一枚超級炸彈。後被袁世凱刺殺,民國初年封開國大將軍。

2)鄒容,17歲寫《革命軍》,成為全國知識分子爭相閱讀的禁書,20歲死於獄中,民國初年封開國大將軍。一書當敵百萬大軍!

3)彭家珍,因捨身炸死良弼,民國初年封開國大將軍。

4)焦達峰,會黨出身,參加哥老會的分支洪福會。洪福會首領姜守旦曾參加庚子年的自立軍,後自創山頭。辛亥革命時期除了新軍外,革命軍勢力最大的就是魚龍混雜的會黨。焦達峰在辛亥革命時被害,民國初年封開國大將軍。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清朝末期,中國已經病入膏肓,面對內憂外患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終於在1912年,最後一任皇帝溥儀退位讓賢,袁世凱稱帝。至此清朝結束了輝煌而又悲劇的一生。

溥儀退位時,尚有百萬軍隊效忠朝廷,而袁世凱僅有二十萬新軍可供指揮。

但是,袁世凱竟然仍敢逼宮造反。為何袁世凱二十萬之眾便可逼宮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溥儀百萬兵力衰弱,導致沒有能力與袁世凱的兵力抗衡。

溥儀在位時,清朝軍隊人馬總數其實也就百十來萬,分散全國各地。

而且因各地訓練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隊伍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其中實力最強的當屬袁世凱領導的北洋軍隊。

北洋軍隊士兵幾乎個個驍勇善戰,一個頂十,不在話下。其整體水平幾乎囊括了全國軍隊實力的十之八九,令全國其他省份的軍隊望塵莫及。

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隊一個鎮的兵力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山西新軍輕鬆打敗。由此可見北洋軍隊的實力不容小覷。

因為北洋軍隊有雄厚實力,儘管數量上與溥儀軍隊天差地別,但是搞定這幫烏合之眾,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袁世凱才敢氣焰囂張,與溥儀叫板。

二、晚清病入膏肓,導致人心渙散,沒有心思打仗。

整個清朝先前在慈禧太后昏庸無道的掌權下已經千瘡百孔,滿目蒼痍。傅儀繼承大統時,清朝不過是個爛攤子,要人沒人,要錢沒錢。

西方列強屢屢侵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戰爭連連失利,我國無奈做出割地賠款的讓步來暫時平息炮火之聲。

僅是《馬關條約》,我國就被迫賠償兩億兩白銀。這對於當時國庫空虛的清朝來說,是一筆不菲的錢財。

本來就入不敷出的慘絕人寰情境下,一系列連哄帶騙的不平等條約更是令財政連年赤字的清朝雪上加霜。

沒有雄厚財力的支撐,國家沒有用來犒賞三軍的資金,有書君想可能軍餉都不能按時發放了,至於其他福利待遇,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沒有資金,軍隊自然覺得沒有盼頭,哪還會為清朝賣命,都恨不得一個個做縮頭烏龜,不要上戰場去。

清朝人心渙散至此,有書君想即使有千萬人馬,也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哪有心去跟袁世凱的二十萬軍隊抗衡呢?

三、溥儀繼續抗衡袁世凱不如退位,能按時領取鉅額補貼。

溥儀之所以在有更多兵馬的條件下沒有與袁世凱正面交鋒,其實也有自己的個人原因在裡面。

戰爭必然會有死傷,戰爭持續時間很長,艱辛異常。而且還令溥儀擔驚受怕,生怕一個不小心因戰爭而命喪黃泉,小小年紀就去慈禧太后那報道了。

並且溥儀又沒有十足把握能夠擒獲袁世凱。就算取勝,清朝也只是延續了先前的頹廢之氣,甚至可能還因戰爭的原因使得清朝更加命懸一線。

所以溥儀並非願意這場戰爭的發生。

而退位的結果卻能讓溥儀從此高枕無憂,因為溥儀退位的待遇是,一如既往地有先前稱帝時同樣數量的丫鬟奴才伺候。

每年還有四百萬兩鉅額生活費用發放。不僅如此,他還能繼續居住紫禁城。

這樣的結果,自然令年幼的溥儀“樂不思蜀”,他不僅從此不再為國事操勞,還能繼續享受以前的生活,又怎麼會繼續沒有去打沒把握的仗呢?

因溥儀退位待遇優厚,所以即使有百萬軍隊也沒有必要去與袁世凱抗衡。

人不在多,在於精。兵力是一國之根本,兵力強,則國強。

溥儀在位時沒有加強兵力訓練,結果被袁世凱鑽了空子,奪了龍位,從而導致清朝覆滅。不知他在九泉之下,如何面見大清江山的列祖列宗!


有書博物館


溥儀名義上有百萬軍隊,實際上無人可用。

我們先看下清朝末期軍隊的組成成分:八旗軍隊大約還有12多萬人,綠營改編成的巡防營還有30多萬人,禁衛軍1萬多人,還有就是北洋新軍二十多萬人。

先說一下八旗軍,滿清初期完全是靠八旗軍打天下的,但是入關以後,因為有國家養著,八旗軍就開始慢慢懈怠下來,戰鬥力一落千丈,在跟太平天國交戰時,基本上全輸。到了清朝末期,因為鴉片的大量輸入,多數八旗子弟兵染上了煙癮,成為了癮君子。可以說,這支部隊已經打不了仗了。



再看綠營,綠營跟八旗軍差不多,都是前期很厲害,後期很疲軟,打不過洋人,打不過太平天國,也打不過捻軍。所以滿清後期的作戰主力都是由湘軍和淮軍等地方團練負責。既然沒有戰鬥力,還是漢人,為了縮減開支,那就只能對你們下手了。同治年間對綠營軍多次裁減,到清末一共裁減了二十多萬人,剩下的三十多萬都改編成了巡防營,軍餉低,訓練少,更沒有什麼戰鬥力了。



再看禁衛軍,這個禁衛軍就是清政府為了對抗袁世凱的新軍組建的,全是由滿人組成的,訓練也是按照新軍的方法,可謂是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但是袁世凱藉口讓禁衛軍南下平叛,結果禁衛軍統領貝勒載濤害怕,主動辭去禁衛軍統領一職,由袁世凱的老下屬馮國璋接任,這樣滿清最後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拱手讓給了袁世凱。

最後看北洋新軍,北洋新軍是清政府晚期最能拿的出手的軍隊,可惜的是這支軍隊的控制權不在清政府手中,而是在袁世凱手中,別人指揮不動。



這樣算下來,滿清政府手中大概是還有四十多萬的軍隊,但是這些軍隊大部分都佈防在全國各地的重要城市,加上戰鬥力低下,根本不可能對北洋新軍造成威脅。 溥儀退位時華南地區的省份基本上都宣佈脫離清朝的統治,只有北方的省份還在清朝的控制之下。這樣滿清手中的兵力就更少了,袁世凱才能有恃無恐。

不過,這也算是袁世凱為中國做出的一個重大貢獻吧,逼滿清皇帝和平退位,總比流血犧牲要好。


歷史伶俜者


這個題目本身有些胡編亂造,1.辛亥革命時,清王朝沒有100萬兵馬。2.袁世凱沒有20萬人槍。

在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中八旗和綠營軍不堪一擊。清朝開始裁撤軍隊,編練新軍,4路新軍除了袁世凱的部隊都在八國聯軍打擊下全軍覆沒。

事後全國按照袁世凱的部隊標準組建新軍,全國設置36鎮(師),差不多一個省一鎮新軍。

但到1911年武昌起義為止, 新軍實際上只編成了十四鎮(師)十八混成協(旅)、四標(團)的遍練。總人數131800。而袁世凱北洋就佔了滿編六鎮,合計74500人槍。

溥儀皇帝直接掌握的只有禁衛軍鎮2萬人槍,這個鎮基本都是滿人組成,忠心耿耿,但禁衛軍鎮的首領卻是漢人馮國璋。

辛亥起義,基本就是各省新軍起義,等於袁世凱這6鎮7萬人和全國的其它6萬新軍打。其它地方部隊都是土雞瓦狗牆頭草。

袁世凱不願意打,馮國璋和稀泥,袁世凱以北洋六鎮作為資本談判,改朝換代,袁世凱落了個大總統。可以說上下5000年,辛亥革命改朝換代國家成本最低,傷亡人數可以忽略不計,國曆受損最少,袁世凱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